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集《为了母亲的微笑》是黄国荣近年来诸篇散文、随笔、杂文的汇集,分为“沧海桑田”、“漫漫行旅”、“走东看西”、“平常生活”和“书斋杂谈”五个部分,是作者对故土亲情、军旅生涯、旅途见闻、家庭生活及国内国际热点事件的所思所想。透过或深情、或隽永、或潇洒、或犀利的文字,作者的家国思想和人文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了母亲的微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国荣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随笔集《为了母亲的微笑》是黄国荣近年来诸篇散文、随笔、杂文的汇集,分为“沧海桑田”、“漫漫行旅”、“走东看西”、“平常生活”和“书斋杂谈”五个部分,是作者对故土亲情、军旅生涯、旅途见闻、家庭生活及国内国际热点事件的所思所想。透过或深情、或隽永、或潇洒、或犀利的文字,作者的家国思想和人文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散文随笔集《为了母亲的微笑》分为“沧海桑田”、“漫漫行旅”、“走东看西”、“平常生活”、“书斋杂谈”五辑。 翻阅《为了母亲的微笑》,不知不觉便走进了黄国荣丰富、艰辛、充实、多彩的生活。散文世界里的黄国荣,更为直接、坦率、毫无掩饰地展现了他情感深处的原动力。黄国荣的原动力是爱,这种爱成为他写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成为他的文学立场和视角。阅读他的每一篇散文随笔,都会感触到他那炽热的爱。 目录 序 军人意识与大爱之魂 第一辑 沧海桑田 乡间道德 外婆的后院 手擀面 父亲的生命力 我的十八岁 莫让遗憾无法弥补 我爹走了 为了母亲的微笑 寒梅熬雪方显本色 故乡的小河 迁村 羊生 宜兴的名片 灵魂永生 第二辑 漫漫行旅 把握当下 长岛琐忆 老部队 挥翰走墨书豪气 英雄本忠诚 行走在“模范”与“罪犯”的边缘 王海鸽的路 永远的孟大哥 士兵的荣誉 只要肯登攀 他倒在跋涉之途 老海岛 转念之间 将军之威 大海般深情 毫厘之差 敢吃螃蟹的女人 春天的使者 我的八年商战 为天下式 第三辑 走东看西 游走在华盛顿 在异国重逢文明 鲜花与噩梦 罪恶的阴影 粤东会馆碑记的启示 上海大都市的文化自觉 来自大陆的震撼 无为而治 本是同根生 乞讨也文明 阿里山里有血泪 日月潭水有浊流 细微之处见人性 出家 信徒 花和尚 极乐 求签 第四辑 平常生活 儿子第一次让我落泪 真不愿他们长大 美丽的孔雀鱼 人生六大步 邻居 团圆 赶海 晚风微微吹 鱼梁歌钓 第五辑 书斋杂谈 尾巴 品尝痛苦 把与握 胡玫难闯三关 梦忧文坛 谁在引导低俗 溺爱是害 人一走茶就凉 见死因何不敢救 先小人后君子好 空喊与务实 中国人的脊梁怎么啦 闲说穿戴 珍惜健康 缘分 卢武铉是条汉子 微不足道的哀悼 文学与阅读靠大众拯救 跋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试读章节 面对这座三层楼,我满腹惆怅。二十八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找不到一点外婆家后院的影子。时光似水,长辈们一个一个离去,留给晚辈许多怀念。常让我怀念的要数外婆,最能引起我怀念的是外婆的后院。这个院子就是我的童年,离开它,我对童年的记忆将是一页白纸。 我常常爱拿外婆的后院同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相比,结论总是外婆的后院比“百草园”还好。宜兴与绍兴相邻不远,这里的蝉、叫天子、黄蜂、油蛉、蟋蟀、斑蝥们,各自的技能绝不比百草园的逊色。蟋蟀肯定比百草园的强,我那头“独脚大王”曾战胜过所有相遇的对手,我因此而在外婆村上的小伙伴中称王。那春夜夏晚蟋蟀和纺织娘的二重奏常常令我闹着要在院子里打地铺。这里也有一眼井,井水清凉甘甜,浇菜,菜绿果实;人饮,皮细肉白,外婆、我娘和姐姐就是最好的证明。外婆的后院里还有许多百草园没有的东西。一开后门,有一棵半抱粗的水蜜桃树,每年能摘三四箩桃子。桃子个个有成年人的拳头那么大,熟烂了也不发红,只放白,自得能见水盈盈的肉,吃的时候可不能心急大口咬,要先用牙齿挑破一点皮,然后慢慢吸,要不蜜水会弄得你满手、满脸、满衣服都是,那个甜就甭说了。每年桃熟时节,我总赖在外婆家,谁也骗不回家。桃子收下来,吃不了,外婆不像爷爷那样拿瓜菜到镇上卖换钱,总要分一些给村上的孩子们吃,所以村上最坏的狗子见了外婆也总笑眯眯地叫一声“婆婆”,我在人前也就格外体面。桃树下东面是一片让人一见就觉心里清凉的薄荷,西面是一片翠绿的绿苣(不知它的学名,我们老辈就这么叫),它的叶儿腌了可以掺在糯米粉里做绿团子吃,团子一熟碧绿,半个村子都能闻到一股清香。外婆家的绿苣每年都比别人家的长得好,有外婆那么高,摘下的叶儿正好腌两瓮,自家用不了就送些给左邻右舍,这事我总要与姐姐抢着去干,我爱听人夸。