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提到了一位国民党政府的前行政院长,说他是一位有爱国心的人士。这位爱国者,就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及地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这个家族与石油是如此的血脉相连,又那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王志明编著的这本《翁家石油传奇》跟踪研究翁氏家族与中国石油工业关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翁家石油传奇/图说石油人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志明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主席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提到了一位国民党政府的前行政院长,说他是一位有爱国心的人士。这位爱国者,就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及地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这个家族与石油是如此的血脉相连,又那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王志明编著的这本《翁家石油传奇》跟踪研究翁氏家族与中国石油工业关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内容推荐 作为翁氏家族中的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这些对中国石油工业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个人的历史,实际也是中国早期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异曲同工的是,他们都是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杰出科学家,怀揣着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而奋斗终生。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创造的精神风貌,对科学技术具有的远见卓识的洞察力和宽阔的职业视野都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研究的。 《翁家石油传奇》编者王志明在采访的同时,查阅参考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并在诸多老前辈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拓荒者 1.家族春秋 2.从秀才到博士 3.地质先行者 4.苍茫大地,何处找油 5.唯有“源头”油气来 6.“学以济世” 第二章 一滴油,一滴血 1.国共合作的产物 2.加油,加油! 3.物探先驱 4.千里寻夫 5.地质调查 6.油气储运工程奠基人 7.抗日英雄翁心翰 第三章 欲展宏图 1.创建国家石油公司 2.油泽后世 3.赴台勘探 4.建设自己的油站 5.迎接解放 6.阖家团圆 第四章 石油之光 1.情有独钟 2.描绘蓝图 3.追逐梦想 4.大海诱惑 5.鲜花之恋 6.Weng旋回 7.重新认识 8.为油而战 第五章 身处逆境 1.翁心源之死 2.翁文灏魂息“万安” 3.翁文波大劫大彻 第六章 预测之波 1.生命呼唤 2.周总理嘱托 3.满意答卷 4.守约的人 5.最后时刻 第七章 爱国心长 1.玉门春风今犹在 2.翁氏家风代代传 后记 试读章节 翁文波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到祖国,在重庆中央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他在我国第一个开设了地球物理课程,因时年只有27岁,故被人们称为“娃娃教授”。 重庆中央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学府,那里聚集着一批有才华的热血青年。当时,抗战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沿海广大地域都被日军占领,“洋油”进口困难,国民政府内迁,能源问题显得非常紧张,有“一滴油,一滴血”之说。 1940年,日寇蹂躏,国破家亡。国民党又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学生们耳闻目睹重庆政府的腐败,更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也为个人前途的渺茫而担忧。 在校园里,翁教授是引人注目的人物。他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尤其是他的着装打扮更为特殊,他身穿黑色皮大衣,脚穿锃亮的长筒靴,嘴里叼着不装烟丝的大烟斗,大步流星往前走。同学们窃窃私语,这哪像大教授,倒像大侦探福尔摩斯。 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到来,学校才开设了应用物理的选修课。童宪章、李德生等一批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从此他们从纯粹物理的学习走向应用物理的深造。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宪章先生回忆当年情况说,翁先生的教授方法很特别,如考试时,他有时把学生请到茶馆里,边喝茶,边回答问题,看起来似乎很轻松,可是要答出好成绩,并不容易。他要求学生平时不仅要博学多思,还要联系实际,具有超前意识;翁先生常常来无影去无踪,时而出入教室,时而出人实验场,时而出入校办工厂,时而又数日不见。谁也没想到,翁先生正在实施着一个宏伟的构想。 翁文波计划先教出一批地球物理勘探的学生,条件成熟后就把他们带到玉门油矿去。同时,他加紧研制新仪器,准备在油田的勘探中进行应用。 测井是用电缆和仪器通过钻孔测量地层岩石声、光、电、磁、热、核、力物理性质的变化,探明各种矿床的埋藏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因此,它成为地下探宝的“眼睛”。电测井技术是在1927年由法国斯伦贝谢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并很快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的测量勘探,初步解决了判断油层位置的难题。这项技术当时仅在欧洲国家应用,1929年开始在美国应用。翁教授在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之余,受到其堂兄翁文灏和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孙越崎之邀到四川省巴县石油沟油矿1号井进行了电法测井的试验。