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沧海,波翻浪涌;巍巍燕山,千里绵亘。沧海之畔,麓原之下,便是“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的山海雄关。山海关如一条蛟龙,在苍茫的大地上,耸峙出了自己雄浑的身姿。在这条“巨龙”环抱的山海关古城内,有一座巍峨的太傅庙,此庙又名“显功祠”,是为祭祀明朝大将徐达修筑山海关长城的功绩所建。
1929年农历正月十二,太傅庙旁的一座宅子里,张振堃正在院内紧张地踱步。
张家是前后两重院子,后面三间房子,前院三间房子,前院有东西厢房,其中西厢房,就是张振堃的诊室。张家是东南开门,一座不算巍峨的门楼,显示着张家的日子,还算过得殷实。
张振堃的夫人刘玉珍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接生婆已经被请到了家中,可是瓜熟蒂落的过程,实在有些漫长……张振堃已经有六个子嗣,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对夫人怀的第七个孩子,充满了关心和期待。
等待是漫长的,恰似张家从安徽迁移到山海关的轨迹一样悠远。张振堃祖籍安徽,世代行医习武,在清道光年间,被武林同行称为“内家张”。
1855年,黄河在开封以东决口,淮河也不断泛滥,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入捻。毫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张家的先祖,随后揭竿而起,追随“大汉永王”,成了捻军中的一员。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另外一个说法是,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用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为人驱除疾病。捻军一开始,便以驱除疾病,号召信众人捻,而且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之人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当时张乐行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淮河南北,几乎遍地皆捻。
捻军起事失败后,张家先祖为了避祸,便遵从北宋名臣范仲淹留下的古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开始钻研君臣佐使,炮制丸散膏丹,悬壶济世,造福众生。
张振堃选的是小方脉科(儿科)作为自己的行医人行。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婴幼儿在治疗期间,无法与医家交流,故此需要郎中在“望闻问切”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
张振堃行医多年,虽不敢说“起死人肉白骨”,但因断病准确、药效恢弘,被关内外的病家送了一个“小孩张”的绰号。
张家临时作为产室的上房门口,四五个女眷进进出出,和接生婆在产房内外忙作一团,透漏出一片焦急和紧张。
张振堃的六个子女,分别是长女张荣珍,长子张荣昌,次女张荣华,次子张(荣斌)宇时,三子张荣信,三女张荣英,特别是二儿子张宇时,年纪轻轻,便隐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张宇时不但医道高明,可以继承父亲的衣钵,而且还会打“八极拳”。
张振堃正在期盼中,忽听产房内响起了清脆的婴儿啼哭之声。在院子里踽行的张振堃立刻止步,就见接生的产婆三步并作两步地从产房出来,语气里透着兴奋道:“张先生,给您道喜了,您的夫人生下了一位小公子!”
张振堃激动得连连点头,他急忙从怀里摸出了两块大洋,赏给了产婆,然后快步向屋内走去。
张振堃本以为张夫人被“折腾”多时,生下来的孩子一定是体格健壮、白白胖胖才对,但他接过经过洗礼、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张荣时,发现这个儿子身体轻飘飘的。张振堃以一个儿科郎中的经验,明显地感觉到,张荣时身体瘦弱,并没有他的几个哥哥健康。
张振堃的判断果然没有错。年幼的张荣时因为先天不足,内息难以鼓动血气,身体时呈虚弱之象。
张荣时幼年时身体不好,这都和纷乱的时局有关。1928年1月,第二次北伐战争爆发。山海关战火纷飞,乱成了一锅粥。战争进行到了5月,张作霖见“安国军”大势已去,便命令奉军撤出山海关,退后据守东北。
山海关一直处在直奉军阀势力的交界处,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在这座雄关的城楼顶。张振堃的夫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孕育,也无怪乎张荣时生下来,体格孱弱、气血有亏了。
张荣时虽然身体不好,但幸亏有父亲张振堃的灵药“保驾”,有惊无险地经过了几场病患,人也就一天天地成长了起来。
随着张荣时渐渐地长大,张振堃惊喜地发现,他这个七子非常聪明,六七岁时就能过目成诵,不管是背《汤头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还是背《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张荣时均能倒背如流。要知道,自从世界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大清国的门户,立竿见影的西医便开始在华夏的大地上大行其道。“风寒暑湿,寻经诊脉”的中医因为显效慢、药汤难喝,日渐式微。
1925年中医界谋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却因受西医界抵制而流产。此事导致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两大阵营问,几乎水火不容。时隔几年后,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围绕着“废止中医”问题,会上有人先后提出了4项荒唐的议案,即通过中医登记,听任年老中医老死,不准办学而使中医界后继无人,以达到中医自然消亡之目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医前景暗淡,张振堃不想让张荣时继承日渐没落的岐黄之术,他想让儿子去读书。凭着张荣时聪明的头脑,只要他肯下苦功,将来在社会上混个一官半职,也可以光宗耀祖,重振门楣。P4-6
我是少北宗师张荣时的女儿张锦富,仔细地品读过李洪文先生撰写的《张荣时传》,仿佛真的看到了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画面。这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父亲的一生。虽然父亲不经常与我提起他儿时的往事,但是经过三哥(张金富)与少北早期弟子们的共同回忆,我父亲年少时的模样,已经跃然纸上,真实可感。在这里我也要代表我和家人,对为这本书能够出版并付出过辛勤汗水努力的少北全指委主任韩振博、各位少北全指委委员、各位少北弟子,以及撰写者,真心地说一句谢谢!由衷地感谢你们能在我父亲逝世之后,还一如既往地弘扬少北武术精神、传播少北武术思想、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优良传统,以及为繁荣武文化事业而辛勤地努力!
