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教归一(佛教与道教儒教)/佛教书系/华夏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刘聪//王黎芳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三教归一(佛教与道教儒教)》由刘聪、王黎芳著: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教和道教的真正形成是在汉朝,儒教在汉武帝时期获得了独尊的地位,道教是在东汉动荡的社会中产生的,而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则是在两汉之际通过西域传入了中国。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最初一段时间中,主动借用中国传统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资料,将来自异域的佛教装扮成中国的样式,以便于中国人接受。

内容推荐

佛教与道家、儒教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这本《三教归一(佛教与道教儒教)》由刘聪、王黎芳著,通过佛家与道教儒教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此进行梳理分析,划分为四阶段: 相遇与借用:东汉时期的佛教与儒道、冲突与融合:魏晋至唐的佛教与儒道、合流与辅政:宋至清的佛教与儒道、困境与互救:近现代佛教与儒道。全面地解析了佛家与道教儒教相互影响和思想融合。

目录

一 相遇与借用

 ——汉朝的佛教与儒道

 1 汉朝的宗教

 2 初传时期佛教对儒道的借用

二 冲突与融合

 ——魏晋至唐的佛教与儒道

 1 佛教与儒道的冲突

 2 魏晋至唐佛教与儒道的融合

三 合流与辅政

 ——宋至清的佛教与儒道

 1 三教合流

 2 三教辅政

试读章节

1.汉朝的宗教

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教和道教的真正形成却是在汉朝,儒教在汉武帝时期获得了独尊的地位,道教是在东汉动荡的社会中产生的,而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则是在两汉之际通过西域传人了中国。儒教的形成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经济崩溃、民生凋敝、诸侯王叛乱等问题的影响,中央政权的稳定乃至生存都面I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思想学术形势来看,几乎不可能构建起以儒学为核心的统治思想体系。汉朝初年,为顺应特殊形势的需要而实行了特殊的国家治理方式,即“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无为”思想成为了当时政治的指导思想。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重建统治思想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学术思想等条件基本成熟。于是汉武帝开始着手统一思想,建构适应中央集权政权需要的统治思想体系。他宣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将兼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汉朝儒学作为新的统治思想。儒学从此获得独尊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儒学开始了新的发展形态:由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逐渐演变为具有神学色彩的汉朝儒教。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变化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汉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丰富了儒学的内容。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初步具有了宗教性质。“天人感应”是指上天和人类能够相通,上天能干预人间的事情,人的行为也能被天感受到。这种观念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的宗教观念。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天和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如果人间的事情做得好,会得到上天的奖赏,做的不好,会被上天处罚,对于部落首领来说也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董仲舒在继承前人宗教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儒教的“天人感应”论。在论证帝王权力的来源时,董仲舒说:帝王是人世间至高至尊,其权力是“天”授予的,其至高地位也是“天”确立的。因此,对“天”而言,帝王是“天之子”,所以帝王要通过“祭天”来感谢上天的恩德。在他看来,祭天是帝王最重要的事情,甚至超过祭祀诸神和生身父母,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废弃,即使在灾荒之年、征伐之时、大丧之际,都不可停止。帝王祭天也不可让他人代替,场面越宏大、越隆重越好,否则上天就会降下灾异,甚至会使国家败亡。

董仲舒还认为,人是天创造的,人的形体构造和精神性情等都像天,是天的副本。天有366日,人就有366个小的关节;一年之中有12个月份,人就有12个大的关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阴晴冷暖,人有喜怒哀乐;天有四季更替,人有生老病死。总之,人是天的复制品,天人的结构是一致的。再如,董仲舒主张天可以通过祥瑞或灾异对人进行奖赏或惩罚。按照天道行事,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符合天的意志,天就会降下凤凰、麒麟、嘉禾等祥瑞,表示对帝王的赞许奖赏。否则,天就会降下日食、陨星、地震、水患等灾害,以示其对帝王的不满和惩罚。儒家通过这样的一套理论,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皇权天授的至高地位,也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依照天道而行。

P2-5

序言

《华夏文库》发凡

毫无疑问,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追求、文化叩问与出版理想。我们不禁要问,在2l世纪初叶,在全球文明交融的今天,在信息文明的发轫初期,作为一个中国出版人,我们正在或者将要追求什么?我们能够成就或奉献什么?我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进程?在一连串的追问下,于是,有了这套《华夏文库》的出版。

自信才能交融。世界各大文明在坚守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探视其他文化精神内涵的步伐,世界不同文明正在朝着了解、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正是与世界各文明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五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正在不断地被其他文明所发现、所挖掘、所认知,汉语言正在生长为世界语言,儒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借助这样一种正在成长着的文化自信、自觉、开放、亲和之力,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眼光全面系统梳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向其他各大文明与文化圈正面展示自我,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的目的之一。此其一。

知己才能知彼。身处五千年文化浸润的今天,重新思考我们先人的人生思考、价值思考与哲学思考,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所在、立命所在、安身所在,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与出版人不得不再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分子,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何优秀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只有熟知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悟明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宣说自己、弘扬自己、光大自己。因此,我们策划组织这套《华夏文库》的初衷,还在于让当下的知识青年全面系统瞭望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全景,并借此能够对更为深广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比较认知的基础。此其二。

顺势才能有为。我们正处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交汇处,信息文明带领我们从读纸时代进入读屏时代,以智能手机屏幕为代表的书籍呈现方式正在与纸质书籍争夺阅读时间与空间。我们正在领悟数字技术,正在以信息文明的视角,去整理、分析和研究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在生发和原创着当今时代的文化。由此,我们试图架起一座桥梁——由纸质呈现而数字呈现,由数字呈现而纸质呈现,以多媒介的书籍呈现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四者结合,共同筑成《华夏文库》以奉献给信息文明时代的新读者。此其三。

总之,这是一套——专家大家名家写小书;以最小的阅读单元,原创撰写中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明系列主题与专题;以图文、音视频多媒介呈现的方式,全面介绍与传播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系统普及与推介中华文明与文化知识;主旨是为了让世界与中国共同了解中国的——大型丛书,借此,复兴文化,唤起精神,融人世界。

耿相新

2013年6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9: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