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被时间改变、不因际遇转移的纯粹的爱情故事,这在爱情被物质化、功利化的当今时代、当今世界尤其显得珍贵与震撼。爱情一直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主题,而真实的爱情故事比爱情小说更真诚也更具震撼力,
黄志能所著的《金玉良缘(梁思成与林徽因)》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各个都不是凡夫俗子,而且都和这位大才女有着某种程度的志同道合。她和徐志摩分享的是诗意,和金岳霖交流的是学术,和梁思成一生的话题,是谈不完的艺术。纵使外界对于林徽因有多少种解读,她临终前交待刻在她墓碑上的,是建筑学家林徽因。
黄志能所著的《金玉良缘(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描写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这段充满爱情的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段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时代幸福的标志。他们在婚前既笃守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结秦晋之好;婚后不仅一起历经动荡的苦楚。也在婚姻中成为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的结合是珠联璧合,是一段金玉良缘;他们的爱情是琴瑟和鸣,是一生相濡以沫。
林家有女初成长
不是每个大家都出闺秀,不是每个名门都出才女。要成长为既有闺秀的贤惠隐忍,又有才女的不凡见解的女子,更是难能可贵。
林徽因做到了。
谁也说不清,怎样的家庭、怎样的教育才能造就如此优秀的一个女子,即便是读透了林徽因的成长史,谁也难以肯定地说,换作他人也可变得如此优秀!
一切只因她的与众不同,只因她就是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杭州的天气温暖而美好,西湖的莲花开得正盛。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林家院子里又迎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天使,如莲般纯净而祥和。她就是林徽因,一位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
林家是个大家族,翻译过《茶花女》的文学家林纾,写出《与妻书》的林觉民都是林家的人。
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而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是时代的翘楚,曾两度留学东洋,投身辛亥革命,推行“宪制运动”,终身致力于公理与和平的推进。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既是林徽因的幸运所在,也有她的不幸之处。幼年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姐妹住在祖父偌大的院子里,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来自族人的倾轧与磨难也成为她童年时期的必修课。
时间溜走的快慢,仿佛也分地域,在杭州这个潮湿而温暖的江南水乡,它仿佛会走得更快、更急。
很快,林徽因便已成长为五岁的小丫头,爱追着表姐妹们一起读书玩耍了。她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因为是大户人家,所以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差不多年纪的几个小女孩在一起,就像多颗晶莹的珍珠,有时候好得像一整串,有时候又闹得不可开交。大姑母显然很懂得对孩童的教育,总是任由她们打闹,并不干预。林徽因异母的弟弟林暄回忆说:“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大姑母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妹兄弟亲胜生母。”
在这个大家庭中,大姑母的豁达与学识明显弥补了林徽因母亲性格、文化方面的不足。林徽因从小便很有灵气,常被大姑母夸奖“她聪明灵秀”。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徽因年龄最小、最贪玩,上课的时候也不注意听讲,可是她却总是背书背得最决最好的。
父亲时常在外,只得留林徽因在祖父身边。她是个聪颖的女孩,因此也深得祖父、父亲的喜爱。平时,祖父总是会经常给她讲这样那样的故事。到六岁时,她已能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信,成为祖父与父亲之间的通信员。
也是在这一年,林徽因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大病”。她出了水痘,按照杭州的说法,这叫出“水珠”。幼小的徽因期盼着有人能来后院看看她,不是因为感觉到孤独,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出了“水珠”。她喜欢“水珠”这个名字,也因着这个病而多了几分骄傲和神秘。后来,林徽因回忆说:“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这异乎寻常的感受,似乎早已显露出了她天性中那难以掩饰的艺术天赋。
此时,林徽因的天地有如祖父的庭院一般阳光灿烂,满院芬芳。
1909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取得政治经济学的学位毕业回国。随着林长民的升迁,林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了上海。1912年,他们又举家搬到了北京(在中华民国前期,北京称顺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之后改名为北平,1949年成立新中国后,9月27日更名为北京)。在那里,父亲在几届政府中升迁到很高的官职。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他仍然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林长民对女儿疼爱有加,对何氏却十分冷淡。
