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母子两代人的传记——《生命刚刚开始——沈建文传》和《我走过的岁月——陈秋辉回忆录》。 沈建文是无锡汉和航空的创始人,创立了国内首家生产植保无人机的企业,开创了中国的植保无人机行业。他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父亲沈之瑜,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按沈建文的专长和性格,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无线电或者研究电影和同期录音器材方面的工程师和专家,为什么最后却下海成为一名闯市场的企业家呢?这部传记生动记述了沈建文波澜起伏的人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路走来,沈建文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沉浮都刻下中国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本书同时附录了沈建文母亲陈秋辉的传记,使家族的记忆更为完整。 作者简介 王安诺,67届初中生,当过知青、工人、教师、记者以及报刊和电视台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迄今发表散文、随笔、人物专访、书评及影视鉴赏四十多万字,若干获奖、转载和收入书目。 目录 生命刚刚开始——沈建文传 童年生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一、那些年的焰火之夜,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和 “飞”字牵连上 二、他在南屋和北屋间长大,南屋给了他健康阳光的身心 北屋建立了他最初的精神世界 三、在文化界工作多年的老革命,给儿子买来矿石收音机 少年时代(1966—1968年) 四、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滴水,不汇入大海就要干涸 五、他亲见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死去 六、在严峻的生活中,他与现实抗拒着 七、杭州之行初露锋芒 青年时代(1969—1978年) 八、到母亲家乡插队,在他是逃离 九、看到真实的农村情景,心里暗暗吃惊 十、在农村过春节,照片上了《解放日报》 十一、最怕睡梦中听到队长吆喝 十二、在安徽宿县广播电视事业大显身手 十三、被迫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 十四、第一次婚姻——现实情况下的选择 在改革浪潮中沉浮(1979—1996年) 十五、他背着自己研制的设备上北京 十六、“凭技术赚钱有什么错?”却不知,被盯上了 十七、审讯人员旁边竞坐着单位书记 十八、名为调查,实际已经定调 十九、“三姨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二十、狱友刘常铭 二十一、出狱后任飞达集团总设计师,刘常铭其人其事 二十二、他渴望好好地活一回 二十三、受“潘案”牵连,东躲西藏 二十四、在斗门被抓,三年的心血“清零” 二十五、陷入人生低谷,深深体会在中国办成一件事太难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再次创业(1997—2016年) 二十六、东山再起,成立汉和 二十七、“大胆飞,摔下来算我的” 二十八、卖出第一批飞机,移师无锡搏击市场 二十九、飞控啊,飞控 三十、他微笑着面对看热闹的人 三十一、弟兄俩分道扬镳 三十二、挫折接二连三,他默默顶住 三十三、他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寂寞,单枪匹马要在一大片 无人荒地上开辟出一个花园 三十四、让不同经营理念的人在汉和发挥自身所长 老顽童的晚年——生命不息,折腾不止(2016年至今) 三十五、生命刚刚开始 我走过的岁月 ——陈秋辉回忆录 一、陈营子遵循中国传统道德的宗族理念和制度 二、善良的母亲树立做人的榜样 三、可怕的天花夺走大姐的美丽和兄弟的生命 四、住在衙门旁接触到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父亲摆摊大姐跑火车 