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移民,本身就是选择了一种自我颠覆, 这种颠覆中就包含了放弃、忘却、从零开始,既有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的新鲜与无拘无束, 也有“没人多看你一眼”的孤独与压抑;而以后的移民生活中更有许多被颠覆是始料不及的。本书是宇秀继《一个上海女人的下午茶》之后的以北美生活为背景的非常女性主义的异域读本, 呈现出当代中国都市时尚的知识女性移居他国的另一种心态与生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上海女人的温哥华/新视界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宇秀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选择移民,本身就是选择了一种自我颠覆, 这种颠覆中就包含了放弃、忘却、从零开始,既有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的新鲜与无拘无束, 也有“没人多看你一眼”的孤独与压抑;而以后的移民生活中更有许多被颠覆是始料不及的。本书是宇秀继《一个上海女人的下午茶》之后的以北美生活为背景的非常女性主义的异域读本, 呈现出当代中国都市时尚的知识女性移居他国的另一种心态与生态。 内容推荐 该书从一个女性视角出发,描述了作为移民的上海女人在加拿大西岸城市温哥华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呈现出独特的北美人文理念与生活方式,作者坦率地通过自身的经历描述了踏上移民不归之路的现代华裔在生活表层与内心深处的颠覆与被颠覆。 目录 从上海到温哥华的气味 没人多看你一眼 别叫我太太 女人和鱼儿离不开水 一只羊可以证明你没有错嫁 一方不能复印的手帕 如何让婚姻榨两杯鲜橙汁 男人不能承受女人之痛 我们在乎尊重吗? 当宇秀是露丝玛丽的时候 家务,也可以像广告里一样优雅 来自二手货的情调与实用 洗衣,别在阳光灿烂的时候 从脸上省下来 我的情调空间 女人,你的财商是哪一种颜色? 美女在猫里 不敢随便披肩 假装低腰 问题不在咖啡色指甲 贵贱不在睫毛膏 美丽孕妇在油菜花盛开的田野 木屋婚纱三人行 海狸毛和其他毛的真假 北美不讲“小资” 北美不论领子颜色 与“外婆”同班 有关厕所的人文关怀 老外都是向日葵 嫁鸡随鸡的洋女人 SHOPPING文化 并非墨鱼卷味道惹的祸——北美婚恋情感问答之一 如何看待回大陆找新娘——北美婚恋情感问答之二 我还要再PAY另一半吗?——北美婚恋情感问答之三 可否享一把婚外“性福”——北美婚恋情感问答之四 上海是女人的镜子 在病痛的悬案中买束玫瑰花 泡饭的持久力 与余秋雨先生闲话上海女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浦东机场登机的时候,上海正是七月。他只要一离开空调的地方,T恤衫立刻就粘在了后背上,湿溻溻地像印了一片地图。好在登机前等候在放足了空调的机场里面。 机场是崭新的,新得还很生涩,还可以嗅到新的建筑材料的气味,但比起一般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刺鼻的尿臊气和人流拥挤的汗酸臭,实在是清新多了。然而,这一刻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许多年在上海花花世界里的一切突然被过滤被沉淀了,全部集中到鼻子里去了。尽管在上海也常常出入各色所谓高级的或可称为上流的场所,有衣香鬓影,美酒咖啡,光鲜芬芳……可是上海,实在而亲切地留在嗅觉里的却是:浑浊而暖洋洋的弄堂气味,黄梅雨季节里的霉味夹杂着油煎臭豆腐的香味,雨过天晴地面上蒸发出来的湿热气,还有黄浦江上飘来的淡淡的腥气…… 当进入安全通道跟送别的亲友挥手告别时,鼻子突然堵塞,眼睛模糊了。这回乘飞机完全不同以往,登机前,我已经交还了所有作为上海居民的法律上的证件,甚至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居所。口袋里揣着遥远的那个叫做加拿大的陌生国度寄给我的一张移民纸,一张像报纸一样黄黄的东西——那将是十一个钟头之后我在另一片新大陆合法落脚的证明。我突然很想哭,很想留住我平日一直抱怨的总是在鼻孔里挥之不去的上海气味,那些混杂不清的味道。 他用力握住我的肩膀,我知道他特别用力的意思。我尽量朝他笑笑。他悄悄凑到我耳边:我一下子带了两个走呢! 我笑了,这次是会心地笑了。这个肚皮里的东西也就两个来月,不是黄豆也就土豆那么大吧,我没有经验地猜想,可能就是这个小东西弄得我对气味这样敏感吧。 坐在窗边,看着上海渐渐变小,变模糊,最后被云彩遮住。我不由地贴近身边的他,他身上有股幽暗苦味的POLO香水的气味。离开了纷繁喧闹的上海,那香水的气味变得清晰。我第一次跟他坐在太平洋的咖啡厅约会,就是这股POLO悠悠地漫到我面前,带着那个冬季雨天里混合了都市灰尘分子的水汽,和商场的咖啡厅混合着香烟气味的音乐、杯盘、笑语人声,我需要暗自做一点剥离工作。但是,此刻坐在飞机上,我却努力地追忆那些曾被我剥离掉的气味…… 在东京羽田机场转机后再坐回到机舱里,我就昏昏入睡了,问或醒来却不愿意去追忆什么了。当人生处于一个重大转换时刻是最容易产生思想,却也是恐惧思想的时候,那思想总是让你在前程与历史之间纠缠不清,很可能过去的一切会卷土重来压倒现实的一切和未来的前景。于是,我昏昏地又睡去,那个肚皮里的小土豆也让我暂时放弃思想只管昏睡。 我的昏睡飞越了太平洋。