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连环画家,1922年出生。1949年创作第一幅连环画,1952年进入新美术出版社走上连环画创作专业之路。
贺友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为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朱国荣编著的这本《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是贺友直先生的传记。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海上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国荣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贺友直,连环画家,1922年出生。1949年创作第一幅连环画,1952年进入新美术出版社走上连环画创作专业之路。 贺友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为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朱国荣编著的这本《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是贺友直先生的传记。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推荐 朱国荣编著的这本《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是沪上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的传记。详细地讲述了贺友直先生颠簸的孩提时光、辛苦的学徒经历;讲述了贺友直先生是如何走上绘制连环画的道路,并使之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讲述了贺友直先生晚年对连环画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连环画的国际推广;讲述了贺友直先生从画连环画转而画上海风俗画的故事……本书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艺术访谈 画连环画要会做戏 艺术传评 第一章 孩提时光 第二章 学徒经历 第三章 专业画家 第四章 《山乡巨变》 第五章 “文革”十年 第六章 枯木逢春 第七章 美院教授 第八章 国外办展 第九章 转画风俗 第十章 丹青不老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印刷厂里,老板称作先生,老板娘叫师母。先生的父母叫太先生、太师母,其他的还有师姑、师叔、师妹、师弟。贺友直在学徒里排行最小,因此先生家里每个人都可以随便使唤他。一会儿太先生叫:“友直,到正章洗染店去拿洗好的衣裳。”一会儿太师母也叫他了:“友直,把这东西拿去送给桐柏宫的师太。”一会儿又是师母喊了:“友直,到老虎灶去冲只热水袋。”不过师弟、师妹从没有叫他做过任何事,可能是他们的年龄比他还小,不好意思使唤他。 到了吃饭的时候,贺友直得先给师傅们一一盛好饭,还要用双手捧着饭碗递给师傅们,之后,他自己才能吃饭。只是一边吃饭,一边还得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当看到哪个把碗伸过来了,听到哪个筷子碰到碗底了,就得马上站起来将饭碗接过来添饭。如果师傅们都吃完饭了,那就意味着进餐结束,贺友直必须放下自己的饭碗,不管你吃饱还是没有吃饱。所以每顿饭下来,他总是只能吃个半饱。 贺友直常常被厂里差到外面去办事,如果因办事耽误了吃饭,太先生就会给些钱让他买些白切猪头肉回来在厨房里吃。这样几次下来,贺友直心里有数了,只要有机会,就故意在外面挨过吃饭时间,回来后便可独自享受一顿有猪头肉吃的饱饭。 那时候,贺友直和两个学徒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为常常吃不饱饭,三个人就动起了歪脑筋,他们从厨房间偷了些面粉和猪油出来,把五磅装的油墨罐改装成煤油炉,罐盖当作锅,把回丝捻成灯芯,一到夜里,便开起小灶,做起“油摊黄”来,三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这一年的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繁荣兴旺的商业市场瞬间变得百业凋零,银行倒闭,物资极度匮乏,粮食供应开始实行配给制,而且只出售碎籼米和苞谷粉。米店在售粮前一般会事先贴出告示,为了能够买到配给供应的口粮,许多人在天不亮时就去排队。但一到米店卸下门板准备售卖时,总有一帮黄牛冲撞过来,将原先排得好好的队伍一下子冲散得如同洪水决堤一般,人群中大哭小喊,场面顿时大乱,黄牛们趁机挤到队伍前面抢占位置,再将排在前面的位置卖给别人,以此来赚钱。贺友直与几个师兄都曾被先生派去买过米,但是能够买到的次数却是不多。 在印刷厂当学徒可以拿工资,这比在铁工厂做学徒工要好多了。每到发月规钱(旧时按例付给学徒的零用钱)的日子就是厂里放假的日子。大家有了点小钱,先是剃头、沐浴,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再去花剩余的钱。贺友直从小喜欢看戏,到了上海,只要口袋里有点小钱,在不上班的时候就去看戏,当然不是去大戏院看,而是到公司里去看戏。 那时候的大公司为了吸引顾客,一般都开设游乐场。最早开办游乐场的是位于九江路湖北路口的新新舞台。新新舞台在原有的5层楼屋顶上加盖了一个玻璃顶棚,叫做“楼外楼”。“楼外楼”天天开放,有演戏、说书、变戏法,还有哈哈镜,让人看到镜中自己的种种奇形怪状的模样。“楼外楼”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安装了上海第一部电梯,一时轰动沪上。许多人不惜路途遥远专程前来,为的就是乘一回电梯。在公司开办游乐场的风气很快蔓延开来,开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新世界商场(现改建为五卅广场)也在屋顶上加高二层搭建出一个“新世界游乐场”,在规模、设备和演出剧目上都比“楼外楼”好,场内除了有演京剧、说唱、评话、评弹的剧场、影戏场,还有茶室、商店,也有哈哈镜。“新世界游乐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大型游乐场“大世界”的雏形。后来永安公司、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也纷纷开设游乐场,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游乐场通称为“公司”。 大世界游乐场建成后,其定位主要是面向普通老百姓,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从上午开门一直玩到夜里关门。大世界里面有看有吃有玩,花钱不多,却能够玩得开心。