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历史到想象/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行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行编著的《从历史到想象》包括《飞呀飞》、《空中花园》两个小故事,故事背景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普及高潮——晚清时代。小说别俱一格,令人眼前一亮,它将发明创造摆在近现代背景下,用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古董去朗诵创新和进步的篇章,是一部仿古科幻的作品。

内容推荐

1899年,西方列强因为在汉口的领事纠纷而引出一场所谓的万国飞行器大赛,这场大赛成了某些人赚取外快的赌博工具,不知其中内情的方老爷在无意中同法国飞机设计师赌下了全部身家。为了帮助老父保住家产,方生从上海赶回。带着收购汉阳铁厂的秘密使命,方生参加飞行器大赛的想法得到了官方的精神支持。在一帮从小玩到大的好友的帮助下,方生等人意外地获得飞行器大赛的冠军。在比赛的过程中,方生认识了法国人杜皮埃居。1900年,京畿地区义和团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杜皮埃居先生的父亲老杜皮埃居和另外几个外国人被义和团拿获。杜皮埃居兄妹打听到方夫人有熟人在义和团,找到方氏夫妇请求搭救。正巧战火波及地区的两所国内大学也有人赶到求救,方氏夫妇义不容辞地踏上了前往天津的路途。清朝政府无能,暗地里托人在列强的军队里拉关系,方生的妹妹由于未婚夫的原因也被牵扯了进去,众人在两军阵前周旋于敌我之间,尽最大努力平息战火,然而最终也未能阻止历史的进程。

胡行编著的《从历史到想象》通过讲述以方生主仆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描绘了清末民初一段时期里弱国外交的屈辱历史,和社会民生反抗强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作品语言幽默风趣,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深刻地体现出了昔时昔日的民风民情。

目录

故事简介

飞呀飞

 第一章 老爷跟人打赌

 第二章 少爷回来了

 第三章 方福大显神威

 第四章 先飞的人们

 第五章 偷窥的人们

 第六章 云消雾散

 第七章 无赖,无赖!

 第八章 万国大菜

 不算尾声的尾声

空中花园

 第一章 公共租界里的洋新闻

 第二章 洋先生的辩论会

 第三章 二小姐回来了

 第四章 半夜的客人们

 第五章 二小姐的人生大事

 第六章 推理

 第七章 大舅子来了

 第八章 义和团

 第九章 局势

 第十章 有心人

 第十一章 空中花园(上)

 第十二章 空中花园(下)

 “空中花园”的尾声

试读章节

如果现在有人问这个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回答是莱特兄弟。但据我所知,实际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人其实应该是方生先生,而这架名叫“咸与扬威”的飞机的起飞时间则应该是1899年的7月12日,第一名飞行员则是大家应该永远记住的方福先生——也就是我。且不说当时的我是怎么阴差阳错地爬上这架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伟大发明,并能亲手驾驶它的——反正,我已经开过飞机了。

事情的起因也就是故事的开始,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我的背景了。我其实是在汉口给方府老爷当小厮的。方府老爷方伯志先生是咸丰年间的秀才,现在在汉口经营着一家绸缎铺和一家茶楼,我跟着他每月能得到两吊半的月钱,其中有两吊是要给乡下的老妈的,另五百文钱我每月存三百花两百。方家有个少爷,就是我后面要说的方生先生,是光绪七年的留洋生,当时在上海盛宣怀老板的手下做事。

那么就要说到这故事的起因了,各位别怪我哕嗦,我还要先说一下这故事的背景。当时的汉口已经有租界了,其中法兰西国的租界就在我家方老爷府宅的对面,我经常能听到一些洋新闻,所以在下也算有些眼界了。当时最先兴起的是热气球运动,后些年有了火轮车后就有人想用蒸汽机搞航空,并先后有了些飞不起来的奇形怪状的设计,这种风气从国外开始吹啊吹的,后来就吹到中国来了,于是就出现了法兰西国领事跟英国领事掐架的事儿。

洋人打架是很文明的,不像咱中国人动辄就甩锄头抡扁担。听说法领跟英领斗了三场。第一场英领的情妇被法领的手下给勾走,英领戴绿帽子告终:第二场是法领的秘书让英领的手下勾走,并带走一批文件,法领被总办扣了三个月薪水结束(注:法国领事也担任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主席,具体事务由秘书总办,故有此例);第三场是两国领事文明决斗,由于年老体弱,不及三回合以胜负未分完事。