绿苣的用处可大了,秆上的皮剥下来就是苣麻,端阳节常用来系粽子,当然也可以系别的。外婆家苣麻还有一个特殊用处,每年她都特意给我纺一挎(江南方言)细麻线,专给我放风筝用。人家大人不让孩子放风筝,外婆却每年清明前后专门接我去放风筝,而且叫我在外婆的麦地里放。“月亮”、“六角”、“八角”飞上天,挂上风笛,飘飘荡荡,呜哩呜哩,一天不吃都不觉饿。外婆特意让我去放风筝是为了给外公和舅舅报春,外婆说风笛一响,外公和舅舅就知道春天又到了。我问外婆,外公和舅舅死了埋在坟里,他们还能听到?外婆说能。 院子后墙外有两棵大桑树,肯定比百草园的大,我要躺在地上才能见到桑树的梢。外婆每年养两张纸的蚕,桑叶都吃不了,大眠开叶后总还要卖掉几担桑叶。桑树大桑葚自然多,又大又乌,一看就让人流口水,可外婆连我也不让上树采,或许怕我们摔着,或许怕弄坏桑枝,我只能背着她偷。桑树旁还有一棵枣树,外婆说是她的公公爹栽下的,每年能摘一箩枣,又脆又甜。 院子里菜地四季常绿,春有油菜、韭菜,夏有番茄、黄瓜,秋有白菜、青菜,冬有塔菜、雪里红。最让我馋的是“白小娘”瓜,不光名字美,而且名副其实,小巧玲珑,肉脆奇甜,三伏天,渴得嗓门冒烟时,外婆总要从水缸里摸出一只“白小娘”来,那时自然想不到这世上还会有冰箱,可懂得用凉水镇镇比不镇解渴。 院子的后墙,外婆也没让它闲着,两棵丝瓜、两凼扁豆,把后墙打扮得花枝招展。外婆是小脚,可她能挑一担水、筛一天米也不知啥叫腰痛。就凭她的双手,就凭这个后院,外婆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告诉我,这后院原先是外公置下准备给舅舅造堂楼娶媳妇的,不想舅舅十一岁就夭折了。外婆说是因为舅舅太聪明了,世上容不得他。这倒不单单是出于外婆对舅舅的偏爱,也并非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外婆给我看过舅舅帮她抄的经书,那一笔工整秀气的小楷,现在完全可望在省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只可惜玄奘师徒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取来的真经,破“四旧”时竟被付之一炬,这事孙悟空不知有何感慨?当时我心里还曾暗暗抱着一个希望,让造孽的人得报应。聪明了为什么世上就容不得他了呢?我不明白,还常常担心自己是不是属太聪明之列。其实舅舅是死于阑尾炎,是死于当时的医生太笨,医术太低劣。舅舅一走,就剩下我娘一个独女,丫头终究是人家的人,外公精明地打消了造屋的念头,这才有了这个后院。 我真羡慕姐姐。她三岁就跟外婆过。吃的水蜜桃、“白小娘”,喝的井水自然比我多,所以她比我白嫩。村上人夸我姐姐是荷花仙子变来的。她大我两岁,天生一副好嗓子,八岁就会唱《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楼台会”。我也曾担心姐姐是不是也太聪明了。我每次到外婆家,姐姐总要以主人的身份在后院里为我大摆“筵席”,自然也扮“夫妻”;她的手可巧了,总要做十几种菜,当然要糟蹋后院里的一些东西,外婆从来不说我们一句。只要爹娘骂我或我做了错事或想外婆想姐姐,我都会离家出逃,尽管要过两座石桥、一座独木桥,还要摆一次渡,还要对付邻村凶狠的狗。 一切都没有了。人总是要死的,但外婆的死本不会留下那么多无法弥补的遗恨。P16-19 序言 文人相交,往往先是“神交”——敬慕其文,后识其人。我结识黄国荣也是如此。 1995年,我初调中国作家协会。因为工作职责所在,不能不对长篇小说予以更多的关注。那个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似乎突然进入一个“高潮期”。据统计,每年的产量,几达千部之巨,而且还在像野草一样疯长。坦率地说,对这“草长莺飞”的“大跃进”,我并不欣喜。若还要往这“草长莺飞”上洒“化肥”,就更不敢恭维了。不过我总在想,或许其间总会有一些秉持着成熟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追求的作家们,会在这喧嚣中默默地耕耘,以丰厚的积累为沃土,以耳目一新的创作为身姿,为真的人生和真的文学发出有价值的呐喊吧。 黄国荣的长篇小说《兵谣》似乎就这样如约而至了。我连续几天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了《兵谣》。作为作家协会分管创作的干部,我的职责当然不应该仅止于自身的感动,记得当时给总政文化部艺术局的负责人写下了一点读后感受,大意是说,文学界对于《兵谣》的意义认识还不足。《兵谣》所塑造的古义宝是对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一个重大突破。