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是继该作者2001年在我社出版的《走近书画家一书之后的又新作。书中汇集了作者近年来逐一走访65位中国知名的秀书画家后所写的纪实散文,及他们的书画作品,从中读者不仅能跟随作者的眼光了解这些画家的为人、品行爱好、艺术成就等,而且能欣赏到他们的代表作品。此外,书中还有作者对唐云、朱屺瞻、吴青霞等大师的作品点评和对中国书画的一些思考论文及访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外观林(走近书画家续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恽甫铭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选题是继该作者2001年在我社出版的《走近书画家一书之后的又新作。书中汇集了作者近年来逐一走访65位中国知名的秀书画家后所写的纪实散文,及他们的书画作品,从中读者不仅能跟随作者的眼光了解这些画家的为人、品行爱好、艺术成就等,而且能欣赏到他们的代表作品。此外,书中还有作者对唐云、朱屺瞻、吴青霞等大师的作品点评和对中国书画的一些思考论文及访谈。 内容推荐 笔者素与书画家有翰墨情缘,他们的睿智与随和,时时唤起我对艺术的向往和对师友的崇拜。遗憾的是,我敬仰的老前辈有的已经故去了,那些记录下来的文字,便成为我对他们的永恒回忆。 目录 书画情缘 一代宗师 吾党之荣 家和万事兴 “笔墨当随时人”的精妙注释 彩霞映故里 石鼓钟灵说易老 先做人 后画画 古梅新蕾 自有我在 从革非楼到楚园楼 听那过去的故事 心系所爱百态生 一飞冲天泣鬼神 心愿 绚烂终归真 笔底畅神万壑春 美哉!现代水墨黄山 濡染大笔何淋漓 情系江南 娄东一传人 澄怀观道 迁得妙想 厚积薄发乃予非 爱壶·赏壶·画壶 元气淋漓绘长卷 清淡亦真趣 无边光景一时新 书法少年的良师益友 九峰巍峨万山红 彩笔纵横唯美中 寂寞之道四十年 笔线传情万物生 江湖夜雨十年灯 聆听天籁的回声 清新秀雅 呼之欲出 笔砚自乐 天道酬勤 桂中骄子 心近田园碧 留青竹刻第一家 大环境中的大美术 子规廿年啼心血 追摹宋元开生面 华润精致气凌云 谱写可视的乐章 毫端写大千 “三花”烂漫和“新门神” 他画活了钟馗 江南胜景笔墨里 万里风烟接素笺 清亮高古 华贵堂皇 万壑烟云金笺中 永远的求索者 寓巧于拙 雅俗共赏 乡情,从眼角溢出 紫砂陶瓶飘墨香 落墨千兽舞 缕金错彩绘新图 几番花信报春风 流畅遒劲两相宜 苍润松秀写江南 古风酣畅入书来 望断故园心 喜看“汉画砖刻屏” 造化随他笔底来 晴窗一日几回看 青铜艺珠一传人 古拙雅趣见真情 洗尽铅华还真金 律动的意象 为花卉传神 敦煌飞天 梦圆上海 刻刀宛现“莽神州赋” 画苑思辩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弘扬中国画优秀传统的盛典 书画鉴定、市场及其他 见贤思齐 承古启今 从豫园走出来的海墨画会 赏画一得 王个 绘画作品点评 唐云绘画作点评 朱岂瞻绘画作品点评 吴青霞绘画作品点评 刘旦宅绘画作品点评 试读章节 谱写可视的乐章——记油画家杨顺泰 2004年9月的上海古城嘉定,金风送爽。“陆俨少艺术展”在改扩建圆满竣工的陆俨少艺术院隆重推出。国画大师在当代山水画领域曜然树一帜的艺术精品,深深地打动了参观者。人们纷纷举起照相机,在陆俨少巨幅油画肖像前留影…… 创作陆俨少巨幅油画肖像的,是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带头人杨顺泰教授。陆俨少的公子陆亨告诉笔者,当他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画像时,内心竞有一种酸楚的感觉。油画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二年初春,到杭州超山探梅的欢愉情景。“艺术的春天终于来到了”,老人家那心头的喜悦、丰富的情感,随着画家多彩的笔触,写在了历经沧桑的脸庞上,“真的非常传神”。陆俨少的高足陆一飞也称赞杨顺泰:“你把陆老师画活了。” 确实,用油画表现满幅的梅花比较少见,而用中国画韵致的梅花来表现陆俨少的精神风貌,更是画家的匠心独运。不是吗?陆俨少曾经说过:要论我的水平,第一是书法,第二是梅花,第三是山水。陆俨少一生爱梅画梅,以梅喻志,杨顺泰大胆地用绽放的梅花作背景,可见他对被画者研究之透彻。 杨顺泰先生擅画肖像,已蜚声海内外。读者诸君或许还记得,他为国母宋庆龄画了多幅肖像,那富贵的肤色、高雅的气质、慈祥的面容,曾经感动了多少人呵。他画的宋庆龄像被制成邮票后又成了人们追捧的邮中珍品。后来,他又创作了陈毅元帅与陈祖德小朋友下围棋的肖像画,据说这幅画作为年画在全国发行了数十万张。2002年,他应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之邀,创作了《孙中山会晤李大钊》的巨幅油画,再现了那黑暗的年代里,革命领袖与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真理的情形。