写到这里您可能会感到奇怪,洋鬼子掐架跟飞机有什么事儿呢?这里事儿可大着呢。英领的情妇其实是一个飞机设计师的情妇,法领的秘书手中又有一批关于法兰西国飞机的资料。这下您该明白了吧?所以在打完架之后两个领事又衣冠楚楚地坐到桌子上谈判,于是就有了一个共同举办飞机比赛的事儿了。

说是比赛,其实就是一个谋略,关键就在那笔五千英镑的奖金上。五千英镑当时合三万多银子,俗话说得好,叫“人为财死”,如果换了您,您是赢好还是不赢的好?更何况当时设计飞机的都是些穷光蛋,五千英镑可以让人一夜之间变成上流社会的人。这样一来总是要设计者出尽全力才行。那干什么有方生先生的事儿?这就要怪老太爷了。

洋人搞比赛就要借场地,衙门里把这事给捅了出来,一来二去比赛传成赌赛,奖金成了赌金。老百姓只听过赌色子赌牌九还没听过赌“鸡”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拎着公鸡在租界门口转悠。洋人最爱干净,见门口的大街变成菜市场子就放了几枪。衙门怕出事,两下里解释。洋鬼子听了觉得好笑,说只有参加比赛者才有资格赢那笔钱,但不是比公鸡母鸡,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飞机。开始还没什么,这事在当时也不应该引起什么轰动的,但后来德、意、俄、日等国的参与使五千镑奖金升到一万镑的时候,就有人坐不住了。

谁说咱中国人爱赌?洋鬼子其实更爱赌。什么英女王与法兰西美女赌,俄皇与某瑞典酒鬼赌,某太子与某大公情妇之赌,吃一份牛排要多长时间之赌,真是上至天文地理古贤今痞,下至腰围身长内裤颜色,无一不是作赌之物。这飞机比赛的外围赌局就是洋鬼子先搞出来的。先是洋人私下赌,然后是租界内俱乐部赌,跟着是几个租界拉场子收注码,后来连中国人也可以投注。咱中国人在这方面可从不小气:斧头帮洪胜老爷子一单子下了八百镑,竹山书院的学生翻了洋书后在法兰西上面投了七十五镑,王举人大大咧咧地甩了三千银子跟美国领事掐上了。

我家老爷凑热闹跟个法兰西人叫杜皮埃居的赌上了。那个杜皮埃居把几份合约往桌子上一扔,告诉老爷说要么签要么滚蛋,老太爷气得脸上跟抹了白灰似的看也没看就签了字。杜皮埃居从鼻孔里往外喷冷气,说这份合约值一万镑,由汇丰银行作中人谁也别想赖。老太爷没理他,转身就走了。

我紧跟着老太爷,身后的一个洋人追了上来把一张纸塞在我手上说这合约一式三份,两位赌家各留一份,说完了举了举头顶上的帽子就走了。我拿着那张纸摇头晃脑地说上面的字“写得好”,老太爷正没好气儿,抓住那纸揉成一团又赏了我一脚说:“你懂个狗屁。”我说总要知道我们押的是哪国呀,老太爷这才大悟,让我赶紧找人来看看。我说找人看非得找洋人才行,咱哪看得懂呢?老太爷说洋人不会说中国话,我说道:“刚才那个杜什么的不是会说中国话吗?可以找他呀。”老太爷又赏了我一脚,说再提那洋鬼子就让我滚蛋,于是我提议到衙门找人看看,听说衙门里有留过洋的学生在做事。P7-9

序言

三代作家携手共创中国科幻“新世纪”

如果我手中资料无误的话,你即将打开的,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以前,有的出版社在科幻领域推出过鸿篇巨制,但没有二十本之多。有的出版社推出过二十本科幻小说,但只是短篇小说集。有的出版社一口气拿出过二十本长篇,但中外作家各占一半。所以,贵州大学出版社这套科幻丛书已经创造了历史——同时推出二十本中国作家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而且都是大部头。

