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事物基础的认知和定义,在不同时代会出现差别,这好比人类对物质基础最小粒子的探知,从分子、原子再到夸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认知深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对终极的追寻精神却是永恒和常态的,由此促成了人类对未来可能性的推进。也许不存在一个理论或学说可以称为真理,但人类探究的过程和由此付出的代价可以成为真实。任日编著的《语言的嬗变》对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2000年中后期中国当代雕塑语言发展演化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可以为未来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方向和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能的路径和参考。
任日编著的《语言的嬗变》以“雕塑1994”和“雕塑2012”两个展览中作品语言所呈现出的变化为主体线索。其中涉及隋建国等五位雕塑家18年来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的演化历程,以及与此时期形成对比研究的雕塑现象和语言变化。
语言的嬗变,不仅涉及作品语言形式的方面,更涉及在此形式下隐含的问题意识、观念与创作方法的转变。
整体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使用现代主义雕塑语言,表现为存在主义的象征方法。通过表现、隐喻、象征来传达个体观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更多关注符号学、社会学语义,以及雕塑可能介入当代文化的价值。同时使用反形式、解构的方法。
第三阶段,2000年中后期,雕塑语言逐渐过渡到对“材料”“物性”等雕塑本体语言的重新深入。表现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回归,对抽象、纯粹、本体的追求与当代观念价值的融合,构成新的语言观。同时形成一系列新的创作方法,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表层语言。伴随着对材料语言的持续扩展,以“非形式”“无形式”逐渐替代之前的反形式语汇。尊重物体与人“自在”的价值,对雕塑本体语言研究的持续深入,将会形成一种更为本源和内在的语言观念,即元语言,雕塑语言的语言。需要强调的是,它不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循环论,而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到今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个人价值和精神性与当代文化及观念嫁接的产物,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语言的表述。
把两次具体的展览作为文章讨论的时间节点和事实材料依据,试图以点窥面,分析、概括中国当代雕塑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的语言演化趋向,由此勾勒出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第一节选题的缘由
1.2第二节研究现状
1.3第三节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1.4第四节本书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二章 语言的基础
2.1第一节1979年之前的中国雕塑的发展概述
2.2第二节1979一1994年中国当代雕塑发展概述
第三章 语言的扩展
3.1第一节雕塑语言的概念
3.2第二节存在与象征
3.3第三节社会情境与符号语言:日常经验语言
3.4第四节雕塑语言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第四章 语言的转向
4.1第一节“雕塑2012”作品语言
4.2第二节雕塑的“元语言”
4.3第三节“雕塑2012”与“雕塑1994”作品语言的比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