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欧神话(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德)保罗·赫尔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德国著名古典学学者保罗·赫尔曼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采撷冰岛、挪威、瑞典的民间传说习俗,深入探讨《诗体埃达》、《伊林格传奇》、冰岛的《史前传说》等传统文献,加上考古学和字源学的佐证与推敲,构筑成一部翔实完备的北欧神话总论。
斯堪的纳维亚传奇里的诸神一一跃然纸上:阿萨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奥丁、弗蕾亚和弗丽嘉、天空之神提乌斯和提尔、巴德尔、索尔和洛基。北欧神话属于泛灵论信仰,除了诸神之外,大自然森罗万象当中也莫不充满神灵:山川水泽里的精灵、妖精、侏儒、巨人。北欧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灵魂不灭的信仰,于是也有种种守护神和家神、亡魂和梦魔的传说。关于他们的种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是童话、戏剧、奇幻文学、歌剧源泉不竭的灵感原型。
作者简介
保罗·赫尔曼(Paul Herrmann, 1866—1930),德国古典学学者,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日耳曼古代民族学和语言学。1904—1914年间获普鲁士教育部资助,多次前往冰岛从事文化和语言史的田野研究。赫尔曼长年从事日耳曼古代民族志学以及北欧神话研究,先后发表许多相关著作,并翻译许多北欧文献。
赫尔曼曾获颁普鲁士科学院奖、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冰岛猎鹰骑士勋章,他也是冰岛友好协会的创始会员,一直到去世前都担任会长。
主要作品有:《日耳曼神话》《北欧神话》《冰岛的过去和现在》。
目录
导论
略语说明
第一部 灵魂信仰
第一章 死亡
考古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灵魂转世及轮回
文献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关于死亡
死者的力量
无所不知的死者
死者的栖止地
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第二章 睡眠及梦境
普通的梦境
梦魇
变形的能力
第三章 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特殊形式
女巫
狼人与熊皮武士
幸运灵哈明佳与守护灵菲尔佳
狄丝神族
诺恩三女神
女武神
天鹅少女
第二部 从灵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信仰转向
第四章 精灵
精灵的类型和起源
侏儒
家神与地灵
水妖
森林精灵
田野精灵
第五章 巨人
巨人的起源、名称和种类
风魔
水魔
山魔和森林巨人
火魔
第六章 天体神话
太阳与月亮
昼与夜
芬里尔恶狼及其氏族
第三部 自然崇拜:诸神信仰
第七章 概论
第八章 华纳神族
一般特征、阿萨神族与华纳神族之战
那瑟斯
尼奥尔德
弗雷
弗蕾亚
葛冯
第九章 阿萨神族
天神提尔
凡赛堤
海姆达尔
海尼尔
奥丁
索尔
巴德尔
洛基
乌勒尔
维达
布拉基
第十章 女神
弗丽嘉
海拉
丝卡蒂
伊登
第四部 献祭仪式
第十一章 献祭仪式概述
简朴和隆重的献祭仪式
祈祷、礼拜与奉献
供奉的饮食
献祭的流程
个人日常的献祭仪式
战争时期的献祭仪式
法庭的献祭仪式
商会的献祭仪式
国家的献祭仪式
第十二章 祭神的地点
神庙
神像
神庙的宝藏
神庙的肃穆祥和
第十三章 祭司职
祭司
女祭司
探究未来
魔法与预言
结语 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
世界的创造
侏儒和人类的诞生
世界的规划
世界之树
世界的毁灭与重生
附录:北欧神话的来源
本土的文献证据
外国的文献证据
考古证据
语言方面的证据
民间传统
译名对照表
序言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远
离欧陆世界历史盛衰兴替
的舞台,它的地理位置说
明了为什么北方人的泛日
耳曼文化比南方的日耳曼
人保存得更久。广义地说
,北欧神话也和日耳曼神
话有诸多共同点:诸神信
仰如阿萨神族(Asen)
、沃坦(Wodan)和奥丁
、弗丽雅和弗丽嘉
(Frija-Frigg)以及天空
之神提乌斯和提尔
(Tius-Tyr)、巴德尔(
Baldr)、那瑟斯和尼奥
尔德(Nerthus-Nj.rd)、