艰难度日 五、陈国引辞职照顾养父,陈秋辉寄钱二十二年不间断 六、日本人来了全家逃难,大嫂生下儿子太庆后死了 七、大姐的悲惨命运和觉醒 八、求学不成病倒异乡,大姐赶路两天两夜救我 九、妹妹与干爹分手,奔赴解放区 十、去上海找党,寻求新的人生 十一、任上海美专学生会副主席,带领学生迎接解放 十二、一个说不清的箱子埋下隐患 十三、我和沈之瑜在工作中相识、结婚 十四、他内心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 十五、“地主也是人” 十六、大姐在陈秋辉家度过幸福的后半生 十七、六零年时期的姑母一家 十八、十多年无音信的大哥有了消息,倾心扶持三代人,血脉情重 十九、扈才干的遭遇和命运 二十、一个箱子带来的终生痛苦和遗憾 二十一、为丈夫完成未竞的心愿,三本书总结沈之瑜的一生 二十二、离休后倾情丹青,出画册,开个展 二十三、我和保姆们的故事 序言 《母子两代的人生故事》包括《生命刚刚开始……— —沈建文传》和《我走过的岁月——陈秋辉回忆录》。 陈秋辉和沈建文是母子俩。陈秋辉1924年出生于安徽 宿县一个旧农村,全国解放前夕走上革命道路,从一个农 村穷丫头成长为共产党员和画家;沈建文出生于新中国建 立之后,初中没毕业就下乡,在改革开放年代领先植保无 人机行业,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母子俩的人生和命运 与时代紧密关联,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道路折射了近百 年中国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他们又是我的舅 母和表弟,我写他们时,有了另一种视角和情感。 沈建文至今对自己性格的评定还是“一个喜欢安安静 静钻研一门技术的人”。他出身在革命干部家庭,父亲沈 之瑜,也就是我的大舅,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上海 博物馆馆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沈之瑜虽然干了一辈 子行政领导工作,骨子里却还是知识分子,他从儿子小时 候起就开始培养他对无线电技术的兴趣,而沈建文也有这 方面的兴趣、天赋和才能,后来成为电影器材和同期录音 器材方面的工程师和专家,先后被安徽省宿县广播站和北 京有关机构作为人才引进而调入。然而坎坷的人生,使他 最终离开自己热爱的专业,走上下海创业道路。2008年, 沈建文成立了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研制和生 产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当时这行业非常冷门,但是随着国 家大力发展农业,推行家庭农场制,大批农民进城打工, 小片农田成为大片,国内从事农业植保无人机的企业纷纷 涌现。无锡汉和航空因早一步发展,现在不仅成为国内最 早生产植保无人机的企业之一,开创了中国的植保无人机 行业,在各地开有五十多家合资公司,开发许多机种,大 大提高农药喷洒的效率,并申请了几十项专利,还受农业 部机构委托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延伸培训业务, 同时具备一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科研队伍,如今在国内已 赫赫有名。2015年,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节目以55分 钟时间专门报道了汉和。节目中,为了展示无人机喷洒农 药的优势,组织了一场比赛,在同样面积的两块地里。一 块人工背着药筒喷洒农药,一块用无人机喷洒,结果无人 机大获全胜。沈建文以无锡汉和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 份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说到这个人生转折,沈建文说 自己是被逼出来的,而使我有兴趣并觉得值得投下工夫写 这部传记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我们这个家族的5L辈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尤 其我大舅沈之瑜,典型的模范共产党员和清明廉洁的领导 干部。