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也李敖一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毓刚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也李敖一下》,正是潘毓刚为了纪念和李敖这段长达半世纪的友谊而作的。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潘毓刚为李敖著《预备军官日记》写的序,第二部分收集了潘和李从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四目的《二十年后的第一次通讯》到现在的三十一封信。若干信附有相关文献(资料),则放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则选刊了若干新闻媒体对潘李采访的纪录。

内容推荐

潘毓刚在量子化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世界教育家名人录》,并荣获前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被德国波恩大学、史图佳大学、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等著名高校和机构聘为客座教授。还曾连续四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荣获全美华人杰出贡献奖。

令许多人感到惊叹不已的是,这位世界级量子化学家从小最感兴趣的竟是哲学,升大学时,按照父母的期望报考了理工科,取得了气象学学士学位。到美国之后,才攻读化学博士。而他的老朋友李敖却认为:“如果小潘当年在大学攻读人文科学,他的成绩可能更大,也许已为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文方面诺贝尔奖的人。”

《我也李敖一下》是他以理性之笔,抒发人文关怀之情的小品,有诙谐、有义愤、有不屑、有温情,正见其汪洋之风。

《我也李敖一下》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录

潘毓刚《我也李敖一下》祖国版序 李敖

前言一代自序

第一部 话说李敖

 虽非冤家,却也路窄

 李敖之“最”

 李敖和魏京生

 谈柏杨兼论李敖

 物以类聚

 李敖“参选”的意义

 李敖和韩寒

第二部 潘毓刚给李敖的三十一封信

 二十年后的第一次通讯

 阎王要严“炸”你也!

 达赖十四世是“骗子”领袖,绝不是“精神”领袖

 不要伪造历史!

 我要办个《求非报》!

 一物作三礼

 你是替罪“野猪”

 李敖是何“物”?

 共襄义举

 笨蛋!怎么吃到嘴里的小乳房都吸不住!

 放心!他不会去抄你的家!

 不管你的活,但关心你的死

 我要当“闲云仙鹤”了!

 留着你落选后再“打”!

 不要盲目崇拜权威

 揭发伪君子!

 不趋炎附势

 请李登辉题“戒急用忍”挂在军中乐园

 我要出一本非科学家也看得懂的书

 请你吹捧我!

 打秋风的人要来了!

 有人要“揍”你!

 老潘也不是老实的好人!

 害人的宗教

 典型的伪君子

 民族败类榜

 骂骂那批混蛋

 你在挡人财路

 你连狗都不如!

 几篇好文章让你学习

 养女不教谁之过?

第三部 我也李敖一下

 速溶英雄

 讲民主你们不懂,搞革命你们不敢

 “魏彭会”

 狗有生存权吗?

 荣誉博士?

 伪善还不如真恶

 西藏没有人权和宗教问题,只有神权和迷信问题

 反驳《波士顿环球报》社论的信

 “公平”地“自由”竞争

 “文明人”的良知

 愈穷愈见鬼

 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教皇信上帝吗?

 宗教信仰自由

 秋日随笔

 妖僧乱政

 教我如何爱台湾?

 科学是什么?

 怎样辨别是非

 如此“勤政爱民”

 谁造成的僵局?

 西式民主不是万灵丹

 台湾是世界民主成功的故事?

 只喊和平统一祖国有用吗?

 这样的“民主”不要也罢!

 快除致命“肿瘤”!

第四部 潘毓刚受访记

 高原一片云霁风和·西陲渐晏

 亦师、亦友、亦兄长

 潘毓刚:每个人都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

 放眼论才俊首推潘毓刚

 我眼中的李敖

 潘毓刚:叫我“泰斗”是对我不尊

 无欲而刚,有志乃伤

 用海外之力为中国储备人才

 一顿早餐的廉洁教育

 潘毓刚教授之为人

 潘毓刚教授就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

 跋(后记)

试读章节

李敖之“最”