女巫霍尔达(Hlodyn-dea
Hludana)、索尔之子曼
尼(Magni)和“大力神”
赫拉克勒斯(Hercules
Magusanus)、弗丽嘉的
侍女芙拉(Fulla),芙拉
甚至有一说为弗丽嘉的姐
妹,于神谱中位阶甚高而
且是诸神信仰里的主要角
色。由于基督教直到11世
纪左右才传到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于是北欧神话有
足够的空间发展,产生显
著的变化,并且获得重生
。举例来说,“巴德尔之
死”原本属于日耳曼文化
共有的神话故事,但他的
死亡作为世界末日的前奏
曲,这个意义则出自北欧
神话。宇宙观、诸神之罪
等概念,虽然它们基本上
也源自日耳曼,正如其源
自北欧一样,但在艺术上
的修润、表现方式以及道
德方面的解释,都来自波
澜壮阔的北欧神话。洛基
(Loki)在北方只是个配
角,他的完整角色塑造应
该是在冰岛完成的;而巴
德尔之死也同样在冰岛和
挪威境内有不同的形式。
由此可见,《诗体埃
达》里的神话,其实是后
代的产物,不能单纯称为
整个日耳曼民族的文化资
产。或者我们可以从其他
出自日耳曼以外的影响去
解释他们的新形象,像是
从古代的神话、中古时代
的基督教传说,也就是其
后对于理解日耳曼宗教无
甚价值的种种附会。要回
答《诗体埃达》的真伪问
题,必须对基督教传入北
欧前的历史有整体的理解

外来文化对北欧的第
一次冲击,要溯自当时他
们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
方以及东北的拉普兰人和
芬兰人的久远关系。有相
当多量的北欧语词是来自
拉普兰语和芬兰语,而这
些转借的语词形态,也都
源自5世纪左右最古老的
北欧符文(Rune,或称
卢恩文,一种神秘的符号
文字)碑文。5—7世纪,
当时日耳曼的原始宗教还
没有消失,斯堪的纳维亚
半岛受到了它在信仰上的
影响。正如其后丹麦和瑞
典的歌谣受到日耳曼吟游
诗人或骑士文学影响而诞
生,当时也有许多奥丁信
仰和英雄传奇故事以各种
方式由日耳曼传至北方。
在日耳曼,古老的风神和
死神沃坦已变成战神和胜
利之神,甚至被奉为知识
和力量之神。他从北德一
路席卷丹麦,乃至于斯堪
的纳维亚半岛,而且由于
北欧神话或多或少有日耳
曼人的好战性格,他马上
成为斯堪的纳维亚的主神
。因为在海盗长时间的侵
袭当中,北方的人们厌倦
了在家乡和芬兰人、拉普
兰人的无尽征伐,他们正
试图逐步泯除这些冲突。
到了9世纪初,斯堪的
纳维亚人有了自己的一套
神话系统。在更早期,他
起源于10世纪或更晚,我
们才有理由相信这个理论
的可能性。但直到今日,
其真实性都难以颠覆。令
人难以置信的是,旧的信
仰和外来的思想以一种相
当巧妙的方式汇流,正如
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引用
来源的关系,新旧文化共
同成为挪威高贵的文化资
产,并且融入吟游诗人的
诗歌中。斯堪的纳维亚的
吟唱诗人和民众之间并无
任何理解上的鸿沟,吟游
诗人也没有发明新的神话
。在9世纪和10世纪时,
挪威国王、其宫廷和一般
市井小民之间,并没有太
显著的文化差异。就冰岛
的情况来说,只需阅读些
许神话传奇,便能得知整
个冰岛文学都相当贴近民
情,也通常符合农民和渔
夫的兴趣及理解。各地的
人都接受相同的教育。“
我们都是平等的!”赫罗
夫(Hrolf)在法国北部登
陆时说。斯堪的纳维亚吟
唱诗人出身于百姓之家,
从小就熟悉这些文化要素
,因此他们的信仰也代表
全体族群的信念。就内容
和文笔来说,这些诗歌可
说是单调乏味,世上几乎
没有任何地方的诗歌发展
可以如此单调而且贫乏。
斯堪的纳维亚的吟游诗人
总是小心翼翼地紧抓着代
代诗人相传下来的薪火。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以后
审视他们的诗,就会发现
他们诗歌中(特别是神话
)所用的复合词隐喻总是
相同的,无论是基于同样
的神话故事或是形式。在
长久且缓慢的发展中,北
欧人已经知道如何天马行
空地想象他们身处的大自
然,使其更加生气蓬勃,
并将其中的图像氛围以韵
文的方式相互联结,优美
地呈现于诗歌中。只倚靠
来自爱尔兰的精神文化养
分就能使北欧人的想象力
觉醒,在他们贫乏的创造
力上重塑外来的神话宗教
和文学材料,是完全不可
能的假设。维京时代强大
的浪潮并没有完全淹没现
存的神话英雄诗歌,相反
地,正如所有暴雨带来的
洪水,其天性就是无法创
造却习惯破坏,这个浪潮
主要是摧毁:从国外带回
祖国的嫩芽并没有开花结
果,反而在还可挽救之前
,就毁坏了本地的鲽鱼和
庄稼。恰恰是维京时代的
到来,为异教信仰解体并
彻底毁灭推波助澜。例如
,当北方人与其他信仰的
人冲突并战败后,自然而
然地会相信外来信仰的神
祇比他们的奥
导语
触摸北欧文化的心脏,走进冰与火之地的奇幻故事。
日月星辰,森林田野,精灵、侏儒、巨人各占一隅,北欧初民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去解释不可思议或诡秘难解的事物。它呈现了北欧人怎样的自然观?
