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留下南浔的脚印(民国报刊涉浔文图选辑)/浔根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陆剑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剑等辑录的这本《留下南浔的脚印(民国报刊涉浔文图选辑)》汇录了民国时期涉浔报刊文献百余篇,不仅可以从中窥见南浔区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致面貌,也是南浔百年辉煌的忠实见证和宝贵的历史资料。全书共分10部分,内容包括:风貌概览、风土民俗、园林名胜、经济建设、宗教信仰、农业水利、辑里湖丝、社会事业、人物春秋、政治军事。

内容推荐

陆剑等辑录的这本《留下南浔的脚印》是南浔区文化体育局主编的“浔根丛书”分册之一,是民国报刊涉浔文图的选辑。本书所录均为1912年—1949年期间国内发行的各类书刊、报纸、杂志中涉及南浔区的,较少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少量图书中的章节)。

目录

序言

弁言

风貌概览

 浔游小志

 南浔小行记

 双林通讯(浙江)

 近十余年来南浔的进步——附著者对于今后南浔的希望

 又还了一次南浔

 今年的南浔

 关于南浔

 今非昔比的南浔

 水乡的素描——南浔通讯

 闲话南浔(南浔通讯)

 丝市萧条话南浔(南浔通信)

 浔社

 南浔通讯(一)

 致本镇镇民

 致旅外同乡人一封公开信

 南浔无声的乡村

风土民俗

 请赏鉴菱湖灯彩

 读了改良湖州风俗刍议以后(节选)

 湖笔

 湖笔之制造方法及产销状况

 浙江吴兴双林镇风土纪略

 南浔过年的风俗

 马腰乡之风俗(浙江)

 菱湖赛灯记

 南浔酱

 吴兴乡土特产之一——湖笔

 南浔特殊景色水上敲梆船

 湖州的毛笔业

园林名胜

 留园记

 宜园记

 适园记

 游宜园记

 游觉园记

 游南浔刘氏觉园记

 游南浔镇适园记略

 适园图记(适园后记)

 嘉业藏书楼记

 嘉业藏书楼记

 记南浔嘉业藏书楼

 小莲庄记略

 刘氏义庄记略

 吴兴导游(节选)

 江南园林志(节选)

 记嘉业藏书楼

 南浔名园记

经济建设

 参观中华第一针织厂记

 浔震电灯公司工程上之设备

 南浔镇典业通用钱筹

 龙章造纸厂略史

 震泽南浔苏浙通话摊费办法

 南浔电报局之近况

 吴兴练市镇的工商业调查

 吴兴农村经济(节选)

 章荣初及其菱湖建设

 建设新南浔四原则

 从“资金回乡”“人才回乡”谈到怎样建设南浔

宗教信仰

 善连之乡村布道

 南浔牧境

 马腰乡村游行布道团纪略(浙江)

 练市牧境

 练市牧境工作概况

 南浔思乐德堂

 湖州千金俱富圆通寺住持得人

 南浔祗园禅寺创设南林莲社

 双林教会近训三则

 南浔教区本地训校情形

 南浔尼姑在复兴中——四只狮子四只象十八条老黄牛

 报国寺和嘉应庙

 张王庙

 祗园寺

 双林圣特耐堂举行百周纪念会

 菱湖教会

农业水利

 吴兴禾秧枯死之骇闻

 吴兴南浔利用灌水治螟

 菱湖水产养殖业之调查

 浙江菱湖的蚕业

 菱湖的水产害虫

 菱湖养鱼业调查

 荻塘

辑里湖丝

 湖州 欢迎美丝商盛况

 李佑仁在美考察丝业后之陈述

 辑里丝经产销现状与其缺点及改良方策

 论中国七里丝

 美商来浔考察

 里昂丝市调查纪

 美国丝商莅浔纪

 南浔之蚕业

 辑里湖丝调查记

 辑里巡礼记

 南浔丝业的衰落

 建设模范丝厂以建设南浔

社会事业

 南浔贫儿院毕业记

 南浔妇女之剪发热

 南浔旅沪学生之惊人暑期工作谈

 南浔妇女请建女厕所之呈文

 浔中的新动向

 南浔医药卫生概况

 南浔妇女的迷信生活

 谈谈南浔的慈善事业

 浔中民众学校的概况——附对普及教育的感想

 南浔分会的回顾与前瞻

 南浔中学举办越野赛跑——熊振飞荣膺冠军

 南浔的教育

人物春秋

 庞青城先生五秩序

 成功人物述评——谢彬如

 人物小志——周觉

 邱调梅先生——本校人物志之一

 张善琨先生访问记

 张母金太夫人六十冥寿

 李佑仁先生与通运生丝贸易公司

 写于金荫湖画展之前

 庞女士念萱国画义展志

 温静尔雅的刘旭沧

 访问水警第三区王区长

 温景伯先生传记

 章荣初豪举惊乡里

 谢善邻小弟弟

政治军事

 南浔警察与保卫团大冲突

 浔溪光复记

 浔溪团防记

 南浔禁烟谈

 《南浔公会兵灾报告书》

 南浔浩劫

 菱湖行——浙西回忆录

 南浔剪影(战地通讯)

