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人,对于水的亲近是自然的 ,由衷的,那份情结从骨子里都能透的出来。 我的老家南临黄浦江,离江岸只有百米远,小 时候每晚枕着涛声、江上行驶的轮船的汽笛声入睡 。黄浦江承载了我童年、少年时代太多的记忆,她 宽厚、温柔和包容,这么多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 ,总割舍不了对她那份深深的依恋。 贯长江、人海口的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以她为题材的文章不胜枚举。各有各的故 事,各有各的念想。而上海另一条著名的河——苏 州河也是如此,在诸多文人墨客笔下,她沧桑又满 怀诗意和情趣,串联着千年的城市记忆。也正因为 有了这两条江河,为上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 其是黄浦江,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使得上海早在 19世纪后期就已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远东地区的 国际大港口,中国最主要的开埠和通商口岸。由此 ,上海崛起不可阻挡。 上海人,以黄浦江为傲。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一条血水相连 、记忆无法湮灭的河。这条河就是故乡的河。 当我受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的委托,为《 蒲汇塘》组稿时,读到七宝本土文化人士陆益明、 金九牛及冯纪康冯念康兄弟俩的文章时,越发确这 样的感触。 他们,或者说七宝人心中的河,就是蒲汇塘。 这条西起松江蟠龙港,途经松江、闵行、徐汇等区 境,过泗泾、九亭、七宝、虹桥、田林、漕河泾等 街镇,最后与龙华港相接,汇人滔滔黄浦江的河, 一直也是当地人心目中的“母亲河”,东流不尽的 蒲溪水,蕴藏着千年人文历史,盛满了乡愁记忆, 彰显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还有红色文化 的印痕。 按照原先的编撰设想,是想把着眼点放在七宝 段蒲汇塘的。七宝作为千年古镇,名头不是虚的, 这里历史久远,商贸繁华,人文气息浓厚,是值得 书写的。事实上,七宝有幸有蒲汇塘,是蒲汇塘之 水让这个古镇千百年来生机昌旺,充满活力,成为 江南名镇,甚至名扬海内外。所以蒲汇塘于七宝、 于闵行而言,是一张名片,可兹骄傲和宣扬的名片 。 但蒲汇塘不仅仅是七宝的,还是松江、泗泾、 九亭、闵行、虹桥、徐汇、田林、漕河泾的。对这 些地方的人来说,蒲汇塘也是他们的生命之河。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在听取编辑团队的选题 策划后,明确指出,蒲汇塘有着深厚的江南文化印 迹,曾经在上海水利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值得深 入挖掘;在蒲汇塘沿岸,诞生了不少文化名人和地 方乡贤,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纪念;更重要的是蒲 汇塘开始是作为一条乡野河流,后因为疏浚在今徐 家汇地区,形成了著名的土山湾,一度为上海的重 要地标,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为 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世界的渠道。一条河的历史 是不能断裂的,要写就要完整地写。更何况,田林 、漕河泾地区还曾经属于上海县地界,唇齿相依,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调整了编写思路,把蒲汇 塘所流经过的区域全部列入,于是有了这本《蒲汇 塘》。相信,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较为全面 、完整描述蒲汇塘的文史书籍。 本书得以顺利完稿,有赖于闵行区七宝镇、虹 桥镇,松江区泗泾镇、九亭镇,徐汇区田林街道、 漕河泾街道等街镇相关部门的大力襄助,热心提供 了他们所掌握的文史资料和照片。在我们发出稿约 后,上海滩一些了解蒲汇塘的著名作家、文史专家 也撰写了相关文章,为本书增色不少,这里就不一 一赘述了。 同时感谢七宝镇一众文化工作者,除了上述提 到的几位外,还有梅国华、张天轮、方良佐、朱巨 林等诸位,还要感谢闵行区文联的张志华先生,热 心帮助我们组织当地文化人士研讨。 曾经供职于上海农学院,写过诸多有关七宝和 蒲汇塘文章的陆益明先生更是多次与我交流,并校 阅文稿,指出了不少谬误之处。 这本《蒲汇塘》能不能让读者诸君满意,我尚 且不知,但内心而言,的确是诚恳地希望得到大家 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有机会再作校正和完善。 吴玉林 2018年10日
