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四色印刷的精美图文书,书中汇集了中外60座经典寺庙,将人文、历史与自然之境相融合,通过巍峨壮观的佛教建筑,生动地讲述了佛教文化的千百年沧桑和佛祖慈悲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陀的家园--60座经典寺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近意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四色印刷的精美图文书,书中汇集了中外60座经典寺庙,将人文、历史与自然之境相融合,通过巍峨壮观的佛教建筑,生动地讲述了佛教文化的千百年沧桑和佛祖慈悲的故事。 内容推荐 60座经典寺庙,千百年的沧桑,娓娓讲述着佛祖慈悲的故事,传承着灿烂的佛教文化。 人文、历史与自然相融合,信念、神性与诗意相辉映——巍巍的佛教建筑承载着悠悠岁月中无数人的幻想与希冀。 目录 凝聚着了悟的那些建筑·代序 历史的见证—— 北京法源寺 潭树丰灿 佛意悠然—— 北京谭拓寺 藏地珍宝—— 西藏布达拉宫 亚洲佛光—— 山西佛光寺 寺以钟名—— 北京大钟寺 王者至尊—— 北京雍和宫 心底涌出的歌——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中华第一寺—— 洛阳白马寺 域内巨刹—— 登封少林寺 大唐古朴风—— 河北毗卢寺 普贤道场—— 峨眉山万年寺 ”三教合一”的妙境—— 恒山悬空寺 “山被寺裹”、“塔拔山高”—— 镇江金山寺 山羊奠基—— 拉萨大昭寺 地宫藏宝物—— 陕西法门寺 雁塔晨钟—— 西安荐福寺 意想之外—— 西藏桑耶寺 与名人结缘—— 北京碧云寺 先有寺,后得城—— 长沙开福寺 “外不见木,内不见石”—— 甘肃拉卜楞寺 五颗舍利—— 辽宁楞严寺 价值连城的“三宝”—— 山西崇善寺 藏族艺术三绝—— 青海塔尔寺 铁棒与佛像—— 五台山碧山寺 归于自然—— 衡山南岳庙 泥菩萨不怕水—— 汉阳归元寺 名僧、才子与斜塔—— 苏州云岩寺 五叶流芳—— 衡山福严寺 涵养古今—— 福州林阳寺 挺拔的铁塔—— 当阳玉泉寺 荔枝飘香—— 福州西禅寺 唯缘可遇—— 四川宝光寺 最完整的隋碑—— 正定隆兴寺 最大的寺庙—— 西藏哲蚌寺 白塔无影—— 北京妙应寺 名僧辈出—— 南岳祝圣寺 三位法师之功—— 宁波七塔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寒山寺 “桑莲法界”—— 泉州开元寺 慧能出山—— 广州光孝寺 天赐之物—— 拉萨色拉寺 石壁古刹—— 山西玄中寺 禅宗名刹—— 宁波阿育王寺 海内孤品—— 大同华严寺 密宗祖庭—— 五台山金阁寺 奇异的塔中寺—— 西藏白居寺 雪域奇葩—— 日喀则夏鲁寺 弥勒菩萨的道场—— 上海龙华寺 文殊、康熙与玄奘—— 成都文殊院 佛玉结缘—— 上海玉佛寺 峨眉粉黛—— 峨眉金顶华藏寺 花园建筑—— 泉州承天寺 “外八庙”之首—— 承德普乐寺 “天下第一坛”—— 北京戒台寺 依山凿窟,东庙西寺—— 济南兴国禅寺 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国清寺 动人的传说—— 义县奉国寺 西夏香火—— 银川承天寺 卧佛与藏经—— 张掖大佛寺 康熙御笔题巨匾—— 杭州灵隐寺 迦叶藏钥匙的灵洞—— 丽江文峰寺 普陀三大寺—— 慧济寺、法雨寺、普济寺 观音道场——清逸的境界 南普陀寺 试读章节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是一本以法源寺为背景、反映戊戌变法的小说。李敖在这部书中刻画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人物,要表现的是男性的豪侠、忠义、决绝和悲壮。当人们慨叹英雄的悲壮人生时,对法源寺的真容便更平添几分好奇。 拐进弯弯曲曲的胡同,法源寺掩映于古朴的民居群落之中。虽然地处市区中心,但是在这儿丝毫感受不到北京城的喧嚣与躁动。和那些深居名山大川的古刹名寺不同,没有竹林环抱,没有清溪长流,但是,古朴的民房群落,依旧保留着明清淡雅的风貌,使人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巷,油然而生敬畏与肃穆之感。 法源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名悯忠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寺庙历经战乱毁坏,也多次增建重修。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曾将其改名顺天寺。辽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寺被毁。辽成雍六年(公元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正统年间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朝廷资助大修,赐额法源寺。寺今藏历代文物甚多,玄奘头盖骨供奉于此。中国佛学院亦设于寺内。 法源寺仍然保留着明清旧日的风貌。它前后共六进,除了一般寺庙都有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还有净业堂、大悲坛和藏经阁。法源寺的大门敞开着,门额大理石上镌刻着“法源寺”三个金字。门前有一对威武石狮,衬托山门的肃穆庄严。山门对面是一座大影壁,隔离民居,划出一方佛家净地。朱红山门为三座殿堂式建筑,三座门寓意三解脱,通达自在境界。 其中大雄宝殿是法源寺僧众每日诵经和举行重大佛事的殿堂。大殿建于宽敞的平台上,台前两侧分列着明清两代的六座石碑,记录了历次修庙的经过。 寺内的几个殿是竖一字排的,每个殿的两边都有禅房,殿与殿之间的距离不像皇家圣殿那样空旷,而是满地青草,间或种着丁香和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小花。寺中曲径通幽,禅房花木,宛若从唐宋古辞中幻化而来,确是绝妙的佳境。 九百多年前,法源寺迎来北宋皇帝宋钦宗,他被金人掳至燕京,关在此处。在他进入法源寺的时候,已不再是一国之君,而是亡国奴。恐怕连他也没想到,清净的法源寺,会成为他亡国生涯的囚禁地。宋朝的江山在宋钦宗之后,苦苦挣扎了一百多年,终于在蒙古的铁蹄下轰然倒塌。南宋遗臣谢得枋步先王后尘,拒不降元,被俘至大都,也来到这深深寂寞的寺院。国破家亡,他无力扭转乾坤,于是在这里绝食殉国。 法源寺看到宋王朝的终结,又在袁崇焕的尸骨中听到明王朝的挽歌。袁崇焕(公元1584一1630年)屡次击退后金(清)军进攻,因崇祯帝中反问计,误以为他与后金密约,临危夺帅,将他杀害。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秘抵法源寺,恳请法师为之做法事超度。