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闻人生》是当代著名报人丁法章的职业自传。作为享有盛誉的新闻人,丁法章以第一人称自述了长达55年的新闻生涯,其个人发展折射出当代中国新闻业的变迁。全书分六个篇章,分别对应于丁法章的六个阶段,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深富启发。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人生缩影。从作者的成长轨迹中,不仅可以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变革,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祖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华夏儿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新闻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丁法章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新闻人生》是当代著名报人丁法章的职业自传。作为享有盛誉的新闻人,丁法章以第一人称自述了长达55年的新闻生涯,其个人发展折射出当代中国新闻业的变迁。全书分六个篇章,分别对应于丁法章的六个阶段,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深富启发。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人生缩影。从作者的成长轨迹中,不仅可以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变革,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祖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华夏儿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推荐 5年学新闻,7年做记者,10年教新闻,19年当总编,4年任校长……他就是丁法章,将一生托付给新闻事业的著名报人。这本回忆录便是他对自己75年人生经历、55年新闻生涯的华彩浓缩。 丁法章编著的《我的新闻人生》以“求学时代”、“蹒跚学步”、“牛刀初试”、“投身晚报”、“角色转换”、“晚晴岁月”为题,分设六章。从139篇自述以及“同行笔下”的6篇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位农家孩子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满怀憧憬、孜孜以求的人生轨迹;也会感知到一名报人为新闻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炽热情怀;还能领略人生智慧、新闻洞见和报业变迁。 阅读本书,便是感悟人生。在丁法章先生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描述中,读者将收获关于人生和新闻的真知灼见。 目录 自序 我和我的祖国 第一章 求学时代(1952年1月~1966年7月) 1. 少壮寒窗苦读时 2. 日益深笃的乡情 3. 小听众与报告人 4. 师恩难忘何为报 5. 曹杨中学的颂歌 6. 我最敬重的老师 7. 一份尘封的小结 8. 师友之间手足情 9. 贺母系七十华诞 10. 日月光华旦复旦 从穷孩子到大报总编辑/赵兰英 第二章 蹒跚学步(1967年9月~1983年10月) 11. 理想从这里放飞 12. 四十五年的念想 13. 干新闻到教新闻 14. 一批特殊的学员 15. 第一次担任主编 16. 钟情新闻评论学 17. 四次修订的背后 巧得丁总新“教程”/范敬宜 第三章 牛刀初试(1983年11月~1988年1月) 18. 出任青年报总编 19. 两代报人促膝谈 20. 青年报的切入点 21. 十个指头弹钢琴 22. 优化报社小环境 23. 我和青年报有缘 24. 高校校报春来早 25. 上海青记及其他 26. 关键就在“切新活” 27. 首跨国门访朝鲜 28. 作客美国教师家 在继承中开拓的人——记上海青年报总编辑丁法章/黄俭 第四章 投身晚报(1988年1月~1998年7月) 29. 初入新民晚报社 30. 如愿度过考验期 31. 一年后的新挑战 32. 设立夜间值班室 33. 云谲波诡十五天 34. 本报万期致读者 35. 磨刀不误砍柴工 36. 建立北京记者站 37. 无愧时代的强者 38. 出版同仁作品选 39. 我爱晚报大家庭 40. 痛悼社长赵超老 41. 稳中求进的两年 42. 百分之百的扩版 43. 旗开得胜扩版日 44. 两岸儿童手牵手 45. 起早摸黑爬格子 46. 灯下常念老社长 47. 传家宝和特色菜 48. 了解读者最要紧 49. 神秘宝岛探访记 50. 《夜闯KTV》之谜 51. 首创的夏令热线 52. 乐为游子传乡音 53. 美国版应运而生 54. 双喜临门的庆典 55. 江主席破格接见 56. 迎接挑战新方略 57. “死亡之海”穿越者 58. 岗位设置搞试点 59. 抚今思昔抒情怀 60. 林放文章应无恙 61. 想想四个怎么办 62. 为经济报道号脉 63. 四海宾朋都是客 64. 不能有假冒伪劣 65. 荣获论文最高奖 66. 拜访摩洛哥同行 67. 打铁还须自身硬 68. 促进报学的善举 69. 难忘一九九五年 70. 逆向而行的扩版 71. 自学成才的典型 72. 向读者寄语一束 73. 有异曲同工之妙 74. 葡萄美酒夜光杯 75. 二分天下占其一 76. 让浦东走近读者 77. 头版为报中之魂 78. 跳出会议写新闻 79. 咬定青山不放松 80. 董特首喜出望外 81. 非专职评论作者 82. 上海新娘蓝金亮 83. 动静结合话专刊 84. 写稿学习两不误 85. 雪消门前千山绿 86. 心血凝成的文字 87. 一枝一叶总关情 88. 浦江盛世花事好 89. 一次战略研讨会 90. 