“我们这一代人,哪一个不是像古义宝那样,出身卑微,小人物,自己发奋,经历了许多坎坷,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作品充满了对普通战士思想发展的理解,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我认为《兵谣》以崭新的形象丰富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画廊,它的贡献在于——“一、不回避人物起点的质朴与卑微;二、不回避人物思想上的坎坷和道德上的失误;三、不回避复杂的社会矛盾;四、指出一个人经历了种种曲折后必然走向完美的人生方向。”“……古义宝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说,这个形象对于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惜文学界还没有充分发掘出这个作品的意义。作品对战士的理解,不是抽象的假大空,不是说教,是理解。‘兵谣’这两个字就令我为之感动,这‘谣’是士兵的悲欢和发自心灵的吟唱……”一部优秀的作品,其实是不应以“喧闹”或“寂寞”论得失的,更不必介意威权的宠辱,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评寂寂的《兵谣》似乎得到越来越多的褒扬,比如时隔六七年后‘,我就读到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孟繁华的文章,称《兵谣》是我国最优秀的成长小说。 后来国荣又写出了《乡谣》《街谣》和《碑》等多部小说,他一直在默默地探索,一部又一部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自己。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固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真正能做到的作家并不多。这不仅需要丰厚的生活积累、敏锐的感受能力、成熟的文学思考和坚韧不拔的劳动态度,更需要对文学的虔诚和永不衰老的心态。国荣的小说,浸透着军人气质——信念坚定,激情高亢,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观其人也,儒雅谦和,甚至像个文弱的江南书生。他骨子里那强烈的军人意识,那军人的耿直、豪爽和坚毅,都渗透到了他的作品里,呈现为一个尊严的、英武的叙事者。 令我惭愧的是,过去我对他的散文随笔写作并未留意。现在,当他把散文随笔集《为了母亲的微笑》的书稿摆到我面前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这辈子一直在忙,年轻时忙着为出版社创建发行部、创建总编室,都是白手起家,做的是开创性工作,忙的程度可以想象。后来作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管全社业务和经营的副社长,还兼任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这都是“焦头烂额”的差事。退休后,国荣又到出版协会专职做常务副秘书长,现在还在韬奋基金会做副秘书长工作。出版界的活动我参加得不多,却每次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北京图书订货会他策划主持了二十三届,与厦门市政府策划创办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评选新中国六十年优秀出版人物,设计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平台,都是影响全行业的大事。他常说,工作是职业,不能惜力,做不好对不起岗位和薪酬;写作是个人终生事业,更需要虔诚和努力。作为一个真正的业余写作者,写了这么多作品,而且几乎部部出色,说国荣是作家里的“劳动模范”并不为过。 本书分为“沧海桑田”、“漫漫行旅”、“走东看西”、“平常生活”、“书斋杂谈”五辑。翻阅书稿,不知不觉便走进了国荣丰富、艰辛、充实、多彩的生活。散文世界里的黄国荣,更为直接、坦率、毫无掩饰地展现了他情感深处的原动力。国荣的原动力是爱,这种爱成为他写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成为他的文学立场和视角。阅读他的每一篇散文随笔,都会感触到他那炽热的爱。爷爷留给他未能报答的遗憾伴随着他终生,时时引起他深深的怀念和无边的痛苦(《乡间道德》);外婆的后院如同百草园对于鲁迅,像世外桃源一般永驻他心间,常常让他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外婆的后院》);宽厚待人和快乐生活是父亲做人的标准,尽管九十八高寿离世,但悲伤仍是刻骨铭心的,读来禁不住与他一起难过落泪(《我爹走了》);他四年级就知道为劳累的母亲分忧,偷偷地学做手擀面,为的是能让母亲脸上露出微笑(《手擀面》);为了母亲的微笑,他奋斗了一生,即使母亲离开了人世,他仍在用自己的业绩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为了母亲的微笑》);一位威严而没被部属理解的首长,他却从细微的言谈举止中感触到首长内心的复杂情感(《将军之威》);战友间产生了隔阂,他不是用解释劝解,而是用真诚的批评和帮助冲开心中的块垒(《毫厘之差》);他爱自己的儿女,爱得不愿意他们长大(《真不愿他们长大》)。