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内伯格(Michael Neiberg),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历史系教授,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协会首任主席。从事现代军事史、战争与社会、美国史、世界文明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过多部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著作,尤其是关于英、美、苏等大国博弈的专著。代表作有《自由人之血:1944年的巴黎解放》《复仇之舞: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之路:一战如何创造了现代美国》等,多次获得军事史和历史学方面的奖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45(大国博弈下的世界秩序新格局)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美)迈克尔·内伯格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迈克尔·内伯格(Michael Neiberg),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历史系教授,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协会首任主席。从事现代军事史、战争与社会、美国史、世界文明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过多部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著作,尤其是关于英、美、苏等大国博弈的专著。代表作有《自由人之血:1944年的巴黎解放》《复仇之舞: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之路:一战如何创造了现代美国》等,多次获得军事史和历史学方面的奖项。 书评(媒体评论) 既然只有三到四个大国能幸存到战争结束(美 国、英国、苏联,或许还有中国),设计新的国际 机构应该反映出他们的利益。因此,“不能再允许 ”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入大国行列”。 ——英国外交部评估报告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学著作。关于波茨坦会议 ,迈克尔·内伯格做出了深思熟虑、容易引起争议 的描述。他用自己的文字充分证明,这场会议所取 得的成果,比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要好得多。 ——《华尔街日报》 本书对波茨坦会议做出了简练、优雅的再现。 作者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这场会议的成果和意义,填 补了“二战”研究史当中一段令人惊讶的空白。 ——《金融时报》 后记 1919年,意大利外交部长西德尼·桑尼诺 (Sidney Sonnino)愤怒地对着伍德罗·威尔逊吼 叫道,“通过一些外交官的活动,在一个屋子里改 变世界,有这样的可能性吗?去找巴尔干人试试‘ 十四点’。”和大多数欧洲同时代的外交官一样, 桑尼诺对美国人的观点感到恼火,但又因为缺乏美 国人推动那些原则的真正实力而倍感挫折。他和其 他很多欧洲人同样对当时负责欧洲的食品救济的赫 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感到生气,因为美 国人的理想与行动存在反差。胡佛曾经使成千上万 (可能上百万)的欧洲人免于被饿死,但他在1919 年警告欧洲说,美国人能做和会做的都有限度。尽 管美国财富雄厚,而且嘴上很大方,不过胡佛告诉 欧洲,美国很陕就会退回到大西洋对岸,让欧洲应 付自己的无常命运。欧洲人发现有理由批评美国既 没有支持自己的理念,也不愿意付出大国应有的代 价,虽然美国认为自己已经成了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理想和行动之间那种 同样的鸿沟有可能重现。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富兰 克林·罗斯福就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这个威尔 逊主义的原则宣言得到丘吉尔的同意。整个战争期 间,美国将理想主义的言辞和支持欧洲重建的承诺 放在一起说。然而战争结束后,哈里·杜鲁门在波 茨坦表示美国政府为不会为1945-1946年冬季意大利 的食物供应买单,这种话又很像胡佛。他和詹姆斯 ·伯恩斯也曾宣布,即将提供的援助只是与军事打 击日本明确有关的租借援助。