这本书内容充实具体,反映了我父亲生前经历过的很多事。我父亲张荣时在学校,是一位严于律己的好师长;在校外,是一位为少北奉献了一生的武术家;在家里,更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他对少北弟子亲如家人,对妻女关心爱护有加。看罢书中生动精彩的情节,我不由得再一次回想起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画面,不禁又一次流下了泪水。
一位作家说得好: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候,好好地珍惜那短暂的时光。我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有时会与父亲怄气、发脾气,包括我的孩子也会和他顶嘴、耍小性子,但是父亲从未和我们发过火,总是耐心地和我们沟通交流。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教导、嘱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他生活的经验与智慧都无偿地留给了我们。现在想起来,才会懂得,那点点滴滴,全都是父亲对女儿无私的关心。
如果还有来生,您一定还会选择少北拳;如果真的有来生,还让我做您的女儿,让我好好地孝敬您。是您给了我欢乐、幸福的生活,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可是您却因病先走了,您还能听见女儿深情的呼唤吗?
少北的弟子们并没有因为您的离去而停步不前。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以韩振博为领导的全指委的领导下,在全体少北弟子的努力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春秋冬夏,少北武术终于走出辽西,扎根中国,并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忘不了,您的少北拳,从最初的不被人接受,到如今的桃李满天下;忘不了,您在灯下,为撰写以“双功四术”为全部内容的《少北武术纲要》而熬花了眼睛;忘不了,您向世人发出的“武术不是舞术”的大声疾呼;忘不了,您拉着我的左手,我右手中还举着一串通红的糖葫芦……
在这部传记付梓之际,我再一次回忆起父亲,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爱学生、爱家人,更爱少北,他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他的教育、呵护永远会印在我们心中。父亲虽已离世,但他的光辉形象依然存留世间,少北拳的精神也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最早接触少北拳是1996年接到国家武管中心《关于少北拳评审结论》的通知文件。当时的评审结论是:“少北拳理论体系较为科学、完整;技术内容较为丰富;动作结构严密紧凑,攻防实战性强;风格简练朴实,是一种有利于群众健身自卫的拳种。”这也是少北拳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第131个独立拳种的由来。也是从那时起,我便拿出部分精力专题研究少北拳,一是工作需要,使命使然;二是个人爱好,兴趣使然。我对少北拳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北方拳种的典型代表之一少北拳的个性研究;二是少北拳的非物质文化价值研究。我的体会是,研究一个拳种,首先是研究这个拳种的历史和代表性传承人。幸好《张荣时传》即将付梓,借此机会对少北拳的个性谈点看法。
少北拳的主要特征是以古代阴阳对立统一律原理为文化底蕴;以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为突出特点;以体现武术搏击格斗本质为宗旨;以展示中华民族尚武精神、英姿武态为套路风格;以挥力刚猛、接力柔化、吞吐自如、刚柔相济为拳风特色;以心存正气、拳谱创意、演练形意为美学修养;以倾心塑造少北武术文化灵魂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最高追求。正是少北拳的显著特征造就了少北人突出的文化特性和文化气质,而这些个l生的形成与少北拳创建人张荣时所走过的道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张荣时不仅创建了少北拳的理论、实践和训练体系,更创建了一种独立于其他拳种之外的少北武文化、少北武智慧,也就是少北精神。少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北拳的胜负观是武文明的体现。少北人认为武术就是动武之术。动武是武术的本质,离开这个本质就不是武术。武术从最初意义上说就是以性命相搏,武林中的胜负观念是个生死问题。武术的较量首先是胆气的较量,因为武术的特点是近身的面对面、身贴身的搏斗。大概从宋代开始有打擂的说法,因为这种比赛是较量真功夫,双方常立有生死文书。由于打擂比武形式较为残忍,又由于到了清代朝廷并不提倡打擂,到民国时政府下令对打擂追究法律责任,因而出现了“试手”“过手”等比武方式。试手分文试、武试、君子试、小人试。文试、君子试常常是点到为止,不得重手伤人。武试类似于擂台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度严禁武术对抗活动,改革开放后,武术运动逐步与西方竞技运动结合,出现了武林风、散打王争霸赛等对抗运动平台,强调个人人身安全的保护,手段主要是护具和裁判规则限制。但无论如何武术比赛总带有残忍性,少北拳的胜负观念坚持延续古代生死相搏的传统,但又重视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传承。这是真正的武文明。