在历史交接点上 91. 老报人公司纪事 92. 与新华社交朋友 93. 报纸总编不好当 94. 感念新民晚报社 报人丁法章/钱汉东 第五章 角色转换(1998年7月~2003年9月) 95. 任职文新的日子 96. 是生活造就了她 97. 伴你走向新高度 98. 晚报学亟待探索 99. 母报七十岁抒怀 100. 敬业乃成功之母 101. 脚板底下出新闻 102. 免职会上诉衷肠 103. 千载难逢拉美行 104. 日日与墨雨相伴 105. 对母报的新期盼 106. 一位老兵的追求 107. 难能可贵的探索 108. 愿东楚香飘万里 109. 午夜惊魂在英伦 历史的秘书——丁法章的足迹/杨格 第六章 晚晴岁月(2003年10月~) 110. 说说我的心里话 111. 受聘大学副校长 112. 邵团长的跨国情 113. 英雄浩气春常在 114. 我和我的小外孙 115. 紫气东来别蹉跎 116. 话说上海区县报 117. 君子之交淡如水 118. 我与静安有缘分 119. “总编辑直属记者” 120. 为了写好中国字 121. 桃花盛开的地方 122. 献给母报八十岁 123. 我的良师束纫秋 124. 晚报的一面旗帜 125. 我与中国晚报界 126. 传奇老总范敬宜 127. 汉东与名人文化 128. 在美女儿家探亲 129. 传承自有后来人 130. 为了孩子的成长 131. 黄大哥其人其事 132. 疾风之中知“劲草” 133. 今日宝岛见与闻——台湾八日游日记摘抄 134. 老任你咋就走了 135. 履职永远在路上 136. 发挥余热作奉献 137. 三拍全家福揭秘 138. 以爬格子为乐事 139. 珍惜人生每一天 一名报界政协委员的履职情怀——丁法章与政协结缘20年/王文佳 后记 试读章节 师恩难忘何为报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记忆的长河中,每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即便刚刚发生,但很快便会遗忘;有些往事尽管年深日久,甚而长达数十载,却刻骨铭心,总是挥之不去。可不是吗?40年前,我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度过的高中二三年级,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当年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那宽敞温馨的校园、可敬可亲的师长、同窗共读的学友,至今还不时在脑际里浮现,一幕幕、一位位、一桩桩,历历如昨。 我原是普陀区勤俭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1959年秋季,根据全市中学布局的统一调整,建校刚满4年的勤俭中学,改制为普陀师范专科学校,我们班级随之被转入曹杨中学,继续高中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对这次集体转学。同学们闻讯后无不欢呼雀跃,因为即将就读的是一所在上海名气更响、师资力量更强、各方面条件更为优越的中学:那儿有老资格的校长、高水平的老师,有严明的校风、先进的设施,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在校住读的华侨学生,尤其是拥有不少全市中学系统的“第一”,以及普遍公认的较高的升学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来到曹杨中学,宛如进入一个偌大的公园、知识的殿堂。极目四望,那三幢依次排列、高大明亮的教学楼。那小巧玲珑、别有一格的办公楼,那一字排开、鳞次栉比的宿舍楼,在层层绿荫的掩映下显得风姿绰约、令人神往;那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操场,那毗邻而建的篮球场,那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劳作坊,真让人羡慕不已。有几位好动的同学,来到操场上禁不住跃跃欲试,来了个人仰马翻。 当然,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这个校园里的脊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校领导和辛勤耕耘的园丁们。 先说学校领导。校长王长仁,他宽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浓密的粗眉、炯炯的双眼、高高的鼻梁,给人一种军人威严兼有学者气质的印象。可以说,他是我们全校师生最崇拜的偶像。这固然与他具有山东人的耿直豪爽——一位挥戈沙场的南下千部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爱校如家,爱才如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每次在大礼堂做报告,尽管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有时吐字也不大清晰,但师生们都屏声静气地洗耳恭听,不敢有丝毫疏漏。教导主任周颂高,中等个儿,谦逊儒雅,堪称一位学者型的领导。他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但组织教学、安排课程胸有成竹,驾轻就熟,称得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行家里手。他在化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上都有一定造诣,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在上海教育系统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有这样的两位领导掌舵,我们做学生的怎能不感到自豪和荣耀呢? 至于同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在培育新苗和为人师表方面,谁也不怠慢,个个是模范。