其实,这已经是贵州大学出版社在科幻领域第二次推出如此大规模的项目了。三年前,他们就精心打造出《中国科幻黄金时代大师丛书》,其中包含了四位科幻前辈的作品,不多不少也是二十本。那套书我也应邀担任主编,当时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很少能遇到如此重视科幻,倾全力而为之的出版社。2009年夏天,贵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副社长和主编,“三驾马车”一起拜访成都的刘兴诗前辈,商讨这套书的出版事宜。当时我也在场坐陪,并与他们做了深度交流。那年,大陆科幻出版还处在沉寂中,还没有《三体》、《地铁》和《天命》这些重磅炸弹,也没有跟风而来的出版行为和媒体爆炒。这家出版社居然要以最好的资源冲击科幻市场,确实极有远见。担心的是,有这样雄心的出版人并不少见,然而大部分浅尝辄止,拼凑出一套科幻丛书推向市场,然后不了了之。更有的只是说说而已,并未着手去做。其实,一家刚入此行的出版社,头一套丛书只能算探探路,在科幻迷中间混个脸熟。没有三五套成品陆续推出来,很难建立起一个有影响的科幻品牌。可惜道理并不复杂,能坚持下来的出版社几乎没有。

作家是舞台上的演员,没人来搭建出版舞台,作家还比不上沿街卖唱的歌手,后者摆个地摊就能收钱。一种类型文学的兴衰成败,好的出版商能起决定作用。这并非我今天的观点,入行那天我就是这个态度,十几年的经历还在不断强化它。所以,我要把对贵州大学出版社的敬意放到最前面表达出来。

经常有新作者忐忑不安地说,他怀疑科幻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兴起,不会有人坚持创作科幻十几年,更不用说几十年了。这时候我就会举出绿杨老师的例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由“四大天王”领衔的时候,绿杨的名字已经悄然出现在作者栏里。在中国科幻最低谷的那些年,绿杨老师也在默默地爬格子。那时候搞科幻没名没利,只是纯粹的爱好。再后来,新一代科幻迷因为“鲁文基系列”而熟悉了他。到了1998年的一次科幻迷的评选中,绿杨位列“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第二名。这时候的绿杨已经六十四岁,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学习用电脑打字,再去创作科幻长篇!从已该退休的年纪开始,绿杨陆续创作出四部长篇科幻和一部科普著作!我还记得当年他用电脑打印出来的信,从最初一封信只有百十字,到最后洋洋洒洒上千字,见证着老人家打字速度的提高。没人要求一位退休老人如此努力地学习电脑录入,这是他自己为了继续创作而做的准备!

2010年,笔者随朋友去安徽九华山旅游。想到距绿杨老师的住地已经不远,就拨了个电话给他。绿杨在电话里热情地为我介绍安徽的景点。当时我想,以后总有机会去拜访。没想到几个月后绿杨先生突患重病,与世长辞!这次擦肩而过让我终生难忘,引以为憾!同时也下定决心,不能让前辈的佳作也随他一起离开。

台湾黄海先生是我敬重的又一位前辈。他是台湾科幻界两大元老之一,当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张他和马英九的合影照片,台湾地区领导人站在他身边,就像一对师生。黄海是最早沟通两岸科幻界交往的台湾作家,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他就不停奔走于海峡两岸。七八年前,他曾经约我写文章到台湾科普媒体上发表,介绍大陆科幻最新的发展。当时台湾政治气氛恶化,媒体想印“中国”两个字都得考虑考虑影响,更何况正面介绍大陆某个领域成就的文章。这件事让我对黄海老师很是佩服。黄老师住得更遥远,万幸的是在去年第二届星云奖颁奖会上我见到了他,了却一桩心愿。如今,你可以在这套丛书里领略到他的风格。

远在1985年,中国科幻万马齐喑的时代,却有一部长篇横空出世。它叫《古星图之谜》,作者是黑龙江的程嘉梓先生。如今提起这本书,很多老科幻迷印象很深,新科幻迷则惊讶:当年的科幻作者也有如此出众的想象力?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你将在本套丛书中看到它的续集《月球,不再寂静》。这是它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相信会唤起一代科幻迷尘封的回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算是拥有了一批系统的科幻作家。说到cc系统”,是因为他们能连续创作一二十年,不断通过新作磨炼自己的水平。苏学军、凌晨、于向昀和查羽龙都是他们中的代表。现在,你们能在这个集子里欣赏到他们的佳作。

