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代沟、流行、从众、投射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充满趣味的心理现象,几乎人人都有所了解,却又未明所以。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编著的《趣味心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并期望在增进知识的基础上,能给大家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读者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地体味和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本书不求体系,不要求结构的严谨和完备,只涉及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四个角度,并在突出趣味性、科学性和日常性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条目进行选择和写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趣味心理/趣味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做梦、代沟、流行、从众、投射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充满趣味的心理现象,几乎人人都有所了解,却又未明所以。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编著的《趣味心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并期望在增进知识的基础上,能给大家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读者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地体味和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本书不求体系,不要求结构的严谨和完备,只涉及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四个角度,并在突出趣味性、科学性和日常性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条目进行选择和写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以“趣味”命名的系列读物,包括:《趣味语文》“趣味历史》《趣味考古》《趣味地理》《趣味逻辑》《趣味哲学》《趣味文字》《趣味美学》《趣味心理》等九个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要用“趣味”命名呢?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每门学科中选择了其中最有趣的、最容易引发读者兴趣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和知识。 它们既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辅材料,更不是考试秘诀,不需要预复习,不必做作业,更不用担心考试。你觉得哪本有趣就看哪一本,觉得哪一段有趣就看哪一段,有多少空闲时间就看多少,隔一段时间再看也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就要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根据特定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精选出适量的内容,以最容易接受吸收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这正是这套书的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编著的《趣味心理》是通过60多篇有趣的心理故事文章,引导青少年读者学到基本的心理知识,并从此对心理感兴趣。 目录 《趣味系列》修订本序 趣论心理 人的心理是什么 从“兽孩”的故事看人类心理的来源 望梅止渴是怎么回事 感觉对我们有多重要 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暖色调和冷色调 有趣的视觉现象 烹调上为什么要讲究“色、香、味俱全” 假如人没有了痛觉 有趣的错觉现象 梦的奥秘 你了解催眠吗 必须要睡觉吗 人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可以一心二用吗 心理学家眼里的学习是什么 动物能否学习人类的语言 舌尖现象 学习中的干扰现象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信吗 你知道测谎仪的原理吗 肥胖是怎样产生的 人为什么会服从权威 印象管理 孩子为什么不愿上学 动机与成就 趣谈个性 性格的一般类型 A型性格与压力 人的三次诞生——性征与性度 男子汉与娘娘腔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了什么心理学现象 创造者的人格特点 “杀鸡给猴看”有用吗 心理防卫形式 你健康吗 从“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起 少女性心理 少男性心理 认识你自己 认识代沟 教养方式与人格 为什么会这样 你想了解心理测验吗 你有过高峰体验吗 自我实现者的特点 人格测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你有考试焦虑吗 趣话人际 我们为什么需要别人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谈话的艺术 如何留下好印象 赞美的艺术 孤独为哪般 爱情的来向和去向 网上诉衷肠 性格类型与家庭危机 “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与“三个和尚没水吃” 牛犊恋 你的心理不平衡吗 角色扮演法的妙用 流言爱“粘”谁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谈拥挤感 流行的心理因素 情商自测 趣说效应 距离产生美——空间效应 投射效应 从众效应 得寸进尺——门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旁观者效应 安慰剂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 人群中的权威效应 定势效应 定型化效应——刻板印象 约翰·亨利效应 竞争优势效应 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马太效应 进尺得寸——留面子效应 空白效应 自己人效应 霍桑效应 后记 试读章节 少女性心理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刚步人青春期的少女,大多会感到有些难为情,即使是比较外向、泼辣的女孩,这时也会变得腼腆、文静。