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是法源寺的常客,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他们想以几个人微薄的力量,扭转国运。但是,在那个“戊戌”年,他们还是失败了,有的远渡重洋,有的暴尸京城街头。 寺庙的每处——古树、红墙、琉璃瓦、石碑、佛像、破旧的门、供台,都给人心灵强烈的震撼,让人思接千古。来到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嘈杂,也找不到一点华丽的影子,就连嗅嗅空气都能感觉到它那浓得化不开的凝重和悲凄。 法源寺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相传,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曾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本“集花册”送给未婚妻杨开慧。册中注明丁香花、牡丹采自法源寺。可见那时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到法源寺赏花。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芬芳浓郁,号称“香雪海”,极负盛名。每年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因此,踏青时节在法源寺内赏丁香吟诗唱和,在老北京可谓家喻户晓。当年赫赫有名的文人墨客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以及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诗篇。 1914年,这里举办了最为著名的“百人丁香诗会”。1924年4月26日,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此赏丁香、瞻古刹,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P6-9 序言 凝聚着了悟的那些建筑代序 很早之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家世显赫的男子突然有一天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就成佛了,真是让我惊羡不已!都说佛的境界是无念无忧的境界,而我们哪个不是在凡俗琐事里摸爬滚打地消耗去青春与生命?我们为什么到世界来?为什么这样走进厚重的历史?又将最终走到哪里去? 带着太多没有答案的疑问,在平静中度过一世的人们,是我们的祖辈,是我们,也是我们的后人。这样的经验终将继续持续下去。关于人类自身的奥秘,不在期待的时刻揭开,而在不经意中得以完满。 《佛陀的家园》不是钻研佛法佛理的书,也不是试图解释人类困惑的书,它只希望通过一座座寺庙,做那株领化青年人的菩提树。 没有什么比寺庙更直观地接近佛陀。 人性的脆弱决定了修行之人的脆弱,自我对他人的怀疑,决定了人们很难超拔于现实的空间。而那些凝聚了佛祖精神的楼阁殿宇,却能够帮助我们。因为我们虽然不是佛陀,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存在,能够感到他的力量。不需要追究哪座寺庙更“正宗”,哪里的和尚好念经,就像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所告诉人们的:“菩提本非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李敖写作《北京法源寺》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到过这里。当他经历了疾病、政治压迫以及种种人生变故之后,偶然的机会走进法源寺里,什么都不去想,什么也无须要想。他说:“我在这里,就足够了。”没有人不承认,这时的李敖是真正了悟了“空无中蕴涵所有”的境界。 在西藏的土地上,随处可见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人们,几步一磕头地前往拉萨,给佛殿中永不熄灭的酥油灯添一坨酥油。人们把辛苦一生积累的财物无偿地捐献给寺庙,默然无语,只存敬意。 有“亚洲佛光”之称的山西佛光寺,在距五台县三十公里之外的小村庄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大文豪朱自清到此,只淡淡地吟咪一句“古寺动佛心,闲来游潭柘”。从雍正皇帝御批兴建的觉生寺看钟;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听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的故事。从镇江金山寺里缅怀为爱献身的白娘子;到“关中塔寺之祖”陕西法门寺探藏宝地宫。你还可以欣赏甘肃拉卜楞寺“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建筑奇迹,去正定隆兴寺品味它为何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为“京外名刹”,在枫桥古镇寒山寺不忆诗句而去追访寒山、拾得两位唐代高僧的圣迹。 白居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在藏语中也叫“古帕尔曲登”,就是“十万佛塔”的意思。塔中果然有十万尊佛么?寺内最有名的是菩提塔。沿着塔肚内一座盘旋而上的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塔顶“盛开”着一朵巨大的紫铜铸成的十三瓣莲花。塔腹内共有大小殿堂房间一百零八个,窗也是一百零八个,门也是一百零八个!正是由于塔的“内涵”丰富,所以这座菩提塔又被称为“塔中寺”。 北京戒台寺以拥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而名闻天下,可是历代文人雅士所青昧的则是“十大奇松”。寺中最著名的树木有“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罕见的“活动松”,你随意拉动它的哪个松枝,整棵树的枝叶都会跟着摇动,好像一阵狂风正在袭来似的。活动松远在二百多年前就已闻名,乾隆皇帝在此还留下了一座“题活动松诗”的石碑。北京流传着“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的说法…… 到寺庙的你,只看建筑就可有无穷的感触了。那些世俗的纠缠与烦恼,和这一切比起来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也许我们都曾经验过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那一刻的心境,只是有时我们没有知觉吧? 张近意 2005年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