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有汉高祖时的吕后,清代的慈禧太后,但真正称帝,建立朝代、立号改元的,只有武则天一人。武则天还在唐太宗宫中时,就已经显露出她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手段。当时唐太宗有一匹马叫狮子骢,非常暴烈,没有人能驯服它,但武则天对唐太宗说她能,但要三样东西,一是鞭子,二是铁挝,三是匕首。唐太宗给了她这三样东西,看她如何驯服这匹烈马。武则天先用鞭子抽,烈马不服:再用铁挝打,马更暴烈;武则天就用匕首刺穿了烈刀的喉咙,烈马彻底服了,唐太宗一看,烈马死了!
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有手段,野心勃勃,做梦都想自己当皇帝,在有“天下乃帝王一姓一家之天下”封建传统的中国,武则天的行为,无疑是要把李姓的唐王朝变成她武氏的天下,自然要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就是在她称帝以后,她的政敌也没有停止反对活动。天授二年(691年)腊月寒冬,卿相奏称御花园内百花盛开,请则天皇后去观赏。武则天明知其中有诈,是她的政敌又在阴谋算计她,却不动声色准奏,并下诏说: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份题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的“诏书”,确实有些女皇的气势,她不仅管官管民,而且管天管地,竟以不容违抗的口气,命令地祉春神,限时限刻让百花齐放。从诗艺角度说,诗写得音节流畅,明白通达,颇具想象力,在武则天现存的六十四首诗中,堪称上乘之作。次日清晨,百官奉诏随武则天同游上苑。来到上苑,那些诈称御花园内百花盛开而别有图谋的卿相,面对眼前的奇景,个个目瞪口呆:怪了,隆冬酷寒,怎么会百花满园?难道真的是天降奇瑞,该叫这狐媚武娘称帝?这些迷信奇征异兆的卿相们,只得俯首称服。其实,武则天本人根本不相信什么奇瑞,是她命百工连夜用五彩织锦布置的,只是巧夺天工、足以乱真罢了。
武则天为了实现称帝目的,可谓不择手段。她不仅玩弄权术,坑害了王皇后,而且先后加害于诸王子,包括亲生儿女。武则天一共生了一女四男。唐高宗李治本想传位给长子李弘,武则天用毒酒杀害了长子李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而李贤天资聪敏,举止端雅,从小深受唐高宗喜爱,被立为章怀太子后,受命监国①,处理政务,颇精明周详,显露出不凡的政治才干,为朝野称颂。他又雅爱诗文,曾主持注释范哗《后汉书》,因此在士人中也享有声誉。武则天慢慢觉得,李贤必将成为她称帝的障碍,于是对才能、声望都很高的李贤自然也不能放过。
李贤感到母后对他日益猜忌,而父王李治又是一个昏庸懦弱的人,不能保护他。大哥李弘的死,更使他产生兔死狐悲之痛。他预感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但又不敢直言,于是就写了一首《黄台瓜辞》②: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诗的寓意很明显,李贤是用种瓜摘瓜比喻母亲生子养子,强调了一摘、二摘、三摘到摘绝的后果,希望母后听了能够感悟,对自己的亲生骨肉手下留情。为此,李贤把这首诗配上乐曲,让乐工们在宫中演唱。但是,武则天要当女皇早就铁了心,她怎能被一首《黄台瓜辞》感动呢?
