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押沙龙,押沙龙!》(1936)、《八月之光》(1932)等。这些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福克纳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创新潮流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在《喧哗与骚 动》中,一切都在旁侧进行,什么也没有发生,却一 切都发生了。 ——让-保罗·萨特(法国哲学家)
目录 译本序/李文俊 喧哗与骚动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录 康普生家:1699年—1945年
精彩页 让他出去吧。”毛莱舅舅说。 “天气太冷了。”母亲说,“他还是待在家里得了。班吉明。好了,别哼哼了。” “对他不会有害处的。”毛莱舅舅说。 “喂,班吉明。”母亲说,“你要是不乖,那只好让你到厨房丢了。” “妈咪说今儿个别让他上厨房去。”威尔许说。“她说她要把那么些过节吃的东西都做出来。” “让他出去吧,卡罗琳。”毛莱舅舅说。“你为他操心太多了,自己会生病的。” “我知道。”母亲说。“有时候我想,这准是老天对我的一种惩罚。” “我明白,我明白。”毛莱舅舅说。“你得好好保重。我给你调一朴热酒吧。” “喝了只会让我觉得更加难受。”母亲说。“这你不知道吗。” “你会觉得好一些的。”毛莱舅舅说。“给他穿戴得严实些,小于,出去的时间可别太长了。” 毛莱舅舅走开去了。威尔许也走开了。 “别吵了好不好。”母亲说。“我们还巴不得你快点出去呢。我只是不想让你害病。” 威尔许给我穿上套鞋和大衣,我们拿了我的帽子就出去了。毛莱舅舅在饭厅里,正在把酒瓶放回到酒柜里去。 “让他在外面待半个小时,小子。”毛莱舅舅说。“就让他在院子里玩得了。” “是的,您哪。”威尔许说。“我们从来不让他到外面街上去。” 我们走出门口。阳光很冷,也很耀眼。 “你上哪儿去啊。”威尔许说。“你不见得以为是到镇上去吧,是不是啊。”我们走在沙沙响的落叶上。铁院门冷冰冰的。“你最好把手插在兜里。”威尔许说。“你的手捏在门上会冻坏的,那你怎么办。你干吗不待在屋子里等他们呢。”他把我的手塞到我El袋里去。我能听见他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我能闻到冷的气味’。铁门是冷冰冰的。 “这儿有几个山核桃。好哎。蹿到那棵树上去了。瞧呀,这儿有一只松鼠,班吉。” 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得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你还是把手插回到兜里去吧。” 凯蒂在走来了。接着她跑起来了,她的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晃到这边又晃到那边。 “嗨,班吉。”凯蒂说。她打开铁门走进来,就弯下身子。凯蒂身上有一股树叶的香气。“你是来接我的吧。”她说。“你是来等凯蒂的吧。你怎么让他两只手冻成这样,威尔许。” “我是叫他把手放在兜里的。”威尔许说。“他喜欢抓住铁门。” “你是来接凯蒂的吧。”她说,一边搓着我的手。“什么事。你想告诉凯蒂什么呀。”凯蒂有一股树的香味,当她说我们这就要睡着了的时候,她也有这种香味。 你哼哼唧唧的干什么呀,勒斯特说。等我们到小河沟你还可以看他们的嘛。哪。给你一根吉姆生草。他把花递给我。我们穿过栅栏,来到空地上。 “什么呀。”凯蒂说。“你想跟凯蒂说什么呀。是他们叫他出来的吗,威尔许。” “没法把他圈在屋里。”威尔许说。“他老是闹个没完,他们只好让他出来。他一出来就直奔这儿,朝院门外面张望。” “你要说什么呀。”凯蒂说。“你以为我放学回来就是过圣诞节了吗。你是这样想的吧。圣诞节是后天。圣诞老公公,班吉。圣诞老公公。来吧,咱们跑回家去暖和暖和。”她拉住我的手,我们穿过了亮晃晃、沙沙响的树叶。我们跑上台阶,离开亮亮的寒冷,走进黑黑的寒冷。毛莱舅舅正把瓶子放回到酒柜里去。他喊凯蒂。凯蒂说, “把他带到炉火跟前去,威尔许。跟威尔许去吧。”她说。“我一会儿就来。” 我们来到炉火那儿。母亲说, “他冷不冷,威尔许。”P5-8 导语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作品精选系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最著名作品,现代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是对人性的深刻揭露——美国南方的没落世家,演绎了一场黑暗、迷乱的伦理剧。 该小说是多视角、意识流手法最经典的运用。 权威翻译家李文俊经典译本。 序言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20世纪最有成就作家之一威廉 ·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的第一部成 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 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 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 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 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 ,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 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 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 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 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 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 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 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 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 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 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 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 ”1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 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 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她只 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 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 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 这个“簪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 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 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 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 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对昆丁来说,“未来 ”是看不见的,“现在”则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沌,只有 “过去”才是真实清晰的。昆丁本也想与妹妹“一起进地 狱”,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与蔑视、鄙视他们的世界隔绝 开来。这一点既然办不到,他只得采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 法,免得自己看到事态朝他不喜欢的方向发展。表面上他 是为妹妹而死,实际上则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而亡。归根 结底,康普生一家的种种不幸都是庄园主祖先造孽的恶果 。蓄奴制固然损害了黑奴,它也给奴隶主阶级及其后裔种 下了祸根。 杰生是凯蒂的大弟。他和昆丁相反,随着金钱势力在 南方上升,他已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仇恨与 绝望有时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不切实际的复仇狂与 虐待狂。由于他一无资本,二无才干,只能在杂货铺里做 一个小伙计。昆丁对凯蒂的感情是爱,杰生对她的感情却 只有恨。因为他认为凯蒂的行为使他失去了本应得到的银 行里的职位。他恨凯蒂,也连带着恨她的私生女小昆丁, 恨关心凯蒂母女的黑女佣迪尔西。总之,他恨周围的一切 ,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听了 感到发作并不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除了钱,他 什么都不爱。连自己的情妇,也是戒备森严,仅仅看作是 做买卖交易的对手。他毫无心肝,处处占人便宜,却总是 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他玩弄了一系列花招,把姐姐历 年寄来的赡养费据为己有,并从中吮吸复仇的喜悦。书中 描写得最令人难忘的一个细节,是康普生先生殡葬那天, 凯蒂从外地赶回来,乘机想见亲生女儿一面的那一段。凯 蒂丧魂失魄地追赶载有小昆丁的马车那一情景,感染力极 强,使人认识到凯蒂尽管有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本 质上还是一个善良的女子。而对比之下,杰生的形象愈益 令人憎厌。另外,他用免费的招待券作弄黑小厮勒斯特, 对外甥女小昆丁的扭打(不无色情动机的)与“教育”, 也都是使人物性格显得更加突出的精彩的细节。杰生是福 克纳笔下最鲜明、突出的形象之一。作为恶人的典型,其 鲜明饱满,达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经典式恶人(如埃古、麦 克白夫人)的地步。然而,对杰生的揭露,却偏偏是通过 杰生的自我表白与自我辩解来完成的。这正是福克纳艺术 功力深厚的表现。杰生和“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弗莱姆- 斯诺普斯一样,部是资本主义化的“新南方”的产物。如 果说,通过对康普生一家其他人的描写,福克纳表达了他 对南方旧制度的绝望,那么,通过对杰生的漫画式的刻画 ,福克纳又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新秩序”的憎厌。福克纳 说过,“对我来说,杰生纯粹是恶的代表。依我看,从我 的想象里产生出来的形象里,他是最最邪恶的一个。” 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个先天性白痴。1928年, 他三十三岁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 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 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海 里。通过他的意识流,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失去了姐姐的 关怀,非常悲哀。现在家中唯一关心并照顾他的,只有黑 女佣迪尔西了。虽然按书名的出典理解,班吉这一章可以 说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事实上福克纳还是通过这个 杂乱的故事有意识地传达了他想告诉读者的一系列的信息 :家庭颓败的气氛、人物、环境……按照批评家克林斯· 布鲁克斯的说法,这一章是“一种赋格曲式的排列与组合 ,由所见所闻所嗅到的与行动组成,它们有许多本身没有 意义,但是拼在一起就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般的图形”。 小昆丁是凯蒂寄养在母亲家的私生女。康普生太太的 冷漠与杰生的残酷(虐待狂者的残酷)使小昆丁在这个家 里再也待不下去。1928年复活节这一天,康普生家发现, 小昆丁取走了杰生的不义之财,与一流浪艺人私奔了。这 自然激起了杰生的“狂怒”(书名中的“骚动”原意即为 狂怒)。杰生驱车追寻小昆丁,想追回他偷来的那笔钱, 他在火车上惹出乱子,差一点送了命。 据《圣经·路加福音》载,耶稣复活的那天,彼得去 到耶稣的坟墓那里,“只见细麻布在那里”,耶稣的遗体 已经不见了。在《喧哗与骚动》里,1928年复活节这一天 ,康普生家的人发现,小昆丁的卧室里,除了她匆忙逃走 时留下的一些杂乱衣物外,也是空无一物。在《圣经》里 ,耶稣复活了。但是在《喧哗与骚动》里,如果说有复活 的人,也不体现在康普生家后裔的身上。