一觉醒来,加拿大西岸城市温哥华就在脚下了。他说你看,下面就是温哥华著名的菲沙河。我从窗口望下去,隐隐约约看见许多船只好像在薄雾中忙碌,是一幅大手笔的油画。 菲沙河是我即将落户的加拿大BRITSH COLUMBI(简称BC)省最长的河川,它流经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其水源大多是冰河雪水。冬季枯水期,流量约每秒八百五十立方公尺;而春夏之际,冰雪融化,河水高涨,每秒流速可达一万五千立方米,相当于七万五千浴缸的水量。它的源头是落基山脉的罗伯森山,一路流经乔治王子城(PrinceGeorge)、利顿(Lytton)、希望镇(Hope),经过一段宽广平原区,最后由温哥华出海。平原区的岩层深深地落在海平面二百公尺以下,其上则覆盖着数万年前冰河带来的堆积物以及河流沉积物。我想起在上海曾经用过冰河泥面膜,推荐给我的人说冰河泥就是产自加拿大的,绝对是没有被污染过的,和其他种种化学合成的面膜相比,它是最天然的护肤品。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当时涂在脸上的“糨糊”是不是真的来自加拿大。不管怎么样,这回可是真的要着陆到冰河泥上了。我忽然有种远离尘世的轻盈,从来没有过的一种从生命之重进入到生命之轻的感觉。 飞机迅速滑降着,已经可以看见河里的各种船只和码头上堆积的货物,那货物中裸露在天水之间的是大堆的伐木,随着飞机越来越接近地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原木身上褐色的树皮。虽然人还关在机舱里,耳边是巨大的轰鸣,可是那大堆大堆岸边和水中漂流着的伐木似乎令我闻到了原始森林的气息,听到荒野的牧歌。 已经清楚地看到菲沙河上的渔船、木筏,还有野天鹅。听说菲沙河流域的沼泽地在冬天会吸引超过三百万种的水鸟、候鸟在此栖息。想像那情景是蔚为壮观的。而更为壮观的情景是:每年秋季有超过千万条鲑鱼洄游菲沙河产卵,隔年有数百万尾小鲑鱼游来至河口地区,以适应未来的在大海里的生活。菲沙河是全世界鲑鱼洄游最多的河流。 比起大上海黄浦江上的邮轮和邮轮上的乘客,菲沙河依然带着原始的野性。而温哥华作为这条原始河流奔腾入大海的出口,能够让我真的喜欢,并且安心地住下来吗?我可不是访客仅仅到此一游,我将是这里的居民。做居民和做游客,对同一个地方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P1-3 后记 直到最后截稿时,本书的写作还在进行。移民生活中的发现与感悟每天都在发生,这不是一本书可以写尽的。 自从五年前移居加拿大,这本书中的故事就开始了,片片断断的生活、点点滴滴的心情,渐渐占据了电脑的内存。这一伴随着日常生活的非虚拟性写作,完全不像小说那样有事先的构思,然后在虚拟的情节里游走。我的写作不断地被新的情节插入,被新的发现丰富,被新的感悟修正。当我整理校对本书的文字时,仿佛是在阅读另一个自我。若干年前有人跟我说,你是个生活在别处的女人。如今真的生活在了“别处”,却发现上海——这原本的故土对于我已经成为“别处”,而现实的生存之地——加拿大,于我依然是个“别处”。或许也正因为两地都成了“别处”,才有了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感受,才有了本书中的文字与浸洇在文字里的心情。这两个“别处”也使得我拥有了两种话语、两种文化思考的坐标,于是有了比较,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发现和颖悟,当然也有了以往没有的困惑与无奈。 回想起本书最初的写作,实在是应该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庞洋女_士,记得当初移民温哥华后和她通的第一个越洋电话,她就鼓励我把新生活的感受、发现及时记下来,不要浪费了生活给予的恩赐。好在我在加拿大的《环球华报》和《星岛日报》上的专栏令我有机会将自己的记录及时与读者分享并在读者的反馈中获得鼓励。在此要感谢《环球华报》社长张雁女士最初的邀请,使我在北美一份有影响的中文报纸上被海外中文读者所认识和喜欢。提到读者,我不能不提及互联网,书中的个别篇章曾被我的朋友转贴到加拿大家园网站,结果网友反响热烈,居然把我散落在各处的文字收集起来弄成专辑之类。偶尔浏览了网友的跟帖,发觉那些有趣的跟帖丰富完善了我原本的文字。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上海作协《海上文坛》副主编程小莹先生,加拿大华裔作协前会长、翻译家刘慧琴女士均给予我许多宝贵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另外,书中部分精美的图片是我的友人Ingrid Guo女士友情提供的,在此非常感谢她的慷慨。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先生和我的女儿,是他们直接地给予我生活和写作的持久热情与鲜活灵感,我的生活与文字都与他们不能分割。感谢上帝,这是我的幸运! 最后一个不能不提及的人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阳先生,他也是我前一本书《一个上海女人的下午茶》的责编。直到本书写作的尾声,我才有机会见到他。短暂的接触让我感觉,他与我的文字存在着一个距离,恰是这个距离令他透彻明了,从而使得这本书在形成铅字的过程中被理性地把握。 2006年12月宇秀于温哥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