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基础是确保自我存在的基本前提
个人成功本质上都是为了确保自我存在,并且不断改善自我存在状态。为此,个人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人生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确保自我生存,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自我幸福与自我实现。人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发明出越来越好的医疗技术,创造出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等,无不着眼于改善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人类的一切消费性活动、生产性活动与娱乐性活动,都是为了确保人的自我存在,并且不断改善人的自我存在状况。实际上,人的各类活动都直接或问接地服务于人的存在需要。个人所追求的许多具体目标,如美食、华服、豪宅等,其背后也无不隐匿着一个根本性的共同目标:致力于维持自我存在并改善自我存在状态。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具体目标对于个人来说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二)个人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
足够的财富意味着个人能够支付得起生活所需,能够进行娱乐消费,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等。一般来说,经济状况越好的人越有条件获得幸福。事实上,金钱最易让人失去自尊,有时甚至还让人被迫做出一些违心之事。尤其是当个人尚处于生存状态时,经济收入几乎意味着一切。此时,经济状况的改善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人的幸福度。
当然,个人为了自我幸福而努力改善自我经济状况并不意味着纯粹的物质崇拜。事实上,纯粹的物质崇拜是一种人格上的不健全。较之于一般正常人,物质崇拜者情绪往往更不稳定(如更易动怒),自我健康状况往往更差。由于他们误认为个人的社会地位完全决定于个人财富,因此,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攫取更多的个人财富。他们常常喜欢在财富上跟人攀比,并且因过于看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正常的情感,最终将导致自己精神上极度孤寂,心理上严重缺乏安全感。为了填补内心的孤寂,他们常常自我放纵;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又会致力于获得更多财富。然而,财富并不能真正解除个人的内心孤寂,也无法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相反,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越多,就越会害怕失去已有的财富,并将因此而被迫一直生活于怀疑与恐惧之中,其内心将会感到越来越孤寂,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这反过来又会促使他们去追求更多的个人财富,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财富并不能用作衡量个人幸福的绝对标准,人们的幸福程度也并不必然会随财富的增加而提高。在大多数国家,收入和幸福之间的相关度其实很低。只有当人们尚处于生存状态时,收入的增加才会极大地增进个人幸福。
(三)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
人性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物质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人发展的基本方向。借助于物质财富,个人不仅可以满足自我需要,而且还可借此实现自己的许多内心愿望。此外,财富创造本身也可成为个人实现自我的方式。当然,个人在创造财富时,必须始终意识到,财富只具工具性价值,而不具终极性价值。个人在充分发挥自我才能以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必须确保自己始终不会受制于财富。
个人的自我实现以个人自我人格的独立与自由为基本前提,而要实现自我人格的独立与自由,个人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个人只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才可能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另一方面,个人只有具备基本的经济条件,才可能获得人身上的自由。所谓个人自由,就是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显然,个人要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更好的物质基础往往意味着个人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
总之,一定的经济基础不仅是自我存在的基本前提,而且也是自我幸福与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只有当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后,他才有可能获得基本需求的有效满足,并且具备一定的条件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事实上,个人在财富创造与财富积累上的成功,不仅能为个人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财富创造与财富积累本身也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体现。
P5-6
任何存在的生命都有其自身需要,完全没有任何需要的生命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生命存在的过程,也就是生命体不断寻求自身需要满足的过程。生命体的需要能否得到有效满足,直接关乎生命能否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质量与状况如何。因此,对于生命体来讲,需要满足与生命存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类特殊的生命存在物,人的需要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生命来说,人的需要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的需要的无限性。或者说,人是一类充满无限欲望的特殊动物。二是人的需要的自我调节性。或者说,人是一类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满足自身欲望的,并且具有高等智能、主观能动性和意识能力的特殊动物。正是人的需要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存在必然会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存在。
然而,无论处于何种存在状态,人的现实存在都必然要遵循人的本然存在内在基本规律。人的本然存在内在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为人会追求自我的持续成长。人的本然存在内在基本规律,也就是人的自我成长内在基本规律。
人的自我成长的内在基本趋向就是要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人的需要的有效满足是实现自我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事实上,需要满足与健康自我形成之间存在着确定性的内在因果关系。一方面,需要满足是健康自我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正常情况下,个人最想要的往往也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人的需要包括基本需求与欲望两个基本层次。其中,基本需求是人的需要的内在依据,而欲望是人的需要的外在表现。由于人的基本需求为人所必需,因而,基本需求的有效满足最能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实际上,任何一次基本需求的有效满足都是一次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良好机会。另一方面,自我的健康成长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它能为个人需要的满足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总之,致力于寻求自身需要的合理而有效的满足以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既是人的自我成长内在基本趋向,同时,也是人性的内在基本诉求。
因此,需要是人类所有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本动力。为了获取自身需要的满足,人会有意识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且致力于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目标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围绕着自身需要满足而在自我主导下的复杂的自我决策的过程;目标坚持的过程,是一个对自我进行有效管理的复杂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而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个人实现了自身需要满足的目的,而且还将会对个人的自我成长产生积极而有意义的促进作用。正是在为追求自身需要的合理而有效满足而不断地确立目标、坚持目标,并且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人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存在、成功地获取了自我幸福、成功地完成了自我实现。
完整的个人成功理论必须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成功为了什么?
2.成功是什么?
3.怎样获得成功?
以上三个问题,实际上构成了系统的个人成功理论的基本内容。本书主要着力于解决个人成功理论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成功是什么。
成功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希望获取成功的正常人都必须要首先搞清楚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它也是个人成功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从内涵上讲,个人成功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理解:狭义的个人成功与广义的个人成功。狭义的个人成功是指个人实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一般意义上讲,任何成功都必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目标确定、目标坚持、目标实现;或者说,任何成功都必然包括目标确定、目标坚持、目标实现这三个基本环节;或者说,个人获取任何成功都必须要经历目标确定、目标坚持、目标实现这三个基本步骤。因此,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否在成功的这三个基本环节上都能做出成功的应对,亦即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略,就在于个人必须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并且必须要对目标做出执着而持久的坚持。唯有如此,个人方能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
李晓明编著的《个人成功论》在整体结构上分为如下三个部分,共计6章。《个人成功论》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研究个人成功。首先,对个人成功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其次,对个人成功的基础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成功的基本原理。最后,对个人成功学进行了初步探究,包括成功学的理论体系、个人成功学的层次、个人成功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个人成功学的理论基础、个人成功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研究系统的个人成功。第2章在对成功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成功的基本思想。系统成功的基本思想包括成功的系统观与系统的成功观两个基本层次,它们分别对应于个人成功的两个基本层面:技术层面的成功与价值层面的成功。第3章对成功人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成功人生的基本内涵、成功人生的基本性质、成功人生的研究视角、成功人生的基本内容、成功人生的实现、成功人生的境界。第三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从自我存在、自我幸福与自我实现三个视角对个人成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第4章从自我存在的角度对个人成功进行了研究,包括自我存在的基本内涵、自我存在的基本层次、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存在的需要基础、自我存在的实现。第5章从自我幸福的角度对个人成功进行了研究,包括自我幸福的基本内涵、自我幸福的价值、自我幸福的内在机制、自我幸福的障碍、自我幸福的实现。第6章从自我实现的角度对个人成功进行了研究,包括自我实现的基本内涵、自我实现的内在机理、自我实现的基本途径、自我实现的境界。
李晓明编著的《个人成功论》在整体结构上分为如下三个部分,共计6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研究个人成功。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研究系统的个人成功。第三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从自我存在、自我幸福与自我实现三个视角对个人成功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