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醒客的《重新理解媒介(揭开传播社会网络与群体秩序之谜)》是一把打开新时代与新活法之门的钥匙;理清社交媒体时代人际关系的秘密;彻底说清互联网时代传播的路径与逻辑;读懂新商业社会、预测互联网趋势的必备基础性读物;跨界思考的精神盛宴! 以下问题《重新理解媒介》为你一一解读: 有真正客观的信息吗? 为什么会有垃圾信息? 关系是几维的? 秩序是如何产生的? 信息化描述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什么区别? 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还要预测? 为什么有些信息是因为转发之后才流行的? 谣言能够自洁吗?谣言如何才能自洁? 没有公共常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内容推荐 《重新理解媒介(揭开传播社会网络与群体秩序之谜)》由醒客著,清晰地描述了全新商业时代的人际关系和传播逻辑,揭示了新媒体高速更迭的背景下媒介的本质——媒介即是行动。作者将计算机、传播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未来学等学科融会贯通,用理性和缜密的思维将隐藏在日常传播事件和社会现象下的人际关系和新商业模式抽象为可推演的数学模型,在个人生活、传播以及商业应用范畴内均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在极速变化的新商业社会中,《重新理解媒介(揭开传播社会网络与群体秩序之谜)》将与传统企业与创新企业的产品推广、品牌打造、价值观传播甚至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很强的交互关系,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构建新话语体系和开启全新生活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重建社交关系和群体秩序的生存指南。 目录 推荐序1 传播的玩法变了 / XI 推荐序2 理解互联网,驾驭互联网 / XV 序 言 媒体之死 / XVII 影响力的巅峰 / XVII 互联网变革 / XIX 沟通动力 / XXI 关于本书 / XXII 第0 章 理解媒介 / 001 进入信息时代,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中心,传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20 世纪60 年代,《理解媒介》一书深刻揭示主流媒介从报纸到电视的转 变是20 世纪中期最重大的社会变革。读懂互联网,从理解媒介开始。 为什么是媒介/ 003 媒介是什么?它有关真实、感觉、认知,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困惑地球村 / 005 媒介技术的进步是否能把我们带回到鸡犬相闻的村落,地球村? 与媒介对话 / 009 媒介不是冰冷的静态工具,它活跃在人与环境之间。 媒介即行动 / 011 媒介不仅改善了人与人的交流,还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并最终改变社 会关系。 以人为本 / 014 媒介不仅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视角。 / 014 第一章 媒介与信息 / 019 为什么信息无论多丰富,都无法让人感觉是在现场? 为什么媒介无论多先进,都不能传递真实? 但为什么信息化又能够重新构造一个奇妙梦幻的数字感官新世界? 认识媒介 / 021 媒介的进步是为了实现更便捷、更有效的联系,但所有技术进步也都可 能被滥用,信息的大门刚刚打开而泡沫化就大行其道,常常是因为我们 对媒介机制缺乏正确的认知。 自然媒介:实现感觉/ 022 人造媒介:模拟物体/ 024 媒介:认知的指代/ 026 突破空间与时间限制/ 028 从机械到电力/ 029 解读信息 / 033 一份报纸、一封邮件、一则新闻,从报纸、电视到网络,信息到底有什 么不同? 信息总以最简单可靠的方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分歧。 信息:事物的投影/ 034 拷贝:物体不再唯一/ 038 符号:实现记录与复制/ 039 数字化:减少标志分歧/ 041 信息使用的范围/ 044 媒介的沿革 / 047 从简陋的石子儿到复杂的互联网,媒介一直在发展进化。 原始媒介:结绳记事/ 047 手工媒介:龟甲竹绢纸/ 048 印刷术:复制更容易/ 050 广播电视:重回视听感受/ 051 互联网:综合性媒介/ 053 媒介的目的:追求真实感/ 055 网络空间 / 058 媒介的进化是人类利用空间方式的进化,人们把网络看成是一种新的生 活空间,这种空间与我们熟悉的物理空间全然不同。从空间使用的角度 来认识,网络不是联系的工具,而是构成生活的环境。 媒介场景:实现信息传输/ 059 时空解耦:面、线到点/ 062 第六感:创作/ 065 机械化到信息化/ 068 网络空间:离散型空间/ 071 组织:从农庄到电话本/ 074 回顾与解读 / 077 第二章 互动传播 / 079 如果将信息传给世界上的每个人,就是流行了吗?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消息传给我们,就方便了吗? 传播的终极是否就是缔造影响力? 话说传播 / 081 媒介的变革决定了传播形式的变化,从原始的部落广场到现代化的网络 聊天,每一种技术变革都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传播形态有着清晰的进 化路径。 沟通:鸟语人言/ 082 交流:部落广场/ 084 广播:扬声器、电台、杂志/ 086 释放传播的自由度/ 088 互动:超越语言与图像/ 091 传播的目的:寻找现场感/ 093 传播的实现 / 096 传播是怎么实现的?