轮到我们这代,大部分也都在体制内发展,沈建文 可以说是个唯一的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进入新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 最巨大最深刻的时期,建文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沉浮都刻 下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不同阶段的烙印。换句话说,从他的 人生轨迹可看出时代的变迁。他与父亲,我的大舅,走的 是截然不同的道路。性格决定命运,在建文身上,还要加 一句:“不同时代决定不同命运。” 从2016年秋开始,2017年夏完成。写作的这一年,跟 着建文的讲述一路走来,心情也随之起伏。听讲述时往往 有个感觉,面前的沈建文与以往了解的沈建文是同名同姓 的两个人。是的,他依然儒雅、温和、乐观,面含微笑, 即使讲述磨难和坎坷也那么微笑着,那笑里含有劫后余生 的自嘲和小小的得意,还有一种经历过太多,对往事采取 俯视的轻描淡写。这微笑常常让我回想起几十年前那个带 领我们一群孩子捉迷藏、去杭州亲戚家借钱的沈建文,那 时他也常常微笑,是一个主意诞生后的调皮的微笑。重读 该稿,感觉沈建文的人生就像炼钢,据说,从炼钢炉里出 来烧得通红的铁骤然浸入冰冷的水,炼出的钢才有硬度。 这种微笑,是经历过水深火热、有一定硬度的人才有的那 种从容、淡定的微笑。 《生命刚刚开始……——沈建文传》这个书名,几乎 是在写完最后一字时,突然跃然于脑海中的。沈建文一辈 子跌了许多跟斗,其中每一个跟斗都能使一个普通人信心 崩溃、一蹶不振,沈建文却要皮实、经摔打得多,每次跌 得鼻青眼肿地爬起来,揉揉腿、拍拍灰就再去寻找新的起 跑线。虽然他总是说自己是“被倒逼出来”的,但生存方 式有多种,拿着一份工资安安稳稳过日子也是一种。 所以,“刚刚开始”是他一生中多次出现的状态,他 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从一个开始到另一个开始,是 对命运的不服和挑战,对内心愿望和意志的坚守,对希望 、勇气和力量的重启,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景充满信心 。更具个人特色的是,即使再艰难,沈建文都要选择符合 自己兴趣的生存方式,不屈从仅仅为了生存…… 年过花甲,事业有成,但是,新的希望和目标不断在 前指引。就在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五十多个民营 企业家代表参加的会议上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要积极扶持它们的发展。沈建文 生长于一个最坏的时代,也赶上中国最好的时代,一个适 合创业、能够发挥个人智慧和才能的时代。岁月流逝,本 性不变,无论经历过什么,无论命运如何对他迎头痛击, 他永远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兴致勃勃地面对未来。如今 他已迎来生命的春天,可以幸福地安享晚年,但是对未来 的设想没有停止,民营企业正处在越来越好的大环境之下 ,很多向往都成为可能。他的人生永远在出发中,永远在 对未来的憧憬中。 还想补充的是沈建文的妻子刘英。在传记中,她的笔 墨不多,每次沈建文讲述,她都默默陪伴在一旁,需要时 给予补充。刘英是在沈建文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顶着家 庭的压力来到他身边的,结婚之后又跟着建文担惊受怕, 吃尽苦头,但她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 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格。可以说,没有她在生活上、精神 上对建文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沈建文的今天。建文说过 ,“这本传记还是献给跟着我吃尽苦头的妻子刘英的”, 可谓发自肺腑。 沈建文的母亲陈秋辉,原名陈国英,1924年出生于贫 穷的安徽农村,后自改名陈秋辉。从名字的改动,可以看 出她一生的奋斗和追求。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是她 终生的目标,贯穿她的人生。 