然后杜鲁门说,“美 国很富有,但美国不能为了帮助别人,一直将自己 的资源倾囊而出。”杜鲁门刚到欧洲,伯恩斯听到 一位顾问告诉总统,现在是“山姆大叔停止扮演全 世界的圣诞老人”的时候了,伯恩斯注意到,“这 种话总统想听”。 但是,如果杜鲁门这一代似乎发现自己又一次 进退两难,夹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和不愿以实际行 动实行支持的矛盾中时,这种情况在1945年已经发 生了急剧变化。从1941年签署《大西洋宪章》到波 茨坦会议开幕的短短四年时间里,美国有了很大进 步。尽管杜鲁门承认美国能力有限,不过他所领导 的这个国家实力远比1919年的时候强大,因此能够 将原则变成现实。新的权力手段以布雷顿森林经济 协议、联合国和原子弹等形式为美国的话语提供支 持,原子弹尤其让美国信心倍增。杜鲁门这位扑克 手在1945年掌握的牌,比伍德罗·威尔逊做梦想到 的都多。 波茨坦会议象征着美国在30年的时间,对自己 及其国际地位了解到何种程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 间,孤立主义和威尔逊主义都没有发挥理想作用。 这一次,美国人也想尽可能迅速地复员军队,但他 们计划在1945年之后的日子里,利用国家力量的其 他工具控制或影响海外事务。很快,他们手里的牌 就会更多,其中包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联盟、 马歇尔计划援助带来的连串反应,还有与一个经济 超级大国进行贸易所具有的诱惑。(经常自利的) 理想依然存在,但美国领导人如今既有硬权力,也 有了软权力。 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主要出于自己的想象,希 望利用那种权力重塑欧洲。他们认为,有着开放市 场和全球贸易的民主欧洲能为未来的和平与稳定提 供必要基础。虽然他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并不总是 与苏联合拍(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也与英国和法 国有分歧),美国官员离开波茨坦时并没有想过未 来与俄国人的冲突不可避免,或者有可能发生。杜 鲁门后来说,他在波茨坦与斯大林打交道时,看到 的是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在这次会 议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离开德国时心中充满自信 与喜悦。尽管他知道,俄国人会提出更多要求,而 且那些要求很可能与美国利益相冲突,但是他认为 波茨坦会议至少在那个时候,证明未来的合作还是 存在可能的。就像他对自己的新闻秘书所说,“斯 大林和我每天晚上相处都很融洽,除了关于保加利 亚和罗马尼亚的(外交代表)待遇问题,我们没有 什么分歧”。杜鲁门在7月29日写给妻子贝丝的信中 说,“我喜欢斯大林,他是个坦率的人,知道他想 要什么,得不到时会妥协。”然后杜鲁门又特别补 充说,“他的外交部长不是那么直率。”与参加波 茨坦会议的其他领导人一样,杜鲁门依然没有发现 ,西方和苏联的碰撞在未来不可避免会发展成冲突 。 …… 正如波兰命运所显示的,东欧为波茨坦协议付 出了代价。参加波茨坦会议的西方政治家们知道, 他们根本无力阻止苏联主宰该地区,除非再开启又 一场战争。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认识到这个悲剧和 他们自己的弱点,但他们也知道,他们对德国的胜 利是一场联盟的胜利。俄罗斯作为该联盟的三个主 要成员之一,期待用他们承受过的痛苦换取安全。 伯恩斯回忆说,东欧对波茨坦感到不满意的地方甚 多,但他相信,这次会议“为维持(与苏联)在战 争中建立起来的团结建立了基础”,并且“为早日 恢复欧洲的稳定提供了基础”。而它一直是比其他 任何事务都更为重要的目标。 杜鲁门甚至还没回到美国,风向就开始出现变 化。在波茨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走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阴影 第二章 打出一个二连击,直中俄国人下颚 第三章 和俄国打交道,“一匹马你得买两回” 第四章 这场战争的结束,可能会比上一次还要令人失望 第五章 走向波茨坦 第六章 柏林街道,有一种死亡的味道 第七章 大国并不想恢复战前世界 第八章 两天的休会,成为巨大的转折点 第九章 自利的仁慈与复仇的欲望 第十章 波兰的命运 第十一章 东亚的前途问题 结论 致谢 精彩页 1945年的春天,美国、欧洲和世界历史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像纳粹德国最终失败这类转变是人们早已预料到的,其他一些转变,如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去世,使世人感到震惊。还有一些转变,如同恐怖的先兆一样,表明世界上的问题可能还没终结。这几个关键性的月份改变了那年夏天到波茨坦参加会议的领袖们面对的全球战略环境。