又需要什么条件?传播不只是定性的,而且可以定量 化,掌握传播模型能够系统地解释、预测各类传播现象。传统的组织是有 边界的,弱联系冲破了组织的固定边界,传播进入弱组织的不确定性时代。 经典模型:媒体系统/ 096 复杂传播场景/ 099 网络的信息传输/ 101 弱联系:独占到共享/ 103 弱组织:打破固定边界/ 105 互动模型:信息化系统/ 109 多度传播形式 / 112 报纸、电视台通常只能进行一次传播,传播的影响力取决于传播中心的力 量,互联网冲破了固定的边界,传播在人群中多次进行——多度传播,传 播影响力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方式。 常见多度组织/ 112 传播参数的说明/ 116 扩张模型:信息的效率/ 124 处理模型:信息的完整性/ 128 指代模型:信息的可靠性/ 130 弱组织的设计/ 134 人际传播 / 137 当传播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多次进行,决定传播的不再是传统的空间结构,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联网传播更多地依靠人际关系实现。什么代替 了传统空间中的结构,是关系。互联网通过关系实现传播的。 六度熟人网络/ 138 目社交传播:信用驱动/ 140 大众传播:内容驱动/ 142 流行:破窗效应、蝴蝶效应/ 144 传播的精确计算/ 148 回顾与解读 / 153 第三章 社会化实体 / 155 越来越多样化的联系方式是否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紧密? 高度发达的信息是否正在增强全球一体化? 大众社会是走向单一还是多元? 新媒体 / 157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是什么?媒体还能成为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吗?当报纸 杂志不断衰落,当广播日渐成为只在汽车中才适用的小众媒体,当电视 的影响力衰减,媒体的未来在哪里? 互联网提供了全民发表意见的技术基础,改变了受众与媒体的关系,这 是媒体变革的最重要的力量,大众不再只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 媒体生态的建设者。 大众如何登上媒体的舞台?新媒体还是不是媒体? 新鲜事,影响力/ 158 公众参与:开放演播厅/ 159 媒体不只是公共传播/ 162 媒体:公共传播“看门人”/ 164 众媒体:多中心生态/ 166 号召力:影响的极限/ 170 媒体环境构建/ 172 社会关系进化 / 174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媒介的技术更新决定性地影响了社 会关系的进化,从农业“面社会”、工业“线社会”到在以个人为中心的 血缘:稳定的村庄/ 174 陌生的邻居/ 176 面空间到线空间:轮子与路/ 178 契约:工业流程化/ 180 点空间:断裂的合作链条/ 183 信任:熟悉的陌生人/ 185 社会关系:血缘、契约与信任/ 187 社会化生产 / 190 工业社会实行社会化大生产,规模是社会重要的效益手段,信息化之后, 社会化生产是否还持续规模化之路,没有固定关系的人之间如何形成社 会化生产的关系?不仅仅新闻类媒体依赖媒介,传统的经济、社会类实 体也需要依赖媒介。 固定合作:座钟机制/ 191 社会合作:大众媒介化/ 195 外包、众包:突破企业边界/ 197 信息社会生产:创意取代拷贝/ 200 消费者生产:生产与消费融合/ 202 社会人:固定组织的瓦解/ 205 需求:财富的决定者/ 208 大众行为 / 212 群情激昂的互联网上,大众行为将如何展现,谣言能自洁吗?民主是否 更加有效?这一切背后,公共常识才是规范大众行为的基础。 大众行为的有效性在于两点:信息的完整性、组织的完整性。完整性破 坏产生谣言,完整性实现的时间决定效率。 个体力量爆发/ 213 表达完整性:谣言自洁机制/ 214 参与完整性:民主表达实现/ 217 公共常识:统一认知标准/ 220 行为的目的:实现一体化/ 223 回顾与解读 / 227 第四章 虚拟空间 / 229 极致的媒介是透明的? 极致的结构是虚无的? 我们是感到自由还是感到更加孤独? 平行世界 / 231 一些物理学分支有关于平行世界的理论,所谓平行世界,意味着有许多 个雷同但又不同的世界存在,物理学中的平行世界还没有得到实验的有 效验证。不过,互联网“鬼影”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平行世界。 智能指代:生活在影子世界/ 231 代理:从教练模式到保姆模式/ 234 串在时间轴上的信息影子/ 236 时间管理:计划、响应、记录/ 238 智能处理与可预测性/ 240 串行化:结构退化成联系/ 242 联系型组织 / 247 日常熟悉的组织,是通过物理的空间结构实现的,信息的世界里,没有 了空间维度,所有的组织都是通过关系实现的。信息化下,整个世界都 能够用信息来描述。信息自身是通过什么方式组织起来的呢?零维的影 子下的信息社会又具有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信息:意义或联系/ 247 图谱:实现意义之间的联系/ 250 中心力:维持大规模组织/ 252 组织演化:多元力量博弈/ 255 群体的秩序 / 258 所有的存在都不是静止的存在,所有的运动都是组织的运动。个体在运 动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存在叫做秩序。 