日趋丰满的体型也可能使少女们感到不安和羞怯。有调查表明,有25%左右的少女感到羞怯和惊奇等。甚至有少数受传统旧思想影响较深的女孩,会对自己的成熟表现出一种厌恶、拒绝和否定的倾向,如采用“束胸”等手段极力掩饰自己。 很快,少女便会开始对男性发生兴趣,留意男性可能发生的体态变化,并注意打扮修饰自己,爱美之心迅速增强,希望引起男性的注意并对自己有个好印象。但因男性的发育年龄相对滞后,故同龄少男经常不明白少女的变化,表现得无动于衷。因而她们会更喜欢与那些在她们看来已经懂事的男性交往。这时,少女的友谊圈子开始从同性朋友扩大或转向异性朋友。此时的少女有相当丰富的情感体验,表现得非常细腻。很多少女会在这时出现一种类似“母爱”性质的情感,如对婴儿特别有感情,喜欢逗他们玩,受伤的小动物等都可能让她们伤心好半天。 男性表现出的好感会让少女感到欣喜、幸福,而男性的冷落和漠视会让她们产生怨恨和悲伤情绪。若男性对少女的女性同伴表现出兴趣和热情,少女会产生怨恨和嫉妒。 少女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的现象比男的要普遍,她们也通常会把这种仅仅是因为正常的异性吸引而产生的情感理解为真正的“爱情”,认为自己“恋爱”了。但由于此时她们具有含蓄的特点,或是由于害羞,或是由于不能肯定对方是否也喜欢自己等原因,她们一般都会将爱慕埋在心里,较少主动表示。这种单相思现象让她们非常苦恼,一旦难以自抑,她们就会主动出击,表现为语言试探、传纸条、写信、直接邀请对方赴约等。当然,被她“恋爱”着的男性中也会有年长男性。女性的牛犊恋现象同样比男性普遍。这种现象会延续到青年初期。 确实,哪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不怀春,但是,正如上面讨论的,此时的怀春属于一种正常的异性吸引。问题是,少女一旦爱慕上某个异性,她很容易就会觉得对方在爱慕自己。对方的无意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模棱两可的话等,都会被她理解为是对自己的一种表示和回应,而这又会更进一步地鼓励、促使她投人更深的感情。等到最终发现对方对自己无意时,她可能会觉得对方欺骗了她,因而非常地愤怒、怨恨、失望和伤心等;她也可能会继续坚信对方是爱慕自己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不敢承认而已,因而就继续纠缠对方。不管怎样,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其实,少女的这种情形是由“爱情错觉”导致的。 造成“爱情错觉”的原因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投射”心理。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内心的需要、动机、态度等人格特点投放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这些特点。例如,吝啬的人会觉得其他人是小气的,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对他人的狠毒难以理解,怀疑邻居偷了斧头就越看越觉得邻居的形迹就像一个心虚的贼,等等。上述少女正处在这种心态中。她爱慕上了异性,内心当然渴望对方也是对自己有意的,在这种心态下去观察异性,自然较易陷入“疑人偷斧”的境地。 爱情错觉对青少年的伤害会非常大,青少年应对此加以高度注意。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爱情错觉现象在少男身上同样会发生。即使到了青年期此种错觉现象仍会迷惑不少青年男女。 一般而言,少女要比同龄的少男更成熟一些。一个对800名少年的调查显示,当少男更多地关注他们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如运动、学业等问题时,少女除了学习、容貌外更关心的是人身安全、别人的批评、与父母的争论、生活问题、父母的健康及以后的工作问题等。这或许也是少女较容易喜欢稍年长、更懂事的男性的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少女会逐渐重视自己的体态、容貌、性格等特征,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来评价自己,符合要求则自我欣喜,否则就易产生自卑、忧郁等不良情绪。 少女往往还有如下一些矛盾心态。既渴望快点长大成为妇女,又心怀恐惧想停留或退回到儿童时代,以逃避正在面临的进入陌生的妇女期的现实。她们想与男性进行更多的接触和交往,但又担心会被看成是厚颜无耻,或者担心不受欢迎。 另外,她们还很想炫耀自己的身体,但又怕太引人注目。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是经常能看到的,她们喜欢购买一些新潮暴露的衣服,但敢穿出去的并不多。很多女孩非常想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身体对男性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但一般不会轻易尝试,转而去同性那里求证。 性幻想是指以虚构的与性有关的遐想,来满足自己对性的心理欲求。少女的性幻想同少男一样,也很普遍,只不过有的人想的多些,时间长些,有的人想得少些而已,这是性成熟过程中的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她们想入非非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能会把影视作品或小说中的某些情爱情节,重新进行组合和加工,也可能将自己和某个熟悉的或根本不知道是谁的异性编织在一起等,虚构出一些与异性相处的浪漫情景,如在海边约会、牵着手在山中漫步、拥抱在月光下等等。 这种性幻想是随心所欲的,其中的异性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某个人,设置可以是完全臆想出来的某个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过分沉溺于性幻想中,也会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妨害,如整日恍恍惚惚,“白日梦”不断,这必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P93-95 序言 这是一套以“趣味”命名的系列读物,包括:《趣味语文》《趣味历史》《趣味考古》《趣味地理》《趣味逻辑》《趣味哲学》《趣味文字》《趣味美学》《趣味心理》等九个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要用“趣味”命名呢?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每门学科中选择了其中最有趣的、最容易引发读者兴趣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和知识。 如果你要学一门学科,或者老师要教一门学科,一定要讲究知识结构系统和内容完整。其中当然也会有一些有趣的内容,但也不得不包括不那么有趣、甚至非常枯燥艰深的内容。或者一部分人感到有趣,学得轻松愉快,另一部分人却毫无兴趣,只能硬着头皮学。 但这套书不同。它们既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辅材料,更不是考试秘诀,不需要预复习,不必做作业,更不用担心考试。