大舅母开始讲述回忆是2017年,这年她整整九十三岁 了。一般老人到了这岁数,也许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健康和 长寿,多享受几年人生。陈秋辉完全有权利这样想,因为 这之前,她花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为大舅沈之瑜(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博物学家, 上海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出版了三本书:《甲骨文概论》《 沈之瑜文博论集》《沈之瑜传》。以八十高龄的疲弱之躯 奔波上海各个图书馆,在书橱前登上爬下翻找书籍杂志, 为三本书搜集和提供了大量材料,同时联系写作和出版。 三本书的出版,全面反映沈之瑜作为革命者、文博专家的 一生成就和贡献。 二、完成了自我人生价值的提升,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她是美专毕业,由于当时形势,走上行政管理的道路, 但是艺术梦想始终没有离开她,这个梦,她在晚年时实现 了。她以八旬高龄拿起画笔投入丹青世界,出版个人画册 ,刘海粟美术馆为她开了个人画展,她还义务为老干部上 课教画。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尤其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陈秋辉还被一系列生 活琐事和烦心事拖累着。跟随她多年的老母、大姐,先后 重病在床,一一离世,她要养老送终;女儿建章是弱智者 ,需要时刻有人在身边照顾,是她永远放不下的心病。大 舅沈之瑜在1990年去世,子女多在外地帮不上忙。家里家 外,全靠她一个人在支撑。她是背负着现实世界的重担、 怀抱着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坚持不懈地前进,她完全可以 骄傲地说,人生没有虚度。以后的日子,可毫无愧疚地安 心度过。 但是,陈秋辉是一个始终有追求的人,她一生都没有 闲下来过。用她的话说,我不要维持生命地活着,我需要 生活的动力,确立新的努力目标。 她确立的新的目标,就是用文字记录下她的一生及其 家庭和姐妹们的回忆。 描述自己苦难的童年时,陈秋辉多次用到一个词—— “挣扎”,不仅要生存,要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她不愿 再重走千百年来农村妇女所走的那条老路,她要独立,要 改变命运,要给生活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她说,自己一 个安徽农村走出来的穷丫头,能来到上海参加革命、参加 党,能与沈之瑜结婚,组织这样一个家庭,有这样一群儿 女,回想起来难以相信,自己的一生太传奇了。 而在她的记忆中,大姐陈国志、妹妹陈健,同样有各 自不平凡的故事,故事关键词是“命运”,可以说是一部 命运交响乐。 这本传记还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惊讶于九十三岁高龄的陈秋辉,她的回忆是那么清晰 ,有丰富的细节,她的讲述是那么有条理,她以自己家族 的故事,真实而形象地展开了一幅旧时代农村广阔的生活 画卷,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理念,散发着人性 光辉的善良,那美丽又温馨的人情、亲情,那些令人难忘 的人和故事,从她对自己家族的叙述里都能体现出来。陈 秋辉正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她的性格,她不同于上海人的 处世为人,在那个古老的乡村里,找到了源头。 《陈秋辉回忆录》前后写了一年多,由本人口述,沈 建文录音后发送我邮箱,我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大舅母审 阅后我再修改补充。2018年五月,陈秋辉身体和记忆突然 衰退,一日不如一日,非常遗憾,回忆只能停止。但我知 道,她一定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说出来。 粗算,已经成文的大约六七万字,这些内容,越是年 代久远的越详细,包括童年生活、父母婚姻、大姐的命运 和觉醒、大哥和妹妹离家参加革命、自己到上海找党走上 革命道路、与沈之瑜组织幸福的家庭、自己的政治遭遇、 对大姐和母亲以及侄儿的照顾……最近期的记忆是退休后 学习绘画和与保姆相处的故事。