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灰尘的旅行/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高士其 |
出版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灰尘的旅行》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创作的科普读物。本书包括“菌儿自传”“细菌与人”“细胞的不死精神”三部分,讲述了不同种类细菌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读者了解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18年,高士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获得多个科目的优等奖章。1925年被保送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毕业,留校攻读医学博士课程。在研究脑炎病毒时,染上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最后全身瘫痪。193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等职。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半个世纪中,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主要著作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他的作品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为中国科普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细菌与人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漫谈粗粮和细粮 灰尘的旅行 读后感 序言 2019年9月始,义务教育 统编语文教材已在全国中小 学的各年级全面推广、使用 ,这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是 一件大好事。2000年和 2011年出台的《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都分学段 提出了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 (小学1~2年级不少于5万 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 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 字)。可是,课外阅读一直 未得到师生应有的重视,阅 读总量也没有得到有效保证 。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 书,读整本的书”,是课程 标准中对“阅读”提出的明确 要求,也是统编语文教科书 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最 为重要的学习语文的目标与 要求。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标 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统编 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设 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 阅读”“快乐读书吧”“阅读策 略单元”等指导阅读的学习 内容,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 方法提供了支架。 “快乐读书吧”是这几个 栏目中自始至终一直出现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 学习内容。它的重要作用可 见一斑。从阅读环境的营造 、阅读兴趣的激发,再到阅 读材料的补充、阅读内容的 推荐,这幅阅读的藏宝图在 孩子们面前缓缓展开,为培 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有 效的阅读方法提供帮助。而 另外三个学习内容“和大人 一起读”“我爱阅读”“阅读策 略单元”则与“快乐读书吧” 相互照应。尤其是从第二学 段开始安排的四个“阅读策 略单元”,切实从阅读方法 的指导上为课外阅读保驾护 航。“快乐读书吧”为“阅读 策略单元”的目标达成提供 了实践可能,“阅读策略单 元”又为“快乐读书吧”的目 标达成提供了有力支撑。二 者彼此照应,互为阶梯,为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发挥了 重要作用。 “快乐读书吧”充分体现 了教材编者对教师实施阅读 教学的细致指导和智慧引领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拓宽 学生语文学习内容,为学生 推荐必读书目;提供选文片 段,为阅读“预热”;“小卡 片”提供阅读方法指导;推 荐拓展书目;等等。其中, 阅读方法的指导是亮点,也 是重点。下面我们把“快乐 读书吧”中提到的阅读方法 分学段为大家梳理出来。这 一阶段,阅读方法的指导比 较基础,教材还安排了阅读 场所、阅读方式的推荐和阅 读作用的介绍等。 (一)识读封面 学生可通过识读封面, 了解书名、作者,还可通过 观察封面的图画来了解书中 的人物及环境。借助封面, 学生可以猜一猜这本书的内 容。 (二)看书名、目录 看书名,可以猜故事主 人公的命运;浏览目录,可 以让学生笼统了解或猜测书 中的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挑选喜欢的 章节进行阅读。 (三)看插图 书中的插图,是学生最 喜欢看的,学生可以通过插 图了解书中的人物和情节。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 背其他的童谣;与同学 换书看;读完书后把书收好 。 这一阶段,学生要阅读 童话、寓言和神话这三种不 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此外还 要阅读像《十万个为什么》 这样的科普著作。在这一阶 段,学生要逐步掌握以下读 书方法: (一)了解童话、寓言 、神话、科普著作等不同文 体的特征 例如,寓言往往是先讲 一个故事,然后再根据故事 阐释一条生活中的道理。所 以学生在读寓言的时候,先 要读懂故事内容,再联系现 实,体会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 神话中的人物总是身躯 伟岸,能力超群:填海,补 天,追赶太阳……为什么都 是这么神奇的故事呢?因为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 对宇宙有很多疑问,那时还 没有科学的观念,他们就通 过想象来思考和探索世界。 (二)学习做批注与摘 抄 学生读书的时候,有时 要写出自己的疑问,有时要 标示出重点,有时要画出一 些精彩的词句,有时会在书 上写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这 就是批注的读书方法。 学生看到书中精彩的词 句,还可以把它们抄在本子 上。这就是摘抄的读书方法 。 (三)了解人物与情节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 首先会被故事情节吸引,接 着书中的人物会浮现在他们 的头脑中。所以把握人物形 象,了解故事情节,是阅读 童话、神话等文学作品最基 本的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识字 量已经很大,可以阅读一些 经典小说了,例如青少版的 《水浒传》、高尔基的《童 年》等。阅读方法更加丰富 ,也更有深度。 (一)了解不同文体的 特点 了解民间故事及章回体 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二)做读书笔记写读 后感 做读书笔记,可以摘抄 书中的词句,也可以写出自 己的疑问和感受,表达自己 的观点。写读后感要介绍书 中的内容,更要写出自己的 感想。 (三)学习嘲读小说的 方法,了解人物、情节、环 境鬻酒人物美系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立 体的、多面的,我们要学会 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情节往往是曲 折的、复杂的,我们要学会 欣赏跌宕起伏的情节,还要 学会理 导语 本书以“菌儿”自述的方式写成。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在高士其笔下,菌儿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肠腔里开会,他生动地把一个个高深莫测的小细菌描写得活灵活现。高士其以幽默的笔调、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只能在显微镜下现出原形的微生物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积累科学知识提供了途径。 精彩页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是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用笔写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即便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是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用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作“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棵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条大狗、一头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小。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苣。”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 当心哪!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哪。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人们始终没有和我面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名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