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浙江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开始流行一个概念,说是浙江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根据浙江大学赵伟、黄先海教授等研究,这里有三个不同说法,“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工业化中期~后期过渡阶段”以及“工业化后期”。
对于这些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笔者因为缺少研究,只得采取拿来主义。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也不太敢用。不过长期来总有一个疙瘩,如果仅就浙江制造业的结构而言,大概距工业化中后期,可能还有一些距离。
最近笔者拿浙江的制造业结构与日本比较,加之长期来有一些想法,突然跳出一个概念,这就是浙江制造业具有工业化中前期的结构特征。
20世纪80年代读张培刚教授在哈佛完成的博士论文改写的著作——《农业与工业化》,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享用至今。张培刚教授说,传统农业国的工业化进程,通常是从食品或纺织工业起步的。当时刚从新闻专业出来,觉得经济学是如此新奇,所以一些很简单的概念也能激起我较强反应。
张培刚教授的观点,帮助我建立了一个产业结构判断标准。这就是纺织、服装、食品等比重较高,就表明产业层次较低,反之则产业层次较高。当时利用第一次工业普查材料研究浙江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纺织业产值占到1/3,所以课题报告的一个小标题是这样写的,“纺织业是浙江现代经济增长的入口处”,后来发表在北京的一家刊物上。
30年过去了,浙江制造业仍然停留在这个“入口处”上。2009年,浙江纺织服装皮毛行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仍然高达18.9%。为了说明问题,我进一步把纺织业和化纤业加起来与日本作同口径比较:浙江2009年这组行业的产值比重为16.2%,日本1955年仅为14.2%,当时日本人均GDP为1612美元(1990年价格)。1957年以来,日本这组行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到197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6608美元(1990年价格),纺织业产值比重仅为4.8%。如以日本为参照,浙江制造业结构层次,大致相当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时的水平。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判断。库兹涅茨对57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其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所做的研究表明,当一国的人均GDP从100美元(1953年美元)上升到1200美元(1953年美元),纺织服装业的产值比重,从23.1%下降到11.1%。而人均GDP为100美元(1953年美元)的这组国家,在库兹涅茨分析中,是发展水平最低的一组国家。
浙江制造业结构这种鲜明的工业化中前期特征,是全球化格局下浙江比较优势导致的一种结构特征。浙江企业家要素丰富,知识要素则比较缺乏,资本积累根基还不坚实,社会诚信水平较低,更是缺少发达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浙江相当一部分企业,干脆就在出口市场支撑下,把纺织服装这口井越挖越深,形成了如学术界所说的低层次产业的强烈路径依赖。
当然,浙江省的产品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则已具有相当水准。绍兴县印染业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是浙江制造业能长期停留在“入口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管怎么说,在当前约束激励因素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这条路子显然不可能再走下去了,浙江必须尽快走出这个“入口处”。这里进一步提出以下三个观点。
一是谨慎使用工业化中后期这样的概念。因为这将误导我们对于制造业结构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对于当地经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另一方面是有可能弱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二是创新传统产业。产业结构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比尔·盖茨曾说,他的微软公司甚至不一定强于可口可乐公司。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但应该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以新的资本形态、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新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来生产经营纺织服装等产品,创造新的传奇。
三是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在“十二五”时期大大加快。1990年以来,广义的纺织业产值占浙江工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快。与此相对应,机械、石化和电气电子行业发展开始加速。“十二五”时期,预期浙江将以收缩性调整和增量调整并重格局,促使制造业结构达到一个全新的状况。P3-5
本书是我1990年以来至2011年底,有关人生、社会、新疆和去日美等散文。绝大多数曾发表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浙江》、《浙江经济》、《新民周刊》、《第一财经日报》等。2000以来发表和撰写的经济散文,集中收录于《卜日石记二》。
深深感谢所内诸位同事,感谢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诸位领导、师长和朋友,感谢我的家人。
卓勇良
2011年12月27日
3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突然发现,气温正在缓慢下降。原本到处可见的大象,这时再也找不到踪影;才刚九月,早上就有霜降。
这天,西周关中一个部落召开长老会议,决定举行盛大的占卜仪式。大地温暖来自太阳,气温下降,必定是太阳神发生了某种变故,他们得问问太阳神。
太阳神啊太阳神,您还能如昔日一般,赐您的子民以温暖吗?
