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佶所著的《官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变革的首要任务)》对亨廷顿“既定文化论”与“文明板块说”的批判;对官文化性质的进一步界定;将集权官僚制规定为人类发展史上封建领主制与资本雇佣劳动制之间的一个阶段,探讨了这一阶段在欧洲的存在和马克思的有论述;界定了部落联盟的制度为封建领主制,民族国家在集权官僚制度中的形成演化;对儒家道统体系的进一步规定;明确了道家在天命论上的贡献及其对儒家的哲学基础作用,孔丘问道于老聃的逻辑必要性;对官文化特征与内容的进一步论证;墨家作为小农意识的前导对儒家道统的制约;加强了对官文化在现实中的存留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的条件的分析;对歪曲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苏联教科书的分析,明确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以民主控制、改造国家权力机构;明确资本主义的没落及其不可能批判克服官文化的逻辑与历史原因;强调民主的权威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强化民主的权威批判和克服官文化、改造行政集权体制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完善劳动公有制经济,以民主的权威导引中华民族再度领先于世界。
序
导论 重塑中国魂:文化变革的紧迫与必然
一、亨廷顿之谬:臆造的“既定文化论”与“文明板块说”
二、文明、文明主体、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三、文化是对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
四、文化的社会历史存在及其国度性和世界性
五、文化矛盾与文化变革
六、批判官文化是中国文化变革的首要任务
七、批判官文化的方法
第一章 官文化:集权官僚制的意识形态
一、“欧洲中心论”导致对中国历史分期的困惑
二、中国集权官僚制的先进与典型性
三、欧洲的初级集权官僚制和马克思对它的论证
四、官文化:官僚地主阶级的阶级意识
五、集权官僚制建构和运行的原则
六、官文化的演变:形成、确立、保持、全盛、衰落
七、官文化的传统:中国现代文化矛盾的重要方面
第二章 儒家道统的形成与演化
一、人类农业文明时期最先进、发达的社会学说体系
二、孔丘创始
三、孟、荀继承开拓
四、独尊儒术与儒纳百家
五、儒学的经典化与玄化
六、儒家道统由理学而复兴
七、儒学由“理”入“心”及道统衰落
第三章 儒家道统的范畴体系
一、哲学观念:天命论
二、方法论原则:中庸之道
三、以“仁”为核心的范畴体系
四、以“理”为核心的范畴体系
五、辅助范畴在儒家道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儒家道统的特点及其局限
第四章 官文化的特征与内容
一、官为儒体,儒为官魂
二、内圣外王
三、人治与“以刑配德”
四、愚民而牧之:惑、禁、隔、阻、压
五、官本位
六、官至尚
七、官财一体
八、“学而优则仕”:选官与科举
九、求官为官大技能
十、官场:污浊有序的大“酱缸”
第五章 官文化统治的结果与被统治者对它的适应——小农意识
一、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的矛盾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文化矛盾-
二、集权官僚制统治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个体农民的意识
三、小农意识的先行表现——墨翟及墨家学说
四、勤俭持家
五、安份守己
六、自私自利
七、“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八、平均主义与等级观
九、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的相互制约
第六章 官文化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制约
一、“官”化的人与社会:进步、保守、没落
二、“家”住的小农经济:发展与停滞
三、重农抑商,压制资本
四、非民主,抑自由
五、“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第七章 官文化的现代变种——官僚资本主义
一、官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以政治专制聚敛财富,积累资本
四、政权资本化,资本官僚化
五、外国资本的附庸:买办与殖民地意识
六、官僚资本主义的危害与流传
第八章 确立民主权威,克服官文化
一、文化和制度是中华民族兴衰的根据
二、资本主义的没落及其不可能批判克服官文化
三、民主否定官主:以劳动社会主义批判和克服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