李敖说:“不认识我的人,喜欢看我的文章;认识我的人,喜欢听我讲话;了解我的人,喜欢我这个人。”作为他的一位三十年老友,我经过这三个阶段,深深体会他这句话。今天在介绍李敖的场合里,有二位历史专家也是李敖多年的朋友龚忠武和汪荣祖,他们介绍他在学术上和专业上的成就,我愿从一位非专家的立场,感性地谈谈李敖之“最”。本来李敖说过最有资格吹捧李敖的人就是李敖,因为我们都是欣赏李敖的人,要我们介绍他,难免要吹捧他,虽然做得不如李敖好,但也只好不自量力而为之了。

大家都知道李敖主张“全盘西化”,但他却是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有许多传统价值观念的人。例如他欣赏“诛奸谀于既死”的中国传统正义观念,所以蒋介石死后不久,他写了六集《蒋介石研究》,之后还编写了《拆穿蒋介石》和《清算蒋介石》二书,把“诛奸谀于既死”发挥到极致。他也常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他赞扬“悲歌慷慨之士”;“唯大英雄本色,是真名士风流”。在政治伦理方面,他欣赏《淮南子》说的“重为惠若重为暴”;“为政者,无智,无能,无为”;和唐太宗与功臣侯君集的奇情故事等。他常责人“曲学阿世”;“无大臣之风”;“无大学祭酒的才德”。他也力行“行客拜坐客”的中国传统观念,和友人生病时去探病的习俗。在大学时期,他一年四季穿长袍,除表示他的特立独行外,我想多少也表示他里表一致地保有许多中国的传统。许多主张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人,反而没有像李敖那么执著地实践一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他们更没有像李敖懂得那么多的中国固有文化。例如北京天安门前的大十字架,许多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我从李敖那里学到这怪物叫华表,而且还知道它是唐虞时代,皇帝鼓励人民提建议的标记。我们常听人说孟姜女寻夫哭长城,许多人都以为孟姜女是姓孟的女人的名字,我从李敖那里才知道,中国传统轻视女人,女人没名字,孟姜是姓孟的女人的意思,后人不知原意,在孟姜的后面再加一个女字,变成了“姓孟的女人女人”,甚至误会“姜女”为女人的名字。“婚”是指新娘的爸爸,“姻”是指新郎的爸爸,而“婚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是新郎新娘的爸爸之间建立关系,知道这婚姻原意的人恐也不多。我们常介绍自己的妻子称内人,其实李敖告诉我们,唐朝时大官家里的家妓叫内人,今天我们向人介绍自己妻子叫“内人”,其实是“妓女”。今天我们把“诽谤”当作贬词,而古时诽谤是“忠谏”的意思。无知乱译《资治通鉴》的柏杨,不知“太岁”、“期”等等的真义,李敖都把它们解释得清清楚楚。另外我假如不是读李敖的文章,也不会知道“且”和“也”还有“x”级的含义。总之,从李敖的言行看来,他并不是字面上的“全盘西化”者,他认为中国许多好的传统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与西方文化相通的。不过我认为中国和西方对这些所谓的好的传统强调的程度,有时是不一样的。

李敖是读中国书最多、个人藏书最多的人,与李敖打笔仗的敌人之一徐复观,都承认李敖可能是读中国书最多的一个人,他家四壁都是书,个人藏书可能有十万册。

读书多和藏书多并不稀奇,足以珍贵的是他也是最懂得读书、最善用知识和数据的人。因此他曾自豪地说:“空骂一个人是王八蛋,骂得再漂亮也不够,要有证据证明他是王八蛋,才算本领。”

李敖是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人,他自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就凭这句话,多少也可看出他白话文的功力。我们随便可举几个例子,例如他说:“国民党的文告,写的时候像便秘大便不通,出来的全是大便。”“国民党把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包庇财阀是也),政治问题法律解决(如以法绳之异己是也),法律问题经济解决(法官收受红包,司法黄牛是也)。”“民进党把政治问题经济解决(当主席用钱买),经济问题法律解决(如声言贿选而闹到法院),法律问题政治解决(如纠众掳人,胁迫官署重新验票)。”他形容国民党监牢医务室草菅人命,只简洁地用了一句“只换屁股不换针”,怪不得端木恺说李敖“用笔如刀”。