互动产生秩序/ 258 自组织:中心力的多度进化/ 260基因:组织决定行为/ 262 存在:运动决定实体/ 265 体验真实 / 268 只有能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 媒介感觉:连接人与网络/ 269 组织的目的:体验存在感/ 270 真实:对媒介的习惯/ 271 智能代理:像人一样/ 273 现实虚拟:感觉与现实/ 276 回顾与解读 / 280 来自各界的推荐 / 281 后记 大众的新秩序 / 289 媒介知识谱系 / 293 试读章节 互联网作为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介将带来什么,对工作、学习、生活会带来哪些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崭新媒介。传播的物理基础是媒介,理解媒介是解决传播问题的关键,是理解互联网变革的入口,与所有本源问题探讨一样,我们先来探讨媒介与人的关系。 为什么是媒介 媒介是什么?它有关真实、感觉、认知,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媒介又是什么? 媒介是人与人联系的中介,或是人与世界的中介,无论是我们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媒介都不可缺少,媒介是人与世界的联系,当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不过,媒介常常是不合格的联络员。我们听到的声音,常常伴随风的杂音,随着距离的增加,声音还会变小;我们隔着篝火看远山,那些原本静静的山在火焰背后不停抖动。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知识会知道,能够“真实”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听到的世界,不过是耳边或者眼前媒介的反应。 难道,媒介不能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 如果不是自然媒介,换成人造媒介会怎么样?来写封信试试看。我写在纸上,你收到的信没有人拆封过,你看到我的字迹,该是我的“真实”表达。看上去没有问题,这一切符合我们日常理解的真实性。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困惑。我给你写信,想告诉你什么呢?一只猫从我眼前经过,我写出来,你能想象到我看到的是怎样的猫吗?白猫还是黑猫?我可以补充颜色,一只小花猫,你又怎样知道究竟是什么花色呢?问题可以一直纠缠下去……我要怎样写你才能和我有一样“真实”的感觉?这么较起真来,想描述清楚眼前发生的故事该有多难。那换一下,说说我的心情怎么样?这是不依赖外界就可以决定的事儿,也不需要去客观求证,但是,你看到我写“我很高兴”能知道我究竟是怎样开心的吗?或者,看到“我很伤心”,是否能够想象得出我愁苦的面容?不需再多举例子了,媒介传递信息所受的限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既然媒介并不能提供“真实”,那媒介如何实现人与世界的联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眼、耳、鼻等的感觉,我们已经习惯把基于自然媒介的感觉来代替客观世界。这好理解,自然媒介是在千百万年的生物进化中形成的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如果不依据听和看,还有什么办法能跨过看到和听到呢?人们用媒介的感觉替代对外界的认知,媒介是指代。 有人会反问,媒介指代并不是真实,不真实怎么靠得住?问题在于,人又怎么区别真实还是不真实呢,只有当来自新媒介的感觉与旧媒介上已经形成的习惯不一样时,人才会感觉不真实,真实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没有比较,就无法区分真实与不真实。换句话说,觉得真实不过是习惯了一种媒介。第一次通过电话听到亲人朋友的声音,觉得好像不是对方,通话几次之后习惯了也就觉得正常了,你会觉得通过电话说话不是真实的吗?只有你对比见面聊天的感觉,才知道不一样,由于真实感来自习惯,人们总是把已经习惯的媒介当作标尺去衡量新的媒介。一个有意思的反例是,当我们在太阳下长时间戴着墨镜,之后突然摘下来,会感觉到直接用眼睛看到的世界特别不真实。 媒介不断发展,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人们在不同媒介上形成不同的“真实感”,媒介以替代的方式实现人与世界的联系,替代显然不能是随意的,而要以人能否体验到真实感为依据,替代不等于真实,媒介也不能传递真实,但通过媒介指代,可以让人感觉到真实。既然媒介是人通往世界必经的出口,那也是打开新世界的窗口。 困惑地球村 媒介技术的进步是否能把我们带回到鸡犬相闻的村落,地球村?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是人感觉的延伸,或者是人能力的延伸。报纸是眼睛的延伸,通过报纸图片,可以看到以前未曾直接看过的画面;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通过收音机,可以听到以前未曾听过的声音。 把媒介看成是人的延伸而不是简单的工具,确实是个非常独特的思路,它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媒介的意义,非常直接。一个很能说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例子: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这个道理比较好理解:皮肤是用人体与环境接触和隔离的部分,衣服跟皮肤一样保护着人体。这样,衣服对于人的意义就非常清楚。借助外界的物品,如树枝,能够采摘到更多的果实,再扩展一下,如果你想要得到以前得不到的东西,你可以借助工具得到,相当于你的手伸得更长了、眼睛看得更远了。 