翁文波利用实验室内的废旧零件,自制测井仪,与助手一起采用电极系在1号井进行了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成功地测出了电阻率曲线。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电测井技术,开创了我国使用测井技术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先河。 翁文波于1940年3月提出了一个物理探测玉门油矿的计划,就是用电极下井探测,目的是确定井中油气、水层的位置。当时的经济部长翁文灏看到翁文波这份计划后,非常高兴,支持他前往老君庙油矿工作。翁先生就和助手赵仁寿一起,用废旧料自行制造和改装了罗盘磁变仪、电测仪等仪器。5月12日,他由重庆启程赴玉门油矿,立即对几口油井进行电测。于6月19日至24日沿石油河谷作电力探测。又于7月1日至4日沿河谷探测地磁水平强度的异常。油矿筹备处根据这些资料将第二井由94米加深至145.21米,使日产量由10吨增加到13吨多。翁文波和赵仁寿于次年元月又使用自制的罗盘磁变仪和电测仪,在石油河、乾油泉、石油沟等地进行地球物理测勘,以推断地下地层倾角变化、油层位置、砾石厚度等,指出地下背斜轴位置及不整合以下岩层情况。 翁文波结合教学,把地球物理方法用于石油勘探之中,创立了测井学科,已成为我国勘探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测井技术旗开得胜后,他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 1941年初,童宪章等一批学生临近毕业。一天,翁先生特意请他们吃饭。 “小童,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呀?”翁先生直截了当地问。 “只要能为抗日出力,别无所求。”童宪章毫不犹豫地回答。P64-66 序言 毛泽东主席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提到了一位国民党政府的前行政院长,说他是一位有爱国心的人士。这位爱国者,就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及地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这个家族与石油是如此的血脉相连,又那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所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部部长,行政院院长;创立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并担任第一届董事长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等职。翁文灏的堂弟翁文波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应用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是中国石油储运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第一位学习和从事石油储运专业并专攻石油管道的工程专家……翁家的三位传奇式人物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在国家的感召和民族的呼唤中一步一步走出家乡石塘,与梦想同行,踏上了为祖国奉献石油的艰难曲折道路…… 后记 我跟踪研究翁氏家族与中国石油工业关系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历经3年多学习研究创作而成的反映翁文波院士的报告文学《当代预测宗师》于1994年出版即在海内外引起一定反响。 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的儿子翁心鹤在1998年7月写给我的信中说:“家姐和姐夫自抗战胜利后去台,以后参加世界银行农业工作,退休后去美定居。只知大陆天灾人祸很不理想,而姐夫是国民党党员,更是恐惧不敢回国。看到寄来的书(《当代预测宗师》),二人不顾80岁的高龄于今年返回探亲扫墓,历时3个多月,接受亲友旧属的接待,看了祖国的崭新面貌,很是满意,认为不虚此行,收获极大。最后又看了回归的香港,更是兴奋和激动。”从这封来信中可以看出,《当代预测宗师》这本书,也为海外游子回到祖国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更为感动的是,翁心鹤老人多次来信,希望我再接再厉,鼓励我写出翁文波的传记作品来。他说,“您写的书只是以地震预报为主,其实七叔其他方面也多非常之处。如果写成一本传,也是很有意义的。”又寄来《翁文灏传》和家谱等资料供我参考。在翁心鹤老人的鼓励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翁文波传》终于在2004年出版。 作为翁氏家族中的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这些对中国石油工业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个人的历史,实际也是中国早期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异曲同工的是,他们都是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杰出科学家,怀揣着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而奋斗终生。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创造的精神风貌,对科学技术具有的远见卓识的洞察力和宽阔的职业视野都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研究的。我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采访的同时,查阅参考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并在诸多老前辈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翁氏家族是一座石油工业发展历史的“富矿”,还需要更多有志之士不断地去挖掘,有效地开发利用。 感谢翁老的家属翁心鹤、翁心树、翁心林、翁维玲、张英、翁维恒等,给予我热情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李学通、张淑岩和马镇先生为我提供了历史资料并给予指导。感谢出版社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尤其要感谢翁维珑、杨永庆夫妇及其儿子杨亮先生,他们提供了珍贵的老照片及有关资料。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难免有差错和遗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