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希望1号家长这样做
有些完美型的家长,因为设立了超高标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跌入吹毛求疵的性格陷阱中。给这些家长提个醒,你的这些情绪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害,必须积极处理。
不要总是对孩子心怀不满
有位1号完美型家长曾经这样向我倾诉烦恼:
前两天,孩子的成绩出来了,在初一上学期的期末统考中,他考了班级总分第三名,尤其是语数英成绩突出,分另4为95.5分、98分、97分。不过,我并不满意,因为他总是在一些简单问题上丢分,仍然缺乏良好的考试技巧,犯的都是低级错误。
这位家长,不是在做作,更不是在炫耀,而是真的对孩子取得的良好成绩仍然心存不满。她继续说道:
分析孩子这学期的试卷,毋庸置疑,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但还是有骄傲、自负、轻敌、大意的问题。月考后开家长会,语数英老师都和我说了一句同样的话“你儿子学习没有问题,就是比较粗心”。粗心是老师客气的说法,背后的含义就是孩子不够严谨和细致。当我指着试卷问他为什么会做错这么简单的题目时,他那句“太简单了”把我气得七窍生烟。
虽然孩子考了第三名,但我没有表扬他,反而针对他这学期以来突出的毛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过分追求完美的家长们,你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你怎么总是对孩子不满意?也许你会说那是严格要求孩子;也许你会说那是含蓄表达,担心表扬后孩子会翘起尾巴;也许你会说只有盯着孩子的问题,他们才能改过来……可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板着脸的样子真的把孩子吓到了。孩子取得好成绩后的那种自豪感,早已被家长的严格要求吹到九霄云外去了。
想一想,你为什么总是对孩子不满意呢?也许你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盯着孩子的问题,他改了不就好了吗?”但你要明白,孩子改正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讲究方法。你盯着孩子的问题,可能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已经给孩子增加了不少的压力,让他泄气了。
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分挑剔
家长过分要求孩子自控、规矩,并且总是缺乏鼓励,孩子往往会长成一个“小大人”,而且可能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成长阴影。
一位孩子在周记里抒发了对妈妈无可奈何的心情:
妈妈,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虽然我装得满不在乎,可我真的很想努力做好,我真的很害怕,我不愿看到你因为愤怒而扭曲的脸庞,我怎样才能让你重新成为我的天使妈妈?常常是我努力过后,你依然会发火,因为你需要我完美,完美得就像那画中的孩子,可他只是挂在墙上。我也想像鸽子一样在外面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飞翔,可我一直在笼子里,无法舒展翅膀。你的呵斥,让我丧失信心、丧失勇气、丧失尝试的欲望!
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不错,但是初中的一次考试考了年级的中等。妈妈接孩子回来,心中很失落,竟然一路上没有搭理孩子。孩子感到很难过,压力很大。若干年后孩子与妈妈说起此事。关于这件妈妈早已忘却的事,孩子过了好多年还有深刻的记忆。妈妈才知道孩子仍然耿耿于怀,才意识到因自己要求过高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那么久远。
也许你会振振有词地说:“法乎其上,取乎其中。”我对孩子要求高一些,即使他达不到,也会取得中间的结果,这样不是挺好吗?事实是这样吗?如果孩子真的无法达到你的高要求,你是不是会表现得一脸不满,甚至一脸的狰狞相?当孩子总是处于就是再“向上蹦”也达不到你的高要求状态时,他的信心何在,快乐何在?孩子要承受家长的恼怒情绪,的确不容易,这也会造成他的心理压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很容易导致对孩子过分挑剔。具体表现为:不善于表扬,经常批评指正,最后使双方都感到不愉悦。
完美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良好愿望,但从古至今,又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呢?所以,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完美,就注定了自己与孩子永远处在失败的心态中。你也可以反思一下,孩子都没要求自己的家长完美,家长自己也没这样要求自己,你又干吗非要跟孩子过不去呢?
所以,家长应发自内心地对孩子的进步表示欣赏和赞美,而不能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因为当你真心觉得你的孩子是个优点多的好孩子时,他就可能变成你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当你觉得他是个缺点多的坏孩子时,他就可能真的变成那样的坏孩子;当你觉得他不值得信任时,他就可能会变得不值得信任……也就是说,你心目中的形象会不知不觉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P26-29
写在后面的话
从教三十多年,又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学校兼任心理咨询教师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太多“你不理解我,我不明白你”的亲子故事。最令人遗憾的是,当家庭教育或亲子关系出现不和谐时,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但往往追根寻源后发现,至少80%的问题是家长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说家长是根,孩子是花朵的话,那么花朵出现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问题的内在投射。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在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不行、思想品德出现问题时,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虽然,许多家长都明白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学校是家庭,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但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作为施教者,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却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扭曲或方法粗暴呢?而作为受教者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怨恨或充满敌意呢?是因为彼此没有对准频道。家长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因为对自己没有透彻认识,对孩子没有根本了解,只是把焦点对准了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自身也需要教育。其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常常事与愿违。
究竟该如何实施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呢?我在接触了很多家长,并了解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后发现,他们缺乏自己的教育思路,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或个性需要,不能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实施教育,只是一味照搬别人的教育思想及方法,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参加心理咨询师实务技能学习时,,老师讲到了九型人格的有关知识,我被深深吸引住了。当看到介绍l号完美型性格的人时,我马上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一名会计,为人正直、有原则,做事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他的抽屉和书柜总是整理得井然有序。父亲常年只找一个理发师理发的习惯也令全家人很不理解。想起了自己青春期的时候,父亲常常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很少在家人面前承认错误,对孩子总是批评或说教。那时,我总是心生不满,现在知道了,原来这也是父亲完美型性格的体现。我想如果父亲那时懂得在教育孩子时灵活掌握批评方式,不要过多干涉细节,我会更信服他。
