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穿堂风/读城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畸笔叟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夏日午后

我从小就是不睡午觉的。

这也许跟我从未上过一天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经历有关。

当外公念金刚经的声音渐渐含混和低衰,他一直“呱嗒呱嗒”摇个不停的蒲扇渐渐慢下来,变得有一下没一下,我便从佯睡中睁开眼睛,准备开溜。

外婆总是斜倚在那张藤高椅里打盹,再热的天,香芸纱衫最上面的一粒盘扣也总是舒舒整整地系好,鞋子也总是穿得好好的,从不拖鞋皮,头发也一丝不乱。

我们小孩子都睡地板,当然铺有席子。

表哥表弟们一个个横七竖八,趴手趴脚,哈喇子乱流。

我就凭借着地板低于床铺这一地形,猫腰爬行,先从乱鞋堆里找到那双属于自己的木屐,上海人叫木拖板,夹在腋下,然后光着脚轻轻地潜出边门,来到夹弄。

当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拿捏得那么精准。

偶尔会听到身后外公蒙蒙咙咙的问话:“小鬼做啥?”

理由是现成的,绝无半点慌张:“撒水。”

放下木屐,定一定神,我往往又会潜回堂屋里。

我从来不是孩子王,在家行三,在外婆家大排行就行六了。

早上大家都做完暑假作业后,我只能跟在大孩子后面玩,心里其实是很不爽的。

现在,趁他们熟睡之际,我可以随便地翻那本叫《鲁滨逊漂流记》的连环画。

我明明听到大表哥有几句是念错的,但围在他身边的那些自家的和邻家的男孩竟没有一个人听出来,还一个劲地瞎叫好呢,哼。

现在我就来查那几页。这不,我当然不会记错。

我也忘不了要蹑手蹑脚地从桌底下打开他们的书包,屏住呼吸掰开铁皮铅笔盒,摸一摸表哥的新玻璃弹子,拉一拉表姐新买来的彩色橡皮筋——当中还是粘着的呢。

好像心满意足,好像更加失落,我将一切完全复原之后,再次潜出边门,沿着夹弄走到厨房,然后穿上木屐,跨出后门。

日头真大。

我即便眯着眼睛,那白光好像也还是要溢进来,在眼珠子前面形成一层灰翳。

对面人家的玻璃窗和白垩墙都亮得像镜子,让人无法直视。

街上几乎没有人影,好像全世界都在睡午觉,再勤劳的人也不干活。

而且,人们似乎有过重大约定,偶尔有人经过,都小心翼翼,脚踏车不会打铃,小贩们也绝不叫卖。

大家似乎都知道,一只搪瓷碗落在地上,也能把一条弄堂全吵醒了。

我就那样百无聊赖地坐在后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听着树上说不出是焦躁还是悠闲的阵阵蝉鸣。

街角上只有不多的几棵树,好像是柳树,我便百无聊赖地一根一根柳枝从上到下地扫描,看它们的光影深浅变化。

昼长人静。这是我几十年后从胡先生的《今生今世》里看来的词语,亲切得好像是我找了几十年没找到的宝贝。

那时候我只是觉得,夏日午后真的好长好长,长得有点奢侈。

但回想起来,寂寞是一些儿也没有的。

我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就习惯与自己的孤独对话的傻孩子。

反倒是在人群里的时候比较落寞,总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成为我的听众。

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是我自己最耐心的听众和拥趸,自言自语一两个小时,或者默默地吟唱上百首歌曲,都是常有的事,也很开心。

那时候,家里的午饭开得早,外婆总是十一点敲过就喊“吃饭睐”,所以吃过弄过躺下睡着,直到我溜出去玩耍呆坐良久,其实也还只有点把钟。

那太阳还是直直地晒下来,两层楼的房子,靠墙也只有一尺来宽的荫头,我就贴着墙根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到后弄堂去。