一棵巨树,三大树根,九个世界,这就是北欧神话世界的全貌。它呈现了北欧人怎样的世界观?
奥丁的独眼、索尔的雷神锤、洛基的背叛,北欧众神各有缺陷与不完美,且神终有一天会死去。它呈现了北欧人怎样的生命观?
精彩页
第一章 死亡
考古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基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丰富的考古发掘,学术界可以勾勒出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的演进,也发现人们亟欲解决人生最初以及最终的大哉问,即理解死亡,并且接受死亡的宰制的证据,也就是没有了生命的身体。正如葬礼习俗各异,对死后世界之观点也各自不同。在此,近年来的文献记载正好足以补充说明。
年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时期日耳曼坟墓,要溯至公元前3000年初期,那是个小房间,以若干壁龛石砌成,上头铺着一块压顶石,侧边有个门。在这个空间里,死者或坐或卧,有些简单的家用器具陪葬,例如陶制的碗盘、武器或是样式很原始的饰品等。毗邻这个小房间的,则是一个较大的房间,所谓的“巨室”(Riesenstube),是石器时代坟墓的基础形式;那是集体坟墓,埋葬了二三十人,或70人甚至是100人,是一座很宽敞的建筑物,比起单纯的小房间,这个坟墓更像真正的居所,而不只是间小屋,有的犹如陋室,也有的富丽堂皇。死者的安息所是生前居处的复制品。坟墓是要保护死者,使死者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他的生活。如果肉体得以保存,灵魂也就不会灰飞烟灭;它固然暂时离开了,但是会经常回来,而坟墓就像灵魂的居所,使它能够继续存在。为死者摆设的死后世界的陪葬品以及刻在墓碑上的原始符号,都证明了一个有系统的灵魂信仰。房间里有使用火的痕迹,也是证据之一:让死者享有光和热之类的生命元素。
除了土葬之外,尸体火化也相当常见,尤其是在北欧青铜器时代。火化习俗约略溯至公元前2000年,到了公元前400年才消失。我们从字源学可以发现,身体(生命,Leib,Leben)有“持存者”的意思,而古日耳曼语的“躯体”(1ik-hamo)则只是指“外壳”,对“持存者”的存在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生命和身体的对立告诉我们灵魂不朽的信仰一直维持不变,不管“外壳”是否腐烂或被烧毁。随着火化习俗而来的,则是坟墓的形态转变:在青铜器时代晚期,坟墓愈来愈小,最终变成刚好装得下焚化后的骨灰的方形容器;骨灰也可能装在陶罐里。后来骨灰也会装在木盒子里,或是没有任何容器就直接埋在地下。因此,坟墓不再布置成房子的样子,因为人们既不这么想也不会这么盖了;而坟墓里再也看不到工具和器具。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身体仍然会持存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崇高的想象,认为人死后只有灵魂继续存在着。随着身体的火化,死者心爱的财物也被火舌吞噬,灵魂再也不会被拘禁在人世间:人们固然关心不再到处游荡的死者,却也更关心灵魂再也见不到的那些活着的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坚持历史悠久的习俗,虽然以酒食供奉死者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以前是正式的死者习俗,现在则只是怀念和爱的象征。把陪葬品一起火化,跟着他到那更美好的死后世界,在那里供他使用,这个想象代表信仰的另一个阶段。陪葬品的处置习俗直到北欧异教时代结束之前都存在:在英灵神殿,每个人都拥有摆在火葬的柴堆上的东西。(Yngl.S.Prol.)
P17-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