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缘由我不能讲明,我知道圣彼得不会叫我的名字。
——歌曲《生命万岁》,英国酷玩乐队
和其他读者相比,你自己更有道德吗?如果总分从0分到100分之间,把自己和其他读者比较后给自己打个分。如果你认为你在读者群中是最有道德的,就给自己打100分。反之,就给自己打0分。如果你的道德居于一般水平,那么给自己打50分。如果你属于某个组织,也给这个组织打个分,从0分到100分,和其他组织相比,该组织的道德水平如何?
你和你的组织会怎么做?如果你跟我们所调查的大部分人一样,那么你们的分数都在50分之上。如果计算本书读者的平均分,很可能在75分左右。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像刚才所分析的,平均分可能是50分。有些人一定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比其他人更高①。大部分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实际上,人们没有意识到预期的道德水平和实际的道德水平之间的差距。
本书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存在着这种道德盲点,因而人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差距,即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同时,通过清除组织上和社会上的盲点,人们就能够缩小自己所属的实际组织和自己理想的组织之间的差距。这样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我们理想中的社会。行为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如何行事,并解释其原因的学科。本书汲取行为伦理学领域的知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就可以意识到自己道德中的盲点,并得到一些建议以消除它们。1.1 行为伦理学:一种解析不道德行为的新思路
思考下面两种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观点:
本次经济衰退并不是由商业周期中的一个正常的低谷造成的。不负责任和错误的决策使这场危机一触即发,从华尔街蔓延到华盛顿,最后殃及大街小巷。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一系列错误是系统性的:是处于低息和监管缺位环境中的银行业本质使然,而不是一些骗子和傻瓜的滑稽表演。
——理查德·波斯纳
对于同一场经济危机,上述两位知名人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观点指责了操纵金融系统的那些坏蛋;第二种观点指责了被那些坏蛋所操纵的金融系统。孰是孰非?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即使把两种观点合并起来,还是不够全面。
是一些贪婪的、不怀好意的个人引发了这场危机吗?完全正确!如奥巴马总统所说,一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参与了不法行为,酿成了这场危机,应该把这些罪犯绳之以法。金融系统一定会助长这种行为吗?完全正确!一些机构、法律、法规都非常需要进行改革。这两种观点合在一起能够全面解释金融危机吗?并非如此!
上述两种观点中还少了一个原因:成百上千的人应该为其无知受到谴责。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那些貌似无害的行为却是完全错误的:抵押放贷的公司只是模糊地知道买家承担不起他们想要的房子;分析师创造了抵押贷款债券,却不明白这种产品会产生的连锁反应;这些债券的卖家没有领会到它们的复杂性;银行家发放的贷款过多;监管者依赖游说活动和投资银行捐款。据《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推测:这场危机也涉及许多人,他们虽然意识到其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却听之任之,以为“总有一些更聪明的人明白这其中的运作机制”。
21世纪发生了无数的丑闻,不断消磨着我们对商业和领袖的信心。怎样才能在压力下更加坚守道德,各类组织和金融机构已经作出努力,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改善和加强职业道德操守。他们在公司行为规范、价值使命宣言、道德监督、道德培训等一系列道德和合规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其他一些努力本质上是规章制度层面的,包括美国国会所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这些规章制度改变了一些规则:纽约证券交易所如何管理其成员企业的方式、每个公司如何向其雇员传达和沟通它们的道德标准、监督并惩罚违规者。
当我们支持并鼓励组织内出现更多的改善道德方面的决策时,结果却是喜忧参半。一项权威的多元化的研究项目甚至发现:一项企图“做正确的事”的、在组织层面的改善项目却产生负面影响③,而且这种干预也是老生常谈了。过去也有很多类似的道德改善的举措。尽管这些干预措施代价不菲,新的道德丑闻却仍层出不穷。
同样地,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商学院都开展了道德培训课程,商学院的评级也经常明确地评估课程中道德培训的普及度。然而这些道德培训的效果却被证明是短暂的,MBA行为准则通常是培训项目,在一些案例中表明,这种培训对MBA道德行为上的改善微乎其微。实际上,根据阿斯彭研究所2008年的一项调查④,MBA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越久,就越会感觉在应对价值冲突时没有准备。
让金融危机的当事人参加更多的道德培训课程,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机了吗?如果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采用类似的培训课程,这对避免危机无济于事。道德介入已经失败,并且未来还要失败,因为它们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即当出现道德困境的时候,人们能够认识到它的出现。道德培训假设加强决策中道德的成分,就会激励管理者选择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但是道德培训所依据的前提却不够完备:管理者在按照道德标准行事和赢取组织利益之间作出明确的权衡。这种范式无法认识到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人们内在的心理反应。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