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中汪丁丁先生讲了人生的十大命题,以及现当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数位杰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省察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书中收录了《德鲁克:生活在未来》、《刘静君:李大钊的身后事》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青年对话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汪丁丁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中汪丁丁先生讲了人生的十大命题,以及现当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数位杰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省察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书中收录了《德鲁克:生活在未来》、《刘静君:李大钊的身后事》等文章。 内容推荐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内容介绍: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不论怎么平凡,总是有目标的。 最重要的目标,由于未来的极不确定性,只能称为“志向”——物质生活的、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的。 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总要面对他自己的人生问题。我们对人生问题的求解,因我们的秉性、体验、感悟和社会处境而迥异。 在本书中汪丁丁先生讲了人生的十大命题,以及现当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数位杰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省察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是“青年对话录”系列之一。 目录 人生的十大命题 ——与东财的学生们谈生活和学习 一、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 二、重要性只在言说之外 三、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 四、真正重要的是常识 五、人类对常识的回忆只有两个途径 六、“国学”是体验与常识 七、人生问题永远是求解之过程 八、“穷物理”与“致良知” 九、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十、关于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德鲁克:生活在未来 海深义:穿越沼泽,与安妮—起 贝蒂:布坎南教授和我…… 拉姆齐:天才,流萤穿过空庭 季羡林任继愈:20世纪中国的卓越者 王元化:孤独者,思虑中国 马洪:改革推手,海水里的盐 陈振汉:经济学的中国化 刘静君:李大钊的身后事 真正的幸福 富了之后又怎样 幸福的感觉 再谈幸福问题 幸福与情感 幸福感的三种来源及其他 善与幸福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善”与“幸福”均不能孤立地被追求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适度与中庸之道 自由的人 我们的情感 仁爱与正义 中庸 “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更多的生命,活着是更快乐的 第三种文化 把幸福定义为……是错误的 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幸福和正义 功利主义包含一种反逻辑的荒谬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我们应当怎么做 从荣誉和权力到金钱和物质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反对享乐主义 所谓发展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到底幸福是什么 我们的幸福 幸福与经济增长 世界明天会更好吗 娜拉出走之后如何 谁说合作的思考不可能 这个世界幸福吗 幸福与经济学 什么是“造福” 闲暇幸福疯狂假期 保护大众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人格与理性选择 追求幸福 祝他和她幸福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为什么讲这堂课,因为在很多大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没有常识,没有工作能力,只顶着名校的牌子,这是没有用的。因此,怎么能让我们在学了这么多的知识以后在进入社会之前常识并没有褪去呢?我们需要拽回常识,就是要把常识回忆出来。但是回忆常识,人类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身体感受,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唤回你的常识,让你重温社会的常识,这很重要。另一个途径是学术的途径,我们叫做字源学,就是把每一个文字做一个追溯,往古代的文字还原,把它的意义还原出来。 那么身体感受所回忆出来的常识,在梁漱溟的一派叫做“体证”。而把文字的意义还原的方法,叫“字源学”。字源学是史学和哲学的一种方法,参考资料太多,不过,系统运用这一方法,最初也最著名的,是海德格尔。西方也用过这种方法,所以我们说中国和西方都一样。我们中国人和西方面临同样的困境,就是知识的困境。知识越来越苍白、越来越抽象,因为常识被抽离了。西方的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始终在进行教育改革,比如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就不新鲜了,在发达国家已经进行很多年了,但都未成功。