福克纳经常在他 的作品里运用象征手法,这里用的是“逆转式”的象征手 法。 在小说中,与杰生相对立并且体现了福克纳的积极思 想的是迪尔西。福克纳说过:“迪尔西是我自己最喜爱的 人物之一,因为她勇敢、大胆、豪爽、温存、诚实。她比 我自己勇敢得多,也豪爽得多。”同情心永不枯竭似的从 她身上涌流出来。她不畏惧主人的仇视与世俗观念的歧视 ,勇敢地保护弱者。在整幅阴郁的画卷中,只有她是一个 亮点;在整幢坟墓般冷冰冰的宅子里,只有她的厨房是温 暖的;在整个摇摇欲坠的世界里,只有她是一根稳固的柱 石。她的忠心、忍耐、毅力与仁爱同前面三个叙述者的病 态的性格形成了对照。通过她,作者讴歌了存在于淳朴的 普通人身上的精神美。迪尔西这个形象体现了福克纳“人 性的复活”的理想。福克纳把迪尔西作为主人公的这一章 安排在复活节,这绝不是偶然的。当然,迪尔西不等于基 督,但如果说福克纳有意引导读者作这样的类比与联想, 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 历史的高度的认识和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 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 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 性变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 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 也摇摇欲坠。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 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 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 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资产者 们的价值标准,在作者笔下,又何尝有什么新兴、向上的 色彩呢?联系福克纳别的更明确谴责“斯诺普斯主义”( 也就是实利主义)的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喧哗 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扩大来说又是种 植园经济制度)解体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对 当时流行的实利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另外,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福克纳也是爱憎分明 的,他是有他的善恶是非标准的。在他的人物画廊中,他 鞭挞、嘲笑的是杰生、康普生太太、康普生先生、毛莱舅 舅、赫伯特·海德、杰拉德太太和杰拉德等,他同情的是 凯蒂、昆丁、小昆丁与班吉,他满怀激情歌颂的则是地位 卑微的黑女佣迪尔西。熟悉福克纳的人都一致认为,迪尔 西的原型是福克纳自己家里的黑女佣卡罗琳·巴尔大妈。 巴尔大妈进入晚年后,与其说是她服侍福克纳,不如说福 克纳像对待长辈那样照顾她。1940年大妈以百岁高龄病逝 ,福克纳在她墓前发表演说,并在她墓碑上刻了“为她的 白种孩子们所热爱”这样的铭言。1942年,福克纳出版《 去吧,摩西》,又将此书献给她。如果我们说得概括些, 那么,福克纳的所憎所厌莫不与蓄奴制和实利主义有关, 而他的所敬所爱则都与劳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方面,福克纳写《喧哗与骚动》时用了一 些特殊的手法,这里不妨作些简略的介绍。 首先,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传统的小说 家一般或用“全能角度”亦即作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 角度来叙述,或用书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来叙述。发展到 亨利·詹姆士与康拉德,他们认为“全能角度”难以使读 者信服,便采用书中主人公之外的一个人物的眼睛来观察 ,通过他(或她)的话或思想来叙述。福克纳又进了一步 ,分别用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如在《我弥留之际》中) 的角度,让每一个人讲他这方面的故事。这正如发生一个 事件后,新闻记者不采取自己报道的方式,却分别采访许 多当事人与见证人,让他们自己对着话筒讲自己的所知。 一般地说,这样做要比记者自己的叙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让三兄弟,班吉、昆丁 与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自己用“全能角度 ”,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小说出版十五年之 后,福克纳为马尔科姆·考利编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 写了一个附录,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又作了一些补充(中译 文见本书附录)。因此,福克纳常常对人说,他把这个故 事写了五遍。当然,这五个部分并不是重复、雷同的,即 使有相重叠之处,也是有意的。这五个部分像五片颜色、 大小不同的玻璃,杂沓地放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由单 色与复色拼成的绚烂的图案。 “班吉的部分”发生的时间是1928年4月7日。通过他 ,福克纳渲染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另一方面,通过班 吉脑中的印象,反映了康普生家那些孩子的童年。“昆丁 的部分”发生在1910年6月2日,这部分一方面交代昆丁当 天的所见所闻和他的活动,同时又通过他的思想活动,写 凯蒂的沉沦与昆丁自己的绝望。“杰生的部分”发生在 1928年4月6日,这部分写杰生当家后康普生家的情况,同 时引进凯蒂的后代——小昆丁。至于‘‘迪尔西的部分” ,则是发生在1928年4月8日(复活节),它纯粹写当前的 事:小昆丁的出走、杰生的狂怒与追寻以及象征着涤罪与 净化的黑人教堂里的宗教活动。这样看来,四个部分的叙 述者出现的时序固然是错乱的,不是由应该最早出场的昆 丁先讲,而是采用了“CABD”这样的方式,但是他们所讲 的事倒是顺着正常的时序,而且衔接得颇为紧密的。