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细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龚静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细节》描绘的是上海的“今生”风姿。

《上海细节》是女作家龚静的又一本散文集,无论是《白牡丹在弄堂里盛开》、《轨道上的晨昏》、《宅子的姿色》抑或《糖藕的仲秋》《非常精致,非常浪费》等篇章,均笔触细腻、敏锐,情思绵密、真切,扑面而来的是作家对这座城市所抒发的感怀和遐想,通篇文字恰似淡扫娥眉,清丽脱俗,从中可感受到其驿动的心。

内容推荐

上海,谜一般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流连这里的每一条马路,每一幢楼房,时常会为你讲述一长串的人物,一长串的故事;离开这里的,也会魂牵梦萦,遥想这里熙攘的人群、璀璨的夜晚。在上海百多年的历史中,百转千回,大浪淘沙,而这座城市万千气象,常在常新。上海辞书出版社倾力推出的“精品上海”书系六册以上海的“前世今生”为主线,深入挖掘,以厚实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全新的感受为读者展现上海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细说上海连绵不绝的精彩故事。本书《上海细节》描绘的是上海的“今生”风姿。

目录

白牡丹在弄堂里盛开

白牡丹在弄堂里盛开

要风情,也要安居

被重围的土堆

滨江·屏障

都市的虚像

藏书楼的午后

此刻看云

平常事

林怀民的姿势

如果喧嚣是有意象的

下午四点钟

蔓舞

想要一条亲切的马路

轨道上的晨昏

如果,有一张凳子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牵念

第一场梅雨

商厦里的《黄土地的女人》

宅子的姿色

底楼女人

百货商店

在餐车上

临时停车场

吕尔斯塔特的鸟巢

郊区中学

三种观看

影像生活

用芝麻裹住糖

草木市里

紫藤花饼

柿子红起来

用芝麻裹住糖

酒酿之酿

糖藕的忡秋

蜜饯云片

原来的味道

大馄饨小馄饨

来一副大饼油条

色拉

冰砖

糕糕团团

吃西餐

当令

非常精致,非常浪费

非常精致,非常浪费

现在的眼睛

自己的面孔

真丝啊真丝

突然意识中秋节

命名生活和欲望消费

超前消费抑或超前浪费

魔术归魔术,真相是真相

化学品之希望、虚妄和绝望

技术破壁

科学也无奈

垃圾进行时

还能有好奇心?

检讨皮肤过敏事件

肯德基和《随园食单》

毒艳

“这是你最后的答案吗”

世界不是一件商品

格调还是腔调

附丽

日常的精神

舍不得你走

后记

试读章节

拐进长乐路的这条弄堂,总算从繁喧中抽身,并不深邃的弄堂已然屏蔽了车流不息的喧哗。是新式里弄的房子,浅黄的墙壁粉刷不久,垃圾房顶上一丛紫藤开得紫烟腾腾的,是从隔壁老式洋房院子爬过来的,倒也是春光共享。底楼厨房窗口探着两位老妇聊天的身影,偶尔走出一位老伯,午后三点的时光尚未沸腾起这里的烟火人间,只是一间底楼屋子正在破墙装修,半完工状态的门外木地台似乎暗示了某种商业用途,但愿只是休闲家居的新式装潢吧,否则此间洗刷喧嚣的安静估计难以可持续了。

是从巨鹿路到陕西南路,走过新乐路,再至长乐路的。难得到中心城区办事,不如乘此闲走一番,这些曾经闹市里的相对安静之路,如今当然一片闹市大同,车流增加,店铺鳞次栉比,摩托车或尖锐或咆哮地驶过,闲逛之心实在是非分了。自然,相比起主干道,周遭的里弄、新村、老公寓、小店面,还是相对都市里难得的平静。相比大马路上的那些楼宇高挑的大商厦,一楼化妆品,二楼女装——全球大城市几乎相差无几,这些小马路终于把全球化稍稍挪了挪肩——尽管小店铺里也不无国际品牌的身影,权且能呼吸到几口地域性的空气,现在脚下的城市已然越来越非本土了,说话要说普通话,建筑要请洋人来设计,商业店面要与欧美接轨,走在商业街上有时候若非地名的提醒,还真不知道此地到底何地。