目录 总序 站在塘桥上望东望西(代序) 东流不尽蒲溪水 蒲汇塘——个地理的图腾 蒲溪潺潺 记住土山湾,有许多理由 虹桥的格调 一条河,一座桥,一段时光的刻度 流经七宝的蒲汇塘 蒲汇塘和娄县东边界 “四”成佳话说泗泾 九里建亭 海派寻“源”徐家汇 一方文脉水相连——蒲汇塘流域街镇概述 旧日风物何处觅 陆宝庵·七宝教寺·七宝镇 守住心中的老街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七宝 塘桥的前世今生 东圣堂往事 上塘房和下塘房 溪边古树述沧桑 闲话东桥 南横沥12号 西湖浴室 土山湾博物馆散记 “壁上村”与“号上三邑” 小闸南瓜和小闸河 周沈巷和小闸镇 昔日小闸镇在今何在 桂林公园:黄金荣的私家花园 蒲汇塘路的802车队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文台的前五十年 乡愁往事入梦来 一壶七宝老酒纵横千年 民俗瑰宝“七宝皮影戏” 夜半唯闻蟋蟀声 一场“奇怪的战争” 香糯人味,白切羊肉来哉 黄金瓜哪里去了 七宝尖 七宝七件宝的传说 七宝氽来钟回归记 风情最浓是市井 撑船人家 最苦不过是纤夫 摇啊摇,摇到佘山去 塘里赛龙舟 草龙求雨 三月半七宝庙会 赵孟頫咏吟七宝寺 太平军的七宝之战 光绪抢米风潮 刘丽川血战小闸镇 “土山湾”的洋先贤 “蒲汇塘”的读音 小巷深处,逝水年华 自古蒲汇多才俊 蒲汇塘流域人物志 西学先驱徐光启 一老南天身是史 报业巨子史量才 泥塑神手张充仁 七宝沈先生 后记
精彩页 有千年历史的七宝古镇寺庙众多,商业兴隆,在清乾隆十年(1745)曾是青浦县衙驻地,在蒲汇塘蜿蜒流经的诸多乡镇中首屈一指。七宝被蒲汇塘由西向东穿镇而过,拦腰分为北镇和南镇。河面上除了镇中央连接南北大街,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蒲汇塘石拱桥外,在镇东、镇西各有一座用巨型长条石铺架的安平桥和康乐桥呈拱卫之势。七宝塘桥雄跨蒲汇塘两岸形势险要,它既是七宝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战乱年代上海西南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部攻打上海,在七宝与清兵六度激战,蒲汇塘北侧的七宝教寺在战火中毁于一旦,塘桥上更是数度变幻大王旗。1937年10月,日本轰炸机扔下炸弹直落塘桥顶,石桥仍是岿然不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守军在塘桥上架起木柴,遍撒硫磺以负隅顽抗,解放军攻占七宝后即派兵在塘桥镇守。 七宝塘桥本是露天三孔石拱桥,抗战时日军占领七宝后,便沿着蒲汇塘和横沥港一带扎起竹篱笆,作为其侵占上海的军事、经济封锁线,还在塘桥顶上搭起木质桥棚,作为日军盘问行人,检查“良民证”的岗哨。日军严禁中国人将粮食布匹带入日占区,使一河之隔的米价、布价有数倍之差。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七宝乡民迫于生计,冒着被日军枪击刀劈之险,深夜翻越竹篱笆去贩米贩布以养家糊口。一旦被日军发现就被凌迟处死,挂在竹篱笆上暴尸数日。在抗战国难时期,位于日军封锁线上的七宝镇开张了许多米店、布店且生意兴隆,在日军铁蹄下呈现出畸形病态的经济繁荣。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把塘桥顶上的日军桥棚沿用为军事哨所。解放后,政府将该桥棚从军用改为民用,并把它向南北桥堍延伸而扩建成覆盖整座桥面的拱形廊棚,使其不但能替过桥的镇民遮风挡雨,还成为艺人卖艺,匠人修鞋,农民卖菜的好场所。廊棚此后经几度修缮,在东西两侧均建有宣传橱窗,除阅报栏、公告栏、卫生宣传栏之外,还有五颜六色的影片海报。 古时七宝是河港交错的江南水乡,根据清道光年间地图,一七宝镇周遭有二十三座石桥,有如众星捧月般呵护着镇中央的蒲汇塘桥。蒲汇塘上的镇东安平桥和镇西康乐桥建于清道光年间,桥身与桥面俱用数吨重的巨型花岗岩条石铺就,桥宽仅四五尺,左右用木栏杆围护,每逢雨雪天便难以行走(“文革”年代疏浚蒲汇塘时均被拆除)。在蒲汇塘桥以东数十米处,原有一条与蒲汇塘垂直相交的横沥港,两岸都是石驳水桥和傍水民居,在20世纪60年代还架有八九座状态各异的古石桥。“文革”时镇上将老横沥港填平筑路,并在镇东半里处开挖一条新的横沥港与蒲汇塘交汇。