他们对教学科研的严肃认真,对写作教案的一丝不苟,对上课仪态的端庄大方,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他们数年如一日,积小胜为大胜,像辛勤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幼苗,如春蚕吐丝为我们编织着知识的锦绣,似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天真无邪的心田。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任课老师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政治课老师徐铭的温文尔雅,语文课老师钱南山的博学多才,写作课老师刘昌光的幽默风趣,俄语课老师刘孝悌的宽厚大度,代数课老师刘舜华的热情千练,几何课老师叶碧天的精明细致,物理课老师朱运昌的持重练达……怎么也不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可以发自内心地说,即使给每位任课老师写一首诗、谱一首曲,也表达不尽莘莘学子对恩师的爱戴! 在曹杨中学两年学习生活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何止上面提到的任课老师,还有不少默默无闻的政工干部和后勤人员,校团委书记孙茞芬老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说旬心里话,我能从办班级黑板报,到主编面向全校学生的油印小报,以至被推荐为《青年报》的通讯员;我能从平时羞于启齿、一讲话脸就红,到逐步能主持团组织的会议,进而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传达讲话;我能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团干部,到担任校团委副书记(书记为专职政工干部),并作为全市优秀中学生干部的代表,出席1960年召开的上海市第三次青年代表大会,获得多方面的荣誉……这一切,无不渗透着孙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平时,孙老师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对我无微不至,关爱有加。我们经常在团委办公室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我有了成绩,她充分肯定、热情鼓励;我若有难处,她教你办法、给你力量。不消说,孙茞芬老师的言传身教,她的平易近人,她的循循诱导,她的善解人意,她的种种点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实实在在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我的高中二三年级,在我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在我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母校曹杨中学师长们的栽培之恩,我永远也不会忘怀。P14-16 序言 我和我的祖国 在那兵荒马乱的七十四年前,在苏北一个十年九涝的水乡,在一户衣食堪忧的贫困人家,一天母亲生下我这个小儿郎。 儿时的往事一幕幕令我难忘:应该是上学读书的美好时光,我只能在野外放牛农田插秧,哪里有可能跨入神秘的学堂? 曾记得鬼子兵不时下乡扫荡,扰得村上鸡飞狗跳人心惶惶,我不止一次随父母四处逃难,凶恶的子弹擦过爸爸的臂膀。 曾记得新四军驻扎过咱村庄,我多次依偎在叔叔的怀抱里,双手抚摸过他们心爱的钢枪,还吃过他们的大锅饭南瓜汤。 一九四九年大地一声春雷响,家乡乌云被驱散东方出太阳,乡亲们敲锣打鼓迎来解放军,盼来了救命恩人中国共产党! 从此父老乡亲们挺直了腰杆,咱全家更像久旱逢喜雨一样:爸爸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干部,我也当上了一年级的小班长。 在解放前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我失去了童年的幸福与滋养;新中国诞生以来的六十五年,我沐浴着成长的雨露和阳光! 我时刻铭记着毛主席的教导,努力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不仅早在初中一年级入了团,还在大学班级第一批入了党!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六年寒窗,老师们精心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涵养,更坚定了做新闻工作的志向! 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我迈在江西这块红色土地上,八角楼灯光照亮了我的前程,井冈山精神给了我无穷力量! 无论是踽踽独行在穷乡僻壤,还是执教于高等学府的课堂,我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儿子,爱岗敬业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在学校里辛勤浇灌栽培栋梁,不辜负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在新闻媒体坚持传播正能量,肩负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从地区小报到省市委机关报,从全国著名高校到新民晚报,我之所以忠于职守未负众望,一切归功祖国的教育和培养! 我不会忘记是祖国给我机会,使我在不同平台上锻炼成长;我不会忘记是祖国给我翅膀,让我在广阔蓝天里自由翱翔! 虽然我只是做了应做的工作,祖国却一次又一次给我犒赏:国务院颁给我突出贡献证书,中国晚协授予我杰出贡献奖! 说不完六十五年来沧桑巨变,道不尽祖国对于我恩似海洋,为感恩我献上这稚嫩的诗行,更要在发挥余热中老当益壮! 