小马路还是顽强地延续着一些本土风情。在长乐路,老弄堂里走出一对穿着清爽得体的老夫妇,两人干净斯文,是岁月涤荡了沧桑变故,或者日子漫漫磨蚀之后的干净,丈夫替太太提东西,太太拢拢头发,拍一拍衣服,慢慢走远。在华亭路,曾经人气旺盛的小商品街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气息,老房子的院子里槐树樟树苍苍郁郁,枝叶都茂盛出了围墙,偶尔有一两家小时装铺子,无论卖休闲风格的,还是比较正装调子的,皆无闹市街区的火气,仿佛坐等新老顾客回头一顾的矜持。有改建成公司的老住宅,当然更加矜持地以一落围墙挡住外来的视线。轻启的黑色铸铁大门里又走出一对老夫妇,又是那种干净沉静的风格。

走着,视觉的邂逅,冉冉着一种骨子里的上海感觉。非表面张扬的,话语的,想象的,视觉媒体中的上海。恰是日常的上海,非传奇的上海,容易被遮蔽的上海。

长乐路这条弄堂弄底就是那家日本老太太开的中国蓝印花布馆。虽然同城,却有十多年未踏足,只是那件在这里买的蓝印花布背心已然洗成绵软的旧日时光。墙上刷着馆名的蓝色油漆斑驳了,其他照旧,走进篱笆门,全身心都被安然安静包裹,一屋子蓝印花布如昔,蓝印花布装的年轻女子在熨烫,中年男子则隔壁折叠,院子里竿起一条条鱼纹花布,是日本庆祝祗园节之需,难怪女子熨烫不辍,并就着我说“这里工作很清静”的话,头也不抬地道“我们很忙的”。园里草坪不怎么修葺,树茂盛,草油油的,小径边青花桌凳匹配蓝印花布的氛围,一大簇白牡丹偎着竹篱盛开,没有了密集聚焦的目光能量,白牡丹开得舒舒展展。看了一眼,又看一眼。想一想几十米远外是那样的喧哗,这里的一切,似乎是都市有意编织的谜面。这谜面时而使你困惑烦恼,时而出入意料地让你妥帖清凉,终究不忍心向它转过身去。

一对来自香港的中年伉俪拿着朋友介绍的款式照片过来,竟然找到几乎一致的,喜出望外。一对本土中年夫妇买了个圆体小手包,那种随身携带的首饰包,包身巧妙切割了若干小袋子。装茶壶,小口袋呢可放鸟食等,妻子一旁解释,早上遛鸟喝茶之需。倒是别致。不买点什么感觉有些抱歉似的,就给外子挑了件蓝地小花的短袖衬衫。

听林老师说过,他曾经在这里弹过古琴。白牡丹自然也很安静地听着吧,晚上的牡丹会稍稍地敛起身子。P3-5

序言

2009年12月25日傍晚,圣诞节,家父突发心脏病去世。回家的路上,城市之夜一片璀璨,外环线上的集装箱卡车轰隆而过,车窗外热闹喧哗,寒战却一阵阵袭来。

总是这样的,人,生活着;人,消失着;城市,延续或希望永远延续着曾经和将来的繁华。

所有的,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过程。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暂时离开后的返回,依然还在上海。无论是住在市中心,还是市区的边缘,这个城市都是我们的生活组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今天2010年初,我们置身于这个城市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大拆迁,大建设,高架,地铁,贷款按揭,商品房,花园别墅,资本市场……城市的面貌每一天都在变化,今天你所见的,可能明天已然消失,人们的心理、生活也随之而变化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动摇着,甚至崩裂着,人人都在变动不居的城市里希望找到一个立足的点,可是这个点却又似乎总在移动着,变换着,仿佛高速公路上迅速的位移,甚至不以你个人的意志而行。什么样的人和事都会在城市里发生,让人不由感叹“生活远远比小说要精彩”。

变化在继续着,精彩也在发生着,但午后黄昏在人行道上闲闲地散步已成为了一种奢侈,汽车尾气的包围让你落荒而逃。而一份淡然充实的生活,一种平静安然的心态,并非天然而成,或许需要你有足够坚定的思考、勇气、生活理念,因为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比较,太多的时尚,太多的变幻迷离。

