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禅生活(铃木大拙禅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日本)铃木大拙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过一种真实和觉悟的生活,摆脱桎梏、走向自在的生活!

铃木大拙是世界著名的禅学思想家,把禅学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铃木大拙是一位受到日本寺院僧侣尊敬的学者;铃木大拙,与胡适、鲁迅等都是当时的文化大师;

《禅生活(铃木大拙禅学经典)》先后在英国和日本出版,是一本讲解祖师参禅生活和证悟经验,对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启发的著作。

内容推荐

《禅生活(铃木大拙禅学经典)》原名为“Living by Zen”,于1950年分别在英国和日本出版。在《禅生活(铃木大拙禅学经典)》中,铃木大拙从崭新的角度来阐述禅的精髓,从而使读者更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

铃木大拙用比较简洁的语言,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然后论述了何为证悟,再以盘珪禅师为例,就如何获得证悟体验做了详尽的阐述。最后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论证了公案如何帮助人获得证悟的经验。

目录

推荐序 基于禅而生活(小堀崇柏)

第一章 禅生活

第二章 禅之概观

 (一)如何是佛

 (二)接化手段

 (三)本来面目

 (四)公案问答

第三章 明心见性

 (一)如何是悟

 (二)把握当下

 (三)当下顿悟

 (四)如何用功

 (五)德山点心

 (六)彻见本性

 (七)本来清净

 (八)随机施教

 (九)大彻大悟

 (十)芥子须弥

第四章 觉悟之路

 (一)禅宗典籍

 (二)禅的发展

 (三)摆脱束缚

 (四)叩开禅门

 (五)悟道因缘

 (六)盘珪求道

 (七)不生之禅

 (八)禅与净土

第五章 公案

 (一)石上栽华

 (二)生死事大

 (三)庭前柏树

 (四)长夜明灯

 (五)信心为本

 (六)拳打脚踢

 (七)禅悟价值

试读章节

“禅生活”这一命题的内涵何在呢?换言之,这一命题意味着我们芸芸众生的所有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禅相伴,与禅共存。

可以设想一下,难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曾须臾脱离过“禅”吗?我们可以欣赏一下饲养在鱼缸中的一尾尾小鱼,任凭如何拼命地挣扎也脱离不开那个小小的世界,若是强行逃离,最终只能落得个遍体鳞伤、必死无疑的可怜下场。正所谓世间法是梦幻空花,非世间法亦是梦幻空花,都是无法把握的,世人终究跳不出世间法的窠臼。

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来观察一下的话,所谓“基于禅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在我们呱呱落地世间之前业已具有的“头脑”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个“头脑”之意。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这一命题呢?这是因为我们往往由“何为人之本源”这一似乎一清二楚的日常生活疑问出发,最终卷入自身内心的思想纠葛而陷入束手无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赘言,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结局。而正是这种“愚蠢”发问的本身,向我们芸芸众生展示了一个迄今为止未曾领悟过的思维领域。

换言之,所谓“愚昧无知”就是一种“好奇心”。“好奇心”可以称之为“神”赋予我们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恐怕“神”就是为了更加了解自身本源而创造了人类,继而借助人类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吧?

言归正传,拙著既然以“禅生活”为命题,那么我们就首先由这一命题探讨开来吧。为阐明这一命题,我们可以运用“神”(“神圣的生命”)赋予我们人类内在思维领域的高度发达而丰富的知识,即“思想意识”。这是因为,所谓“知识”正是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知识”二字本身十分繁琐抽象,但知识是我们人类经营日常实际生活的工具,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众所周知,唯物主义者主张:思维取决于存在,而存在不为思维所左右,源于实根实据的存在又被其本身所制约。我本人并非对此论断有所异议,但是我认为唯物主义者的这一论断疏忽了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如果没有思维和意识,我们只能称所谓“存在”为“非存在”。事实上,所谓“存在”,只有自我对此有所意识之时,才可以称其为存在。如果“神”只是作为“神”而仅仅止步于自我本身,那么“神”即为“非存在”;只有当“神”觉悟到了“神”并非“神”之自身,“神”方能升华为“神”。也就是说,“神”非为“神”自身,故而“神”即为“神”。“神非为神”这一论断取决于“神”之内涵。所谓“神非为神”就是“神”自身的思想和意识。正是依据这一意识,“神”既可以脱离其自身,同时也可以回归其自身。由此而推,我们难以盲目地附和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思维取决于存在,而存在不为思维所左右”这一论断。我们可以推论:存在自身由于思维而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并非“存在”自身,故而“存在”即为“存在”。

禅就是生存,禅就是生活,生存就是禅。也就是说,我们芸芸众生并非借助于禅而生存,而是生存于禅之中。但是可以说,所谓“芸芸众生借助于禅而生存”这一论点就是源于对上述事实的认识。

毋庸赘言,这种认识至为重要。为什么可以这样讲呢?因为就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言,没有比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认识“神圣”更为重要的了。犬之所以永远为犬,就是因为犬没有意识到自身为犬,也不知晓自身包容着“神圣”,所以,犬不可能超越自身。犬嗅到了骨头的气味就会飞奔而食,渴了就会觅水而饮;周期性地追逐异性,甚至不惜为得到追求目标而与竞争者拼死相搏;当自身生命行将终结之际,只能咽气死亡而已。犬为什么不能慨叹自身的命运?为什么既无悔恨也无期盼和憧憬?这一切都是源于何处呢?这完全在于,犬意识不到自身的“佛性”,觉悟不到这一真理而终其生的缘故。可以确切地说,犬虽然生存于“禅”之中,却并非助于“禅”而生存;生存于“禅”之中,且借助于“禅”而生存的唯有人类。但是,仅仅生存于“禅”之中并非至善至美,我们芸芸众生应该基于“禅”而生活。

P3-6

序言

铃木大拙先生是一位饮誉日本文化学术界的伟大学者。铃木大拙先生的伟大之处何在呢?