我们先不说西方的不成功,先看看中国。中国的教育,是1上千年的应试教育传统,而我们只谈了二十几年的素质教育就想替代存在了上千年的应试教育,这是很难的。在应试教育传统里,当所有的大学、中学、小学、~JoJI,园的教育,目的只在于得到一张重要的文凭以及为了这个文凭而应付一系列的考试的时候,这是应试教育吧?最可怕的是我们脑子里背了一大堆的知识,而尽量少地背常识,因为常识不考。这样一来,我们中国人就格外危险,这是第一重的危险,就是没有真实,真实越来越少,空洞的知识越来越多,这是中西共有的危险。 我们说的中国人独有的危险是什么呢?中国的学术传统在宋明以前始终是以伦理学为主的,是人文学科的知识,不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所以你背了一堆空洞的伦理学的知识,这还行,因为十三经①是古代入传下来的,还是应付社会的常识,注释了很多文字以后让你背下来,让你应付科举,当然可以。但是到了西学东渐以后,近代以来,我们教育的内容和考试的内容不再是十三经了,变为物理、数学、化学了,是西方的知识,这就很危险了。这就变成压迫我们的学生记了一堆空洞的知识,而且不是社会的伦理的知识,而是与常识越来越远。这是第二重的中国教育的危险,这就变成了专业学者。哈耶克有句话很生动,是对西方人说的,叫做“专家是没有灵魂的”。西方人已经看到了这点,像哈耶克这样的学者就看到了“专家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后果。大家想想,常识是什么?常识是你母亲教给你的,你母亲是从你母亲的母亲那里学来的,一代代传下来的,那就叫灵魂,是灵魂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的专家陷人了只与他的专业情景有关的所谓操作性的常识,叫做operational knowledge。凡是不能够操作的那些观念在西力的科学界不能在今天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所以我们记了一堆的专业矢[识和操作性的常识。当然操作性常识也很重要,你们是学财经专业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下单员应该在多长时间内把一个客户买卖股票的订单完成或者执行,并且误差在多少之内,那你就没有这方面的操作知识,这样你去工作的时候很可能会在细节上犯错误。比如你在银行柜台实习,会有一个监督员告诉你该怎么做,这都属于在专业情景里面的知识,叫做操作性知识。它很重要,但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两分的。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学习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做人,但是今天不同了,你的人生和你所学的知识脱节了,陷入了知识困境,生活和学习成为不相关的事情。 在西方的大学里,每个年级设有咨询师一职。我查过一次,19世纪90年代的时候,咨询师的薪水很高,比当时经济学博士的工资还高50%以上。这是西方大学办的事情,减少自杀率。在我们的实验班,我们设有行为导师,专门告诉学生们中国社会的常识是什么。因为很多学生缺少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常识,因为母亲逼他们考试,比如让孩子参加奥数班和各种补习班。为了考试分数,家长整天带着孩子在各种补习班转悠,哪还有时间教孩子常识呢?或者是家长的行为也不像有常识的样子,有些家长可能为抢一个停车位而作出某些行为,这对孩子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大家很清楚。所以我们设有行为导师,导师的言谈举止、洒扫应对、接人待物,都像是正常的中国人,都像是正常的中国式母亲。行为导师教给我们常识,这很重要。从洒扫应对的“小学”到明明德的“大学”,教会学生思考人生问题。P17-19 序言 是的,我决定要写这样一个以普通人开篇写给普通人的序言,为了说服我这套文集的编辑赵婕。她是我和我妻子许多朋友当中最体贴朋友的一位。说服她,说服这样一位认真而体贴作者的编辑,特别难。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这一陈述,包含着太丰富的道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虽不像茨威格那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目睹祖国的消亡,但也经历了足够丰富的政治思想运动、开垦祖国零下40℃的边疆、参与“12月党人”那种颠覆性的地下沙龙、参加高考、读研、出国……有了这一番经历,再普通的人,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也不再普通。所以,我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我从来不是“天才”。其次,这也意味着,如果读者有兴趣读我写的文字,那就一定要记住:让我写了这些文字的,是偶然聚拢的一些机缘。这些机缘完全可能遇到另一个普通人,并进发出一些类似的文字。所以,我的第三层意思是,在宏观统计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或许必须产生这些文字,至于由谁来写,并不重要。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生活的维度;和父母兄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社会生活的维度;更高级的诉求,诸如“横渠四句”或“孔颜德行”,是我们传统的精神生活维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常以“耕读之家”来描写。问题之发生,是由于工业化势力太大而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从第一次洋务运动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问题还在这里,挥之不去。世变之亟,究其本源,转型期中国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为生民立命”,而人生问题仍然是“为天地立心”。不同以往,对我们而言,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求解是纠缠在一起的,算是同一根本问题的两面。 