难怪 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对《喧哗与骚动》赞叹道 :“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 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 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 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 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意识流”是福克纳采用的另一种手法。传统的现实 主义小说中也常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意识流与之不同之处 是:一、它们仿佛从人物头脑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者记录 下来,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忖”之类的引导语; 二、它们可以从这一思想活动跳到另一思想活动,不必有 逻辑,也不必顺时序;三、除了正常的思想活动之外,它 们也包括潜意识、下意识这一类的意识活动。在《喧哗与 骚动》中,前三章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来叙述故事 与刻画人物的。在叙述者的头脑里,从一个思绪跳到另一 个思绪,有时作者变换字体以提醒读者,有时连字体也不 变。但是如果细心阅读,读者还是能辨别出来的,因为每 一段里都包含着某种线索。另外,思绪的变换,也总有一 些根据,如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香味等 等。据统计,在“昆丁的部分”里,这样的“场景转移” 发生得最多,超过二百次;“班吉的部分”里也有一百多 次。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都是通过外表(社会、环 境、家庭、居室、家具、衣饰……)的描写,逐渐深入到 人物的内心世界。福克纳与别的一些作家却采取了颠倒的 程序。他首先提供给读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的没有规律 、逻辑的活动,然后逐步带引读者穿过层层迷雾,最终走 到阳光底下明朗、清晰的客观世界里来。这时,读者再回 过头来一看,也许会对整幅图景具有更深刻的印象与理解 。 译者个人认为,福克纳之所以如此频繁地表现意识流 ,除了他认为这样直接向读者提供生活的片断能更加接近 真实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这就是:服从刻画特 殊人物的需要。前三章的叙述者都是心智不健全的人。班 吉是个白痴,他的思想如果有逻辑、有理性反倒是不真实 、不合逻辑的。昆丁在6月2日那一天决定自杀。他的精神 状态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到该章的最后一段,他的思绪已 经迹近一个发高烧病人的谵语了。杰生也多少有些不正常 ,他是个偏执狂,又是一个虐待狂,何况还有头痛病。福 克纳有许多作品手法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无太大区 别。他的别的作品若是用意识流,也总有其特殊原因。如 《村子》中写I·O.斯诺普斯对一头母牛的感情,那是因为 这个I.O.斯诺普斯是一个半白痴。读者们如果有点耐心, 在最初的不习惯之后,定然会通过这些不平常的思绪活动 逐渐看清一系列相当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 外貌我们不一定说得清(直到读了‘‘迪尔西的部分”我 们才知道班吉的模样),但是我们却能相当准确地把握他 们的精神状态。书中的主要人物如此,一些次要人物形象 也莫不如此。如赫伯特·海德,只出现在昆丁的几次意识 流里,但是那一副庸俗、无耻的嘴脸便已跃然纸上。其他 如杰拉德太太、毛莱舅舅,形象也都相当鲜明突出。即使 像勒斯特这样一个黑人小厮,我们掩卷之后,也不容易把 他那既调皮又可怜巴巴的形象从我们的脑子里排除出去。 “神话模式”是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所用 的另一种手法。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学 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 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套 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神话模式,艾略特的《荒原 》则套用了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模式。在《喧哗与骚 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至8日, 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1910年6月 2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 家历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不仅如此,从每一章的内容里,也都隐约可以找到与《圣 经》中所记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之处。但是,正如乔伊斯 用奥德修的英雄业绩反衬斯蒂芬。德迪勒斯的软弱无能一 样,福克纳也是要以基督的庄严与神圣使康普生家的子孙 显得更加委琐,而他们的自私、得不到爱、受挫、失败、 互相仇视,也说明了“现代人”违反了基督死前对门徒所 作的“要你们彼此相爱”的教导。 福克纳运用这样的神话模式,除了给他的作品增添一 层反讽色彩外,也有使他的故事从描写南方一个家庭的日 常琐事中突破出来,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的 意思。这个问题离题较远,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最后想就译文所加的注作一说明。为了帮助中国读者 理解本书,译者根据有关资料与个人的理解加了几百个注 ,可能有理解不妥之处,也可能过于繁琐。读者初次阅读 时可以先不看注,以免破坏自己的第一印象。
内容推荐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作品精选系列》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故事。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保守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