 本镇防务之建议

 《致上海南浔公会报告军事情况书》

后记

试读章节

读了改良湖州风俗刍议以后(节选)

邱培豪

本刊四卷一号,有陈果夫先生的改良湖州风俗刍议—文。陈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湖属民间旧俗,颇加以一番整理功夫。他除掉保存一部分无背时代精神的旧俗之外,并复厘订了好几种新俗,务使此后湖属地方的四时俗尚,都能紧跟时代,向前走着,不至丝毫没有意义。本年陈先生复根据他所手订的四时俗尚,编印了_一种日历,分送各社友。我们对于果夫先生这样的热心提倡,很是钦佩。本文所谈,便是我个人读了这篇大文后的一些意见和感想。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广民众,各地风俗,不要说同属一省,就是同隶一县的地方,彼此亦竟互异。例如南浔和双林两镇,相隔只数十里,汽船数小时可达,然而两地的婚嫁礼节,往往要分出什么南浔规矩和双林规矩来。不但如此,双林人和南浔人讲话,口音亦显有不同。这种习俗上的歧异,如果拿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本算不得什么希奇,因为中国国家的构成,原始不是单纯的。最初汉族蕃居在黄河南北一带,其时已有被发文身的东夷,雕题交趾的南蛮,被发衣皮的西戎,和衣羽毛穴居的北狄。这四裔人均在中国本部的十八省之内,然而他们的俗尚,已和炎黄一派的华族,殊异若此。我们再从古书上考究出当时,还有苗,蛮,蜀,闽,巴氏,徐淮,吴越,百粤,百濮等族,散居在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上下游,泯江,嘉陵江,淮水,闽江,西江,滇池,洱海的灌域。其中吴越一族便是我们湖州人的始祖。他们的分播区域,为太湖钱塘江及长江下游。这几族都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份子。后来黄河流域的中华主族,势力口盛,便移殖到长江流域,把各族分别征服,就由各部落的酋长,服属于一位天子。再由这位天子封建各区。当时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人民绝少往来。所以各地文化,都是孤独地慢慢发展。人民生活,因受了天时地理和俗传的影响,多少总带有几分地方性质。经过若干时代以后,这累代人民习以为生的习俗,便牢不可破。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道湖属各地参差不一的俗尚,都是古代我们祖宗生活历史的反照。

这种含有地方性质的俗尚,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姑举数事为例。南浔人到了每年的九月五日镇上士女,都要去游嘉应庙,俗称土地堂。这座嘉应庙,建于宋时,相传在宋朝的宣和年间(1119年一1125年),有崔李二承事,曾把方腊的乱兵打退,捍卫地方,颇著勋劳。偶值岁饥,复把仓中的积粟,输给人民,于是全活着无算。后来地方人士,因为追念这二位承事的功德,实在恩同再造,就集资造了这一座庙宇,中塑二公遗像,作为乡党护境二神模样,俗称崔李二大明王。庙内的暖阁下,据说尚有二公遗冢,岁时致祭,以示不忘。二公的生日,为三月一日和九月五日。秋时农家田稻已收,所以到了九月五日,特别地热闹。这一天庙内外货摊成列,商贩云集,并有各种江湖游艺。全镇士女,都穿了新衣,进庙焚香膜拜,事后便逛游终日,过去还演神戏二天,算给二大明王看的。我记得幼时每年除掉清明日踏青,立夏日烧野火饭,端阳日挂黄老虎,吃端阳酒之外,最喜欢的,便是这天。因为那天,母亲可以携我去游土地堂,看戏,和买玩物给我。我想现在一般南浔地方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大家还有和我当时同样的心理。这九月五日的游嘉应庙,在南浔人看起来,当然是很有意义的。即在外省人看来,崇德报功,恐亦不能偏废罢。

