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将自己18岁时的故事说给你听,对未来迷惘,对现实焦躁,对梦想执著,对远方向往……只是让你善意的倾听罢了,因为你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因为每个人的18岁都有无法复制的精彩。这是一份献给所有18岁的成人礼。
《那一年TA们18岁》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18岁时的故事。所涉及人物或是当下青春偶像,或是文化精英。人物名单:郭敬明、韩寒、刘墉、陈文茜、徐敏霞、丁俊晖、柴静、简嫃、龙应台、雪小禅、麦家、海子、乐嘉、萧红、闻一多、张爱玲、沈从文、萧红、徐志摩等。本书由冯丽主编。
18岁前,阅读人世间的温暖与感动,在囊情空间里,感动有瘾;18岁前,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感慨那毖年那些人那些皆有可能的青春;18岁前,初心萌动的青春悸动,恍惚不是在恋爱,又不是不在恋爱;18岁前,在杂谈的辣言辣语中,让18岁青春洞察世相,澡雪精神。
《那一年TA们18岁》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18岁时的故事。所涉及人物或是当下青春偶像,或是文化精英。人物名单:郭敬明、韩寒、刘墉、陈文茜、徐敏霞、丁俊晖、柴静、简嫃、龙应台、雪小禅、麦家、海子、乐嘉、萧红、闻一多、张爱玲、沈从文、萧红、徐志摩等。
《那一年TA们18岁》——一份献给所有18岁的成年礼!本书由冯丽主编。
18岁,你可能刚冒了青春痘没多久,可有些人已走了很长的路。
18岁,林语堂刚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林语堂本是福建漳州附近一个小村落龙溪的“土孩子”,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破落的龙溪乡下,有一位长老教会的牧师,自小以中英文教导他的儿子,并谆告“长大一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学”。自幼起林语堂即离乡寄读鼓浪屿中小学。
在一个动乱的中国,一个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乡下孩子,忍受着童年的孤独,借由一块偶然开放的钢琴之岛(鼓浪屿别名),与世界悄悄联结。他的同学里有英、法、葡、西等各国领事的小孩,林语堂没为他的孩提时期留下太多记录,唯一铭记在心的是父亲的话,大海的另一边是另一个世界,“要读世界一流大学”。
后来林语堂实现了父亲的梦想,先留美于哈佛,再留德。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华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家,其作品《生活的艺术》,文字行云流水,幽默风趣,连登《纽约时报》榜首52周。严格地说,他的文学造诣比不上同一时代的鲁迅、沈从文、张爱玲,但他在世界文坛的名声远远超越同辈,只因他拥有的世界观以及擅长以英文书写的能力。
18岁,霍金还在足球场上奔驰。他没料到数年后,自己罹患肌肉萎缩症。就读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班时,他的脑神经已开始明显受损,一天比一天不会说话,一日比一日手脚萎缩,直至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蜷曲于特殊设计的轮椅。
霍金25岁后只能通过合成器发音,与世界甚至宇宙沟通。18岁时的他,及时抓紧了青春,满街追逐女生、踢足球;他一生相信,这世界最大的谜就是宇宙与女人。他常常阅读完爱因斯坦的物理著作,左手一搁,右手就拿起王尔德的文学作品,探究那女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18岁,巴菲特已卖过口香糖、二手高尔夫球、爆米花;买进股票,赚了一笔又赔光;并且当过送报生。他不喜欢一般的劳力工作,但热爱送报生的生活。他拥有一条送《华盛顿邮报》的路线和两条送《时代先锋报》的路线,两报观点一左一右。
每天送报前,他总是同时阅读支持罗斯福与反对罗斯福的新闻论点,然后沿途“一个人工作,自己想通某些事”,除非那个路段“有只恶犬”。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算起来他娘怀胎时是正巧1929年10月大股灾前后;更倒霉的还在后头,他11岁时的某个星期天,一家人刚做完礼拜开车返家,广播突然插播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车上一阵骚动。从收音机中巴菲特得知美国对日本开战,更大的灾难要来了。
父亲是巴菲特心目中的大人物,为了反罗斯福,还曾绝望地投入一场必输的众议员竞选。母亲会弹管风琴,但平时只要一开口,对孩子尽是负面攻击语言。巴菲特传记作者发现他常大谈自己的父亲,或父母亲,但绝不单独提到母亲。他的友人则回忆,巴菲特自小蒙受母亲的语言羞辱,这是他长大后既需他人安慰,又冷静无情的原因。
一个没有太多爱的孩子,对世界拥有很多梦想,但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巴菲特而言,如果母爱都不可信赖,长大后谁能轻易信赖?冷静看“财报”,一切“眼见为凭”。这是股神的童年故事,时代与家庭让一个18岁的孩子过分早熟,但也学到了50岁的人都学不到的人生智慧。
18岁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经济是生了病的;18岁的你是青春的,而世界的政治是衰老的。
18岁,学学林语堂,爱你生长的地方,了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别被故乡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到更大的世界去探索。
18岁的你,学学霍金,及时享受青春的美好,人生有太多不测,别尽苦恼华尔街发生了什么事,去抓住青春的尾巴吧,热爱你的生命。
18岁的你,学学巴菲特,把童年的遗憾当做人生历练,愈唠叨的妈愈能历练冷静抗压的投资之神。
我18岁时,世界正历经第一次石油危机。卫生纸遭囤积,色拉油也被厂商炒作,价格涨了10倍。上厕所用纸擦屁股都是很奢侈的,今天想来,还真觉有趣。我最遗憾的是18岁前没把英文学好,无法以英文书写;没环游世界,趁年轻闯荡天涯。最高兴的是大一念民法亲属篇,知道女人一嫁,什么都没,并预知法律不适合我,毕业后早早转行。
歆羡年仅18岁的你。P163-165
18年前,一位助产士拿起剪刀。“咔嚓”,把你脐带剪断,宣告你脱离母体,获得身体的独立。18年后,有一把无形的剪刀,“咔嚓”,把一条无形的脐带剪断,宣布你社会人格的独立。
18岁,有很多人问你很多问题,比如,下一秒你想成为谁。我倒是想成为姚明,可是我长不了那么高呀。也许你想成为凯特,但是威廉王子已经结婚。
我想对你们说的是,你们是如此的独一无二——你们的信念,你们的热情。你们的才华,你们的气质,你们的魅力,包括那一点点的不完美,都构成了如此生动的你们。
18岁,与其重复,不如创造。为什么不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呢?这是你18岁独立做出的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就像拿到一本通向未来的护照。
要想成为自己,当然要了解自己,可你们了解自己吗?
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先用你们的想象力去估算一下,如果你用最快的速度鼓掌,一分钟内能鼓多少次?100?200?好,来试一下。用10秒钟时间,预备,开始……多少次?40?50?60?乘以6,哪怕再稍微打点儿折扣,其实一分钟你能够鼓掌300到400次.远远超出你的预期,对不对?
即便是那些经常在做的事,我们也未必做过仔细的观察和深人的了解。我们仍有很多潜力。
我们的头脑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但我们一生充其量能利用的只有5%,还有那么多的能量没有发挥出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想做的、能做的和正在做的是同一件事情的话,头脑就有可能释放更多的天性,发挥我们的潜能,并且获得健康、快乐、成功而幸福的人生。
祝福你们,18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