这些内容无疑在她生命中 占有重要位置,是最珍贵的,她一生中一定反反复复回想 不知多少遍。 从已有文字看,陈秋辉一生有两个情结,一是从安徽 农村穷苦丫头成长为革命者、共产党员,并在美术领域有 所成就,晚年回首,乡情乡愁更浓,这属于个人命运的转 变;二是对女儿沈建章的终生歉疚,当年受政治迫害造成 女儿先天智障,成为她永远放不下的心事。这个女儿,由 于其他子女都远离上海或者身体不好,她托付给大儿子沈 建文了。 这一年,随着回忆录的写作,我好像追随着陈秋辉的 脚步,沿着她的人生道路一步步走来,对中国旧农村的生 活、中国革命的发展、穷苦百姓为了生存的挣扎、进步青 年摆脱命运桎梏的奋斗,从新的角度有了宝贵的感性认识 。陈秋辉的一生都在时代大潮中沉浮,她的遭遇和命运、 梦想和追求、苦闷和无奈,在同时代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 她对旧社会女性命运的反叛、追求革命的勇敢和执着 、人格的正直和善良,显示了我以前不了解的她的另一侧 面,使我对舅母的亲切中多了崇敬的感觉。遗憾的是,回 忆开始得太晚,她已年迈,一个人再坚强执着,也拗不过 生命的规律,很多东西随着记忆的失落无可挽回地失落了 。值得安慰的是,回忆录使晚年的陈秋辉度过一段精神充 实的日子,从“维持生命的状态中”振作起来,并且总算 抢救了一些东西出来。 在陈秋辉失忆、失语时期,始终陪伴她的是大儿子建 文和刘英夫妇,他们与母亲无语相对,一天又一天,一连 数月,无法交流,也不能离开,唯有默默陪伴。建文把回 忆录内容用软件变换成语音播放给母亲听,只有此时,她 漠然的脸上才会出现些许表情,眼睛似乎有了交流的对象 ,一遍遍,百听不厌……也许这时,她混沌、晦暗的脑海 中才会闪发一抹亮色,一个农村小女孩正从那个遥远的岁 月深处步步走来…… 从陈秋辉生活过的中国封建旧农村,到今天沈建文创 业的改革开放的新中国,他们的讲述带我走过了中国近百 年历史,中国的社会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从他们个 人命运的变化上可见一斑。 他们是母子,不仅血脉相连,更是脾性相像。沈建文 把玩飞机变成造飞机、卖飞机,最终创建中国最早的植保 无人机企业之一,与六十多年前陈秋辉怀揣二十元钱,从 宿县爬车到上海寻找党,最终成为刘海粟先生创建的上海 美专的学生会副主席,带领学生迎接上海解放,成为革命 者、共产党员,这股敢想敢闯、执着勇敢的劲儿,母子俩 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不同的是,母亲在摧毁一个旧时代,儿子在追随一个 新时代。 希望读者能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两代人是如何先后 从新旧时代里走过来的,他们的人生,如何既承受着时代 蜕变的阵痛,又享受到中国发展的辉煌成果。 王安诺 导语 从陈秋辉生活过的中国封建旧农村,到今天沈建文创业的改革开放的新中国,他们的讲述带我走过了中国近百年历史,中国的社会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从他们个人命运的变化上可见一斑。 他们是母子,不仅血脉相连,更是脾性相像。沈建文把玩飞机变成造飞机、卖飞机,最终创建中国最早的植保无人机企业之一,与六十多年前陈秋辉怀揣二十元钱,从宿县爬车到上海寻找党,最终成为刘海粟先生创建的上海美专的学生会副主席,带领学生迎接上海解放,成为革命者、共产党员,这股敢想敢闯、执着勇敢的劲儿,母子俩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不同的是,母亲在摧毁一个旧时代,儿子在追随一个新时代。 精彩页 一、那些年的焰火之夜,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和“飞”字牵连上 “他好像频道转得很快,能够立刻从亢奋顽皮的状态迅速转换为安静的状态,但细看他眼睛的神情,更好像他本来就是个安静的人,安静才是他内心的常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每年国庆夜晚,这个家族都要聚集在大哥沈之瑜家里看焰火。父母在他们童年就死的死,走的走,从此以后,大哥就承担起家长的责任。 