或许你可以短暂地远离城市去到乡村,可是所谓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其实不过想象,乡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早已破败,它曾经有过的“乡村伦理”、“乡村文化传统”也日渐凋零,它所渴望的依然是城市化一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时代的强势文化,或者只是以旅游化的方式保持一种“意象式”的乡村风景。即使在当代文学作品里,如沈从文在小说中对抗都市文明的即使“做妓女也良善”的《边城》式的存在也已经力不从心了。当然,现实中的你也许可以离城而居,但你还是需要都市人习惯的生活空间,比如网络、电话、能源、干净的生活设施等等,可以说城市和人的关系已然无法逃避。或者可以说,城市一旦形成,它会成为一种自为的力量,好比山山水水,成为人类生存中的一个“元”项。

在这种关系里,生活在上海的我常常感觉滋味多元。很多时候,当你享受着城市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文明时,却同时又被这种文明所压迫所困扰。很多时候,常常觉得非常的无奈、撕扯,甚而有裂帛之感。但似乎这就是现在的人必须所要面对的生存。无法背过身去,只能正视,面对,体会,看,觉,悟。

还好还有文字,文字记录下这些滋味。从1997年出版的《城市野望》、2000年的《要什么样的味道》,到2007年的《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乃至现在这些文字,都是生活在城市的一些痕迹吧。这些文字并非计划而成,而是感触袭来,就写了下来。喜欢看到“白牡丹在弄堂里盛开”着,咀嚼着“用芝麻裹住糖”的朴素和醇厚,提醒自己不要被“非常精致非常浪费”之物所迷惑,要找到“自己的面孔”……这些都是城市里的“平常事”,繁喧都市里我们其实也是可以常常“此刻看云”的。

虽然,最近十年的外部生活状态比较静观,城市生活的很多空间也与我平行不交叉,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城市的观和思。我想城市有着无比丰满的呈现,许多细微的缝隙,许多显现或遮蔽的角落,有前台,有僻隅,每个人的“体会”、“看”是局限的,但或许才因此而构成了城市的多样。

其实,很多时候我只是希望在人文艺术宗教的认知及其审美中安放身心,就让城市作为生活背景吧。可是,如何能够呢?城市现在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希望它清洁、秩序、温暖、美好,希望它能够成为现代人身心的安栖地,而非无奈和疲惫的缠绕,虽然这样的希望似乎有点阿Q。

我们对城市其实还是充满了感情。无论爱恨情怨,无论纠结无奈,终是冷暖人间。

深秋的某一天,下午四点半,这个城市难得的晴朗疏然的蓝天,研究室13层窗外,高楼低屋的顶沿镶着最后的余晖,余晖将这些或屋顶或裙墙于淡灰天色浑成一体的城市山林中勾勒出来,好比浮在水面的那一层粼粼波光,如果不俯视马路上流动着的如蚁车流,竟仿若一片沉静冷清只剩了要夕阳来温暖的三干大干。

这个时刻,城市似乎已透出其原本的脆弱,那种人工化的苍白,不再那么勃勃雄心,那么风云叱咤,不过是希望一点平常的暖意罢了。

这个时候的城市,让我想起了山林的黄昏,人在其中,情不自禁会涌起一些悲悯,还有渺然,也不知道是山悲悯了人,还是人忽然就感觉被山同化了,羽化在那些蒙蒙杳杳的山气里。

审美山林,还是城市徘徊,都是人在人世间的一些情怀吧。

所以,原先我给本书起名《上海余情》,后来在蒋惠雍女士建议下改成现在的《上海细节》,其实,无论“余情”还是“细节”,在我来说都是一种有限度的视野,我也只能看到局部上海,细节上海,感受到点滴上海,只是一些性情,审美,一点点生活着的“余情”罢。

就作为生活的一个过程吧。

龚静

2010年7月

后记

本书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写的,如果说2007年出版的《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更多偏向于上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是一种回望,那么《上海细节》就是当下的一种体贴感受了。源于真切的感受是一定的,否则无以下笔;文字的计较衡量是我一向的努力,情境的传达也是我所希望做到的。

其中一部分文章曾经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青年报》“海派作家”版、《文汇报》“笔会”版和《新发现》等一些报刊发表,在此要感谢这些报刊的编辑朋友,是她(他)们的支持使我的城市书写一直持续地进行着,尽管不过是一些个人印记的“余情”和“细节”,终是和着这个城市的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心境。真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

特别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蒋惠雍女士,是她的热心邀约,才使这些文字有机缘进行梳理、增补,新文牵手旧章,和大家晤面、交流。

我们的“余情”,就是城市的共情。

是为记。

龚静

2010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