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泽厚话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邓德隆//杨斌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慢慢走,欣赏啊。”活着不易,品味人生吧。“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一点也不寻常。即使“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它融化在情感中,也充实了此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死亡,克服“忧”“烦”“畏”。只有这样,“道在伦常日用中”才不是道德的律令、超越的上帝、疏离的精神、不动的理式,而是人际的温暖、欢乐的春天。它才可能既是精神又为物质,是存在又是意识,是真正的生活、生命和人生。品味、珍惜、回首这些偶然,凄怆地欢庆生的荒谬,珍重自己的情感生存,人就可以“知命”;人就不是机器,不是动物;“无”在这里便生成为“有”。

(《世纪新梦·哲学探寻录》,1994年)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日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策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人似乎永远陷溺在这无休止的、可怜可叹的生命的盲目运转中而无法超拔,有什么办法呢?人事实上脱不了这“轮回”之苦。生命尽管无聊,人还得生活,又还得有一大批“旧欢新怨”,这就是感性现实的人生。但人却总希望能要超越这一切,从而,如我前面所说,苏轼所感叹的“人间如梦”、“人生若旅”,便已不同于魏晋或《古诗十九首》中那种人生短暂、盛年不再的悲哀了,这不是个人的生命长短问题,而是整个人生意义问题。从而,这里的情感不是激昂、热烈的,而毋宁是理智而醒悟、平静而深刻的。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著名散文《一片树叶》中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然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但这种欣喜又是充满了惆怅和惋惜的。“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本无关禅意,但人生偶遇,转瞬即逝,同样多么令人惆怅。这可以是屈加禅,但更倾向于禅。这种惆怅的偶然,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不还大量存在么?路遇一位漂亮姑娘,连招呼的机会也没有,便永远随人流而去。这比起“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应该说是更加孤独和凄凉。所以宝玉不必去勉强参禅,生命本身就是这样。生活、人生、机缘、际遇本都是这样无情、短促、偶然和有限,或稍纵即逝,或失之交臂:当人回顾时,却已成为永远的遗憾……。不正是从这里,使人更深刻地感受那永恒本体之谜么?它给你的启悟不正是人生的目的(无目的)、存在的意义(无意义)么?它可以引起的不正是惆怅、惋惜、思索和无可奈何么?

(《华夏美学》,1988年)

人只能活一次,于是活像一个梦。究竟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梦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好像是个说不清的谜。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却是人间情感的事实。不仅中国如此,而且处在世纪末的世界,似乎也有此问题。世界往何处去呢?……

总之,这个世纪末是一个无梦的世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此刻的游戏和欢乐。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没有魂灵的欢乐,还会是一种人的欢乐吗?人活着,总有梦,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类制造幻梦的知识分子,又如何能活呢?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今天,这个涂满了空前的血与火、填塞了空前的苦难与死亡,同时又是空前的科技进步和物质发展的二十世纪已快过去,黄昏终于来l临;那么,是不是可以允许在这深暗的黄昏中,再做一次梦呢?我们可不可以梦见智慧的猫头鹰已起飞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黎明呢?

(《世纪新梦》,1992年)

但人类一体化、世界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了。任何国家、地区以至个体想“遗世而独立”是不大可能了。工具本体和物质生活的这种一元化(同样的钢铁、石油、家用电器、塑料制品、超级市场……),倒恰好分外要求心理本体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努力走出那异化的单调和恐怖?在富有自由、机会和选择,同时即意味着偶然性不断增大、命运感日益加深、个体存在的孤独和感伤更为沉重的未来路途中,追求宗教(或准宗教)的信仰、心理建设和某种审美情感本体,以之作为人生的慰安、寄托、归宿或方向,并在现实中使人们能更友好地相处,更和睦地生存,更健康地成长,不再为吸毒、暴力、罪行……所困扰,是不是可以成为新梦中的核心部分?不再是乌托邦社会工程之梦,而是探求人性、教育、心理本体之梦,从而也是询问和研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梦,大概也必需在衣食住行高度丰实富足的二十一世纪,也才可能真正被提上日程?