选在国庆团圆而不是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来因为大哥家在淮海路雁荡路口的培文公寓七楼,这是一百多年前法国人投资兴建的上海最豪华的公寓之一,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四方无阻,上海国庆之夜的焰火晚会就在东北角的人民广场,这里是最好的观赏台;二来,老革命出身的大哥总把国庆节看得更重要。 这也是沈建文最开心的时刻。除了四个弟妹,叔婶姑姑又带来四五个堂表兄弟姐妹,手下这支队伍就像样多了。 他主张玩捉迷藏。大楼七楼的阳台是环型的,沿着阳台跑一圈就是360度,阳台有门通往房间,房间则通卫生间,卫生间和房间又各有门通走廊,走廊又有门通厨房、储藏室或暗间,七拐八弯如迷宫,再加光线幽暗,外来的孩子一脚踏进就像鬼子进了庄,跑来跑去很快就晕头转向,往往正探头探脑寻人呢,背上却猛地被拍了一巴掌,惊吓得叫起来,一时间,到处是叫喊着奔跑的孩子蹿进蹿出,撞到人身上。笑声,叫声,奔跑声要掀翻屋顶。 他在迷宫一样的楼里曲里拐弯地奔跑,方向明确,眼神尖锐,总能把那些自以为藏得很好的孩子找出来。他并不大声叫嚷着虚张声势,而是悄悄躲在暗处窥视,当发现有孩子蹑手蹑脚接近,便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轻轻在他身后移动,那孩子毫无察觉,在幽暗的走廊探寻,当他在对手背后移到最有利的角度时突然发起进攻,从背后一把抓住对方。 尽管老是输,输的孩子也心服口服。他们疯跑着叫喊着,不管输还是赢,他们都很快乐。 谁也没有发现隐藏在这游戏中的不公平。 “别跑啦,别跑啦,快来吃‘焦叶子’(这是淮北流行的一种油炸果)。”大姨端着满满两大盘炸得又黄又脆的焦叶子从厨房出来。大姨是建文母亲的姐姐,大襟褂,宽腿裤,头发在脑后挽个髻,一口安徽口音,管理着这个大家庭的总务。每年国庆,她都慷慨地拿出凭票供应的面和油,炸出一盘盘家乡的焦叶子招待妹夫的亲戚。 他微微喘息,靠着父亲坐下,边嚼焦叶子边听大人说话。 正说话的是四叔茹志雄,他是中学校长,说起话来表情丰富,手势幅度大,不时伴有“哗”之类的象声词,很有感染力。娇小玲珑的小婶是中学教师,总是津津有味听着,不时笑出声来。在厂里工作的三叔茹志峰和三婶是典型的上海人,三叔敦厚,三婶温婉,说话和笑容都十分温和,一般说的少,听的多。姑姑茹志鹃排行最小,哥哥们称小妹,此时她的作家生涯刚起步,事业正向上走,乐观开朗,笑起来很爽朗。姑父王啸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回国参加抗战的新加坡华侨,说福建口音的普通话,皮肤黑。一眼就看出他与在座的人不同。这些人此时都围绕大哥坐着,说话也向着他,好像学生围坐在老师身边。 当年,除了三叔留在上海,其他三个弟妹都跟大哥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部队南下后,除二叔茹辛留在南京,其他兄妹会聚上海,以大哥为中心,失散的孩子又有了家。 孩子在疯跑笑闹时是一样的,只有安静下来,才能看出一些差别。此时,其他孩子虽然不跑了,脸上还嬉笑着,只是在大人面前不敢再疯,偷偷地你打我一下我揪你一把,或者眉来眼去做鬼脸,捂嘴偷笑。 他却很快安静下来,骤然大了几岁一样,浓眉下一双眼睛十分沉静、专注,那神情非常像他的父亲。他好像频道转得很快,能够立刻从亢奋顽皮的状态迅速转换为安静的状态,但细看他眼睛的神情,更好像他本来就是个安静的人,安静才是他内心的常态。他不过是从外面回到家里,把所有热闹关在了门外。 “啊看,开始放焰火啦!”孩子们眼尖,涌到阳台上指着夜空中朵朵绽放的火树银花,欢呼着,跳着脚。大人们也停止说话来到阳台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什么都变了,唯独焰火变化不太大,不知道是记忆有误还是年龄关系和观看心情不同,记得那时候的焰火也非常精彩,伴随着“嗖”的一声,一朵朵牡丹花,一支支火箭,一颗颗钻石,五彩缤纷,华光四射,一个接一个蹿上深蓝的夜空,绽放过后又化成星星雨纷纷落下。每次焰火的升空和落下都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跳跃。 他也和大家一起笑和鼓掌,心里却默默想,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怎么飞得那么高呢?弄清它的奥秘一定很有趣。 那时,他做梦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的某一天,他的命运会和“飞”这个字牵连上了。P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