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奋斗期的爱情(精)/李骏虎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骏虎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每个游走于城市街巷中的乡村之子,都在为融入脚下的这座城市而不停地奋斗。这是作者的心灵自传,写出了一代人的同感与痛感。
《奋斗期的爱情》讲述了一个志存高远的文学青年李乐靠着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一步步走向了文学的殿堂。虽然他不曾一刻拥有那真正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他在洋溢着青春冲动的爱情的朦胧牵引下,在品味了四个女孩各自不同的爱情表白之后,才发现他的爱情追求其实还只是一个美丽的过程,他的归宿还在那不懈的奋斗中。
作者简介
李骏虎,1975年出生,山西洪洞人。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担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奋斗期的爱情》《公司春秋》《婚姻之痒》《母系氏家》,中短篇小说集《前面就是麦季》《此案无关风月》,随笔集《比南方更南》,文化散文《受伤的文明》等。2010年10月凭借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并于同年11月29日凭借长篇小说《母系氏家》再次斩获赵树理文学奖。新作《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获得第四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最佳叙事奖。是第四届山西新世纪文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及赵树理文学奖荣誉奖得主。
目录
自序
序:和小说共鸣
修订本附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尾声
跋:对一代人精神历程的评析
创作年表(要目)
序言
我生长在那个全民“文学热”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带来全国性的写作阅读高
潮,从城市到广大的农村、矿山,有点文化的人们都拿起
笔来写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抒发情
怀,记录时代。在晋南的一个小村庄,也有两个做着狂热
的文学梦的年轻农民,其中一个就是我的父亲,这使我在
刚刚能够开始阅读的时候,随手就能够拿到《人民文学》
《小说月报》《作品》《青春》《汾水》(后改为《山西
文学》)这样的文学杂志,对于一个偏远的乡村里的孩子
来说,的确是得天独厚的精神资源。就是在父亲的熏陶和
指导下,我开始写作和投稿,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发表作品

有人说,那个时候的全民文学热是不正常的,也有人
因此而慨叹后来的文学被边缘化,我也曾这样想。但我现
在不这样认为了,我现在知道,全民都想当作家的确是不
切实际的,但人人都应该养成写作和阅读的习惯,尤其在
我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开始追求生命质量的时代;我同时
理解到,文学作为社会主流的时代的确是一种特殊现象,
但文学应该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却是不容
置疑的,时下文学越来越圈子化,越来越丧失对社会大众
的影响力,越来越跟时代发展没有关系,这才是不正常的
。仅仅是文学圈里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这也是当下文
学为大众所敬而远之的原因。狄更斯、托尔斯泰、雨果,
都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我们看到,真
正的文学大师是为人类写作的,他们从不曾把文学学术化
、圈子化。为什么要写作,从事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这是作家们应该思考的永恒课题。跳出圈子,为人民写作
,这是我大概从十四年前形成的文学观念。我后来的文学
道路,就是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往前走的。
每一个作家的文学生涯中,都有自己阶段性、标志性
的作品和文学事件,我也是如此。我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写