为了画好孙中山夫妇和李大钊,杨顺泰翻遍了上海图书馆的有关影像资料;为了画好宋庆龄的双手,杨顺泰请来了模特穿着旗袍进行反复写生。这幅肖像画陈列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供前来参观的人们瞻仰。一幅参加全国美展的题为《信息时代》的油画,描绘了1984年中国最重要的30余名著名科学家在邓小平“迎接科学的春天”的号召下,团结拼搏的景象。邓小平、周培源、严济慈、茅以升、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钱学森、苏步青、谢希德、卢嘉锡……一个个惟妙惟肖,跃然布上。杨顺泰创作态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 “寻觅绘画的音符,谱写可视的乐章。”1947年出生在上海的杨顺泰告诉笔者,油画难画,肖像画更难面,首先要“像”,但又不是照片的翻版;其次要“神”,表现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场景里的内心世界;三要出“彩”,画得如诗如曲,有意境美感,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这儿年,杨顺泰先生结合教学,赴英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寻根考察,大量研究了西方肖像画作品,颇有心得。他将东西方文化对肖像画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浑厚、凝重、抒情”的风格,受到专家的肯定和藏家的欢迎。目前,普通百姓画肖像的还不多,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信这种肖像画的艺术样式必将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油画苑里的奇目葩。 P149-151 序言 在“墨雨”中度过每一天 丁法章 我不是书画家,但恽甫铭出版关于书画家评论的书,却请我来作序,想必自有一番道理。 我猜想,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则,恽甫铭并非要我来论他的画,而是要我来写他的人。我与他共事十载有余,虽不敢说肝胆相照,倒也是言必出肺腑。因此,在这个方面,确实有感可发。再则,本书中的篇章,从新闻学角度看,有不少是人物通讯,也可归入新闻报道类,由我冠序,似乎又是挨着点边了。 江南多文人,燕赵出武将。虽不绝对,却很普遍。山光水色之于人,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关联。湘西可谓山川突兀奇峻,却不见志摩文彩;塞北气概英雄折腰,总难出鲁迅风骨。同理言之,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文人骚客,也很难发生大漠孤烟、莽原落日的壮丽情怀。值此阳春三月的江南,慢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香花美酒,单单端坐在书桌前,面对着窗外的良辰胜景,吸一口清新湿润的空气,那诤隋画意就不请自到了。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载,眼前流转不息的是如水的信息和如山的公文,这样的情怀和文字很少诉诸笔端。今天打开甫铭兄的《走近书画家》书稿,研读数篇,却也不禁被其引入某种境界而身不由己,一种已经久远的美感渐又弥漫心头! 甫铭兄常在报刊上发表关于书画家的评论及报道,我也偶有所读,但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汇成了厚厚的一本。据他自己说,第一篇书画家评论作品就是刊登在《新民晚报》上,那就是在1990年。也就是说,从踏进《新民晚报》的第一年起,他就开始在书画家评论的这块土壤上默默耕耘开了,而且从此锲而不舍,一发不可收,真是十年磨一剑。我不禁有点疑惑和惊讶!甫铭进晚报后,一直在我身边工作,可谓寸步未离。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新民晚报》连续改版扩版,又加内部机制不断改革创新,从报社领导到一线编辑记者和其他职工,为了争效益、上台阶、求发展,常常放弃休息,夜以继日地工作。而甫铭同志先后担任党委办公室、总编办公室主任(1998年7月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成立后担任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写公文,拟报告,订计划,搞协调,迎来送往,筹备会务,其工作的繁忙是可想而知的。身为总编辑,我几乎没有休息日,而只要我在报社,他一定也在办公室里。