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框架思维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法)肯尼斯·库克耶//弗朗西斯·德维西库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作者简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之父”“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是《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现任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 目录 第1章 框架思维 我们的思考依赖框架 看见另一种可能 有节制地想象 我们遭遇的挑战 内在决定外在 第2章 建构框架 绘制世界 不当的框架建构及其不幸 预见未知 学会在框架内行事 形成对于事物的独特判断 选择正确的框架 超越机器的独特能力 我们无往不在框架之中 第3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一:因果律 以因果与抽象来思考 结合认知与文化 可解释性至关重要 学习、能动性和控制 批判与怀疑 因果意识及其应用 第4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二:反事实思维 想象另一种现实 使用“假扮游戏” 应用心理预演 从抽象到假设性思维 解决新问题 第5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三:约束 施加约束 可变性原则 最小变化原则 一致性原则 简化和模拟 赋能,而非缚能 一切都需要有所约束 第6章 重构框架 勇于建构新的框架 框架库,重新调整,重新创建 做新框架掌控者 开辟新的认知路径 克服四点障碍 重构之重构 第7章 学习添加新的框架 跳脱思维舒适圈 拓宽框架种类 打造多样性团队 建立傻瓜也有妙用的特殊机制 挖掘多样性的潜力 第8章 多元框架并存 单一真理框架 单一性与多样性 拒绝思维的一元化 让不同的框架百花齐放 越多元,越有自信 第9章 打造自己的认知框架 创新思维,敢于与众不同 通过建构塑造自我 避免框架的僵化 增强思维敏捷性 附录 建构和运用框架指南 注释 致谢 序言 我们赖以生存的框架 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 人无时无刻不在做决定 ,小至吃穿用度,大至找工 作、创业、找伴侣、购房等 等,这些时候,你是如何思 考的? 比如,你要购买口罩, 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罩?是不 是要想口罩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标准下的防护级别是怎 么样的?自己需要在什么场 景使用?适合自己的口罩款 式和型号是什么?在哪个平 台购买?购买什么品牌的? 再比如你要买房,是不 是想周边产业,有多少上市 公司,高薪人群比例如何? 是否对孩子教育有利,对应 的学区是什么?这个小区的 房子是全新的还是老破小? 房子的户型如何?购买用途 是自住还是投资? 你可能隐约感觉到,自 己在做决定时,不仅仅基于 理性推论,还要基于一些更 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让 你对事物运转有一种直觉, 能够更清晰意识到自己是如 何思考、如何坚持或改变自 己想法的。 这些底层的东西,在科 学界有不同说法。而一个最 流行的说法就是:框架。 顾名思义,框架就是架 子,有建筑学上的框架,帮 助你提高盖房子的效率,比 如中国古典建筑流行土木框 架,如今流行钢筋混凝土框 架;有软件工程上的框架, 帮助你提高开发软件的效率 ,比如前端开发流行React 框架。 同样,在你思考时,也 存在认知框架。什么是认知 框架?认知框架就是那些协 助我们做出选择、做出判断 的底层架子。 在了解认知框架的最新 研究之前,你不妨跟着我看 看它的前世今世。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 基(Marvin Lee Minsky)是 框架理论的创立者。1975 年,明斯基在论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Knowledge” 中提出框架理论。 明斯基提出的框架理论 的关键内容是什么?他认为 ,当一个人遇到一个新情况 ,或者对当前问题的看法发 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就会 从记忆中选择一个叫作“框 架”的结构,并且可以根据 需要,改变“框架”细节来适 应现实。 与众不同的是,明斯基 从人工智能角度定义了框架 的数据结构。一个框架的顶 层(top levels)是固定的 ,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 事件,并且表示关于假定情 况的事情总是正确的。底层 (lower levels)有许多终端 +“槽”(slots),由特定的 实例或数据填补,每个终端 都可以指定其赋值必须满足 的条件。 打个比方,一个表述“椅 子”的框架,可能会有表述 座位、靠背和椅子腿的一些 终端。要表述一把特定的椅 子,只需要在相应框架的终 端里填人一些结构,这些结 构就会更细致地表述这个特 定的椅子的靠背、座位和椅 子腿等特定的特征。 这样,框架就可以表述 各种信息,比如常见的5个 W,也就是何因(Why)、 何事(What)、何地 (Where)、何时(When )、何人(Who)。多个框 架关联在一起就组合成框架 系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 曼(Daniel Kahneman)同 样重视框架。