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集成》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而不失其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习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良师益友。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用笔的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还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了对字形笔画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亦有较大的帮助,可以少走弯咯。许晓俊、袁卫民主编的《黄庭坚诸上座帖》就是其中一本。
黄庭坚(一一0四五——一一0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一今江西修水一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上小下大、左紧右松、撇撩伸长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一起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与苏轼、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
许晓俊、袁卫民主编的《黄庭坚诸上座帖》是其中一个作品。
《黄庭坚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约作于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0),纸本,草书,凡九十二行,四百七十七字,纵三十三厘米,横七百二十九点五厘米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该帖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文益禅师语录》是其晚年草书杰作,《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书,也写得遒劲有力,气势开张,一帖二体,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