作,开始于中专时代完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清早的阳光
》。那个时候,没有读过几本文学名著,也几乎没有任何
的文学观念,就是靠着农村生活的积累和一点天分创作的
,我对自己想象力的确信,也来自这篇纯粹的作品。每一
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软肋,我也有,我在文学素养上的欠缺
就是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写作训练,当时,也没有完成与经
典的对话,我就是个“野狐禅”。这个短篇之后,我回到
故乡小城谋生,很多年不能超越自己,后来因为一个机会
又回到了太原,有三年时间学着用王小波的风格写小说,
数量不下三十万字。这其中有一个中篇、三个短篇被文学
杂志《大家》2000年的同一期刊发,还配发了整页的作者
艺术照,这是我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个作品小辑,从此我开
始浮出水面,成为我这一代作家里较早的出道者,这要感
谢《大家》主编李巍老师的错爱,他还曾想把我打造成男
版的J.K.罗琳,可惜我才力不逮。
在我读过小仲马的《茶花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后,在卢梭的《忏悔录》里找到了思
想指导(我其实并没有读完这本书,但哲学家强大的思想
力量通过开头的几页书就主导了我),开始写作第一部长
篇小说《奋斗期的爱情》。那是20世纪末的事情,我在山
西日报社工作,每天晚饭后打上一盆热水放到办公桌下泡
脚,铺开稿纸写两三千字,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写作进度。
我在子报工作的弟弟陪着我,他也写点东西。那个时候生
活条件异常艰苦,我们兄弟俩租住在一个倒闭的工厂的小
楼单间里,房子里没有水管也没有厕所,需要用矿泉水瓶
子从报社灌水带回去用。晚上十点多,完成当天的写作进
度,我俩骑着从街上四十块钱买来的旧自行车赶夜路回住
处。如果在夏天,经常一个霹雳大雨倾盆,根本来不及躲
避就被浇成了落汤鸡;如果在冬天,融化的大雪在马路上
冻成纵横的冰棱,车轮压上去,一摔就是十几米远。但我
们心里都有一团火,就是永不熄灭的文学火焰,能够在窒
息的大雨中和摔懵的马路上哈哈大笑。《奋斗期的爱情》
被文学杂志《黄河》以头条的位置发表后,很快被收入长
江文艺出版社“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这在当时是个特
例,因为文库里的作者除了我,都是很有名的前辈作家。
要感谢《黄河》主编张发老师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李新华
老师,正是《奋斗期的爱情》使我开始有了“粉丝”,其
中包括不少跟我年龄相仿的现在很知名的青年作家,当时
他们刚开始尝试写作。
我开始不满足于圈子,而从大众的欢迎中得到自信,
源自于我的第一部畅销作品《婚姻之痒》。2002年到2005
年之间,我开始了自己第一个完整的创作阶段,创作了一
系列以心理描写见长的都市情感和婚姻家庭题材小说,并
整理成长篇小说借助于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贴出来。
磨铁文化老总、诗人沈浩波的弟弟沈笑,当时在新浪网读
书频道做版主,他把《婚姻之痒》加精置顶,后来得到了
四千多万的点击量,数千读者跟读并试图提供思路参与创
作。在读者意识到我有把女主角庄丽写死的企图时,很多
人对我发出了威胁。那年的情人节,读者们
导语
《奋斗期的爱情》是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李乐是一位来自农村心怀文学梦的青年,进入城市工作后,他有着像火一般燃烧的理想、像风一样呼啸的勇气,以及与现实搏斗的精神。李乐是一个并不甘心的小人物,发生在他身上的也都是平凡的日常琐事,唯其如此,才是真实的生活,也唯其真实,才能打动同喜同悲同命运的你我他,从而,成就这样一部耐读、耐看、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
后记
对一代人精神历程的评析
——论李骏虎的小说创作
傅书华
李骏虎小说创作的意义、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我想从
他作为一个在中国内陆地区出生的70年代生人,在面对中
国社会历史性的社会转型中,所形成的精神演化形态、精
神历程的角度,考察一下他的小说创作的意义与价值,并
认为这样的一种考察,可能对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与市场经
济同时同步成长的一代人的经验形态、精神形态、价值形
态,对我们如何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精
神形态、价值形态的演化历程,有着一定的典型性的参考
意义。
1
能够体现李骏虎第一个阶段小说创作代表性的成果,
