老人言好比陈年佳酿,历久弥新,能够为今天的人们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它教你怎样开阔自己的心胸、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情、怎样创造快乐、怎样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生机勃勃、怎样从容地思考人生。只要你能听老人言,明白其中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然会让你受益终生。刘江川编著的《老人言》所选的老人言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命运成败、品行修养、交际处世、家庭生活、职场生存、健康养生等。书中的内容内涵丰富,实用性强,饱含生活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
第一章 知识积淀: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若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第二章 求知益智: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_卸识是生活的明灯
——激活心中的无尽宝藏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咬着石头才知道牙疼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自以为是,就什么也不是
第三章 事理规律: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掌握规律,从容人生
强将手下无弱兵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行得春风,便有夏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船只怕钉眼漏,粒火能烧万重山
第四章 世态人情:世事如棋局局新
——完善自身,掌握主动权
取敌之长,补己之短
切莫见利而不见害,见食而不见钩
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与其苛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礼下于人,人愿助之
退一步,才能进十步
第五章 生活处境:得意失意莫大意,
顺境逆境无止境
——花开花落。顺逆有常
心安茅屋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冬长三月,早晚打春
弓硬弦常断,人强祸必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第六章 个人涵养:茶也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为人若君子。不可损德行
诚信无须假于笔墨,美丽无须假于粉黛
常善人者,人必善之
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智若愚
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
第七章 工作态度:活着一分钟,战斗六十秒
——节制但不保守,进取但不冒进
窍门满地跑,就看找不找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工作宜赶不宜急
三分苦干,七分巧干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第八章 行思之道:休将我语同他语,
未必他心似我心
——思而不行则无用,行而不思则无功
老马识途
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忍一时风平浪静
无声胜有声
三思而后行
第九章 放下得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悬者千虑必有一得
——锁住目标,有的放矢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吃一堑,长一智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再精巧的算盘也有算错的时候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第十章 机遇把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善于捕捉时机。敢于果敢出手
逢强智取,遇弱活擒
借力打力,化险为夷
机会从来不等人
不打无准备之仗
磨刀不误砍柴工
求人不如求己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第十一章 威功创业:人凭志气虎凭威
——经营自己,创造无愧无悔的事业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保持谦逊才能邂逅成功
朋友可广交,但不可滥交
一寸不牢,万丈无用
卒子过河能吃车马炮
第十二章 喜怒哀乐:人逄喜事精神爽,
闷上心来瞌睡多
——追求宁静,享受快乐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为什么要听老人言?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
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看待问题
的深刻。姜还是老的辣,很多时候,时间本身就是一
种资本。经历的事多,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多,也
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过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
的认识就深刻,看人就能看到骨子里去。这些老人言
都是来自于生活,是我们的祖辈们吃过亏、受过苦、
交过了学费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智
慧,让我们无法不去敬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听老人言,是一种智慧寻根。
老人言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只不过它没有以
实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一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
智慧,也正因如此,老人言才显得更加的宝贵。因为
口耳相传实际上是一个经过岁月大浪淘沙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岁月帮我们淘汰掉那些并不值得流传的
经验,而留下来的就都是能够指导我们人生的至理名
言。
在一些成功的人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他们遵循
老人言的特质;那些失败者的身上,我们则可以清晰
地察觉其违背老人言的行为。“忍得一时,风光一世
”,这是老人言。韩信遵之而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
名将;项羽未遵而乌江自刎,终令天下英雄扼腕叹息
。“得意之时不可忘形”,这是老人言,曾国藩遵之
自裁其军,终于得享天年;年羹尧未遵,居功自傲,
落得被赐自尽的下场。“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这是老人言,朱元璋遵之以广积粮、缓称王,终于
雄踞天下;袁术未遵而夺玉玺、僭君位,终为天下所
不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句老人言是
对马云、俞敏洪这样的成功者最好的诠释;而“十个
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这句老人言不也正好
是那些天赋过人却耽于幻想而最终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的注脚吗?由此可见,对于老人言这简单而朴素的生
活智慧,我们是不能不重视的。
老人言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浓缩,隽永有味,
字字珠玑。它们是立身处世的法则,是求索生活的道
理。老人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且实用性强,饱含
生活的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只要你能
听老人言,明白其中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
然会让你受益终生。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要听老人言?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看待问题的深刻。一句话微不足道,却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能扶正人们倾斜的心灵,点亮人们前进的方向,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使人自信、自重、奋力向前。听老祖宗的话,人生可以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尽快地获得成功。刘江川编著的《老人言》阐述的是这些流传下来的岁月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信能为今天的人们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曾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字面意义看就是,要把一本书读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这里的“读百遍”只是概数,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有多次重复之意。意在告诉我们,“重复”乃学习之母。关于这点,古人还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读书,要的正是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真谛”。如果每次都能从书本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哲理,日积月累,必将会开阔自己的胸怀和视野,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对以后的人生也是一种指导。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董遇的人,少时家境贫寒,只能靠去田间卖苦力或走街串巷做些贩夫走卒的活计来养活自己。但无论做什么、走到哪里、环境多么恶劣,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些书,只要一有空就会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后来,他发达了,做了官吏,仍坚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
董遇成名之后,一时间很多俊杰才子慕名而来,想要拜他为师。这其中就有一个叫李尧的书生,李尧是董遇的同乡,少年时就研读了很多书籍,待年龄稍大些,渐渐喜欢上了历史典藏。初见面,一番寒暄之后,董遇问:“年轻人,给你一本书,你会去读几遍?”
李尧恭敬地作了个揖,谦卑地答道:“三遍。”
董遇说:“此话不假?”
答日:“是真的读三遍。”
董遇很失望,摆摆手对他说:“年轻人,你还是回去吧。”
李尧不解:“先生,此话何意?我是诚心诚意地来向您拜师学习的,您为什么不肯收下我呢?”
董遇回答道:“不是我不想留你,也不是你资质不够,我觉得你没有悟出治学的精髓所在。在你来此之前,早已有很多人来向我请教学习的方法,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高深方法,我只是读书读的遍数多罢了。”
李尧满脸困惑地问:“先生会读多少遍呢?”
董遇笑了笑说:“文章至少要一口气先读上百遍。我觉得一篇文章如果不读很多遍的话,是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的。”
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强调了精读和多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满腹经纶,读《阿房宫赋》,夜不能寐,秉烛夜读,直到四鼓时仍不肯休。
鲁迅先生少时在课桌上刻“早”字,勉励自己勤奋,早已为我们所熟知。青年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经常会准备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读书寒冷难耐的时候,又或者是夜深人静读书犯困的时候,就放一颗红辣椒进嘴里,慢慢嚼着,直到辣得唇齿发麻,四肢冒汗,困意全无,然后继续挑灯读书。由鲁迅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到,“读书百遍”并不仅仅指读书的次数,还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其义才能自见”。鲁迅正是凭着这种驱寒读书的精神,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有次看到了一篇论文,觉得很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就多次反复研读。这篇共十多页的论文,他反反复复地读了半年之久。因为多次翻阅,纸张泛黄,页面也已卷曲,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读书啊,这简直就是‘吃书’啊。”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