(《世纪新梦》,1992年)P26-28

书评(媒体评论)

将美学推至第一哲学,以情本体为人的最高实现,将中国传统的“立于礼”(伦理学)推向“成于乐”(美学)实现转化性创造,这不但是李老师对中国思想的巨大贡献(应对了基督教的挑战),更是对世界哲学的巨大贡献,在世界哲学史上,必将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邓德隆

作为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的文字表达了对理论和现实中许多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往往十分耀眼;而这种深邃思想的表达,却又没有半点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功力深厚而举重若轻,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杨 斌

后记

三年前,我编选的《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出版后,反响不错,2013年,还荣幸入选“大夏书系·十年经典”;尤其是书后的60则哲思短语,颇受称道。于是,该书责编永通君约我再编一本《李泽厚话语》,话题不限教育,人生命运,历史哲学,从家国天下到日常生活,凡能给人以思想和智慧启迪的,无所不包。在和李泽厚先生沟通过程中,先生态度一如既往,明确反对。用他在上一本书序言的话说,就是“我从不认为我的文章有那么大的作用和影响。我想,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一到老来便发狂。”他也曾说过,他常念叨孔老夫子的话,“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看到一些学术老人到晚年却有此病,更要自加警惕。这一次,先生更明确指出反对的原因:其一,我觉得我这人和那些话没有那么重的分量值得去摘,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嘲笑和漫骂,包括可能伤害到你们;其二,摘录不能甚至反而可能漏失主要的东西,即断章取义。

我当然没有因李先生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而就此罢手。这些年来,我同老先生交往不少,他的性格态度我是有所领教的。从写他的诗歌释读,到做他的学术年谱,包括编选那本《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没一件事是他爽然答应的,总是先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这些东西没意义,不值得做;反对无效继之以劝阻,劝阻的理由是工作量太大、太繁琐,往往劳而无功;劝阻不成再拖,口头禅就是:等等再说,等等再说。我知道,李先生的这些话都是非常真诚的。和他的那些学术成就相比,我所做的这些对他个人来说,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名山事业,赫然已成;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最终总是能打动李先生,这几件事,也都一件一件地做出来了。没有任何秘诀,惟一的法宝就是:理由!只有要足够的理由说服先生,先生就会同意。犹记得,2010年编选那本“论教育”时,我曾给先生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您一生致力于国人的思想启蒙,其实,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同样需要启蒙的群体,因为,只有他们的觉醒,才有学生的觉醒,才有民族的未来。譬如,对传统文化,对历史进程的二律背反,对精神家园,对教育于人性的重要,对人生与美,对读书与治学,一线教师都尤其需要补上这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本书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绝不亚于学术著作。不知先生您以为然否?

正是在我寄出这封邮件之后,李先生才答应我编他的那个选本,而且之后还特地写了一篇序言,并将书名加了副标题——献给中小学教师。那么,这一次我又是如何打动李先生的呢?我的理由主要有三:(一)如前所述,“论教育”反响不错,哲思短语形式颇好,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二)可以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其思想体系,在社会转型加速、现代化困境日益凸显的今天尤为需要;(三)为确保质量,避免断章取义,力邀邓德隆先生和我共同擘画。这里,得说到本书的另一位编者邓德隆先生了。邓君乃商界精英,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却于李氏思想研习精深,颇有心得。邓君也认为此书意义非同寻常,乐观其成,而且愿意共襄盛举。邓君的加盟,无疑增添了游说李先生的砝码。经不住我们两人的左说右劝,李先生最终还是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只是仍同上次一样:“拒绝看编写的内容,包括如何编选和编选什么,一概不闻不问;并且对此书不负责任,功过是非,是好是坏,全由编选者负责。”同时,责邓德隆君负审稿之责。