这是一段陈年往事。某年秋暮,我陪同铃木大拙先生在位于京都市内北部的大德寺内的石板路上散步时,曾冒昧地请教过他:“您的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今天回想起来,我的这句问话未免过于唐突失礼。这种提问方式在禅者之间被称为“检主问”(或称“检师问”,指学僧为检点禅师脚下而提出的质问——译者注),俗话说就是徒弟反问师父,或称徒弟考师父。当然作为晚辈,我根本提不出来什么深奥的问题,而只是脱口冒出了这一疑问。铃木大拙先生步履蹒跚地移动着脚步,用他那一如既往的平静语调答道:“我的见性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先生这短短的答语至今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佛教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但是绝不应该据为东方人己有。佛教为世间万物及全人类精神财富之本,所以世间众生都有权利共同分享。佛教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本,佛教应当属于全人类。

铃木大拙先生怀着弘扬佛法的强烈愿望,数十年如一日向尚较少接触禅佛教真谛的西方人宣讲自身的禅修经历,以及通过参禅问道所形成的思想体系。铃木大拙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以自身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满腔的热忱毕生弘扬禅法。

铃木大拙先生还曾谈到:“东方人,尤其是佛教徒往往注重自身的修行解脱,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但是,矢志普度天下,弘法利生之人为数不多,而基督教徒则与此截然相反。”铃木大拙先生的精辟分析令人折服和敬佩。

今年(1960年)喜迎九十寿诞的铃木大拙先生为明治初年生人。“和魂汉才”乃至“和魂洋才”被称为这一年代日本人的精神特征,换言之,这一年代的精神特征的主流表现为东方文化和日本文化之中汲取了西方的思想因素。可以确切地说,谙熟东方文化而出大拙先生其右者为数不多。这是因为,铃木大拙先生不仅位于东方文化的内缘,而且位于东方文化的外侧研究和考察东方文化。

铃木大拙先生还经常说:“只有将自身置于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之中,才能够映衬出东方文化的真髓。”然而当今日本的学者文人,乃至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如何呢?“和魂洋才”早已销声匿迹,我们可以极端地称其为“洋魂洋才”。今天的日本人对东方文化的精髓完全不感兴趣,这种现状令人不胜悲哀。身为日本人,只知“己”而不知“他”,尚有情可原,而只知“他”却不知“己”,就未免过于可悲了。我们每一个日本人都应该引以为耻。

这本《禅生活》就是源自铃木大拙先生内心深处的大悲大愿。本书的著述意图在于,以西方人为对象,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阐述东方精神的瑰宝——禅的精髓。本书问世之前,铃木大拙先生主要致力于禅学入门的启蒙工作,其著述的目的大多在于使西方人能够初步了解“禅为何物”。为了使西方读者在入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更深入地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而独具匠心地撰写了这本《禅生活》。

现代日本人的思维行动方式颇为奇妙,受到外国赞赏的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往往深受日本人的注目和极力效仿。他们对待禅等东方文化中的精华的态度也是如此。一位留学英国的日本学者,由于来自禅佛教盛行的国度而经常遭遇英国人请教“禅为何物?”这位学者本人难以应对,甚为苦恼。

……

当山雨袭来之时,山雨与人融为一体,只能听见滴答滴答的雨声。这滴答滴答的雨声超越山雨,超越雨中之人而横贯天地。铃木大拙先生强调,不仅雨中之人,群山乃至山雨也具有这一深刻的意识。这正是大拙先生独具的深邃思想的具体表述。不仅山中之人得到解脱,群山乃至山雨也得到解脱,所谓大乘佛教主张的“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思想就是来源于此。世界上绝没有超越如此伟大的“神秘”。

铃木大拙先生在本书第三章论述了何为证悟。在第四章以盘珪禅师为例,就如何获得证悟体验做了详尽的阐述。在第五章,从如何使学人获得证悟经验这一反映了禅林古德们亲切关怀的立场出发,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论证了公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铃木大拙先生着重地指出:禅的本质为般若,即大智。作为使智慧纯熟的手段,禅定即坐禅对于禅修实践不可或缺。耳闻目睹而获得的所谓理解并非真正意义的“禅”,禅是学人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打成一片而透脱的实践,这一实践手段就是坐禅。

欧美参禅问道的学人当中,鲜有将禅作为以坐禅为基础的修行和实践来理解把握者。今后,禅在日本乃至欧美将如何弘扬发展下去呢?我认为,不论任何时代,不论任何形式,如果大悲和大智为禅的左右两只车轮,那么就绝不能缺少转动车轮的“坐禅修行”;或者可以这样认为,禅定与智慧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禅之所以为禅的特征。  在出版社的恳切请求之下,我十分冒昧而惶恐地谈了以上些许感想。至于是否准确如实地传达了铃木大拙先生的思想内涵,这正是我最为担心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