由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集中发生了这么多变化,仅仅数星期之前的理解和设想显然已过时。战争结束在欧洲终于变成现实,领袖们开始面对重建的巨大挑战。然而,他们着手这些工作时所处的环境与他们曾经期望的已经不一样了。 德国即将战败,这一事实构成随后发生的一切事件的背景,但是,重建欧洲和世界的进程早已经开始启动。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开幕,为期两个月的议程就此启动。50多个国家派出代表,制定新的《联合国宪章》的细节。与之前的国际联盟不同,联合国起步非常坚实,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倾力相助,盛大的开幕会议在加利福尼亚召开就是象征。这一次,美国领袖们一再许诺,美国不会重陷孤立主义,而要在制定世界性问题的国际解决方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和平与重建是最优先考虑的议程。此外,世界各国在战争结束之前举行会议,希望能够从战争平稳过渡到和平,而1918年和1919年间的过渡太过混乱了。 同一天在数千英里外的东方,苏联军队集结了有史以来可能最为强大的兵力,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德国首都已经消耗掉了最后的配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对国家被占领后的前景感到绝望而自杀。尽管极为艰苦的战争还在持续,但对德国首都进行的围攻开始收紧了。所存在的疑问只是纳粹政权何时投降,而不是会不会投降,还有一个疑问是苏联军队在战斗中会对这座城市造成多大的破坏。 与此同时,在莱比锡东北部的易北河小镇托尔高(Torgau)附近,美军和苏军终于会师,这一重大事件成为世界各地媒体的头条,它似乎象征着战争就要结束。军人们进行欢庆,一位美国军官描述场面就像艾奥瓦(Iowa)野餐会,人们享用美食,互相拥抱,甚至有人开枪庆祝。军人们笑着握手的照片登上报纸的头版,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一天标志着老欧洲彻底终结,新欧洲正式诞生——在新的欧洲,德国人已被击败,权力的中心转移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照片和与它们有关的报道中没有法国人和英国人。1914年时期的大国不再掌握欧洲的命运,如今主要得看两个新的超级大国了。 但是,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似乎终于指日可待(至少在欧洲是这样),塑造新欧洲却不那么容易。虽然雅尔塔会议刚刚在两个月之前结束,但是情况已经发生了急剧转变。此外,对于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什么样的协议,大国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共识。而且那次会议是在战争期间召开的,目的主要是商讨最终摧毁德国,而非重建欧洲。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协议是占领德国、划定新波兰的边界和关于战败国的赔偿政策等,而随着地缘形势的转变,它们变得不再适宜。 雅尔塔会议之后最重要的变化或许不是在德国,而是来自大西洋对岸的佐治亚州的平静小镇沃姆斯普林斯(Warm Springs),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在那里与世长辞。罗斯福是美国和同盟国的战时决策及战后设想的灵魂人物,他的死为4月底的乐观进展蒙上了阴影。 罗斯福在39岁染上脊髓灰质炎,自从1921年就瘫痪了。他和他的幕僚极力向公众隐瞒瘫痪的事实,尽管这在华盛顿根本称不上秘密。罗斯福与国会的摩擦越来越多,不过他已掌权12年,因此能够集中权力,能够对行政部门进行有效管理,而且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由于他成功向公众隐瞒了自己的瘫痪问题,美国人眼中的罗斯福依然是强壮有力的。然而,夺走他生命的不是脊髓灰质炎,而是心脏病。 对于那些留心的人来说,罗斯福之死并非完全是意料之外。罗斯福当年是62岁,但看上去要老得多。他迟迟没有正式宣布在1944年参加第四次总统竞选,更加让人担心他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担任4年的行政领导。在1944年的竞选过程中,罗斯福的健康越来越成为周围人关心的问题。8月,他在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Bremerton)发表演讲时,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胸痛。但他还是完成了讲话,事后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有什么不正常之处。 