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三个维度,不论要延续哪一个,都很难,因为它们同时陷入相互牵扯着的困境。物质生活的延续,称为“经济发展”问题。要发展我们的经济,例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呢,先富起来的有不少人为富而不仁。于是要建立更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秩序,否则我们的社会生活势必瓦解。可是,谁之正义?何种理性?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里我们应如何做才好?这类问题将我们带入精神生活的维度,也是人生问题的求解过程。在这里,我们探讨诸如“何为幸福”或“为何幸福”这类问题。 在西方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了足够多的年头之后,我意识到西方稳态社会的生活实在平淡而无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同类事件的永恒循环之中,我的意思是, 改革和开放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极丰富的机缘,新的可能生活如漫山遍野的竹林里雨后出土的春笋,噼噼啪啪,目不暇接。生活,从何处下手呢?这就是选择太多带来的烦恼,可说是“成长的烦恼”。选择太多,这是市场社会的特征,它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市场化,并患了市场化社会通有的疾病——“消费主义”。这是一种行为倾向,将生活的一切环节都视为单纯的消费。存在论的最早一位思想家祁克果,年轻时就对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有所感悟。他将现代化概括为“图生活之方便”的运动,于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追求方便?方便的代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将我们带到生存论的哲学里面,让我们面对一个“不方便”的命题:任何信仰都是某种不方便。那么,方便的代价是不再可能有信仰。推论:人而无信仰,吾不知其可为人。那么,活着的意义呢?随之消失。 生活,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不能仅仅是消费的,它还有其他的意义。热恋中的人,很容易断定他的爱不是一种消费。可是在其他情境里,我们就很难克制消费主义倾向。谁愿意舍近求远呢?如果有洗衣机,为什么要用搓板?如果可以抄袭答案,为什么我要独立完成习题?如果撒谎带来好处,为什么我们要诚实?如果可以有更多的钱,为什么我们满足于只要较少的钱?这些问题围绕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时刻必须选择方便或选择不方便。处处图方便,最终便会丢失生活的意义。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孩子,至少他们的绝大多数,从小就学会了寻求方便,而不是寻求不方便。我们教育失败的渊源,根据党史学家高华的考证,可追溯到革命年代我们党“急功近利”的教育方针。 我以“普通人”自况,因为我有普通入的性格和弱点。例如,我喜欢美味佳肴,我不喜欢辛勤劳作,于是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另一方面,我也像普通人那样善良。例如,我喜欢帮助有才华的学生,我不喜欢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校园政治。最后,我和普通人一样意志薄弱,我和普通人一样在许多事情上想不清楚,我和普通人一样不知道中国应往何处去。 所以,这套文集的文字,我由衷希望它们在读者眼里是普通人写的文字。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在这样伟大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太多太大的问题,迫使我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反省和抗争。结果呢?我和你们一样茫然无知,或许我们的反省和抗争将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或许使它更糟糕,或许,仅仅因为我们反省过并且抗争过,我们拾回了生活的意义。 后记 2011年10月中旬,按照此前的沟通,汪丁丁老师发给我几十万字的文稿,都是他此前文集中常见类型的单篇长短文章。大致归类如下. 关于教育问题 关于教育问题的补充 关于幸福的探讨 关于知识、科学、理性以及信仰 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 财经荐书 在汪老师面前我是双重身份。一是编辑,二是学生。2003年,我到中信出版社工作,认识了汪老师李老师夫妇,工作上甚多往来,时间也将近10年了。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就像校友同班老乡使得很多人有了文化血缘一样,我就是他的学生辈了。 作为编辑,是以工作立场对名家书稿尽责;作为学生,是以晚生后辈的敬意对恩师尽心。于是,我“大胆”又“小心”,提出了我详细的编辑策划思路。 …… 梁文道遗感当代很多人“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而不是去“找一本书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亲爱的,你要更美好”,我期待你因这次阅读之旅得到美好的变化,接近更真实的自我。让我们为此感谢汪丁丁先生,也感谢以下人士对出版这套丛书所做的贡献。 他们是:李维莲女士,任岩先生,吴力超先生,李炳青女士,邹怡茜女士,右意达女士,刘乃清先生,王菊萍先生,还有出版图书各个相关环节的人们。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同事挚友马浩楠女士。我因她与这个出版社和这套丛书结缘。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她处处额外帮助我。我依赖她过硬的文字编辑功夫,她的思想眼光,她的环节沟通能力,她在时间精力上的慷慨付出。所以,这套丛书,不仅对读者是某种幸运,对我与浩楠的友情人生,也赠与一份未来的美好回忆。 感谢你来分享,感谢一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