于是这些造型、名称各异,蕴积着浓厚古镇水乡历史风韵的古石桥,从此便灰飞烟灭。现在回头来看,原本河道纵横,小桥流水的七宝古镇,因南北横沥的填河筑路而只留下蒲汇塘桥和南北大街这孤零零一段古民居,应是古镇历史风貌保存的莫大遗憾。 七宝过去以蒲汇塘为界,南镇、北镇分别归松江府的娄县、青浦县管辖,虽然与徐家汇法租界仅距二十里,但长期交通闭塞,出入依赖船只。所以镇民外出时,需到北西街东首乘坐绍兴人俞高升的乌篷脚划船,经蒲汇塘水路才能出门去探亲访友。那时我的堂祖父张维城在北洋政府当官而见多识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返乡后利用北西街张宅的临河房屋搭建了简易客运码头,七宝才开始有西至泗泾、陈坊桥,东至漕河泾、徐家汇的汽油船在蒲汇塘里停靠接客。后来张维城把此处房屋租给姓戎的宁波老板开店,民国邮政局认为戎老板诚实可靠,凡进出七宝邮件都由汽油船捎到七宝船码头,由戎家杂货店代为传递,所以该店因兼具邮政功能而被街坊四邻呢称为“信局里”。 清末民初年代,在七宝蒲汇塘南岸的典当街西首有一座文昌宫。它除了立有孔子牌位供镇上学子祭祀外,在进门处置有近代中国最原始的消防水龙枪。每年端午节赛龙舟,南镇、北镇的镇民披红挂彩分别驾驶着龙船,在镇东、镇西的两座石桥下待命,听到鸣枪后同时向镇中央的塘桥竞划而来,以先到塘桥者为胜。这一天南镇的划船人还会将文昌宫里的笨重消防水龙枪搬到蒲汇塘南岸的水桥上,由数位壮男围着蓄水木桶轮流压阀打水,抱起水枪向河中喷射,检查其消防功能是否完好。每年春暖花开时,由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的数十名学生会身穿童子军服,坐在汽油船上一路奏响嘹亮军乐,沿蒲汇塘由东向西横穿七宝镇,前往佘山天主教堂朝圣和郊游。傍晚返回时,船上学生会再度军号齐鸣奏乐过镇,塘桥上和河道两岸人头济济,观者如云。 P34-36 导语 吴玉林主编的《蒲汇塘》为“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之一,由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闵行堪称海派文化的发祥之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书叙述了上海闵行蒲汇塘的起源、形成,包括从松江起,经闵行,到徐汇止,一系列的人文故事、变迁过程、建筑特色等。全书分人、事、物三部分展开叙述,重点叙述了七宝地区,如当地相传的七件宝物、蒲汇塘桥、老字号店铺、各式当地风味食品等。该书是一部呈现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颇具可读性和资料价值。 序言 站在塘桥上望东望西 上海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 就地名而言,一个“海”字如此,一个“沪” 字也是如此。 而地处江南,便与水乡挂上了钩,所谓“春水 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这些描写江 南景致的诗词中,水似乎永远是主角。而马致远的 那句“小桥流水人家”更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让江南水乡在文字上有了具体的呈现,构成了一种 动人的艺术境界。出生于元代的马致远是北方人, 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勾画的是一幅悲绪四溢 的“游子思归图”,但就凭着“小桥流水人家”这 六个字,成为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江南时的经典引 用,因为它实在太契合水乡的气质了。 古代的上海地区,“因水成陆,因水聚人,因 水立业,因水定村,因水建镇,因水兴市”。由于 水系发达,不亚于江浙一带,于是有关水的名称也 特别多,在上海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 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等。当然, 与水有关的典故趣闻更是不胜枚举。 说到江、河,在上海鼎鼎有名的自然是黄浦江 、苏州河。黄浦江是整个上海的母亲河。作为一条 多功能的河流,千百年来,黄浦江在静静流淌中源 源发展,两岸荟萃了城市景观的精华,成为一条具 有浓郁海派特色的文化长河,散发出生生不息的人 文气息。而苏州河对沿岸的居民来说,也是刻骨铭 心的。