与此相类的俗尚,如五月十五日的府城隍生日。这位府城隍,原是湖州的太守劳钺。他在明成化年问,治理湖属地方,勤政爱民,颇著声誉,尤以正直廉介闻于时。后来无疾而终,追封为城隍。郡人感他生前的恩德,便为立庙祭祀。到现在湖城妇女,相率在这天进庙烧香,甚至求祈祷告的也有。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完全是迷信,但是假使我们明白了_上述的一段历史,便要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此外如乌程的城隍祖逖,归安的城隍张巡,他们生前渡江击楫的志趣和死守淮扬的节烈,都是值得我们崇拜敬仰的。可见旧俗中有许多原来都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后来大家牵强附会,致反将真意丧失,流为迷信了。我们要把湖州风俗来改良,最好先得把各种旧俗,整饬一下。譬如九月五日南浔人的游嘉应庙,五月十五日湖州人的城隍庙烧香,应当把这两座庙宇建立的原委和崔李劳数人的历史,设法讲明,务使家喻户晓,把敬香的观念,从消灾降富,变成纯粹的景仰纪念。他如五月十三日的关帝生日,湖州人亦很重视,我们不妨在这一天,把关羽生前的义烈行为,广事宣传,作为湖州人的模范。诸如此类的旧俗,在湖属六县中,当亦不少。果夫先生文内所载的四时俗尚,就我个人的见解,只可作为湖州人大体上的一种俗历,至各县乡镇固有的旧俗,如果原意是很好的,却不妨因地制宜,依旧保存。

……

原裁1933年《湖州月刊》

P45-47

序言

国以文立,文为族生。文化,历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农耕文化、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区正处于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挖掘、传承、弘扬南浔深厚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增强全区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区文体局围绕区委、区政府“奋战五年,再造南浔”和“重振南浔辉煌”的总目标,以保护、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全力打造“人文南浔”品牌,创办《嘉业》杂志、开设“嘉业讲堂”、出版“浔根丛书”,讲南浔故事、传南浔声音、亮南浔特色,为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代以来,伴随着对外蚕丝贸易的空前兴盛,南浔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浔商群体,在上海、北京、杭州、苏州、南浔等地资助民主革命、兴办民族工业、投身文化教育、热心社会慈善,对江南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此次出版的“浔根丛书”第二辑,汇录了民国时期涉浔报刊文献百余篇,不仅可以从中窥见我区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致面貌,也是南浔百年辉煌的忠实见证和宝贵的历史资料。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南浔作为湖州地域内最具文化个性和典型特色的区域,文化正是南浔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全区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以“浔根丛书”第二辑出版为契机,记住美丽乡愁,记录进步脚印,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获得前进智慧,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15年10月

后记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正因为近,所以留下的材料和遗迹更多,更加真实亲切,更加容易触摸和感知。所以,近年来,民国范、民国风、民国事儿……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毋庸置疑,“民国热”正在升温。

作为民国重要文献资料之一的民国期刊,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记录,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重振南浔辉煌,弘扬历史文化,保存乡邦文献,是南浔区文体局和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编印了这本《留下南浔的脚印——民国报刊涉浔文图选辑》,目的也是希望能够保存、记录、反映属于那个时代的雪泥鸿爪。

说起本书的编撰过程,可以说是“蓄谋已久”。本人自2012年8月始到文体局工作,2015年5月开始兼带图书馆业务,满打满算也就3年的时间。但说起收集南浔文献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出于对南浔历史文化的热爱,近年来我先后自费前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湖州等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所多方查找南浔的史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民国的各类期刊和报纸。由于民国的材料特别丰富,仅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百余篇之多,所以我选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公之于众,配上图版和相关的老照片,力图展现一个更加鲜活、多元、真实的南浔。

收集材料的过程比较漫长,后期的“加工”也相当不易。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而民国正是两者的过渡时期。民国的期刊,语法用词虽已白话,但还夹杂文言,且很多没有标点,许多逗句不分。加之古异混用、简繁有别,有的字迹模糊不清,原文错字颇多,所以整理、点校、录文就更加费时费力。多亏有图书馆的同仁配合支持,合力推进,才得以完成这本书的编校工作。可以说,这本书是大家精诚合作的结果,也是南浔区图书馆建馆以来编研工作的一大成果。

特别感谢全国报刊索引、老旧大成数据库、浙汀网络图书馆和刘正武教授、徐顺泉老师、沈雅君老师、陈若辰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浙江摄影出版社编辑同志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从文献中去了解那段属于南浔的,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过往,希望这是一个开始。

曾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也想说,民国的南浔如此绚烂多姿,不妨看看此书。

陆剑谨识

2015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