台湾的苏逸平也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华语科幻作家,论年纪和创作经历,和上述大陆作者基本属于同代。创作开始于网络时代之前,红火于网络兴起之后。苏逸平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笔力厚重,气势磅礴,体现着台湾地区良好的国学教育水平。其实苏逸平并非文科生,毕业于机电专业,常年旅居北美,文理兼备,视野开阔。大约十年前,他的作品就曾经进入大陆。如今再度整理出现于此,供各位欣赏。

笔名为“阿飞”的朱俊飞,现在许多新读者只记得他是CNKI期刊《飞(幻想世界)》的主编,或者亲自操刀创办《阿飞幻想》,更多的精力放在奇幻创作和出版上。其实阿飞最早出道于科幻圈。十几年前科幻圈里有本叫《星云》的油印同仁刊物,专门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朱俊飞当时是该刊物上的常客。本套丛书收录了他的长篇科幻《周游记》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除了上述的科幻前辈和中生代,本丛书又一大卖点是选编了不少更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长篇佳作。重庆的萧星寒和天津的吕哲便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出版了《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和《光明的右手》,萧星寒成为了新锐评论家。这次大家将看到他的长篇佳作《独狼原理》。“吕哲”这个名字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闻名于科幻圈。有人曾对我说,观其文风,估计是个五十来岁的教授。其实吕哲是典型的“80后”,只不过出道很早,中学就发表作品,大一便出版自己的首部科幻小说。一晃十年过去,无论创作经验还是人生阅历都丰富了不少,吕哲大幅度修改了他的长篇处女作,以全新面貌与读者见面。

丛书里还有不少“陌生的老作者”。他们创作科幻都在十年以上,曾经有过天才的火花,后来又沉寂了太久的时间。武汉胡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飞呀飞》曾经进入过中国科幻年选,这个短篇只是一部长篇的组成部分,可惜其主干却始终不能与读者见面。华谊公司年底将推出大片《太极之从零开始》,我看了预告片,里面有个滑翔机的镜头一闪而过,令我马上想起胡行的这部小说。是啊,胡行对这种“蒸汽朋克”风格早有探索,可惜原作埋没很久,不为世人所知。今天它终于能在这套丛书里与大家见面了。

其他像王麟、冯志刚、江可达、杨道永等作者与胡行大同小异,都是早早就显露才华,但很快从科幻文坛上消失。比如《与烈日擦肩而过》这部中篇,曾经被编入第一辑《星云》丛书里出版。提起来许多读者还记得小说的名字,但可能已不记得作者是谁了,因为后来大家很少再看到杨道永的作品。如今,这些“陌生的老作者”都被我拉回来,重新列队接受读者的检阅。

在本套丛书校对排版的时候,中国健儿正在伦敦奥运会赛场屡创佳绩。这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当时中国还没有参加奥运会,一年下来拿到的各类世界冠军加起来只有区区三个!当时没人敢想中国人能争夺世界体育头把交椅,最重要的目标只不过是怎么超越日本队。

我是中国科幻事业坚定的“看多派”,情绪乐观到不少圈内朋友难以理解的程度。他们指给我看:中国科幻现在明明只有这么一点成果嘛。是的,它小归小,但这是因为“衰败”还是因为“幼小”,其中的区别一天一地。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见证了中国在太多领域的超越。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如果中国人觉得有什么领域应该去努力,十年八年必有小成,二三十年能获正果。回顾既往,在中国真正能坐下来系统地写作科幻小说,也还不到二十年。那个时候谁能出版这么一套长篇科幻丛书?对于一个漫长的事业来说,永远需要积累。其实,像苏学军、凌晨这样的“老作者”也还未到不惑。换到其他文学领域,这是刚刚出成绩的年纪。还有刘健这样年纪不大,但已经能顶门立户的“老作者”,以及越来越多像仲崇民、贺磊这样的新人投身其中。这是中国科幻从来没有过的兴旺景观。我深信,中国科幻只不过是幼小,它正在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好吧,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科幻这个“少年”成长为“巨人”的过程吧,这样的未来注定会实现。

郑军

2012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