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口述(对外的故事)/大潮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韩淑芳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韩淑芳主编的《口述:对外的故事》以对外开放为出发点,由反映改革开放的亲历、亲见、亲闻资料汇编而成。本书内容丰富,所精选的文章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招商引资、华侨来华投资的过程和在我国企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举措以及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经历等等。亲历者的回忆,既真实可靠,又生动有趣,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出版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国门初启,迎宾百趣生
杨冠群 外交部离休干部
我为霍英东投资的白天鹅宾馆做设计
蔡德道 时任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用“蚂蟥精神”啃下硬骨头
陈哲良 时任宁波市副市长
招商成功的“秘诀”
张其德 时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副总经理
招商引资,那时的新鲜事
谢宝怀 时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快递巨人”落户广州
冼伟雄 时任广州市交通委主任
我与英特尔项目的日日夜夜
王延辉 时任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与意大利品牌西装的“联姻”
陈孝祥 时任夏梦·意杰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摩托罗拉落户中国
蔡国雄 时任摩托罗拉全球资深副总裁
韩国友人叫我“中国乔”
乔宗礼 时任连云港迎春鳅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场国际诉讼引起的对手“联姻”
胡成中 时任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亲历三起“停工事件”
苗丰仁 时任大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总工会主席
第二章 根之所系情之所在
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霍英东
陈开枝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曾任广州市政协主席
我与广东改革开放的情缘
胡应湘 时任香港合和实业董事局主席
“宁波大使”包玉刚
耿典华 时任宁波市市长
我是广州开发区最早的投资者
唐石毅 时任香港锦建有限公司董事长
“福清主义者”林文镜
叶晓霞 时任福州市政协文史学宣委副调研员
潘登 时任市政协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
根在中国,源也在中国
[泰]李绍华 泰国华人,时任青岛正大公司总裁
作出投资北京的重大决策
杨孙西 时任香港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
南亚塑胶落户南通
仇鸣德 时任崇川区委常委、崇川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心怀深切桑梓情
胡玲玲 时任温州康尔达印刷器材公司董事长
第三章 迈出国门 走向世界
让正泰屹立于世界电器之林
南存辉 时任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改变“中国制造”皮鞋的“丑小鸭”形象
郑秀康 时任康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双向借道,奥康鞋业谋世界
王振滔 时任奥康集团董事长
温州服装商的“总统情结"
彭星 时任法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让世界认识张裕
王恭堂 时任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总工程师
破茧成蝶上市梦圆
张晓平 时任瑞立集团董事长
优盘——“软盘终结者”的荣耀与传奇
邓国顺 时任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瓯江之滨走进彩虹之国
胡李明 时任南非胡氏集团董事长
我的加蓬舅舅
徐恭德 时任加蓬华侨华人协会首届会长
福州小金鱼如何游向世界
彭世柽 时任福州市市长
第四章 敢争天下志 勇拓五洲威
入世“狼来了”,应对国际纠纷
刘周晰 时任温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局长、党组书记
半人高的资料为我们赢得了胜利
叶晓春 时任慈兴轴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人世”第一案
苏尚熹 时任温州东方打火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国联赢得“双反”胜利
李忠 时任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阿根廷对中国眼镜反倾销调查
叶子建 时任温州远洋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州眼镜商会会长
漫漫反倾销抗辩之路
王振滔 时任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我是“烧鞋事件”的维权律师
季奕鸿 西班牙中国律师事务所律师
第五章 我在中国落地生根
我被称为“民间大使”
[韩]崔荣哲 时任青岛茶山人造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光阴似箭岁月酬
[日]加藤纪生 时任南通力王公司日方总经理
一个美国青年的“优创”之路
[美]马修·布鲁诺 时任优创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大连,我的中国家
[美]柯必杰 时任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看烟台的变与不变
[美]苏珊·帕特里琦 美籍教师、烟台市荣誉市民、山东省“齐鲁友谊奖”获得者
序言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的一场天翻地覆的伟大革命,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当代
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
言:“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
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13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农
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
方方面面,万众一心,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砥砺奋
进,铸就了国家和民族发展史上史诗般的辉煌。古老
的中国,从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综合实力大国,