为此,我们潜心沉进文本,夜以继日,乐此不疲。我们商定,两人齐头并进,各自为战,摘出初选文字后,再相互交换,取长补短。于是,日理万机穿梭于世界各地的邓总,常常出差带着李著,见缝插针,聚沙成塔。为了方便,干脆直接在书上划出语句,然后将整本书快递过来。在收到邓总寄来的第三本书之后,我发现了彼此之间的问题,明显的区别是,邓君摘录的话语偏重学术,概念术语较多,而我则在学术之外兼顾通俗。在和邓先生作了一番沟通之后,我们认为:李先生的学术观点原创性很强,价值极大,应该尽量收录。于是,我调整了原先的尺度,在两人分头选摘基础上,整合出了本书的初稿,交邓先生审读。几天之后,接到邓总电话,他的阅读印象是:感觉太沉重,远不如那本“论教育”好读。再一次商量的结果是:必须舍弃一定的学术性,尽量少选太艰深的内容;在充分体现先生思想观点的前提下,尽量多选通俗易懂的语段。这才符合本书作为普及性读本的编选初衷;将来有可能,可以再编“话语”的学术版。共识既成,重启炉灶,我重新投入又一轮的涵泳浸润之中。

冬去春来,暑热秋凉,三十年阅读李泽厚的漫漫途程,在这一年多的日子里仿佛又重新走过一回。“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如闻謦欬,何其幸哉!

书稿付梓之际,由衷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信任和鞭策!感谢邓德隆君的提点和襄助!同时,也感谢永通兄为本书的精心策划和编辑的细心校核。

舛误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杨斌

2014年3月

目录

卷一 人生

 人活着,就有梦

 时间在于情感

 走我自己的路

 慢慢走,欣赏啊

 爱情可以多元

 以美育代宗教

卷二 社会

 走出一条既“现代”又“中国”的前进道路

 警惕民粹主义

 儒学,民族文化之根

 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

卷三 历史

 历史在悲剧中前行

 我们从哪儿来

 为未来把脉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卷四 治学

 “以大观小”和“以小见大”

 知识面越宽越好

 学术研究要讲究多谋善断

 写文章的人要学点平面几何

 我只为我的时代而写

卷五 艺文

 永恒的“人生之诗”

 语言和汉字

 美的脚步(上)

 美的脚步(下)

 现代之魅

卷六 美学

 有意味的形式

 以美启真

 生命之美

 自然的人化

卷七 哲学

 哲学是干什么的?

 哲学如何走出语言

 哲学是生存的智慧

 我的哲学观

编后记

附 李泽厚著作目录

序言

序一: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

读过杨斌先生《李泽厚学术年谱》的人,都会为其执著于传播李泽厚先生思想的精神而感动。这很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随后,杨先生又在李老师的著作中摘编出一本集子——《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此书首印后马上加印,受此鼓励,杨先生再接再厉,于是有了这本新集子《李泽厚话语》。

交待这个背景,是要说明本书编者署我之名已是不妥,放在前面更是不实。杨先生执意要出,李老师坚决不干,我居中调停之后,李老师才答应,条件是要署我名,而且必须放在前面。因此我要对读者负全责,与李老师全无干系。为了能达成杨先生意愿,我只得答应下来。但摘编过程中的大量而具体工作,我干得很少,杨先生才是主要的编者。

读李老师的书十多年来,常有一种奇妙的体验,李老师著作中散落许多“一句顶一万句”(刘再复先生语)的话语,让我读后掩卷深思,浮想联翩。仅举一例,“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我读到这句话就非常震撼。

先引我与安乐哲先生通信中的一段:

安先生,您一直以来立志要向西方传播中国哲学,我认为您的使命对世界(不只对中国)很重要。……学界谈儒家哲学或思想,学者们往往将之等同于古代。实则儒学一直处于消化吸纳外来思想后不断前行的动态之中。汉儒消化吸纳道法、阴阳家,宋明理学消化吸纳了佛家,李泽厚先生吸纳了康德、马克思、后现代、杜威等外来思想后,开出了第四期儒学,从而使儒学在全球化、大生产的时代,再获新的生命力——为人类的普遍性注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我看来,李泽厚先生对人类的贡献应是继康德之后的又一世界高峰。可惜学界像您这般有使命又识货的人太少,现在急需将李先生的著作译介出来。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信中提到李老师消化吸纳康德、马克思、后现代、杜威,其实远未说全,比如基督教。这句“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就是消化吸纳了基督教两个世界的深邃传统,将之注入中国以追求平宁淡远为最高境界的文化之中,把中国文化原有的“生存不易”(未知生焉知死)及对天地宇宙的敬畏感通过转化性创造,大大强化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悲剧性、深刻度、形上品格。改变、丰富、扩展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在与基督教文化相遇时(这是儒学遇到的第四次挑战,也是最大的一次挑战),不但能将之包容进来,更在消化吸纳后,创造出另一种超越。并不需要神的拐杖,中国文化同样可以达至宗教高度,实现心境超越。又使中国文化不止于乐陶陶大团圆,而有更高更险的攀登,李老师说:“使中国人的体验不止于人间,而求更高的超越;使人在无限宇宙和广漠自然面前的卑屈,可以相当于基督徒的面向上帝。”这不但让中国文化在遭遇基督教挑战后重获新生,更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就警告:如果上帝死了,人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脑科学发达到能解释,甚至复制宗教经验,从而打破“感性的神秘”之后,人类是否会如尼采一般发疯,或像后现代一般陷入虚无?或许第四期儒学设定的“理性的神秘”(物自体)将有望替代“感性的神秘”,成为人类新的心灵家园。“为人类的普遍性,注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即此谓也。

读了这句话,你再稍微留意一下生活的环境,的确处处被山水画所包围,无论居家、办公、酒店、公共场所、私人会所,莫不如此。山水画就如西方的十字架一般无处不在。其“功能”即是把你带回到大自然当中,脱离俗尘,回归天地,与天合一,实现超越。尽管大多数人处于无意识甚至只是附庸风雅的装饰而已,但为什么出奇一致地要用山水画而不是其他什么来装饰,来附庸,可见这恰恰是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外化,虽然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化。在这里有对宇宙自然的敬畏,所以人在山水画中非常细小(有此敬畏,“诗意栖居”的情本体才更丰富,更完美)。但不需要入黑暗,受苦难才能得救,而是当下即得,瞬间永恒的奇妙感受。甚至连这奇妙感受也不是必需,只要你在山水画中体悟天地之永恒,人生之短暂,宇宙之无垠,世事之有限,再大事功,再多苦难无非转瞬间的过眼云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这里并没有漠视生存的艰辛、生活的艰难,相反正因为生存不易,人世苦辛,才用山水画时时处处予以消解与慰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宋元以来,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就有这个生活支持与“人生解脱”的功用,但从没有谁这么明确、深刻地将无意识上升到自觉意识,更没人为之注入两个世界的基督教传统,从而升华其悲剧性格与形上品格……。近代以来,由于军事上的不断落败,经济上的巨大落差,使中国文化遭遇“二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几代知识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中国文化陷入深深的自卑和绝望。其中基督教挑战最大。从第一代知识人的康有为立孔教,到第六代的“国父论”闹剧,都是试图模仿西方两个世界的传统,来“拯救”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殊不知这恰恰丢弃了中国传统的神髓。其基本假设与集体无意识仍是“己不如人”的文化自卑。不少知识分子之所以接受,传播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我以为与这种文化上的自卑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消化吸纳基督教,就构成了中国文化能否走进世界、焕发新生、重获自信的时代课题。

“看试手,补天裂”,李老师自觉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使命。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气概与胆识,出色地开创了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艰巨工作。以中国传统“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人类总体”解释、填补、替代柏拉图的“理式世界”,康德的“先验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当然还有基督教的“上帝天国”。以“物自体”为情本体的最高实现,来替代上帝的圣爱。通读李老师作品,这一“野心”(消化吸纳基督教)昭然若揭。再举几例。

“宇宙本身就是上帝,就是那神圣性自身,它似乎端居在人间岁月和现实悲欢之上,却又在其中。人是有限的,人有各种过失和罪恶,从而人在情感上总追求归依或超脱。这一归依、超脱就可以是那不可知的宇宙存在的物自体,这就是天,是主,是神。这个神既可以是存在性的对象,也可以是境界性的自由,既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美学享(感)受,也可以是两者的混杂或中和。”(《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人生艰难,又无外力(上帝)依靠,纯赖自身努力,以参造化,合天人,由靠自身来树立起乐观主义,来艰难奋斗,延续生存。现代学人常批评中国传统不及西方悲观主义之深刻,殊不知西方传统有全知全能之上帝作背景,人虽渺小,但有依靠。中国既无此背景,只好奋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极度夸张至‘与天地参’,实则因其一无依傍,悲苦艰辛,更大有过于有依靠者。中国思想应从此处着眼入手,才知‘乐感文化’之强颜欢笑,百倍悲情之深刻所在。”(《论语今读》)