再有他在美国华盛顿朝鲜战争和越战纪念墙前的遐想(《游走在华盛顿》),在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的思考(《鲜花与噩梦》);在德国慕尼黑纽芬堡前的王子运河边重逢文明的感触(《在异国重逢文明》),在台湾阿里山森林中对战争创伤的感悟(《阿里山里有血泪》),在哈尔滨日本七三一部队遗址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的愤怒(《罪恶的阴影》)……你不难发现,当“爱”的嘶喊已经成为一种时髦,成为时尚艺术廉价装饰的时候,真的爱,诚挚的爱,发自内心的爱,奔腾蕴藉的爱,滋养在民间、乡间、草根、亲人之间的爱,依然深藏在人心中。 有了这些,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传递着、传承着这些,文学就有希望。 至于国荣散文艺术风格的剖析,就不是我这一篇短文所能胜任的了。读这些散文,使我想起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文心雕龙·辩骚》),用以概括国荣散文深情蕴藉又素朴平实的风格,或应是得当的吧。 是为序。 陈建功 2013年7月24日 后记 关于散文,各有所见。本人以为,不拘形式,有感而发,率性而文,是谓散文。在下这么说,是个人的经验,看官或许认为是废话一句,那么文论先贤刘勰所言可以为征。刘勰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心雕龙·体性》)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人因情感激动而形成语言,表达道理而诉诸文字,文章是把个人内心隐秘的情和理表现为语言文字,文字与内心表里是完全一致的。 先贤所言的“内而符外”,让我想到“文如其人”这个词。用老百姓的话说,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便牵出一个“人”与“文”的关系问题。常言道,文品即人品,人品决定文品。这个题目有点大,且事关为人为文,不是这个“后记”所能承载,这里本人只就人与文的关系略赘述几句。所谓“文如其人”,是说一个人所写文章,与他的品格和个性是分不开的,看了他的文章,就认识了他这个人。尤其是散文,因为是有感而发,率性而文,他的情与性这原本隐秘难被人发觉的东西就会蕴含于文章之中,他的心灵即情与性便变成形象的东西展露给读者,读者读了他的文章,也就读了他这个人。 我这么絮叨,看官或许还认为是一堆废话,那么我只好再搬先贤刘勰的话为征。刘勰曰:“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文心雕龙·体性》)刘勰先贤所言直白而明了,他认为,人的才华有平庸与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与阴柔之别,学养有浅薄与深厚之差,习性有儒雅与怪癖之殊,这是人的性情决定的,是后天的文化熏陶所形成,这便导致写作领域如流云一样千变万化,文苑如大海波涛一样诡秘神奇。但文章的平庸与杰出,不可能与他的才华相背;作品的风格、意趣或刚劲或阴柔,难道会与作者的气质不一致?作品叙事和意义的浅显或深刻,没听说会与作者的学识相反;作品风格的典雅或庸俗,少见与作者的习性相悖。各人按照个人的本性写作,作品就像人的面貌一样彼此各异。 说到这里,看官大概有点明了我的意思。人大凡做事,都有其动机,我这辈子的所作所为,包括从事文学写作,全部动机就是这本集子的书名——《为了母亲的微笑》。什么理想、信仰、事业、职责,大道理用不着讲,我最原始、最真实、最实际的出发点,我就是要用自己的创造和作为,让母亲为我微笑。为此,我尽了一切努力,母亲也因此而为我微笑。遗憾的是,我没能让她笑得更多,笑得更久。 我这人写作比较专一,痴情于小说,对非虚构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不感兴趣,写小说之余写点散文随笔和文论。前两年先后有两个出版社应允出我的散文集,但我觉察他们缺少诚意,我很在意这一点,勉强人的事绝对不做,于是主动作罢。 承蒙新华文轩张京总编辑的诚意,加之集团麾下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黄立新社长一片真诚,章涛编辑工作热情、谦逊且细心扎实,便有了这本集子。在书面世与读者相见之际,感谢之情难以言表,我向他们各位深深地鞠上一躬,深表谢意!也向读这本书的读者鞠上一躬,谢谢大家! 黄国荣 癸巳年秋初于大慧寺清虚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