林徽因的生母何氏大名何雪媛,她来自浙江嘉兴的一个小镇,被认为是小镇西施。她的父亲是个小作坊主,家庭还算殷实,因为在家里排行最小,免不了有种老幺的任性,女红学得不甚到位,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欠缺技巧。她是林长民的续弦。大太太叶氏与林长民是指腹为婚,感情不深,她过早病逝,没留下子嗣。可想而知,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宗接代。
何雪媛生过一男两女,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她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几乎成了必然。更何况,女红、书法、诗词,她没一样能拿得出手,在出身大家闺秀的婆婆面前,她无疑是有些自卑的,也正因此她偶尔也想要表现,一不小心却也会露怯。
旧时妇女,庭院深深,家庭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天地,小范围内的不得志,已经足够给何雪媛致命的打击。可她又有苦说不出,她也努力了,生了儿子也生了女儿,但即便是她踮起双脚、伸长双臂,理想中的幸福却还是像枝上的红苹果,高高挂起,那么遥不可及。
P3-5
民国,一段沾染着古风又新潮时尚的时光,就如一片广袤的沃土,养育出了众多才情女子与风流男子,演绎出一场场风花雪月与柴米油盐共存的剧目。
这个年代,不如今天的城市光鲜亮丽,不如现在的生活五光十色,那已逝去的几十年时光,在历史溪流的静静冲刷下,反而愈发纯净透亮。它不光鲜亮丽,但质朴本真;它不五光十色,但生机勃勃;它不日新月异,但人们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却执着而历久弥新。
我国建筑史上的那一对璧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便在这期间闪耀着光芒,照亮了一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故事被人们久久传诵,他们对建筑事业的追求让人们心生敬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梁思成出生之初,一代革命伟人梁启超只是希望他的长子能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这只是父亲对儿子最朴实平凡的期望,似乎别无他求。际遇却注定让梁思成被后人永远铭记。他沉稳内敛、气度不凡,他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与贡献持续一生,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人,是新中国城市规划的推动者,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当民国才女林徽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不为她倾倒。就这样简约的一句话感染了无数后来人,被人们不断传颂,而林徽因更是成为几代人的梦中情人。她有智慧、有才情、有梦想、有主见,她可刚可柔、能屈能伸、享得了富贵受得住贫穷,她有着出众的才华、倾城的样貌、精明的处世,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名字同样光芒万丈,因彼此而更加传奇。
林徽因,出生于江南小城的旧式封建家庭,父亲留洋,母亲却并不受宠,伴着江南的朦胧烟雨与封建大家的恩宠而成长,从小懂事又早熟,很受父亲的喜爱。她天资聪颖,酷爱戏剧,也专门学过舞台设计,却是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只是他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梁思成灵感的来源、是炽热的激情、是无限创作的支柱、是灵魂深处的明灯。而梁思成出生于名门,从小就接受父亲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日本文化的熏陶。他勤奋踏实,心思细腻,潜心于建筑研究之中,之于林徽因他不仅是其前行的物质依赖,更是她精神的坚实依靠,是永恒的温暖来源,是迷失后的停泊港湾,是随时都可以停靠的宽广海岸。
这对郎才女貌的伉俪,倘若生在今天也许就此幸福平静地携手一生,历史的墙壁上就会少了一段瑰丽传奇的故事。
在战事频发、民生凋敝的民国,梁思成与林徽因无可避免地随着这个大时代跌宕起伏。事业的取舍、生活的困顿、情感的波折,他们都一一经历。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加盟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奔走考察于各式古代建筑之间,颠沛流离在战火纷飞的逃亡路上.还好他们最终为中国建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还好他们还能相濡以沫地回到故土重新生活工作。一切都还好,因为他们遇到了对方。
两人的故事成为一个时代幸福的标志,他们的情感生活美得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即使是奔走逃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经历过繁华,也曾经一贫如洗;一度被人众星捧月般包围,高高在上,也曾经逃亡在穷乡僻壤,疾病缠身,无以为生。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结秦晋之好;婚后不仅曾一起历经动荡的苦楚,也曾在婚姻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的结合是珠联璧合,是一段金玉良缘;他们的爱情是志同道合,是一生相濡以沫。对于订婚之初,梁思成“为什么是我”的疑问,且看林徽因如何用一生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