P16-18 导语 二战后期诸多国际会议,正式文件之外,大国首脑多有私下交易,如波茨坦会议“对战犯的甄别标准”“对波兰的出卖”“对日作战的时间”等问题,迈克尔·内伯格著的《1945(大国博弈下的世界秩序新格局)》均有所披露。 作者是美国陆军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协会首任主席,出版过多部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大国博弈的著作。 本书反映出来的西方大国谈判的思维方式乃至手段,对于现今的中国对外政策、与美国的博弈,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序言 对于世界大多数地方来说,《凡尔赛和约》于 1919年6月28日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 束。就在那一天,一位美军上尉漫步在家乡教堂的 走廊里,与心爱的姑娘永结连理。尽管他在战争中 表现突出,证明了自己作为战场领袖的能力,不过 他并不想以军事作为职业。此时此刻,他也没有对 进入世界政坛表现出任何特别的渴望。他和另一位 参战老兵签下一份租约,准备开一家男装店。战争 已经结束,他希望未来能把时间放在家人和事业上 ,而不是用于战争。在这个非同寻常的一天,他考 虑的不会是战争和结束战争的那个和平条约。 那一天在大西洋对岸,一位很有争议的英国政 治家正在享受东山再起的欢愉。就在前几年,他蒙 受羞辱,被排挤出政府,如今他身兼陆军大臣和空 军大臣两个要职,对英国的国防政策拥有显著影响 。他对战后世界感到焦虑,并且担心苏联式的布尔 什维克主义扩散,因此鼓吹英国、美国和日本军队 采取联合行动,在俄罗斯北部登陆,在俄罗斯的内 战中支持亲沙皇的“白俄”。他不喜欢《凡尔赛和 约》,称它是“荒唐和畸形”的,主要原因是认为 这个和约对德国削弱太多。他担心一个遭到肢解的 德国会在欧洲造成权力真空,布尔什维克可能寻机 填充。他想把布尔什维克主义“扼杀在摇篮里”, 认为签订《凡尔赛和约》错失了重塑战后世界的机 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呼吁对这个和约 进行重大修订,以维护德国的利益,因为它对德国 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在欧洲大陆上,只 有德国才有可能制衡更为危险的俄罗斯。当他获得 拟定战后和约的机会时,将主张不能把《凡尔赛和 约》当成典范。 当时正在血腥的俄罗斯内战中搏斗的布尔什维 克基本上没有注意到《凡尔赛和约》。布尔什维克 的革命热情已经受到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的诅 咒,他们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 夫斯克和约》,向其屈服,在外交上进一步受到隔 离。布尔什维克向德国投降后,德国获得在法国发 动春季攻势的资源,几乎在那一年赢得战争。因此 在德国投降后,战胜者们认为没有必要邀请布尔什 维克政权到巴黎参加和谈。对于布尔什维克领袖们 来说——包括新获任命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凡尔赛和约》的相关问题和他们正与保皇派白军进 行的生死斗争相比无足轻重,和约中只有组建新的 波兰直接影响到他们。然而,这位野心勃勃的民族 事务人民委员对西方协约国支持白军的动作极为关 注,他特别提到西方领袖们曾经说过的“扼杀在摇 篮里”的威胁。多年以后,在新的战争造就的完全 不同的环境中,他将有机会与说出这一话语的那个 人见面,并且斩钉截铁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三个人中,有两人分别是英国陆军和空军 大臣温斯顿·丘吉尔、苏联民族事务人民委员约瑟 夫·斯大林,他们很可能已经预见到自己有一天将 在战争与和平期间领导自己的国家。这两个人都认 识到在巴黎谈判出来的新和平很脆弱,预言欧洲的 和平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丘吉尔和斯大林都极具 雄心,而且与本国的权力中枢极为接近,他们知道 仅凭一个和约,解决不了自1914年那个不幸的夏天 开始的致命的全球冲突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他们在 1919年可能都认为,在下一场战争中他们将结成肩 并肩的盟友共同作战的想法是滑稽的,尽管他们有 生以来已经见惯了极端的变化,或许没有能再吓到 他们。 第三个人是哈里·杜鲁门上尉,他做梦也想不 到他的国家在终结下一场战争时,他将统领的不是 一支炮兵部队,而是整个国家。“到底谁是哈里· 杜鲁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参谋长威廉·莱希 (William Leahy)海军上将听到民主党在1944年召 开的代表大会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密苏里州联邦参 议员选为罗斯福的副总统候选人后这样问道。