我每天至少都要工作到晚上六七点钟才下班,他也自然要到那时才能回家。总编办的同事们都知道他有个习惯,下班回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必先睡一小觉,然后才起来吃晚饭,因为白天太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而甫铭兄又是如何抽出时间畅游于他的艺术天地作画为文的呢?真是难以想象。 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甫铭同志参加过“海峡两岸名人书画展”、“庆澳门回归·沪澳百名书画家联展”、“上海新闻界书画展”、“上海迎春书画精品展”、“五人画展”、“’98上海艺术博览会”等大型书画展,不少作品被海外收藏家收藏。同时,他在国内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书画评论文章。另外,他还受聘担任上海黄浦画院、沪东画院、虹口画院、香山画院、杨浦画院的顾问,致力于介绍前辈画师成就,热情推荐新秀,提携有为青年,等等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成绩,听起来好像是发生在一个专业画家身上,然而,它恰恰是发生在一个公务繁忙的《新民晚报》总编办公室主任的身上。这一切,甫铭同志都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必是少休息一点,勤思考、多实践一点,默默无闻,乐于奉献,刻苦磨砺,乐此不疲。合此,别无他途。 翻开《走近书画家》,我也进一步走近了甫铭同志。出生在江南水乡——江苏常州的甫铭兄,年少时便向往做个画家,15岁那年已经有作品见报,并参加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从一名普通战士到一位大校军官,他三十年如一日,时刻不忘用“心”去画画、去教学,从书本、画展、大自然中吸取艺术营养。他的国画作品,追求大气、情趣、意境,没有一定的师承,没有框框,没有定法,因而显得空灵、潇洒,富有生活气息。他对摄影也有一定的研究,讲究取景角度,用光、用色力求不同一般,对山水风光情有独钟,已拍了上万幅照片,这无疑又大大促进了他的美术创作。他说:“我把画画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在那里我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那里有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甫铭兄称得上一位画家,然而,他并没有把成名成家放在第一位,而是将介绍大师风采及其作品奥秘、力荐青年新秀并挖掘其发展潜质作为主攻方向,这显然与他进入《新民晚报》,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有关。在新闻工作者的眼里,《走近书画家》或许就是一本人物通讯集。如((画坛人瑞一记丹青寿翁朱屺瞻》、《绝唱凌霄——沈柔坚生命的最后时刻》、《奇姿奇格奇人——访书画大师程十发》、《多情女,多情画——记画家刘小曼》、《从<船>到<青藏高原>——记画坛新星应小杰》等,就是较为典型的通讯作品。且不说对传扬绘画理论、赏析艺术作品方面的功效,仅就新闻写作方面而言,《走近书画家》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人物通讯集。由于作者具备较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其通讯语言显得丰富而多彩、凝练而流畅,尤其符合报道对象——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风格;又由于作者对书画的入门懂行,使他的采访和报道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使得他的书画家报道及书画作品评论在沪上自成一格,颇有影响。可以说,他是同时以新闻记者、专业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又同时以行家里手的笔法来表现和报道,有实践、有体验、有思考、有感晤,故而在此领域中欲出其右,绝非一日之功! 文章千古事,书画万代业。著名书法篆刻家钱君匀为甫铭兄题写了“墨雨斋”的匾额,在实际生活中,他何尝不是以此激励自己在“墨雨”中度过有作为的每一天呢?我们热忱期待着甫铭兄有更多养心、抒怀、润骨的好文章、好作品问世。 这是丁法章先生2001年为我的拙著《走近书画家》撰写的序。几年下来,我又走近了几十位书画家。承蒙上海教育出版社青睐,编辑室肖征波主任和责任编辑顾翊小姐全力帮助,拟出版“走近书画家续篇”,书名为《林外观林》。经丁法章先生同意,这次新书出版仍用他撰写的序。 此说明,并致谢忱。 ——若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