顺延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个观点,媒介已经不是狭义的信息传播媒介了,媒介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这句话广义上可以等同为:工具是人的延伸。这里说的工具既包括石块、锤子这样的简单工具,也包括汽车、机器人那样的复杂工具。从媒介到工具,媒介范畴一下子扩大了,在麦克卢汉时代,不同的媒介属性存在巨大的差异,到了互联网普及的时候,人们习惯的各种实物媒介正在快速一体化:购买公交车票、地铁票、飞机票、报刊、杂志,甚至超市购物,这一切只需要通过一台电脑、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解决,千差万别的媒介形式,在互联网上统一到了一起。 P3-6 序言 推荐序1 传播的玩法变了 社会化时代,微博和微信彻底颠覆了原先的信息传递介质,传播形态不再是一对多的广播,也不是一对一的轮播,而是随时随地插播。当信息比感情还泛滥复杂和易于获取时,我们反而变得不知所措,你以为成天泡在网上就是消费信息,其实是你被信息消费了。 传播的终极意义是缔造影响力吗?醒客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互动传播模型,掌握这套独创的模型就可以系统地解释、预测各类传播现象。同时,他独创性地提出互联网是通过关系实现传播的人际传播本质。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打包,发布给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粉丝,新观念经过短暂“发酵”,在一个群体的社会结构内部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是移动互联网态势下,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两级流动传播。让有影响力的人去影响人,传播的诉求大抵如此。 “爸比,你会唱小星星吗?” “不会啊。”“那我教你好了。”“好啊!” 如果从传播学角度,收视率破5的《爸爸去哪儿》是最能解读这种传播模式的例子。五零后手持“毛主席语录”进行顶礼,七零后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旋律,但他们都无法实现反向对话,这是Web 1.0时代的典型传播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并且很长一段时间的未来,互动传播和口碑营销是传播的新玩法。拥有千万微博粉丝的林志颖完美地配合电视台发布他与儿子小小志的典型性话题,创造了数个微博热门话题。边看电视边刷微博微信,这已经是潮流。 究其缘故,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上电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偶像对话,那么作为媒介的社交平台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关系工具。人际关系是社会的源头,人们自觉地保持着这些价值观和意见;传播玩法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另外一种媒介霸权出现,但是“魔弹论”在社会化时代必然会走向消亡,因为新的传播是去中心化的,大家参与中心,但不再对中心望而生畏。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著名的5W模式,创造性地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地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这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就是由这一模式发展来。什么是媒介?1964年,天才的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里阐发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热媒介被后人称作是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他认为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正如尼采所言,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理解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追求弄懂许多媒介,弄懂产生媒介的冲突和媒介引发的更大冲突,我们就可以节制场冲突的激烈程度。本书也会给你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如果说媒介是传播的枪膛,那么信息就是媒介的子弹,有信息需求的 人则是持枪的人。信息如何获得传递,得到预设的效果,则是选择媒介、整合传播的能力,相信读完本书,你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快枪手——非枪手。如果更加深入进行理解,由于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在加剧改变,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媒介缺乏转为媒介剩余,传播由内容填鸭式广播变为互动式联播。人们可以选择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共享自己的见识,让大家长知识,这种方式我称为智能化U盘媒介,一旦你拥有了即插即用的传播能力,此时你就是媒介,人人即媒介,媒介即信息,信息即传播。互联网时代,不乏这样的案例,这也是随着微信崛起,自媒体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原因。