你觉得哪本有趣就看哪一本,觉得哪一段有趣就看哪一段,有多少空闲时间就看多少,隔一段时间再看也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当然,不能只讲趣味。既然是以学科分类,还得对本学科的知识和内容作一番精心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呢?因为每门学科知识和内容的积累、记录、传承,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是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的心血凝聚成的,其中一些最重要、最经典的内容必须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到了今天,每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都已浩如烟海,如果不加选择,不用说这套书容纳不了,任何人穷毕生之力也读不完。再说,从我们所希望的读者的需求出发,也必须有所选择。 以我最熟悉的历史学科为例。 历史是靠人记录的,但一开始这一过程是相当艰难的。尽管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人类就有了记录历史的意识,但一直缺少工具和手段。在文字发明后依然存在书写工具和记录介质的困难,所以只能尽可能使文字简约,甲骨、竹、木、帛等都被用作书写材料,而最重要的内容只能镌刻于石材,铸造于青铜器。 由于已有的历史文献不易复制,大多只是孤本秘籍,一遇天灾人祸,往往从此消失。得以幸存至今,成为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史料、史书,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秦始皇烧毁了民间收藏的儒家经典,只允许官方学者保存研究,其中一位伏生专门负责《尚书》。秦末战乱爆发,伏生怕《尚书》毁坏散失,将书藏在墙壁中。战乱过后,他发现书已经遗失了一部分,就将书的内容记在心中,等待传播的机会。直到他九十岁时,才等到了皇帝派来记录的学者晁错。可惜他已口齿不清,只能靠听得懂他的话的女儿传达。加上他们讲的是山东方言,河南人晁错没有听懂,记录的内容又打不小的折扣。 只有在纸得到普遍运用和印刷术普及后,历史的记录和传播才有了物质条件的保证,才能够突破官方的封锁和限制,进人民间。甚至连统治者刻意禁毁的史料、史书,只要曾经被复制或印刷,往往依然能得到流传。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又面临着新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海量信息已可轻易获取。以前人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读起”,不过是发感叹而已,真正能拥有一部《二十四史》或随时可以读的人是不多的。而如今只要有一张光盘,或者能够连上相应的网页,《二十四史》不仅能随意读,还能逐句、逐字检索,找出每一个人名、地名、事件、制度就在瞬间。但是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终身也无法穷尽,即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无此必要,何况绝大多数只是出于业余兴趣的人! 历史研究固然应该不受任何禁区的限制,完全从史实出发,且无论巨细都有意义,无论正负均有价值。但运用和传播历史知识、历史研究成果时必须根据各方面的条件而有所选择,如对专业和业余、精英和大众、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等,就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还应顾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德、民族感情、宗教信仰、风俗禁忌等多方面。 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就要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根据特定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精选出适量的内容,以最容易接受吸收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这正是这套书的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趣味系列这套书,原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策划出版的,受到了读者,特别是中学生的热烈欢迎,加印多次,其中《趣味逻辑》《趣味哲学》加印20多次;2007年出版了插图本。本次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趣味系列新版,《趣味文字》《趣味心理》是第一次出版,其他7本对原有版本的内容做了新的修订,根据时代变化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重新装帧设计,希望给读者朋友,特别是中学生朋友编辑一套“开拓人文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人文社科入门读物。 葛剑雄 2014年1月10日 后记 做梦、代沟、流行、从众、投射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充满趣味的心理现象,几乎人人都有所了解,却又未明所以。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并期望在增进知识的基础上,能给大家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地体味和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本书不求体系,不要求结构的严谨和完备,只涉及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四个角度,并在突出趣味性、科学性和日常性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条目进行选择和写作。 参加写作的有苏州科技学院心理系的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和陈海芹,最后,全书由艾振刚统稿。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参考或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未能一一标明,谨此致以衷心谢忱! 最后,我们谨向为本书的写作提供宝贵意见并付出辛勤劳动的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王海涛先生、王媛媛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艾振刚 2014年3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