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下编为分论,附编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一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做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士族迁徙及归葬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本书出版后曾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并由松原朗等翻译,日本研文出版社推出日译本。 本次新版,作者广泛吸收了学术界的新成果,对原版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增订修改。 作者简介 李浩,陕西靖边人,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曾在韩国庆尚大学、台湾地区逢甲大学及中兴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著有《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摩石录》等学术著作,《怅望古今》《课比天大》《行水看云》《《野生涯》等随笔散文类作品。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本书所拟讨论问题的设定 二、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三、基本理论与方法 四、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上编 总论 第一章 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 一、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 二、三大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三大文化区域与文化网络 四、统一帝国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 第二章 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学风貌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 二、文体的地域差别 三、文人的地域分布 四、关于三大地域文学独特性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演生 一、“文学士族”的界定 二、唐代文献中的所谓“清流” 三、衣冠及衣冠户 四、四姓、五姓、七姓与郡姓 第四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 一、关中士族群体 二、胡姓士族群体 三、山东士族群体 四、江南士族群体 五、三大地域文学群体的比较 第五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 一、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 二、战争所造成的移民 三、贬谪与宦游所形成的迁徙 四、士族迁移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唐代文学士族与贤能标准 一、唐人对贤能标准的争论与分歧 二、贤能标准的变迁 三、贤能标准的得失与评价 下编 分论 第七章 《隋书》中的文化地理观 一、从《隋书·文学传》序谈起 二、《隋书·儒林传》中的学术地域观 三、《隋书·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 第八章 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 一、陈氏士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学术界有关士族研究的趋向 三、有意的误读与无意的扭曲 第九章 从“关中本位政策”到“科举制” 一、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 二、从“文武分途”到“文学取士” 第十章 “诗赋取士”说平议 一、“诗赋取士”说法的由来 二、唐人对“诗赋取士”的批评 三、“诗赋取士”的重新评价 第十一章 寡母教孤:对唐代士族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的 考察与分析 一、有关寡母教孤的资料 二、寡母及孤子之族姓考察 三、寡母教孤的教育学分析 四、寡母教孤的心理学分析 附编 个案研究 附论一 墓志所见唐代裴氏婚姻关系 一、与皇室通婚 二、与关中士族通婚 三、与山东士族通婚 四、与代北胡姓通婚 五、与江南士族通婚 六、与其他家族通婚 附论二 从墓志看唐代河东裴氏的迁徙 一、有关河东裴氏丧葬及迁徙的史料 二、裴氏归葬及迁徙地的统计 三、统计结果的分析 附论三 裴氏与佛教信仰 一、裴氏家族成员对佛教的弘阐 二、裴氏家族女性对佛教的修持 附论四 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 一、材料叙说 二、《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所记杜氏在长安城中的居所 三、文献所见杜氏的郊园与别业 四、杜城郊居的园林史定位 五、碑志所见杜氏迁居地与归葬地 六、从著房支考察杜氏的归葬地 附论五 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 一、韦应物家族的婚姻关系 二、韦应物的归葬问题 三、墓志与史传不一的疑点 主要参考文献 陕版后记 初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序言 文学的地域研究,是文 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 领域,在中国这样各地区 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很不平衡的大国里,尤其 如此。这是因为:不仅各 地区的文学各有自己的特 点,彼此的差别有时十分 巨大,而且,不同地区之 间的力量的消长,也常常 会导致文学发展的总体趋 势的变化。所以,如果没 有关于文学的深入的地域 研究,就既难以具体说明 我国各个时期的文学的面 貌,也不易说清我国文学 演变的确切原因。 然而,文学的地域研究 却又难度甚大。一方面固 然要对其所研究的地区的 文学及其相关的各领域做 较全面细致的钻研,同时 又要在整体上对当时文学 的发展有全局在胸;若无 后者,是无法真正了解地 区性的文学特色的,所谓 不知同,焉知异?也就是 说,就其微观的研究而言 ,时时有必须细入毫芒之 处;就其宏观的研究而论 ,则又要能“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难度既高,从事者自然 就少。加以社会环境——从 外患频仍到十年浩劫——又 为学术事业带来种种限制 ,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 前,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在 我国几乎还没有真正开展 起来。从八十年代起,才 缓慢地启动,但人数仍然 极少,有的研究者后来又 忙于别的课题,开了个不 坏的头,就舍弃——至少是 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舍弃 了,不见再有新的成果。 在这领域内锲而不舍地 长期坚持,并不断有优秀 论著公之于世的,我想, 李浩先生是颇为突出的一 位。他的《唐代园林别业 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唐代关中 士族与文学》(台北文津 出版社1999年版)等一系 列论著都是视角新颖、材 料丰富的有见解的学术研 究成果。而且由于他对唐 代文学——特别是诗歌—— 的全面关心和深入其中的 研讨,这种地域性研究并 不限于一隅,而名副其实 地成为整个唐代文学研究 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起 到窥豹一斑的作用。 他现在所完成的《唐代 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则是其以前的研究的综 合、扩大和深化。换言之 ,是在综合其已有的发现 、认识的基础上,扩大其 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入地 揭示这三个地域的文学士 族的情状和特点以及由此 所形成的文学上的独特性 。我认为,这对李浩先生 自己的研究来说,固然是 更上一层楼,对于我国的 文学地域研究来说,也是 一种当之无愧的突破,如 同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 对李浩先生当时作为出站 报告提出的这部专著的评 议所述: 李浩博士的出站报告《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 究》(按:原题为《唐代 文人群体研究——以关中、 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 士族为重点的考察》), 系上编、下编、附编十六 章,共二十多万字,以“地 域”与“士族”为研究视点, 从多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 学术生长点,激活文学研 究,在唐代文人群体研究 上提出不少有益的独到见 解,是篇出色的学术论文 ,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 标,专家组全票评为优等 。 作者具有自觉的“问题意 识”,善于从大量原始文献 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尤能从无疑处质疑,廓清 许多积非成“是”之点(如陈 寅恪先生观点的误读,“以 诗取士”的曲解等)。也重 视学术史研究,在系统梳 理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与 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立 自己研究的主旨和方向, 力拓思路,提出新见(如 从前贤对士族研究的成果 中,提出并论证“文学士族” 新概念等)。本文文献信 息量密集,工作量亦甚巨 大,努力于文本分析与文 献考证相结合,表现出踏 实细致的学风。叙次明晰 ,语言流畅,颇有文采, 并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个别章节如能再做进一步 展开与补充,论文当更精 彩。 把这一部书和其以前的 论著相较,可以看出李浩 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有 明显的计划性的;在唐代 文学的地域研究的漫长道 路上,他正胸有成竹地一 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 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曾 致慨于自己的年将不惑, 而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 值得羡慕的资本。只要不 满足于已有收获,不断地 汲取和融合新知,不倦地 探索、否定和奋进,接着 而来的在这领域里的贡献 将是不可限量的。 2002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