自媒体是随着传播形态的变革而与时俱进的产物,他们试图通过个性化表达,建立平台,营造关系,成为个性的媒介。究其实质,是因为传播方式的转变,此消彼长之间,昔日的媒体人因本地拆迁,异地重建而背水一战;本身浸淫在互联网媒介语境的群体,则快马加鞭圈地为王。这种社会关系的进化,正如作者所言,媒介技术革新,决定性地影响了社会关系的进化,从农业“面社会”、工业“线社会”到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点社会”。事实上,“点社会”下的居民,内心更加渴望回归部落,因为他们走在孤独的路上。醒客一直在力图构建一种传播新秩序。传播在进化,世界也是不确定的,但他断言“认识不唯一,但却有迹可循”,在成熟框架下,给出一个趋势性的预言。如同他三年前另外一本著作《裂变——看得见的未来》阐述的概念一样,“人与机器通过网络融为一体,延伸着我们的存在和知觉,具有图灵意义的网络也在分享我们的存在,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如果互联网仅仅作为工具存在,就太可惜了,生活在网络上,那才是互联网的真正价值”。这是理想城邦,只要人们行走着,至少是美好的。 媒介自身并不神秘,媒介思维却高下立判;媒介平台不存在高低贵贱,但媒介力量却今非昔比。身处在这个时代,不断去试错,不断去表达,以清零的饥饿感去填补自己的大脑,锻炼自己的人格传播魅力,人与人之间无限沟通,一定自由自在。对于每一位科班出身的新闻从业者,对于每一位职场打拼的营销从业者,在阅读本书时,如作者所言,不拘泥于其传统含义,从传播变化中学会重建自己的认知系统,不断解构赋能,重新去理解媒介对于传播的革新乃至颠覆,这样的阅读更具有社会意义;当你不能开一家庆丰包子铺,那你至少要时常去吃。因为传播的玩法变了,醒客的《重新理解媒介》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创造着让传播变得好玩儿的方法。这是一部革故鼎新的鸿篇,是对媒介融合的传播新解。《重新理解媒介》是致敬之作,《重新理解媒介》是认知重构。 罗林志(知名网络营销人) 2014年1月8日于北京 后记 大众的新秩序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为这本书的定位感到困惑,内容涉及传播学与社会学,但又跟他们都不太一样,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叉学科,互联网正在驱动一种区别于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全新秩序。这什么是秩序呢? 这是我从小学时代就喜欢经常思考的问题,直到长大,也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直觉上,秩序是有序,无序则没有秩序可言,怎么算是有序呢?排列整齐的队伍与拥挤的地铁车门相比是有序,蓝天上飘着白云与漫天飞沙相比是有序…… 一杯清水是有序的,一把灰土是有序的,把灰土搅和进水中,一滩浑水变得无序了,浑水无序的认知是正确的吗?当我学了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认识到原子、分子的存在,我意识到,从分子或原子的角度看,浑水与清水和灰土一样,电子围着原子核有序地“运转”着。地球表面,有的地方风平浪静、有的地方飞沙走石,人们甚至无法精确预测往后一小时到底会发生什么,这一切看上去非常无序。可是,当我们放眼到整个太阳系,太阳和行星们,亿万年来一直有条不紊地转动着。 看来,秩序是一种视角,是相对的。当今的社会秩序又怎么样变化呢? 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差异日益缩小:不用担心出身卑微就不会成功,也不受组织中陈规陋习的限制,每一个人都有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一个权力更加平等的时代,不可以也不需要迁怨于他人,甚至,空间与时间也都是平等的,地域没有了分别,时间均匀地流逝。 媒体失去了焦点,或者说,没有什么能够理所当然地处在焦点之上,个体与群体也是平等的,跟一个人打交道和跟一个组织打交道一样方便,你不用再担心一万个庸人的组织会淹没一名才子的光彩,是金子马上就会发光,人们无拘无束地做着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一个人的能力完全取决于他的行为。 当然,这不是一个毫无秩序的自由主义秀场,每个人都需要替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断增长的自由和自律表明,这是一种全新的群体秩序,人们自由地生活,相互依存,我们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接近那个理想的国度。 如何理解媒介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呢? 机械运动将物体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人来认知和解读,让机械运动能够“指代”时才有了意义。在人看来,这个也叫作目的,人做事常常是有目的的,比如:人饿了,要拿面包吃,面包运动到人的胃里之后,实现的目的就是“饱了”,但如果从另一个人看来,只不过是面包从一个袋子运动到另一个袋子(别人的胃),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是观察者的角度,也就是媒介指代的角度,电子信号代替机械运动,不过是换一种形式实现“指代”。 因为从目的性考量,许多对人文、科学的探讨最后都会归到一个本源问题,如果仅仅按照逻辑规则,追本溯源要有一个相对的起点才有意义,通常以什么为起点呢?科学中的人择原理是一种起点,因为人的存在反过来决定了世界的许多条件,就好比地球表面是无边无际的,找不到尽头,但从看的人来说,他站得位置就是一个起点,是观察的起点。因此,与其说人择原理是起点,还不如说人择原理是观察角度决定的终点。 