这时部落里一个最聪明的小伙儿提出,不能用通常的牛肩胛骨占卜。太阳神已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警告,应该用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占卜,既表明部落对于过去生活的决绝,更是以此衬托太阳神的至高无上。小伙儿警告说,如果不是用太阳神偏爱的方式,占卜将毫无意义。
于是长老们再一次召开会议,争论持续了九百九十九天,因为他们实在难以确定哪种占卜方式是太阳神的最爱。此时灾难愈加严重,部落濒临绝境,无奈之下,长老们终于艰难地决定,用山上最寻常的花岗石,在太阳神石前占卜。
太阳神石置于部落中央,系太阳神所赐。几千年前,大地为炽热的太阳炙烤,部落缺吃断水,处境极其困难。一天晚上,东方天空突然划过一道眩目火光,紧接着一阵巨响,山河动摇,大地颤抖。第二天一早,离部落当时所在地九千九百九十九步的地方有一个大坑,一块褐色神石静静躺在坑底。
就在众人惊诧时,坑底突然冒出一股清泉,众人大喜。日出日落,泉水荡涤大地;岁岁更替,泉水滋润庄稼。神石渐渐高出地面,人们以神石为圆心而居,神石成为部落的图腾。
太阳神石来自太阳,是部落向太阳神表示敬意的最好使者。盛大的占卜仪式终于在一个最为吉利的日子,在日出的一刹那,开始在太阳神石前举行。
占卜的火堆被泉水浇灭的那一刻,部落里那位最聪明的年轻人,盘膝对着陨石和占卜的花岗石,在众位长老陪伴下,凝思七天七夜,终于得到了来自太阳神的信息:
世俗的人们啊,我必得惩罚你们的懒惰和贪婪。我,太阳神,绝不会像先前那么慷慨,大地将不会像先前那么温暖;我必得惩罚你们的骄傲和奢华,你们,必得在辛勤的劳动中增进知识和才干,必得在俭朴的环境中生存,非如此,你们必得回到茹毛饮血年代。
众人面面相觑,渐渐地有了共识。只要更加虔诚地敬畏天地,只要更加辛勤地劳动,只要更加健康地生活,部落才将生存,生活才将继续,人神才将再次共乐。
3000多年后的某日,考古队在关中某地发现一块陨石,陨石不远处有一块通体被火炙烤过的花岗石。花岗石布满了裂纹,被崇敬地置于一个简朴的祭坛上。就在以陨石和花岗石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内,历时数年的考古表明,这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极好、文明程度极高的古村落聚合。
细读花岗石,比照陨石上的信息,奇迹发生了。考古队最资深的一群专家,仿佛被闪电击中,顿时有重大发现。考古队终于了解到3000多年前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逐渐揭开了这个古村落聚合生态化发展的奥秘。
于是,这块原本再普通不过的花岗石,被大家称为卜日石。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卜日石如今静静地躺在神圣的陨石边上,如果不是讲解员介绍,参观者已经不太会注意到这块曾得到过太阳神莫大恩惠的石头了。
卜日石仆人记于杭州北高峰下
2011-10-20
《卜日石记(2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卓勇良1990年以来至2011年底,有关人生、社会、新疆和去日美等散文。《卜日石记(2散文集)》中绝大多数曾发表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浙江》、《浙江经济》、《新民周刊》、《第一财经日报》等。2000以来发表和撰写的经济散文,集中收录于《卜日石记二》。
《卜日石记(2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卓勇良1990-2011年发表的散文,其中包括少量经济短文,展现了作者对于世事的观察和思考。绝大多数曾发表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浙江》、《浙江经济》、《新民周刊》、《第一财经日报》等。作者2000-2011年发表的经济散文,汇编于《卜日石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