她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 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搭建成国际大都 市的水域框架,她也是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 最初见证。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河流穿过乡村 、荒野、城市,最后百川归一汇人海洋,无不见证 着所经之地的文明与发展。一条河流不仅流过空间 ,滋润着沿岸的土地,养育着沿岸的人们,同样也 穿越时间,无形地记录着古往今来,背负历史中的 国运兴衰、名人轶事与文学艺术的创作。 总有那么几条河,因其“水脉合着史脉”,观 尽沿河的沧桑变迁,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遂而成 为一个地域的标志。蒲汇塘就是这么一条河。 蒲汇塘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向,跨松江、闵行 、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不算长,不到20公里,但 它却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旧时,今闵行虹 桥、长宁新泾、徐汇漕河泾一带,不是被命名为蒲 淞区就是命名为新泾区,而这都与蒲汇塘和附近的 新泾河这两条河流有关。蒲淞即为蒲汇塘和吴淞江 的合称。 蒲汇塘的中端在闵行区的七宝镇。在这个千年 古镇上,有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蒲汇塘 桥,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当地人徐寿、张 勋筹资建成,距今整整500年。曾倍受战火洗礼,几 经重修,屹立不倒。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 如今,蒲汇塘桥上每天人流攒动,摩肩接踵, 桥下静静流淌着的便是千年之河蒲汇塘。站在桥上 ,望西,是松江的九亭镇,泗泾镇。望东,则是闵 行区的虹桥镇、徐汇的田林、漕河泾街道。蒲汇塘 西起松江蟠龙港,自四水会波的泗泾之地起东流不 息。细细探究,这里水脉相通、文脉相连、人脉相 亲,有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使得具有鲜明地域 特色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同时这里也有着 近现代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痕,是从闭 塞乡村走向文明城市的希望之河,找到了通向光明 的去路,海派文化熠熠生辉。 可以说,蒲汇塘一路上所经之处无不是人文荟 萃之地。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正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文 化历史底蕴,从而变得卓尔不凡起来,让潺潺流水 声也如此清灵。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蒲汇塘还散发着“红色 文化”的光芒。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蒲汇 塘沿岸构筑了绵延数十里的碉堡阵地,在攻克过程 中,许多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倒在了新中国成立 的前夜。 所以蒲汇塘是值得后人为她树碑立传的。 人在河边上生老病死,她带来了生命,也送走 了生命。千百年来,蒲汇塘带给两岸生机勃勃、物 种丰富的自然环境,也穿过一个个依水而建的集镇 ,如同绳线穿过一颗颗明珠。蒲汇塘的意象融进了 这块地区人类文明的血液中,也寓意着丰沛情怀的 流动,象征着时间不断向前,岁月悠悠中,事物虽 变幻无常,但那抹温情却依旧留存。 蒲溪之水荡荡,乡愁融在蒲汇塘中,更赋予了 深厚的人文禀性。这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抚慰着人的 心灵,成为一种久久不灭的精神图腾。 编者 2018年10月
内容推荐 吴玉林主编的这本《蒲汇塘》《蒲汇塘》是唯一一本较为全面、完整描述蒲汇塘的文史书籍。全书共收文63篇,包括《东流不尽蒲溪水》《蒲汇塘——个地理的图腾》《记住土山湾,有许多理由》《蒲汇塘和娄县东边界》《陆宝庵·七宝教寺·七宝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