少北武功强调防卫意识的训练。少北人的防卫意识超出常人,变成一种经过强化的本能。习少北拳之人讲“形意性”,即敌情观念。一个招式要日日练、月月练、年年练,时时处处都提防有一个人伺机前来进袭。他们的防卫是主动的、超前的、积极的,动作反应快,有章法、有杀伤力、获胜的机会多。一般人很难理解少北人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少北人的警觉性很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随便操起身边、手头的东西作为武器以面对横暴之敌。少北拳中有专门练习防人的套路,比较典型的如少北武术的巧遁术。说到底,少北人良好的防卫意识是以深厚的武打功底为前提的。
少北拳的武智慧“兵不厌诈”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言,与击技之道同出一辙。只不过兵法上是两国、两军大部队群战,而武术研究的是单拳、单械对手,即使群拳、群械对手也主要是指群体中的个人技能。武术是攻防互搏的技术,如少北拳有智战、术战、力战之说。少北拳拳术攻防论中有指上打下、上虚下实、下虚上实、以虚带实的具体内容,如夜叉探海属阴中阳招法,为上虚下实。武术家们善于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刚一交手则用试进、察客、观守等灵活招式;交起手来又是遇刚则柔、遇柔则刚、刚柔相济。
少北拳的武德观符合时代特征。武德是习武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武林中人共同的道德要求和行为约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术界所共同认可。
少北拳的武德内涵丰富,主要是少北武德三原则。少北宗师张荣时先生明确提出少北武德三大原则:热爱本职,为民族复兴做贡献;遵德守法,扶老携幼;自觉培养正义、正直、正派的三正之风。时刻告诫弟子们要尊敬别人,他从未提起过谁是他的手下败将,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他个人的崇拜宣传,体现了一代武林宗师的武德风范。除此之外少北武德还集中反映了传统武德的内涵。
注重谦和忍让。少北人十分讲究道德涵养,虚怀若谷。对门派之见、争强好胜深恶痛绝。
强调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必须以品格正直、疾恶如仇为基础,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同残害良善的坏人进行斗争。少北人崇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生死与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少北宗师张荣时一再强调少北人必须胆大心细,千钧一发之际,一出手就是重拳,力求一击重创恶人。张荣时强调见义勇为是少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在见义勇为过程中,也为习武者提供着难得的实战机会。
少北人以身作则,倡导立身正直。张荣时就是典范。他立身正直、品格高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待人不卑不亢,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禄所诱,不为美色所惑,不为奸邪所用,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张荣时强调少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不屑为人所用,不屑低三下四地去逢迎达官贵人。张荣时一向提倡戒盗戒淫,不准见财起意、见色起心,认为贪色是练功的大忌,杀人越货、鸡鸣狗盗之徒一向为少北人所不齿。
少北人尊师重道风气盛行。少北人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恪守弟子晚辈之礼。少北弟子的拜师大会可能在中国武术史上也是少见的。少北人重视道德修养,遵循练武的规律,始终把提高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认真探讨武学规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较高的境界。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原沈阳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教授,国际级裁判:关铁云
二○一四年十二月于沈阳
张荣时先生是少北拳的创编人,他被誉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代武学宗师,这部传记,鲜活生动地介绍了张荣时先生为发展少北拳,所作的不懈追求,李洪文编著的《张荣时传》介绍了张荣时先生从儿时的体弱多病到习武之后的强健体魄的整个过程,以及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洪文编著的《张荣时传》介绍了,张荣时老师祖籍安徽,是太平天国末期捻军头领的后代,后定居河北临榆山海关。张家世代习武,清雍正年间在安徽有“内家张”之称。到公元19世纪末期祖父张成玉始以行医闻名。张老师的父亲张镇坤是关内外有名的“小孩张”,二哥张宇时20岁便以“神医圣手”闻名于津、京及关内外。特别是张宇时不但医道高明,“八极拳”也练得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