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45年12月19日至1946年1月初,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7、8纵队,向盘踞在高邮、邵伯等地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动进攻,歼灭日军1200余人、伪军1万余人。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也是新四军在华中对日军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常浩如、陈立著的《高邮战役》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抗战烽烟”“战前决策”“激战江高”“攻克高邮”“战场纪事”。前四章内容讲述了高邮战役从建立根据地到最后接受日本受降式的整个过程。最后一章“战场纪事”讲述了在高邮战役中涌现出的许多战斗英雄中的几位,以及讲述了高邮战役期间,苏中党、政、军、民特别是华中第一行政区的党、政、军、民全力支前的故事。 目录 引言 一、抗战烽烟 二、战前决策 三、激战江高 四、攻克高邮 五、战场纪事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1945年12月19日至1946年1月初,新四军华中野 战军第7、8纵队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向盘踞在高邮 、邵伯等地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动进攻,歼灭日军 1200余人、伪军1万余人,解放高邮、邵伯、宜陵、 郭村等城镇20余处,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是役称为高 邮战役(也称高邵战役或江高战役)。该战役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 战役,也是新四军在华中对日军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 高邮是一座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1年建城史的 古城,是江淮文明、邮文化的重要区域。秦王赢政于 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是中 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设高邮县。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 县设市(县级)。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 行计划单列。高邮市,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邮地处长江三角洲 ,位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是苏中 、苏北重要门户,是中国民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全国集邮之乡、中国建筑之乡。 高邮是大运河沿线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遗存的城市,在大运河沿线58处遗产点中,高邮有3 处,其中盂城驿、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独有的, 淮扬运河主线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这3处遗产 包含了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的文化遗产。 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平津堰、杨家坞、万家 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高邮市为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成为全国第130座、江苏省第13座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 抗日战争期间,高邮沦陷。新四军多路进入高邮 ,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打击日伪,建立抗日民主政 权,抗战胜利前夕,已解放除高邮县城以外绝大多数 的乡镇和农村,为高邮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战争中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成功之路在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得到成功 的运用和发展。高邮地区的抗日斗争和高邮战役的胜 利就是很好的典范。
导语 “抗战十四年中华儿女传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准确的历史史实,展现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14个经典战役战斗事迹,再现波澜壮阔的敌后战场、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引以为傲的骄人战绩。向广大青少年表达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同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个经典战役、战斗的讲述,一方面,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积极正本清源;另一方面,通过史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拆穿日本右翼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极力美化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惊天谎言。 常浩如、陈立著的《高邮战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准确的历史史实、珍贵的历史图片介绍了高邮战役的始末。 精彩页 建立根据地 1937年12月14日,日军侵占了江都县城扬州。1939年10月2日,日军又侵占了高邮城和宝应城。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罪恶罄竹难书。日伪军占领和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和集镇,并逐步建立了伪政权。日伪把这一地区称为“模范”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挣扎在日伪军的铁蹄之下,过着贫困交加的“亡国奴”的生活,他们热切盼望获得解放。根据中共中央“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战略决策,在陈毅指挥下,新四军于1938年9月进入江都,开辟抗日桥头阵地,积极打击日伪军,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上旬,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全军编为7个师。1师由粟裕任师长,活动于苏中地区。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新四军发起讨李战役,并重新进入江都境内,将其作为向高邮、宝应地区发展的基地。1941年2月下旬,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恢复,并在境内相继恢复、重建、新建5个区级政权。 1941年,日军加紧“扫荡”苏中根据地,苏中根据地被分割成零碎的小块,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日伪的疯狂“扫荡”,苏中军区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即到日伪控制的江(都)高(邮)宝(应)等地区开辟新区。在江高宝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不仅有助于粉碎日伪军对苏中根据地的疯狂“扫荡”,而且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苏中根据地,建立了与苏北、苏南及淮南根据地的联系,增加新四军各部队之间的相互策应。6月,根据刘少奇、陈毅电令,惠浴宇返江都主持工作。7月,成立江(都)高(邮)中心县委和江高行署,惠浴宇任中心县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和惠浴宇一起到达江都的新四军1师1旅3团一部与江都县地方抗日武装合编为江高独立团,一部活动于江都县和高邮县接合部,一部经高邮,过宝应,直插两淮,打通了和新四军3师的联系。1941年9月,新四军1师l旅2团奉命以挺进支队名义,进人高邮、宝应,创建抗日同情区。同年9至10月,新四军1师2旅6团1营以淮宝支队名义,进人高邮子婴河以北和宝应南部地区。10月7日,从苏南转战苏中的新四军6师18旅奉命担负开辟江高宝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0月29日,6师18旅54团进人高邮地区,其3营活动于一、四、六区,1营活动于子婴河以北。12月上旬,6师师部率52团等部进人江都。 新四军进入江高宝后,该地区的抗日斗争不断深入。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引起了日伪军的恐慌。日伪军一方面增设据点,控制交通要道,妄图分割、蚕食根据地;另一方面纠集重兵“扫荡”根据地,“清剿”新四军部队。面对日伪军的大肆进攻,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以游击战争为主,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灵活地使用兵力,以麻雀战的战法,袭扰日伪军,多点开花,打得日伪军自顾不暇,常常不得不延缓或放弃对根据地的“围剿”。为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从1942年1月开始,新四军对江高宝境内的日伪军展开了连续的进攻。1月13日,52团拔除真武庙伪军据点,攻打了乔墅镇;2月8日,淮宝支队攻克王通河伪军据点;2月11日,52团1营2连全歼高邮东南的赫旺庄守敌1个队;2月19日,54团3营夜袭高邮以北的马棚湾、陆安闸等伪军据点,全歼守敌;2月下旬,52团3营在戚墅庙捣毁投靠伪军夏铄武的毕春茂匪巢;3月11日,54团3营袭击高邮以东龙王庙守敌,俘伪营长以下70余名,缴长短枪100余支;3月25日,54团1营袭击高邮以东二沟伪军据点,俘伪军40余人,缴步枪40余支……在对日伪军的进攻中,新四军扬长避短,多以战斗力和士气较弱的伪军为进攻目标。通过俘虏伪军,缴获枪支等武器装备,可以达到消灭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