李敖是著作被禁最多的一位作家,迄今为止他有九十六本著作被国民党查禁。

李敖是最重是非,“对是非是绝对不让步的”,因此是非之前,他六亲不认,正因为如此,他也成为树敌最多的人。

李敖是骨头最硬、最勇敢的人。他自称是文化空中飞人,他说:“李敖满腹经纶,一身傲骨,艺高人胆大,在警察国家中,每月开夺命飞车,做拼命三郎。虎口捋须,太岁头上动土,用文化之笔,四面树敌,八面威风,出《千秋评论》一册。读者每月花一百元门票,看李敖“文化空中飞人”一次。没摔下来大家喊好,摔下来大家叫活该,这种生涯非文化空中飞人而何?”有人说台湾有李敖存在证明台湾有言论自由,但李敖认为他的言论自由,是以他的生命争取来的。他借屈原的话说:“宁正言不让,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君子患有所不辟也”的实践者。他为理想已置生死于度外。难怪有人说:“李敖是全台最快乐的人,因为他独来独往,高兴骂谁就骂谁,就敢骂谁,毫不顾忌任何人的骂谁。没有老板,没有朋友,一笔在手,六亲不认。”但他的勇气是用于扶弱抑强,为弱者主持公理正义的。

李敖是最真性情的人,他认为做一个伪君子不如做一个真小人。因此他常揭发伪君子的假面具,而得罪许多“正人君子”。P17-19

序言

一九五九年九月,在台湾大学理学院毕业的老潘和文学院毕业的小李都被国民党政权征召,入伍服预备军官役。二人都到高雄凤山国民党的陆军步兵军官学校预备军官训练班第八期第九中队受训,因此相识,迄今已五十年。虽一理一文,但亦颇多“英雄所见略同”,有时也有意见相左,所以五十年来,除老潘在美国留学,小李在坐国民党大牢一段时间外,一直保持通信,为纪念五十年的交情,想把五十年来的通讯结集成册。可惜小李坐牢之前,老潘给他的信多因国民党特务抄他家时流失,只有几封小李已在不同的书里发表尚保存下来。后来的通讯亦保存不全。现在将老潘存有影印副本的三十余封和相关资料结集成这本书,让读者一睹科学家与哲学家对事物见解之异同。

本书第一部分第一篇——《虽非冤家,却也路窄》,是我为李敖著《预备军官日记》写的序,由此序可知道和李是如何认识的,接着是转载数篇老潘评论与小李有关的文章。

第二部分收集了潘和李从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四目的《二十年后的第一次通讯》到现在的三十一封信。若干信附有相关文献(资料),则放在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则选刊了若干新闻媒体对潘李采访的纪录。

本书手稿承黄净女士打印校对及提供宝贵意见,又承吕佳真女士策划编排及校对最后清样,谨此致谢。

后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汕头大学成立初期聘请我任该校名誉教授,在建校初期提一些建议,一九八六年我曾到汕大访问一周,并做了几个报告。二○○五年春季,我在暨南大学国际学院执教一学期的期间,汕大党委书记谢练高先生托广东科技教育学院的张立法先生邀我再度访问汕大,在访问期间,做了一个报告并与汕大理学院院长李丹教授(现任汕大副校长)谈汕大正进行的教学改革,谈得很投机,因此决定于二○○六年到汕大任教一学期,将收入所得在汕大理学院设立“潘毓刚奖学金”,每年有四位学生受益(见本书汕头特区青年报记者周永固先生《一顿早餐的廉洁教育》一文)奖学金的基金明年即将用完,有人建议我为这基金“充值”再到汕大教学一学期,将所得工资再用作基金,但我考虑到现今年轻人找工作困难,不应占了年青人的职位(当初我答应任教一学期旨在提倡资深教授任教基础课,并将工资资助优秀贫困学生),现已提倡过了,且自己年纪也大了,不宜再占年青人的位置,应让出来,所以改变一种奖学金“充值”方法,将我去年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我也李敖一下”简体字本的版权捐给汕大,该书简体字版的所有收益全部捐给汕大用作奖学金。我第一本散文集“教皇信上帝吗?”曾由李敖为我写了序,结果他写的序广被中文媒体引用,效果甚佳,因此这本散文集也想请他写个序,看看这些年来他吹捧别人的功夫是否有所长进,读者们可将前后两个“序”作一比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