伟大的祖国宛如亲爱的母亲,请接受赤子发自肺腑的衷肠: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神州大地莺歌燕舞民富国强! 后记 后记 一年前倘若有人说,一年以后会有《我的新闻人生》这本回忆录,那简直是我自己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多年以前,大学的一位同窗好友就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你应该写一本回忆录,好好记叙一下自己的新闻生涯,特别是在《新民晚报》的那段岁月。当时我都连连摇头,认为难度太大,是近期不大可能做的事情,因而一直未提上日程。 去年五月份,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筹建组的上官消波、沈一飞两同志,专程找上门来,说是要搞一组访谈老报人的录像资料,并给我出了从学新闻、千新闻、教新闻、管新闻、研究新闻到退休以后等六道题目。我这才像鸭子被赶上了架,认认真真地写了六篇“奉命作文”,顺利完成了录像任务。始料未及的是,这六篇文章不仅引起《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刘芳的兴趣,还得到报社分管副总编辑阎小娴和总编辑陈启伟的首肯,并要我再增写几篇,遂成了“夜光杯”上《我的新闻人生》的一组共15篇连载文章。未想这组文章见报后居然反应良好,不少读者、同事和亲朋好友来信来电说看了不过瘾,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一切激发了我极大的写作热情,从此下决心“闭门造车”,每天早起晚睡,废寝忘食,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的连续苦战,可以说是一口气写成了这本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以“求学时代”、“蹒跚学步”、“牛刀初试”、“投身晚报”、“角色转换”、“晚晴岁月”为题,分设六章,约50万字。全书时间跨度60余年,主要是我对自己所走过道路的深情回望,基本涵盖了我5年学新闻。7年做记者,10年教新闻,19年当总编,4年半任校长的新闻人生。从我139篇自述和“同行笔下”的六篇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农家孩子如何从乡村走向城市,在五星红旗下从学习新闻到从事新闻工作路上满怀憧憬、孜孜以求的人生轨迹;也不难感知一个报人蹒跚学步,矢志不渝,在报海里摸爬滚打、搏击风浪的朝朝夕夕,特别是在《新民晚报》“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还能麴体味一员退休老兵在新的环境下,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尽享“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晴生活。不消说,这本书就是我的人生缩影。从我的成长轨迹中,不仅可以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变革,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祖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华夏儿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本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得以面世,我不能不打心底里对关心、催生和助推它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当中有: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德耀、总编辑孙晶和副编审章永宏,他们一看到我的书稿选题,就拍板作为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的丛书之一推出;在中山大学教授刘耕勤的力荐下,香港往事出版社程益中先生专程飞来上海,同我签定了本书中文繁体字以及其他国家语种版权的授受协议书;《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为扩大这本回忆录的影响,欣然决定在《新闻记者》官方微信和微博版上连载书中的“晚报岁月”部分;主管新民网的《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季颍,很快同意在新民网同步转载,并由此促成了百度、网易、和讯等10余家网站的跟进;还有一大批我的新老同事和亲朋好友,每天都将拙文在自己的微信群组中转发,并不时向我反馈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拙文通过诸多网络媒体的转发,顷刻间超越时空的限制,传输到地球村的角角落落,让我与各地的读者和亲友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有这些。让我深深感受到新媒体是多么充满神奇,多么充满魅力。最后,不能不提到为此书付出辛劳的《新闻记者》杂志原主编吕怡然,他既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也是“特约编辑”、“特约审读”。我国著名漫画家郑辛遥,他在百忙中应邀为我画了人物漫画像,给这本书增色不少。《新闻记者》杂志网络编辑郑频和原资深美编郭天容,也对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加上时间苍促,书中不当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作者 2015年4月12日于踔厉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