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三领域(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研究1905-1937)/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学术前沿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陈明胜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近代以来,在内外诸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三维结构受到冲击,地方自治制度嵌入。然而,革新与守旧的博弈未必总是以某一方的胜利而结束。近代国家的诞生及权力扩张,地方精英的结构性变化及功能异化,一般民众现代政治意识的普遍薄弱,使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呈现传统与现代相互杂糅的复杂局面。江苏素为物阜民丰之地,又是欧风美雨首冲之地,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研究不但为人们观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演变提供了生动的个案,还为人们透视近代中国政制转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陈明胜,1978年3月生,山东聊城人。先后就读于聊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现任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社会史,中共党史等。先后在《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史学集刊》《民国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題多项,出版专著一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变局下的近代江苏社会 第一节 江苏传统社会之概述 第二节 近代江苏社会的新生因素 第三章 君主专制政体的没落与江苏地方自治的起步 第一节 新政:清廷自救与自灭的矛盾 第二节 江苏民间地方自治的创办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下江苏地方自治的筹办 第四节 江苏地方自治的官治化趋势 第四章 共和旗帜下江苏地方自治的徘徊 第一节 民初江苏地方自治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节 江苏地方自治的沉浮与地方精英的应对 第三节 联省自治下的江苏省自治 第四节 军事强权下的国家与地方精英 第五章 党国体制下江苏地方自治的嬗变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江苏基层社会秩序的重建 第二节 训政纲领与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 第三节 江苏地方自治与保甲制的融合 第四节 地方自治的质变与第三领域的萎缩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近代中国政制转型关系之检讨 第一节 近代中国政制转型的动力因素分析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从自由散漫的原始社会 到秩序井然的文明社会,制 度文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 。地方自治就是这一过程中 的重要创举。在西方,较早 的地方自治形态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罗马的城邦治理;至 中世纪,地方自治的制度与 理念更加成熟,欧洲不少大 城市都拥有较高的自治权。 近代以来,因受民族国家集 权体制影响,西方自治传统 一度被削弱,但很快又在启 蒙运动、资产阶级大革命和 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复兴,形 成近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 这一制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 重要影响,有必要对其概念 作进一步的探讨。 从词汇学上讲,地方自 治是“地方”与“自治”两个概 念的复合。自治,简单言之 ,即自我治理。近代意义上 的自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英美法系国家认为,“自 治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是与 生俱有的天赋人权,自治相 对于国家权力而言,国家权 力是后来的、派生的”。大 陆法系国家则强调,“自治 权是国家与法律赋予的,自 治与官治一起,共同组成了 国家的管理制度”王圣育: 《近代乡村自治研究——户 政法文化诠释》,中国政法 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论文 ,第3页。。亦有学者把自 治分为三种流派:英美学派 、大陆学派、折中学派,英 美学派强调人民的自治,其 自治权包括地方行政、立法 、司法等各个方面,含义较 为广泛;大陆学派则强调团 体的自治,自治权限制在地 方行政领域,范围较小;折 中学派则既关注个人自治, 又关注团体的自治,将两者 有机整合。参考陈绍方:《 地方自治的概念、流派与体 系》,《求索》2005年第7 期,第46页。实际上,折中 学派是综合英美学派和大陆 学派两派之长的产物,主张 “人民自治的思想为自治的 指导原理,乃自治之理想; 团体自治思想,为产生自治 制度之形态”沈清泉:《地 方自治观念与系统》,(上 海)地方自治月刊编辑委员 会编《地方自治》第一卷第 一期,1947年1月。。地方 ,是一定区域的泛称。与自 治结合之后,亦有两种解释 :从法学意义上讲,地域性 特点是地方自治团体与社团 法人、财团法人的主要区别 之一。作为地方自治最基本 的因素之一,它与区域内之 人民,选举产生之自治机关 、自治权限等共同构成地方 自治这一法人团体。从政治 学上看,地方自治是一个与 中央相对的概念。由此一概 念出发,地方自治有与中央 分权的意思,是“相对于中 央集权而言、基于分权原理 而设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 ”陈绍方:《地方自治的概 念、流派与体系》,《求索 》2005年第7期,第47页。 。由此可见,地方自治其实 有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两个 理论根源,民主主义强调, “地方自治是当地居民的一 种自我管理方式”;自由主 义强调,地方自治“作为国 家纵向结构的制度设计,目 的是分权与制衡”。田芳: 《地方自治:法律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第10页。总之,地方自治 可简单概括为:在一定区域 范围内,在国家监督之下, 由该地方人民自订规约,通 过选举产生自治机关,管理 本地方的公共事务。 考诸史实,近代中国所 引介的地方自治主要是以德 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 自治制度,其决定了近代中 国基层社会秩序整合过程中 自治与官治的双重系统。这 也就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 当大陆法系国家的自治制度 被引进中国后,能否与近代 中国社会有机融合?既然是 双重系统,自治与官治之边 界如何划定?近代中国从君 主专制走向一党专政,这一 结果与地方政制的变革是否 存在内在逻辑?在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 理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汲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这一 系列问题的追问进一步彰显 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的学 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近代地方自治研 究的学术价值。在以往的研 究中,学界已取得丰硕的成 果(见研究现状部分),但 仍存在诸多不足。从研究视 角看,人们往往关注地方自 治之民主主义的一面,把民 众参与、民主选举等作为研 究的重点;而忽略地方自治 之自由主义的内涵,而此一 点对于解读近代中国国家与 社会、中央与地方的互动过 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从分权与制衡的角 度对近代中国地方自治进行 深入分析,很有必要。 就研究方法而言,以往 学者多把地方自治置于国家 与社会之二元分析的框架中 ,而这一研究框架忽略了近 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 间阶层的存在,由此导致人 们对地方自治认知上的模糊 与偏颇。美国著名中国学者 黄宗智针对中国提出“第三 领域”的概念,此一概念有 利于人们打破二元分析框架 ,建构更加适合中国实际的 解释体系,把地方自治研究 继续向前推进。总之,无论 是研究视角的选择,还是研 究方法的借鉴,地方自治的 研究还存在进一步开拓的空 间。 第二,近代地方自治的 现实意义。通过近代地方自 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透视近 代中国政制转型的问题。20 世纪初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政 制转型期,王朝体制在内忧 外患中走到尽头,国人期望 通过移植西方先进的政治制 导语 本书致力于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的研究,并通过对地方自治的分析进一步观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社会、地方精英的角色变化。作者认为,近代江苏地方自治推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国家对第三领域和基层社会不断渗透的过程;地方精英虽然有与国家博弈的现象,但总体来看,这种博弈是严重不对等的,士绅阶层的分化及功能的异化,导致其整体实力不断下降,面对国家的强势渗透,不得不以“缴械投降”而告终;基层社会的广大民众因为智识不足等诸多因素,对地方自治基本抱着排拒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国家强势渗透的过程中,往往扮演冷眼旁观的第三者。地方自治有名无实,宪政民主理想破灭,一党专制国家形成,这一内在逻辑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国家、地方精英、基层社会三种力量综合较量的结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