我想应该是写一代青年人在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奋斗期
的爱情》《公司春秋》《婚姻之痒》以及《解决》《七年
》《牛郎》等若干短篇。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
从乡村来到都市的青年人,由最初的充满希望的雄心勃勃
的奋斗,到对复杂的都市生活的深层品尝,再到一种在近
乎无奈、绝望之后的对自我在都市的放逐与反思。现代都
市与一代从乡村步人都市的青年人的相遇形态,在这些小
说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血肉丰满的揭示。
《奋斗期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乡村青年“初次”与都
市相遇的故事。我之所以强调“初次”,一是因为作品主
人公对都市的感受是初次的,一是因为作品所写的主人公
感受的都市生活形态,也是都市生活的表层形态。作品的
主人公叫李乐,在都市郊区的一家报纸做编辑工作,是一
位想依靠自己的写作实力在都市立足的乡村青年人。作者
有这样的安排,与我前面所说的“初次”形态是非常吻合
的:正是都市郊区而非都市中心,才可以把都市的表层形
态得以更恰当的体现;正是报社而非商业机构,才使得都
市披上了一层精神的外衣;而想依靠自己的写作实力而非
物质性力量在都市立足,正体现了主人公比较单纯的生命
向往与精神追求。在这样的背景设置下,作者从以下几个
方面给我们讲了这位青年人与都市的相遇形态:
第一,是作者反复所写的,主人公在喜爱他的女性面
前,来自于身体的自卑感。作品写主人公李乐是一位身体
矮小、瘦弱,男性性征不强且心态时时处于被动的男性,
而喜爱他的都市女性,或者他所面对的都市女性,却无一
例外地都身体丰腴、健康且性格主动。如是,主人公李乐
在面对都市女性时,第一个直接的感觉,总是来自于身体
的自卑感:“我始终坐在椅子上……我不能站起来,是因
为看到张亮太高了,保守的估计也在一米七十五以上——
我从不把高个子男人放在眼里,但女人就不同了,尤其是
高个子漂亮女人,总是让我自惭形秽。”“这家伙足有张
亮那么高,于是我就躺着没动,不愿在陌生的漂亮姑娘面
前暴露自己的缺点来。”这种自卑感,从实质上说,其实
是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在如何对待身体、根植于身体的欲
望、享受在面对现代文化、都市文化的自卑感,其焦点是
中国社会价值形态从传统的重社会伦理规范到重个体感性
生命的社会转型中,不知如何面对、安置个体感性生命,
或者说,不知如何面对、安置“身体”的迷茫与困惑、焦
虑,如刘小枫所说的“沉重的肉身”。这样的一种来自于
“身体”的自卑感,在这种自卑感中所暗藏的对都市女性
身体的向往,在中华民族在自身传统崩溃而面对现代社会
现代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可谓是屡见不鲜,只是表现形
态各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清末民初时,中国赴日留学生
笔下对中国男性与日本女性“身体形态”的文化身份的设
定:中国男性的身体总是病态的、瘦弱的,性格是内向的
,而日本女性的身体则总是丰腴的、健康的,性格则是主
动的外向的。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是这方面最为典型的
代表作,其中对中国男性留学生眼中的日本女性身体的描
写,也因此成为这一文化“症候”的经典片断:“他起初
以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竞同被钉
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
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
看了一会,他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挛来了”。这样的文
化“症候”,在市场经济大潮促使中国社会形态在90年代
全面转型时,显得特别突出,成为一个时代的“时代症候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知如何面对、安置的“沉重
的肉身”,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时代“流行语”。李骏虎
的《奋斗期的爱情》在这一点上,也因此具有了时代的沉
重感与历史的纵深感。
……
对文学与人、社会、历史关系的这一理解,必然决定
了李骏虎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方法的推崇。如果说,在
他创作之始,他对此还没有非常清醒、鲜明的认识,但却
由于自己的艺术直觉而在自觉不自觉中予以追求、实现,
特别是在他的乡村小说创作中,更是如此。譬如,在我们