危险一天天逼近李贤。高宗调露年间(679—680年),武则天宠信的正议大夫明崇俨先是散布流言,挑拨太子与诸王的关系,企图动摇李贤的太子地位。接着,武则天就以此为借口,几次撰文责备李贤。调露二年(680年),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主谋,密令人揭发李贤隐私,然后趁机下诏,查抄东宫,治李贤罪,废李贤为庶人。永淳二年(683年),贬李贤到边远的巴州(今四川巴中)。武则天对洞察她肺腑的亲生儿子仍不放心。临朝听政后,又派人逼李贤就地自尽。李贤这时才三十二岁。
武则天终于扫清了一切障碍,实现了称帝立国的目的,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李贤死后二十余年,武则天寿终正寝。临终前,武则天除去大周国号,恢复了唐朝国号,李贤的弟弟李显(唐中宗)复位。后来李显下诏将李贤的灵柩由四川迁到陕西,陪葬在高宗皇帝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称帝,就是用制服烈马的办法来统治国家,她曾杀过不少人,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做得十分残忍绝情,在历史上曾遭到猛烈抨击。但客观地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用强权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她善于选拔人才,知人善任,只要不被她怀疑有叛逆之心,她都加以重用,因此朝中汇集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今天的读者熟悉的狄仁杰等。在她统治的半个世纪里,“贞观之治”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切实巩固,国家空前统一富强,真正走向了后世称赞的盛唐时代。P17-19
中华民族历来是最具诗意的民族,论及中国文化,诗歌一定是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是灿烂中华文明的精神制高点。徜徉在祖国文化的百花园里,你会发现,诗歌这块园地,最厚重也最丰饶——溯本求源,可说中国文化有多悠久,中国诗歌史便有多悠久;说数量,谁能历数,我们民族究竞创作了多少千古传诵的诗篇;再论及世代流芳的诗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民族能望及项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一代有一代的高峰,历史又把一代代的高峰留在后面。今天,当我们俯瞰历史,才能纵览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百花斗艳的胜景,膜拜那万峰簇拥的奇观。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识。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诗”生活亦生活,本书便是一套有关“诗”生活的丛书。
《文人墨客诗生活》,荟萃了历代诗苑故事、佳话和诗歌赏析,是一套内涵厚重却浅白易懂的文学通俗读物。在那些脍炙人口、光照千古的名篇背后,其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曾产生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佳话。如果诗歌本体如浑雄交响中的主旋律,那环绕于诗人、诗歌的佳话轶闻便是“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多层次合音与背景音乐。人们在诵读诗歌名篇时,也一定会被这些故事和佳话所吸引,可更立体、多方位地理解与感悟诗歌关的内涵。但这些故事、佳话,往往散见于大量史书、诗集、诗话、笔记、类书之中,不易查找,亦难遍览;而原始资料的文字,也大都简古深奥,晦涩难读。选编这套丛书,便是通过广采博取,去芜存菁,将散见的故事、佳话、诗话荟萃于一集,并在表达上力求寓意显豁,清新可读。使读者能一目了然,享受到体悟“诗生活”的快乐,也可省去翻检古籍之劳。
《文人墨客诗生活》不同于一般的名人轶事集,也不同于常见的诗歌欣赏集,简言之,并非名篇的故事、佳话与未见故事、佳话流传的名篇,都未收入书中。一文一题,每一篇都有一至数首诗作和与之相连的故事佳话,行文浅白但神韵隽永。对所引诗篇也作了赏析。但这种赏析是与叙述有机结合的,或是交代故事背景,或是人物衷肠的倾诉,或是诗歌内涵的揭示和艺术鉴赏。不拘泥就事论事,就诗论诗,而是把其放在诗歌发展史和诗人生平际遇的大背景下,启迪读者对诗人、诗歌史的总体把握,几十题合起来,便几乎可见一代诗歌大观。
本书原名为《历代诗苑揽胜》,由首都经贸大学黄为之、杨廷治教授伉俪呕心沥血十年精心打造,先后重印几次,曾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版权输出台湾。本次重版修订,二位作者对每篇文字都重新进行了精心润色在叙事部分,根据史料丰富了情节,故事更加生动婉曲;诗评部分,也根据历代诗话,作了更准确简明的评述。此外,还新增写了一些篇章,弥补了一些缺漏,从而更全面反映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风貌。
没有华人不读诗。由此,说诗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一点不为过。如果说目前构建公民社会是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诗教育”与体悟“诗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希望,这套融古典诗词、典故加传奇的隽永作品,能成为全国中小学文史老师的最佳指导手册,成为全国青少年朋友所喜爱的课外读物。
《文人墨客诗生活》,荟萃了历代诗苑故事、佳话和诗歌赏析,是一套内涵厚重却浅白易懂的文学通俗读物。在那些脍炙人口、光照千古的名篇背后,其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曾产生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佳话。如果诗歌本体如浑雄交响中的主旋律,那环绕于诗人、诗歌的佳话轶闻便是“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多层次合音与背景音乐。人们在诵读诗歌名篇时,也一定会被这些故事和佳话所吸引,可更立体、多方位地理解与感悟诗歌关的内涵。
这本《文人墨客诗生活(唐代篇)》(作者黄为之、杨廷治)是其中一册。
《文人墨客诗生活(唐代篇)》包括“韩李联镳”、“公权联句”、“罗横改名”等。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住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识。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樱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儿乎无不成“诗”。
“诗”生活亦生活,《文人墨客诗生活(唐代篇)》(作者黄为之、杨廷治)便是一套有关“诗”生活丛书中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