杜鲁 门只拿过高中文凭,在外交方面没有经验,他从一 个失败的商人—跃而成美国总统,在美国政治史上 留下一道最奇异的轨迹。此外,当杜鲁门于1945年7 月在柏林美丽的郊区波茨坦首次会见丘吉尔和斯大 林时,知道他必须替代被自己形容为“不可替代” 的那个人。他也知道,在处理战时政策的大多数关 键问题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几乎都将他完全撇开 。杜鲁门的政治生涯到了最重要的时刻,不幸且令 人惊讶的是,他对即将遇到的艰巨任务毫无准备。 他甚至自1919年从法国战场上回国后,还没有再次 离开过美国。 这三位同盟国领袖及其幕僚面对的任务就是让 欧洲恢复和平和稳定,自从1914年的灾变以来,它 们已经成为奢望。这三个人及其顾问的世界观都形 成于1914-1918年的战争考验中。对斯大林来说,俄 国革命和血腥的内战直接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它们进一步证明,从战争转向和平所遇到的挑战不 比战场上的挑战少。如果波茨坦三巨头像凡尔赛三 巨头一样遇到失败,那么欧洲未来无法得到和平, 只能收获新的冲突、死亡和更多的战争。 …… 虽然美国和英国在人员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但在政策方面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杜鲁门和 艾德礼在做出决策时,只在可发挥的范围内与其前 任存在一些差别,他们两人都没有对本国的立场做 过重大改变。对于这种令人惊异的稳定,不能用体 制的惯性或他们本人的经验不足来解释。实际上, 政策的延续只是凸显出战略和历史在决策方面所发 挥的作用。当然,杜鲁门、艾德礼和波茨坦会议的 其他代表团成员都经历过和他们的同代人一样的噩 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凡尔赛和约》、 大萧条、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 苏联的最高领导层当然没有出现类似变化,约 瑟夫·斯大林自1922年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苏联驻波兰大使于1927年遇刺以后,他急 剧强化了控制力。那场刺杀使斯大林更加陷于偏执 ,使他不仅关心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也担心自己会 死亡。自1913年起到1943年参加德黑兰会议之前, 斯大林没有离开过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安全上有顾 虑。俄罗斯的体制直到今天依然神秘莫测,而且其 体制内部存在着高度的妄想,斯大林和俄国人是波 茨坦会议上最困难的因素。 最后,本书不想评价谁是波茨坦会议胜利者和 失败者,也不为后来所导致的事件而赞赏或谴责谁 。本书不做事后诸葛亮,不想对这些领袖们应该如 何如何指手画脚。实际上,它不仅把这次会议置于 1945年的环境中进行解释,还考虑到从1914年到 1945年的整个战争时代。因此,最后我希望本书能 超越波茨坦会议的那几个星期,深入洞察战争结束 的方式、历史和战略环境在影响决策方面发挥的作 用,以及单纯的历史能对现在起到何种影响。尽管 波茨坦会议在我们这个时代大都已经被遗忘,但如 温斯顿·丘吉尔向哈里·杜鲁门所说,它肯定是“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我们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很 多经验教训。 内容推荐 1945年7月,“二战”接近尾声,哈里·杜鲁门、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齐聚德国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召开会议,磋商世界的永久和平。赴会代表们下决心要吸取教训,避免1919年《凡尔赛和约》中前辈们所犯的错误。然而,在如何结束眼前的战争、如何处理战败国、欧洲重建方案、战后各国利益划分等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和暗箱博弈,撕裂了代表们的愿望,使他们黯然认识到,这场谈判所塑造的世界新秩序,注定会支配战后世界一百年的走向。 迈克尔·内伯格著的《1945(大国博弈下的世界秩序新格局)》聚焦“二战”后期的一个历史细节——波茨坦会议,用精到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矛盾重重的利益诉求,也对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人物做了生动的素描,是世界格局变迁、地缘政治划分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