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009年首刊,再度引发怀旧热潮
一本让90后大呼小叫、80忍俊不禁、70后一声叹息、60后默默收藏的小书
《小时候》六零版,过把红色年代的瘾
既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你就不能错过这本书
载满60后记忆的火车即将进站,没坐过的抓紧时间上车
“60后”列车已经出发,请大家一路遵守秩序、配合工作,列车途经以下站点:尼克松、孔老二、毛主席、苏修美帝、雷锋叔叔……
本列车提供以下口味独特食品:爆米花、荤油渣、三色冰糕、橘子罐头……
本列车允许进行以下娱乐活动:攒糖纸、糊火柴盒、看小人书、听广播……
本列车特许提供以下拍照服装:军帽、白球鞋、红头绳、毛织假领……
本列车禁止进行以下危险游戏:骑二八车、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
60后,不前卫、不反叛、不颓废、不张扬。
我们是渴望温情的一代,因为我们成长于只有热情没有温情的年代。
我们是充满理想的一代,因为我们总是爱听英雄的故事,过早地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
我们是内心保守却又渴望变化的一代,因为我们的青春,刚好赶上了祖国万花筒一般的变幻。
我们是刚展开青春的羽翼就被生活的齿轮碾得粉碎的一代,我们被巨变的年代裹挟着,刚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喘口气,却发现周围大兵压境,已经是80后、90后的天下了。
早请示
我出生在“早请示、晚汇报”的年代。那时候工厂小到班组、机关小到科室,都组成“早请示、晚汇报”的小组。在居委会的督促下,奶奶家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也组成了一个小组,每天进行“早请示、晚汇报”。
早晨,上班、上学的人都走后,院子里所有的老人和孩子,就要集中站好,面对墙上的毛主席像,齐声高呼:“向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请示工作!”高呼完毕后,由院子里出身最好、表现最积极的一个人,朗读一至两段毛主席语录。
我们院子由李老太朗读,她不识字,但是家里三代都是工人。朗读完毕,全体人员手举毛主席语录,齐声高呼:“敬祝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
当时我九个月大,还不会说话只会蹦单字。每天被奶奶抱着参加“早请示、晚汇报”。有一天“早请示”的时候,当大家说:“敬祝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话音未落,我突然晃着小脑袋流利地说: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奶奶听了大喜。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长句子。
第一首诗
礼拜天,爸爸偶尔会骑着他的二八永久牌自行车,带我去湖边兜风。
在一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上午,爸爸骑车带我来到湖边。路边几只大白鹅正在草丛里捉虫吃,吃完虫子又摇摇摆摆地跳到湖中洗澡,很是惬意。
我见此情景,不禁“诗兴”大发,望着水中的大白鹅说:“鹅,鹅,鹅,你吃虫。”
爸爸听了惊喜非常,立刻飞快地骑回家,进门就大声宣布:“这孩子会作诗了!”
P5-7
我出生在一九六八年。我出生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红色的中国一片沸腾。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我的童年生涯。
我们家是五口之家,我们姐弟三人。本来,父母是不打算要我和弟弟的,双双医科大学毕业的他们,只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姐姐生下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知识分子“靠边儿站”,他俩除了频繁地进出“五七干校”之外,没太多工作要做,这时候奶奶就要求妈妈再生一个男孩。于是妈妈接连生了我和弟弟。看到弟弟出生,奶奶一颗心才落回肚子里。
我父亲是开封人,妈妈是北京人。所以我和姐姐从小在开封长大,而弟弟七岁以前被寄养在北京的姥姥家。上小学之前,我和姐姐跟父母都住在奶奶家,和我们同住的还有未婚的小叔、小姑和堂弟。奶奶家当时住在一个大四合院的厢房里,三间厢房住着我们一家八口,我们是典型的大家庭。
后来,爸爸单位给他分了房子,就在单位的家属区。家属区是后院,爸爸上班就在前院。这时候我们接回了北京的弟弟,一家五口才团聚。
上世纪中国的六十年代,是物质和精神都绝对贫困的封闭年代,生于这个年代的人受过苦,挨过饿,具有父辈的英雄主义情怀,也继承了父母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光荣革命传统”,懂得用功和努力,也懂得怀疑和批判,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我是60后》这本画册让我们搜寻和回味了那将近半个世纪前已逝去的、忧伤而难忘的生命细节……
——马莉(《南方周末》编辑、诗人、画家)
《我是60后》这篇文章是我和妈妈一起看的。妈妈是60后,我是90后。两个年代的人在一起,共同寻找属于我们共有的童年的快乐,然后在寻找中,细细地抚摸着历史的脉络,看见了成长。那一盏灯下,和妈妈的共同回忆,让我们不知不觉,走过了一段路。
——鸢堇(兰州网友)
当80后也开始“怀旧”的时候,60后的怀旧,只能叫“怀古”。荆方笔下,60后所经历的一切,比如排队买带鱼、有线小广播、争吃猪油渣等,对于80后90后来说,简直就是史前期所发生的事,其匪夷所思的程度,足以令他们把“60年代”称为“60纪”。但如果想真正了解父母走过的路,这本画册,便是最好的月光宝盒。
——余少镭(《南方都市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