秩序之所以与宏观、微观的角度有关,说到底,是因为跟人是观察者的主体地位有关。 不过,智能媒介正在打破人与环境的边界,人的定义也被打破,人们以不同形式活动留下的各种智能影子、信息影像,它们是否可以当作人同等看待?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否还能够成为起点?存在、真实等概念也将被重新改写。 媒介是信息传输的基础,是人本的基础,媒介变革也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媒介的技术形态决定了信息的形式,报纸印刷墨字、电视播放影像,墨字、影像是信息在报纸和电视上不同的表现形式,印刷术、广播电视的出现先后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轮到互联网了。 我还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困惑过,一开始想写成预测式的,比如关于未来的十大预测:公司为什么会消失;一夫一妻式的家庭为什么不复存在;民族国家也将成为过去…… 这种方式比较惹眼,但我写了一阵子之后放弃了,一方面我虽然写过未来学,但对未来的精确预测是持反对态度的,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预测结果并不能给人全景感,这种既非理论又非实例的形式,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落下笑柄,我还缺乏这样的勇气。 后来,我也想过用案例的形式来表述,过去十年互联网值得写的东西非常多,不过,我更希望这本书是一本帮助建立系统理论思维的书。案例方式虽然好懂,但互联网的时效性确实太快,一两年之后,随着很多业务已经面目全非,案例也就缺乏了理解的基础,案例成书的形式也被放弃了。 最后,为了让这本书成为一本长效书,我选择尽可能回避这些过于当下的内容,包括精确预测和具体案例,回避也便成了遗憾,为了弥补遗憾,我决定将预测和案例在书的发行过程中,通过其他渠道发布出来,如果证明预测或案例对大家理解本书大有帮助,那么将在之后为本书专门出一本附加的案例集。 我们如何使用世界,取决于我们队世界的理解。这就是本书,《重新理解媒介》。 谨以此书向麦克卢汉致敬! 书评(媒体评论) 醒客大作让大家从睡梦中醒来,看互联网及实体世界。 ——李犁(和讯财经中国会秘书长) 媒介的范围在扩大,影响在减少,需要重组,方向就是反应世界的情绪。 ——吕本富(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网络经济学家) 《重新理解媒介》一书作者,用独到的哲学思维,辅以详实有趣的媒介史料,对媒介的演变、媒介的功用、媒介与人的关系以及媒介走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为我们重新认识媒介、理解媒介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 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化媒介以新的传播方式将思想或时尚传播给每一个人,只是当我们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思考这些规则时,我们才能有新的理解!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0年以前,理解媒介还是专业人士的事;从今以后,移动互联网将贴近每一个人,理解媒介将成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关心的事,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媒介的一部分。不能恰当地理解媒介,就会影响自己的社交圈、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氛围。 ——汪云志(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不只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思维方式的进步,重新理解媒介、重新建立社会生态。媒介形态不断革新,媒体价值依然存在。 ——刘静平(《中国计算机报》总编辑) 重新理解IT、重新理解互联网、重新理解营销、重新理解媒介……这一切,都是基于社会的重构、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互联网思维的推动。现在,我们准备好了吗? ——刘兴亮(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醒客是国内新生代互联网思想者中的佼佼者。在KK(凯文?凯利)等国外思想者图书风行中国的背景下,醒客花费近10年时间认真思考所成就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康国平(IT评论人、咨询顾问)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体温,重新理解媒介其实是重新理解我们自身的存在。信息换了外衣,传播是起点也是终点,连接取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能力。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下,媒介正在成为连接的节点。它不再是简单的内容表达和议题设置,本质上,这本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 ——吴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委员会秘书长、“罗辑思维”总顾问、资深互联网营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