贺友直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是在看戏上,他还是比较挑剔的。他觉得看草台班子演戏一点意思也没有,要看就要看好的,所以他很少去大世界。但是贺友直毕竟是个学徒,没有多少钱可以用来看戏,于是他想出各种办法去看“白戏”(即不付钱看戏)。 贺友直当时迷上了京剧,一旦厂里叫他外出办事,他看准机会就溜进黄金大戏院去看“白戏”。他看“白戏”自有一套办法:先是装作看大厅里的明星照,等到检票员离开时,就侧身钻进布帘进了剧场。开始时坐在最后一排,过一会儿装作上厕所,回来时便径直走到前排,看到有空座位就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戏院里日场的观众比较少,容易混得进去,虽然往往是已经演了一会儿了,但看到的倒都是大轴戏。后来贺友直有点闲钱了,凡有名角登台的戏,如俞振飞、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等出演的《四郎探母》《空城计》《二进宫》《野猪林》等,他总要去看,虽然只配坐在三楼的“吊脚包厢”里,他照样是看得如痴如醉,俨然是一个京剧发烧友。有时走在马路上,听到某一店家的收音机在播放京剧,他也会停下脚步站在一旁,直听到一曲唱完才离开。 新年里放假三天,贺友直想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天天去看戏。每天在中午时分进场,抢先占据三楼第一排的好位子,一直看到日场结束,继续坐着不走,一边吃着自带的干粮,一边等着夜场开演。连续三天,可谓过足了戏瘾。 贺友直是一个有头脑的青年,他不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日子,想到自己还能画画,好歹还有这么个一技之长,就忙里偷闲地练起画来。P27-28 后记 2012年三四月间,接到贺友直先生亲自打来的电话。委我撰写他的传记。我一口答应,心里却是诚惶诚恐,自忖,我是写美术史论和评论的,现在要写贺老的传记,能行吗?我急忙对贺老说:“贺先生,您有什么材料可以提供给我吗?”电话那头贺老回答说:“没有。我有的都已经给过你了。”想想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贺老的各种出版物都给过我,诸如《贺友直画自己》《贺友直艺术》《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杂碎集》《纸上做戏》《贺友直自说自画》及连环画《十五贯》等,而且每一本上都有他的亲笔题款。 贺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创作了《我自民间来》《贺友直画自己》和《生活记趣》三部自传体的连环画。与贺老相识的或不相识的读者,通过阅读《贺友直画自己》,都能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一个从未有过的深入了解。陈丹青的母亲在拿到朋友从美国加州寄到纽约的一叠《贺友直画自己》的剪报后,一口气看到午夜一点钟,她看完后激动得马上推荐给陈丹青看。陈丹青也是连夜阅读,竞至于感动得流下泪来,他万万想不到贺友直先生早年有那么苦。刘旦宅在患病住院期间,每周日必定要看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生活记趣》,他把这一阅读作为病床上的片刻享受。后来,这三本自传体连环画集结为一册,书名为《贺友直自说自画》,由贺老长期供职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我撰写这本贺友直先生的传记,主要也得益于《贺友直自说自画》和《杂碎集》两部大作,它们使我节省了大量的寻觅材料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贺老的三本自传体连环画中,画面描绘的故事与场景所提供的信息量甚至要比文字还来得更为具体,更为生动,也更为精彩。在写作过程中,我对贺老进行了两次采访,也对贺老的女儿贺小珠作了一次轻松随意的交谈。这些访谈使我对贺老的认识由平面转为立体,从外表深入内里,深感贺老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之不易。是什么支撑他渡过一次又一次难以忍受的生存难关,是什么推动他登上一个又一个难以攀爬的艺术高峰,这就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重。 人人都知道贺老是一位连环画大师,也是一位画风俗画的高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善于留存历史资料的保管员。贺老不但把他画过的插图、绣像、水墨小品、组画卷子、年画、速写、漫画等作品的图像都保留了下来,而且还把别人写他的文章、评论、新闻报道,以及私人信件也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材料后来汇编在一函三册的《杂碎集》中,为研究贺友直的学者、专家、同行、连环画爱好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与第二手材料。 当我在结束这本传记写作考虑配图时,才发现贺老在他的前半生里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照片。贺友直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是在贫困与失业中度过的,家里穷得一贫如洗,哪里有钱去照相馆拍照。上海解放后,又因为那个“历史问题”,不想拍照留影。在单位里也没有人叫他合影。贺友直历史照片的缺失,对于这本传记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改革开放后,贺老拍的照片越来越多,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贺友直照片上的前后对比,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改善了艺术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还给了艺术家的尊严。 在这本书将要付梓的时候,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先生,他对我撰写贺友直先生传记一事始终给予关心和支持。他说,贺老是上海人美社的老同志,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理应给予关照。还有一位是谢春彦先生,亦很关心此事,经常询问我的写作进度,并多次提供他所了解的贺老情况。此外,上海人美社美术编辑室主任康健先生在贺友直年表上给予的帮助,汪大刚先生在贺老作品图像资料上给予的方便,祖忠人先生提供他拍摄的贺老照片,樊晓春女士整理贺友直捐赠上海美术馆作品的清单等等,都为本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朱国荣 2014年5月于上海雅仕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