人生艰难,空而责有,纯赖自身努力,而生存,而生活,而立命,在使用—制造工具的合“度”的实践中获得美感,发现美的本质,掌握形式力量,实现自然的人化,这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起点。同时这美感又可以替代宗教,甚至超越宗教,不仅精神超越,还有肉身的至乐,理性融化在感性之中,通过“以美启真”实现人的自由直观,“以美储善”实现人的自由意志,“以美立命”实现人的自由享受。从而人就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真正实现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康德本身的“人是目的”有将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巨大贡献,但仍止于启蒙与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实现与最终自由(人的自然化),可见美学既是人的起点,又是人的终点,这样美学就超越了伦理学而成了第一哲学。自康德以来伦理学替代认识论成为第一哲学,在伦理学的律令之下,人仍是知识权力话语下的“机器人”。仍是语言说人。人仍被置于必然王国之中,启蒙于现代之内。只有将美学设定为第一哲学,人才从语言、机器中解放出来,投身自由王国,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越启蒙于现代。李老师说“美学是第一哲学,其终点是取代宗教,是以形式感对那不可知的‘物自体’的归依和敬畏”。将美学推至第一哲学,以情本体为人的最高实现,将中国传统的“立于礼”(伦理学)推向“成于乐”(美学)实现转化性创造,这不但是李老师对中国思想的巨大贡献(应对了基督教的挑战),更是对世界哲学的巨大贡献,在世界哲学史上,必将产生划时代的影响,这就是我在致安乐哲先生信中所“预言”的“李泽厚先生对人类的贡献应是继康德之后的又一世界高峰”之意也。浮想至此,不觉文长,虽远未尽意,也只好开头就结尾,这句话蕴含的思想至少可以写一篇很有分量的博士论文。

类似的句子在李老师著作中俯拾即是:

对许多宗教来说,仰望上苍是超脱人世;对中国传统来说,仰望上苍,是缅怀人世。

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乃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乃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人,深情感慨,此乃儒学……

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历史审视,这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老夫子这巨大的感伤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是时间性的巨大情本体,这本体给人以更大的生存力量。

佛知空而执空,道知空而戏空,儒知空却执有,一无所靠而奋力自强。深知人生的荒凉、虚幻、谬误却珍惜此生,投入世界,让情感本体使虚无消失,所以虽心空万物却执着顽强,洒脱空灵却进退有度。修身齐家,正心诚意,努力取得超越时间的心灵境界——这是否就是“孔颜乐处”?

字字珠玑,大有深意,也可大作文章,大加发挥,怎么不值得将之摘出,用以启悟有心之人呢?勉为序。

邓德隆

2014年3月5日凌晨于宣城敬亭山度假村

内容推荐

《李泽厚话语》系李泽厚先生授权邓德隆、杨斌编选之作。从李泽厚先生各类著作中精选了400余则话语,以哲学思考为主线,串起李先生在文化人类学、美学、教育、社会科学、历史学、现实考察等领域的思想呢喃,既有哲学的视野和文化的倒影,又有文学的神韵。《李泽厚话语》在充分体现李先生思想观点的前提下,所选语段通俗易懂,字字珠玑,大有深意。

编辑推荐

李泽厚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熔儒学、康德、马克思于一炉,承续中国传统,别具世界眼光,深刻关怀现代化背景下的人生、人性、人之命运;李泽厚是一位美学家,其美学曾风靡大学校园,令“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李泽厚是一位思想家,其思想密切跟踪改革进程,对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有独到见解。

邓德隆、杨斌编选之作《李泽厚话语》是从李泽厚皇皇数百万言著作中选辑400余则哲思妙语,实乃其思想精华读本。隽永蕴藉,字字珠玑;一卷在手,尽得风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