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
的根本性转变。
这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激
发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生机与活力,调动了亿万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冲破人民公社旧体制、创造“大包干”
的农民,抓住时代机遇、不惧风险、突破固有思维的
个体经营者,艰苦创业、矢志不渝、勇于实践的企业
家,为民族复兴与腾飞砥砺前行的科学工作者,奋斗
在生产一线的大国工匠,心系祖国、积极投身改革开
放事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城市发展与崛起
身先士卒、殚精竭虑的书记与市长,以及勇敢面对变
革、迎接命运挑战的普通百姓……千军万马汇聚成波
澜壮阔、激情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幸见证了中
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我们有幸成为改革开放亲历者
,我们有幸融为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情涌动的一滴水甚
至一朵浪花。当一个个亲历者的经历、体悟与情感化
作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字,当我们阅读这些饱含激
情与时代精神的文字,改革开放的大潮不禁砰然澎湃
而来,激动着我们,感染着我们。
几十年来,人民政协各级机构征集编辑了大量反
映改革开放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文史资
料,我们择其精华编辑了《大潮》丛书,通过亲历者
讲述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记录历史,见证岁月
,讴歌时代。
韩淑芳
2018年6月
导语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我们有幸成为改革开放亲历者,我们有幸融为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情涌动的一滴水甚至一朵浪花……
当一个个亲历者的经历、体悟与情感化作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字,当我们翻开《大潮》,阅读这些饱含激情与时代精神的文字,改革开放的大潮不禁砰然澎湃而来。
韩淑芳主编的《口述:对外的故事》为“大潮”系列之一,以对外开放为出发点,由反映改革开放的亲历、亲见、亲闻资料汇编而成。
精彩页
工农业“成果”让外国游客印象深刻
许多人来华前都看过介绍中国的书籍,对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大陆上的山川景色、名胜古迹,他们也叹为观止。然而对中国现实生活的了解,他们却恍若隔着几个世纪。
为了帮助他们认识中国,接待方往往组织他们参观工厂、农村、学校,当然是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
不知是为了凑热闹,还是为了认同中国的现实,许多远方来客抵华后都买了绿军装,胸前别了像章,甚至手里拿着“小红书”。他们每到一地,接待单位都安排“革委会”领导先做一番政治说教。凡是好事都是“革命路线的胜利”。不管外国人听进去多少,这个程序概不能免。
参观的项目也都是事先经过挑选,具有宣传价值的。以工厂而论,当时参观的是运转中的纺织厂和车床厂。车间里,到处贴满标语和口号,也有一些评选和考勤活动在进行。车间外,则是五花八门、残缺不全的大字报。对这些,客人们比较知趣,一般只看不问,甚至表现冷漠。
工业成就上,当时宣传最多的,除了南京长江大桥和解放牌汽车外,就是“万吨水压机”和“万吨巨轮”了。我们有幸参观了尚在船台上的“巨轮”之一。
上海江南造船厂里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象。船体还未合龙,站在近处,仰首观看,两半船壳就犹如两座钢铁大楼。工人们正忙碌于巨大的工作台上,耳边不断传来钢铁的碰撞声,焊接枪的弧光耀眼欲眩。但外行只是看热闹,究竟万吨轮的质量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还参观了大寨。深山大沟里,客人们见到满山遍野、错落有致、松软的“海绵”梯田都惊讶不已。成排的窑洞式民房也蔚为壮观,但我们未能入内参观。从门洞朝里看,室内漆黑一片。
居民区里,唯一见到的活动是:坐在门外的几名老妇,正忙着编织草绳,干瘪、布满皱纹、毫无表情的脸上,带着倦意。
大寨以“自力更生、艰苦朴素”著称,但全国支援者投入了多少无偿劳动却鲜为人知,外国人当然只能得到“正面”介绍。
客人们对中国的农村医疗(赤脚医生)、妇女解放、水利工程都有较深印象,但参观中也不时出现掺假。我们在西安访问了一个人民公社。
进村的路旁,树荫下立了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黑板前有几排小凳,坐着身穿短衣短裤或粉红裙子的男女孩童,他们每人脸蛋上都涂了浓浓的胭脂,看去好像是泥人娃。特别是女孩,每人头上两个大红蝴蝶结遮去了半边头发。他们的穿着和打扮,实在同幼儿园外光背赤脚、满街乱跑的村童相差太远了。 客人们走近时,一名女老师便教起“识字”来,一遍一遍地重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们东张西望地看着外国人,嘴里像唱山歌似的跟着念。奇怪的是,一个多小时后参观完毕,客人们离去再路过时,孩子们还在那里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种安排只能一时糊弄走马看花、不甚了了的外国人。即使以组织得较为严密的城市“家访”来说,细心人也会发现,所去之处都是支部或革委会干部的家,出来接待的家属也都训练有素,对答如流。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少点弄虚作假!
有关人员弄虚作假可能是出于好意,想给外国人一个好印象,说到底是为了掩盖瑕疵。但如果过了头,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中国式“围观”
经过多年的隔绝之后,中国的广大群众对于突然出现的“洋鬼子”也有个适应过程。“围观”是最常见的现象。
外国游客走在街上,总是被路过的行人团团围住,而且随游客的进退而移动。有时在公安人员劝导下,人群散去。过不了多久,又被新的人群包围。有的路人虽不围观,也排列成行,驻足观看。群众只是默默地看,悄悄地议,从不同外国人搭讪,形成一种奇特而尴尬的局面。
许多客人感到很不自在,反映说:“我们成了动物园里的动物了。”
城市尚且如此,农村群众的好奇心和“敬而远之”的心理就更为突出。
有一次,我们前去长沙郊外的一个村子参观。走近村子时,远远就望见街上的孩童四处奔跑,贴近时只见沿街农户纷纷伸出半个身子,朝我们的方向窥视。我因我们一行竟能引起这么多村民的兴趣而感到高兴。
谁知走进村子,一路只听得此起彼落、沉重而急促的关门声。再细看,家家门户紧闭,街上杳无一人。我突然想起抗日电影里“鬼子进村”的镜头,如果这些客人是“鬼子”的话,我可不就是“汉奸翻译官”了!
那个年代,不论男女老少,中国人穿的大都是四个口袋的干部服,只是颜色有黑、蓝、灰、绿之分而已。群众围观的原因,除洋人的肤色、头发、长相与中国人不同外,他们的衣服式样、花色、面料也是诱人之处。至于他们中间个别人穿的奇装异服更是“引人入胜”了。
美国团里,一名青年男子身着一条牛仔裤,裤脚是毛边的,没有缝制,这就够新鲜的。尤有甚者,双腿膝盖上还留了两个大窟窿。这位青年人恰好坐在一个塌下的沙发上,窟窿被膝盖顶着,露出了白嫩的肌肤,愈为招眼。
在座的中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