因为后门外没有什么水泥砌成的阴沟,就是土与渣石的阳沟,我得左右跳来跳去,尽量不踩到污水,有时还要避让人家放在后门外的涮净了正在晾干的马桶,照样跳得饶有兴致。

后弄堂口的过街楼下,有时候会有一桌象棋,那个时候,照例是没有旁观者的。

我便很高兴地去站着看一会儿过过瘾。因为人矮小,平时往往挤不进去,只有干着急的份儿。

其实,我也不怎么认真看,更多的时候是在想心事呢。

在《少年报》上读到过棋王胡荣华的故事,他十二岁就能在弄堂里打遍天下无敌手,十五岁便是全国冠军。

我真希望自己也能这样,把弄堂口那些平时嘴巴里老三老四的大人们都杀他个人仰马翻。

就这样,墙根的影子越来越长,终于长到了对面人家的门口。

黄昏来临。

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了。

我们把大人们揩过席子拖过地板的龌龊水提出来,将再也晒不到太阳的水泥地面浇湿,然后从屋里搬出折叠桌和小竹椅,占据待会儿有凉风吹过的好地盘,支好放好。

然后挨个地去天井里洗头洗澡加玩水,等到大人下班了,就可以吃夜饭了。  午后过了是夏夜,各有各的精彩。

P7-9

目录

风情

 那些年,我们起过的绰号

 夏日午后

 钱家塘旧事

 牵牛花开的日子

 浴佛节和静安寺庙会

 过年先要办年货

 廿三祭灶,蚕豆咬咬

 请裁缝,做新衣

风景

 外滩情人墙钩沉

 上海淑女哪能乘风凉

 “淮国旧”里“领市面”

 睡衣是怎么上大街的

 娘姨旧话

 唉!“乡下人”这桩公案

 气温被瞒报过吗

 美国赤佬的皱皮疙瘩

风韵

 花园洋房好读书

 皋兰路阿姨

 那个春夜

 一只老长的长途电话

 吴江路待业青年毛毛

 小乔初嫁了

 有爱真好

 快走

 我欲言而卿不待

风味

 “牛奶棚”杂忆

 漫谈天鹅阁

 上海早点趣谈

 斩肉狮子头

 三林塘馄饨

 闲话当年吃馆子

 三分洋钿桃板

风怀

 废墟中的老树

 梦见普希金

 这一段淮海路

 那一段淮海路

 南市,难说再见

 戏雨童趣今何在

风物

 上海“三夹水”

 沪上寺庙杂谈

 威海路小花园

 1933老场坊

 撤水庙与摸奶弄

 品牌记忆

风议

 白露谈“露”

 “真空”小议

 也说放鞭炮

 盖浇饭

 样样“客满”

 吊烧鸡与酱汁鹅

 从“卷铺盖”到“涮老板”

 排队众生相

 推扳不起

风镜

 男人的炫耀和女人的炫耀

 从不“哇啦哇啦”

 兔子与窝边草

 那一盒饭

序言

如何观上海?观其弄堂可也。上海弄堂四通八达,一头连着霓虹灯,一头连着洋蜡烛;一头是海外奇谈,一头是克死克活。也有一些人、一些事并不一定到过弄堂,人们依然耳熟能详,那就是“穿堂风”刮得来的。

百余年来,上海一直领着风气之先,那是因为开放的上海八面来风。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最后都要变成“穿堂风”,刮到弄堂里来,刮到人们的耳朵里来。

谁说这“穿堂风”来无影去无踪?我就来做做这徒劳的捕风者,试图留住百余年来上海千姿百态的风影。但愿这“穿堂风”依然不失清新。

顺便感谢金莹的举荐,黄慧鸣的玉成,以及十年来在网上不断鼓励我写上海的朋友们。

2015年4月

内容推荐

《上海穿堂风》由畸笔叟编著。

如何观上海?观其弄堂可也。上海弄堂四通八达,一头连着霓虹灯,一头连着洋蜡烛;一头是海外奇谈,一头是克死克活。也有一些人、一些事并不一定到过弄堂,人们依然耳熟能详,那就是“穿堂风”刮得来的。

百余年来,上海一直领着风气之先,那是因为开放的上海八面来风。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最后都要变成“穿堂风”,刮到弄堂里来,刮到人们的耳朵里来。且听上海弄堂的捕风者,讲述百余年来上海千姿百态的风情风韵……

编辑推荐

“穿堂风”是极富海派特色的叫法,也是夏日纳凉的恩物。畸笔叟编著的《上海穿堂风》通过风情篇、风景篇、风韵篇、风味篇、风怀篇、风物篇、风议篇、风镜篇等板块,用近60篇散文随笔,讲述百余年来上海千姿百态的风情风韵,描摹那些年,似曾相识的上海都市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