而我自己则是一个5号思考型性格的入。多年来读书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自不待说,自己也很为生活中不爱交际苦恼过。记得刚被分配到学校工作不久,就被委以团总支书记的重任,不久就被吸纳入党。可是有些老党员对我颇有微词,认为我不爱与人打交道,表现孤傲。当时的党支书还替我辩解说,小吴是个爱学习的同志,不喜欢与人讨论家长里短。现在知道了,这是性格使然,我应该多注意与人打交道的方法技巧,弥补这种性格上的不足。
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也属于5号爱思考的类型,在学习了鲁迅的《风筝》一课后,他在周记中吐露,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小风扇,正在得意扬扬摆弄的时候,家长竟然将它狠狠地摔到了地上,还使劲儿踩上一脚,让他真实感受到鲁迅曾对自己小弟弟施虐的情形。若干年后,鲁迅回忆起这一幕非常自责,而我们的家长却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管教”理所当然。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曾有过疑惑,为什么有的孩子,包括一些男孩子,总爱用婉转缠绵的笔触表达心声;而有的孩子,包括一些女孩子,作文中充满豪迈气概。原来他们的4号浪漫型和8号领袖型性格特点已然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因而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写作中。
我的一个亲戚,丈夫是典型的8号领袖型性格,与妻儿相处时也常常流露出领导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有时表现得颐指气使,让爱人和孩子都不太接受。我将自己了解到的性格知识讲给他们全家听时,做丈夫的当即表示应该改一改自己对待家人的态度。妻儿知道他的种种情绪流露是性格决定的,也表示了理解和原谅,最终彼此谅解。
原来学习九型人格有这么多益处啊!既可以引起自省自觉,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将弱点变成优势,扬长避短。也可以增加对别人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彼此谅解、关系融洽。
凭着一种职业的敏感,我醒悟到如果作为家长,在充分觉察自己性格特征的同时,也能理解和体谅孩子,按照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顺势实施教育,是不是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呢?有些家长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不能有意识地规避;另一方面,不了解孩子性格中的劣势,不能因势利导,致使在教育孩子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实,这都是因彼此的性格不合造成的。
我充分学习和深入研究了九型人格相关知识,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学生的教育、对女儿的培养,在对家长的心理辅导过程中自觉加以运用,并及时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了出来。
本书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九型人格的有关知识,引导家长初步判断自己和孩子的性格类型。第二部分按照九型人格的类型分为九节,在每一节,先详细介绍此种性格类型家长的特点,通过列举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在亲子关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让家长们对照反省,从而对自己的性格缺陷有清醒的认识,并提醒家长,具体怎样做才能逃出自己性格中的囿限。然后,详尽地分析此类型孩子的个性特点,性格形成的原因等,重点是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在品格、情绪、学习等方面,给予引导和陪伴。最终的目的是使家长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灵秘密,将爱提升至心灵上的关怀,成为一个真正懂孩子、会教育的智慧家长。第三部分提醒家长,学习完九型人格后该如何将其运用到提升自己、教养孩子方面。
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阅读,在精准地透视彼此分别属于哪种性格类型后,双方开诚布公地讨论一下:彼此在相处过程中,家长是否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同时自己的哪些做法顺应了孩子性格上的特点,促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而哪些做法阻碍了孩子性格优势的发挥,应及时予以纠正。最终,找到相互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调节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性格和谐度”。
我想,作为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多一些教育智慧,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能够按照性格规律对孩子实施培养、教育,实现家长与孩子心灵的共同成长,感情的共同升华,必有创造和谐、产生愉悦的奇效。
这本书得以出版,我要感谢女儿芮芮。最初,妈妈将自己学习九型人格的体会与你交流,你鼓励妈妈将自己的积累和感受撰写成书。感谢我的编辑朋友谷雅丽,在写作初期,你给我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我的学生和家长,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你们进行问卷调查,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使写作内容更翔实丰富。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我写作,他们是孟昭耀、孟昭辉、沈建慧、孟宪芸、吴惠玲、吴金玲、蔡砚韬、王莉纯、蔡玉章、王玉铭、吕迎春。
吴琦玲
2013年12月
《发掘孩子的性格能量(自剖式九型人格教养)》作者吴琦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教三十年,又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她教学中听到了太多“你不理解我,我不明白你”的亲子故事,最令人遗憾的是,她发现当家庭教育或亲子关系出现不和谐时,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往往追根寻源后发现,至少80%以上是家长的原因。如果说家长是树根,孩子是花朵的话,那么花朵出现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问题的内在投射。这也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
《发掘孩子的性格能量(自剖式九型人格教养)》运用九型人格理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九型人格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按照“九型人格”的类型分为九型,每型会详细介绍此类型性格的特征、家长的教养特征、常出现的问题、孩子的性格特点、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等。第三部分在态度、方法为家长提供反思和指导,让家长对照反省,并通过分析建议,使家长能够主动自觉地规避自己性格中的劣势,帮助孩子发挥他们性格中的优势、长处,成为一个真正懂孩子、会教育的合格家长。
◎吴琦玲的《发掘孩子的性格能量(自剖式九型人格教养)》国内第1部自剖式性格教养书,让最好的父母与孩子相遇
◎教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过程
◎透过孩子的眼,走进孩子的心
孩子将显现出意想不到的能力和处事方式,如果父母设法阻拦儿童自然的开展,孩子将不会成功,仅会成为扭曲的人或神经病患者。父母必须观察儿童的类型,并且以儿童所属型号的最佳发展来与他相处,而不是意图去改变他们。——世界九型人格大师 海伦·帕尔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