与明斯基将框 架作为人类与机器人的底层 运算机制不同,卡尼曼更关 心的是人们的决策与判断如 何受到框架的影响。这就是 他与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提出的框 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一个问题的两种在逻辑 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 不同的决策判断。 试看一组经典的框架效 应研究:生存框架 (survival frame)和死亡 框架(mortahity frame)。 …… 人人都可以建构框架, 只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些 技巧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获 得,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持 开放态度。 如何建构框架?它包括 两个不同的过程:应用框架 与框架转换。应用框架时, 你需要考虑到前面说的因果 关系、反事实思维和约束条 件,它能帮助你迅速确定合 适的选项,然后采取行动。 框架转换时,你需要注意它 的风险,但是框架转换能让 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新视角会打开新的思路,开 辟新的途径,因此可能会带 来更大的回报。 当你在建构框架时,你 需要注意避免框架僵化,增 强思维敏捷性,也就是保持 框架的灵活性。比如,普通 人建构框架,会对自己的认 知框架进行不断调整、修正 ,但是恐怖分子把这种认知 的灵活性视为堕落,而把自 己建构框架中的僵化看作是 纯粹和秩序的象征,因而会 做出很多非理性行为。 如何更好地建构和运用 框架,作者总结了五点建议 : 1.发挥框架的作用。框 架建构时刻都在发生,但它 可被专门用于改进决策。 2.有节制地梦想。运用 一个框架意味着迅速高效地 识别出适合的选项。 3.聪明地重构框架。转 向另一个框架可令你以不同 的眼光看待世界,但它也有 风险。 4.条件很重要。你可通 过认知多样性提高建构框架 的能力。 5.超越自我去思考。社 会的作用是确保框架多元化 ,以便在变化之际获得最优 的应对之策。 小结 多年前,认知语言学创 始人乔治·莱考夫(George Iakoff)与同事合著了《我 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强调隐喻在日 导语 帮助我们深度思考、看清底层逻辑的思维工具。 埃隆·马斯克、查理·芒格推崇的思维模式……真正的高手,都是框架思维者。 和高手一样,实现“人生开挂”。 说话做事有逻辑、成体系,直击事物的本质。 版权热销12个国家和地区,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重磅新作。 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微软中国CTO韦青、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畅销书《好好学习》作者成甲、Deepmind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Salesforce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职业扑克赛世界冠军安妮·杜克、知名公司Box创始人亚伦·列维、《福布斯》《经济学人》等学者、企业家、投资人、重磅媒体联袂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的思维优势是什么 ?我们凭什么在严酷的生物 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如何与 人工智能区别开来?《框架 思维》告诉我们,这一切就 在于建构框架的能力。通过 框架,我们得以获得对于事 物的准确认知,从而做出优 质决策和判断。 ——“樊登读书”创始人 樊登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 遇挫折和挑战,我们应该学 会建构积极、乐观的认知框 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 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强大自己的内 心,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 师 彭凯平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各 自行业的佼佼者,背景横跨 经济、技术与管理决策等领 域。他们提出的框架理论,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时 代的挑战,并从中获取巨额 收益。 ——微软中国CTO 韦青 有了框架,你对于世界 的看法就会是完整的、连续 的、自洽的,而不是碎片的 、割裂的、点状的。只有积 累和优化知识框架,才能解 释很多问题,回答很多的疑 惑,做出很好的选择。 ——润米咨询创始人 刘 润 对一个正常成年人来说 ,也许注意力、记忆力不如 选择、决策能力更重要。而 你的选择、决策源自你采取 的框架。当你选择了正确的 框架,当你优化了自己的框 架,那么你就更容易获得一 个更好的结果。 ——安人心智董事长 阳 志平 感谢作者对框架的深入 研究。框架是我们认识问题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头 脑中所用的程序结构。成熟 框架可以提升效率,而打破 和重构框架可以产生新的创 意 。 ——畅销书《好好学习》 作者 成甲 精彩页 有些威胁来得突然,超乎想象;另一些则不疾不徐,慢慢发酵。但是,对仓促应对的人类社会而言,两者都构成了认知的盲点。无论是流行性疾病还是民粹主义,新式武器还是新技术,全球变暖还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不平等现象,人类应对它们的方式将决定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并且,我们的行动路线取决于我们之所见。 全球每年都会有70多万人因感染疾病而失去生命。然而,原本可以救命的抗生素却无能为力,因为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死亡人数快速增长,除非找到解决办法,否则这一数字将会达到上千万,也就是说,每3秒就会有一人被病菌吞噬。其危害之深广,即便是当下流行的新冠病毒也难与之相提并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归根结底是社会本身造成的。以前抗生素能用来抑制病菌,但过度使用导致抗生素的效果越来越差,那些病菌也就变成了耐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 我们习惯把抗生素当成是万能的,但是在青霉素于1928年被发现并在十多年后投入量产之前,每年有很多人因为骨折或轻微的划伤而死亡。1924年,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16岁的儿子在白宫草坪上打网球时脚趾出现了水疱,他的脚趾被感染了,一周之内即告身亡——即便是他的身份和财富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如今,在医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从剖宫产手术到整容手术再到化疗,我们都依赖抗生素。假如抗生素的效力减弱,所有这些治疗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间满是植物的办公室里,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教授雷吉娜·巴尔齐莱(Regina Barzilay)构想了一个激进的解决方案。常规的药物研发主要着眼于寻找包含与有效分子相似的分子“指纹”的物质。这样的做法通常效果很好,却不适用于抗生素。大多数具有相似成分的物质都已经过检验,新的抗生素与现有抗生素的结构非常接近,因此细菌很快就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于是,巴尔齐莱和由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教授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领衔、由一些生物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如果不把关注点放在结构的相似性上,而是放在实际效果,即能否杀死细菌上,那会怎样呢?他们调整了思路,不把这个问题当作生物学问题,而是当作与信息相关的问题。 巴尔齐莱魅力十足、充满自信,看起来不像是书呆子。她生性不喜欢被规矩方圆所羁绊。她出生于苏联摩尔多瓦共和国,说一口俄语;在以色列上的学,会讲希伯来语;最后在美国完成了研究生学业。2014年,40岁出头的巴尔齐莱刚生下宝宝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经过艰苦的治疗,她活了下来。这场病痛促使她改变了研究方向,专注于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随着她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7年她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 巴尔齐莱和她的团队对2300多种具有抗菌特性的化合物进行了算法训练,以发现是否有任何一种化合物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然后,他们将该模型应用于“药物再利用中心”中的约6000个分子。再后来,他们又将该模型应用于另一个数据库中的1亿多个分子,以预测可能有效的分子。在2020年年初,他们收获了好消息。一个分子脱颖而出,他们将其命名为“海利霉素”(halicin),该命名的灵感源自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哈尔(HAL)。 发现了能杀死超级细菌的超级药物,这则消息迅速成为全球媒体的头条新闻。它被誉为具有“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一般的效应,表明机器之于人的巨大优势。《金融时报》头版头条的标题赫然就是——“人工智能发现了用于治疗耐药性疾病的抗生素”。 但舆论界如此这般的反应其实并未抓住事情的本质。这不是人工智能的胜利,而是人类认知的成功。这表明在重大挑战面前,人类有能力通过某种新的构想,通过改变某些传统做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若论功劳,它不属于新技术,而应归于人类的能力。 巴尔齐莱解释说:“是人挑选了对的化合物,当他们为模型提供合适的训练材料时,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定义了问题,设计出方法,选择分子来训练算法,然后选择物质数据库来进行验证。一旦某些候选的分子进入视线,科学家们就会重新应用生物透镜以了解其作用机制。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