前述的《母系氏家》中,在对三位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
们即通过其性格的复杂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只
是在今天,在经过了长期的创作积累与实践探索后,他的
这种意识就更为鲜明更为自觉了
精彩页
第一章
1
20世纪的最后4年,我在一家杂志社上班,和很多女孩子有交往,可是直到离开那里的时候,我仍然是个处男。我不认为这是多么羞耻的事情,相反,我感到了高尚,并非如传说得那样:我是一个生理或心理不健全的人。真实的原因,我觉得卢梭在《忏悔录》里说得很明白:“虽然我的血液里几乎生来就燃烧着肉欲的烈火,但直到最冷静、最迟熟的素质都发达起来的年龄,我始终是守身如玉地保持住纯洁。”
虽然如此,在我最青春的岁月里,我并非没有爱过,只是没有追求结果。我把这归罪于我的晚熟,我把这份遗憾当作最美丽、最珍贵的东西来珍藏和回味,我愿意讲述我的故事,只是为了寻找一份安慰,祭奠我小鸟一般一去不回头的青春。
那家杂志社所在的小城,距离我现在工作的大城市不到二十公里,杂志的状况,那个时候比现在稍微景气一些,也就对我那样的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多少有点吸引力。我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四年之久,直到两年前终于离开。平心而论,那本杂志对我的文学事业和人生的发展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指我在杂志社四年之中所学到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处世哲学和一段难以下定义的体验,包括和女人调情以及亲热。你要问我对那段生活有什么留恋之处,那就是,我的生命曾被天使和她赐予我的爱所照亮,当我意识到应该拥有它时,已经永远地失去她了。有的时候,遗憾是最美好的回忆,但在人性造成的这种必然结果面前,要做到一笑置之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那个时候,我一文不名,心理素质也不好,见了漂亮的女孩子就脸红脖子粗,不停地擦鼻尖上冒出来的虚汗,还管不住自己的表情,经常露出近乎好色的倾慕的微笑。我在离杂志社十五公里的农村租了一间房子,房租每个月六十块,另外花二十块买了房东一辆漆皮掉光了的老二八加重自行车,早晚骑着它上下班。刚从学校进入社会,闯一闯的心劲和发展的欲望很大,美好的新鲜感和膨胀的自信心时刻鼓舞着我。我通常早上七点从住处出发,伏在车把上一路狂踩,四十分钟就可以赶到杂志社;晚上下班后从同一路线往回走,当然也要四十分钟才能到家,不过总觉得回家时比上班时用的时间至少短一半。后来我觉得回家睡觉的意义不大,因为我那间小屋子里的破桌子和四十瓦的电灯泡远远不能跟编辑部的办公桌和天花板上的六根日光灯同日而语,而我每天晚上都至少要看三十页书,写两千字的文章,因此我有时候就在办公室过夜。在办公室住还有一个好处是上厕所方便,而农村的大茅坑三更半夜常常很危险。我把两张办公桌拼在一块儿,铺上几层报纸,搬过本字典来当枕头,一闭眼就是黑甜一梦。后来办公室配了一条旧的长沙发,我干脆把铺盖搬了来,以社为家了。
我是从我现在所在的大城市毕业后,应聘到郊区小城的杂志社的。我觉得大城市的郊区跟大城市的差距就是要坐半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想去就去了,所以家里打电话问我工作单位在什么地方,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上大城市的名字。我是农民的儿子,并且家在距离这座大城市数百公里外的农村,我父亲是一个小镇办公室的秘书,快五十岁的人了。父亲是四十二岁自修完大专课程,由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变成端公家饭碗的小秘书的,他每隔两个星期准时从小镇上的邮局给我打一次电话,时间是星期五的晚上九点,因为第二天是周末,回到家里母亲要问起我的近况。这座大城市是我们的省城,父亲十年前买蘑菇菌种时来过一次,而母亲只听说过它的名字,连确切的方位恐怕也不知道。对于乡下人来说,能来一次省城可以在村里人眼里保持半年的高大形象,因此我能在这里工作,很给父母的脸上贴金。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宁可在大城市的郊区打工,也不愿回家乡去当教书先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省会城市是文化交流中心,生活在它的附近,除了拥有更多深入其腹地的机会外,我觉得离我的文学梦想也不会太远。因为有这个梦想,在我当时没有娱乐没有朋友(同性知己)的单调生活中,我总能看到美好的东西在未来闪耀,就像躲在灰蒙蒙的云层后努力发射光芒的太阳。就是那一轮水中的铜盘般淡黄的影子,使我每天都信心百倍,精神抖擞。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