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堂里的一场暴风雨(肖复兴音乐文集摇滚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复兴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肖复兴编著的《天堂里的一场暴风雨》内容介绍: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更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内容推荐

肖复兴编著的《天堂里的一场暴风雨》内容介绍:为方便读者阅读,也为检点自己心迹,把文集分为“古典卷”、“现代卷”和“摇滚卷”三册。这三册书分别记叙了关于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的心得笔记,和我在音乐会现场聆听音乐之后的感想、感喟,以及针对当今音乐现实有感而发的言说,也包括了对音乐家故居旧地的走访等其他文字,希望读者喜欢,更希望读者批评。《天堂里的一场暴风雨》是“摇滚卷”。

目录

自序

我和鲍伯·迪伦

老艺摇批判

我们的上面是天空

作为诗人的列侬

朋克教父的破镜重圆

地上掉着一块旧丝绒

摇滚里的金斯堡

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

“这这”三部曲

上一代的保罗·西蒙

关于“老鹰”

哈利路亚

悲情奠里西

天堂兄弟

天堂里的一场暴风雨

不要在地铁里睡觉

“赶时髦”的二十年

死亡并没有结束

为何我唱布鲁斯

汤姆·韦茨之梦

续汤姆·韦茨之梦

红房子画家

梦幻的色彩和声音

来自希腊的风

不老的云

黑色也是一种颜色

电子寓言的标本

黑色传教士之歌

Lo—Fi中的“西巴多”

我是你的一面镜子

你是我唯一从未讲过的故事

整个故事的一个开头——关于凯特·布什

因为这个夜晚——帕蒂·史密斯札记之一

镜子里面正望着我的人是谁——帕蒂·史密斯札记之二

抱小猪的阿莫斯

乱星的吟唱

距离中的弗雷泽

腹腔里的青春期——听坦娅·唐利

人体模型——听Portishead

黑色的巫女——听迪亚曼达·格拉斯

巴洛克摇滚——听“米兰达性花园”

到纽约找鲍勃·迪伦

试读章节

鲍伯·迪伦(Bob Dylan)属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他20多岁,和美国一样年轻。

60年代,他抱着一把木吉他,沙哑粗糙地唱着民谣,从明尼苏达的矿区走来,并不高大茁壮的身影渐渐地在美国的背景中清晰起来。

60年代,虽然有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和希腊公主结婚,以及美国人诺曼·博劳克成功地培养出比原产量高三倍的高产小麦新品种这样能够让人高兴的好消息,但60年代是整个世界动荡的年代,短暂的好消息不能如方糖一样,稀释掉密布在整个60年代的灰色云层而让它变甜。

60年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非洲的大饥荒,我国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估计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肚子空空在挨饿。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一起号召与饥饿做斗争。

60年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苏联进行核试验,美国恢复了地下核试验。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苏联要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争执不断,核裁军的呼吁不灵,据统计:苏美两国拥有的核武器的爆炸力相当于世界人均三吨TNT的爆炸力。整个世界坐在随时可能爆炸的火山口上。

60年代,是一个运动的年代,整个世界此起彼伏按下葫芦起了瓢:不仅中国搞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欧洲也是学潮不断,美国出现反种族歧视的示威运动,意大利出现工人罢工运动,拉美不少国家跟随卡斯特罗搞革命运动,骚乱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0年代,是一个暗杀的年代:肯尼迪在达拉斯被暗杀,没过多久,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杀。

60年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矛盾冲突的年代:苏共22大召开后的非斯大林化,苏联武装占领布拉格,我们和苏联的珍宝岛战役,东西柏林之间的柏林墙的建立……

鲍伯·迪伦的歌声就是响彻在这样的60年代。

鲍伯·迪伦就像是上帝专门为60年代而创造的歌手一样,敏锐地感知着60年代的每一根神经。鲍伯·迪伦的诞生,宣布了50年代的结束,宣告r垮掉的一代和忧郁的布鲁斯、乡间民谣的50年代的结束。

60年代初,鲍伯·迪伦在进行他的巡回演出之前,特意到医院去看望他所崇拜的病危中的上一代民谣大师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然后踏上他自己新的旅程。这是新一代和老一代的告别仪式,意味着50年代真的无可奈何也义无反顾地结束了。

面对60年代所发生的这一切,鲍伯·迪伦用他嘶哑的嗓音唱出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理性批判的态度和情怀。他以那样简朴疏朗又易学易唱的旋律、意象明朗且入木三分的歌词、沙哑深沉而强烈愤恨的情绪,站在领头羊的位置上,充当着人民的代言人的角色。虽然,在60年代,他也唱过类如《来自北部乡村的女孩》那样的爱情歌曲,但他大部分唱的是那些激情洋溢的政治歌曲。听他那时的歌,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的《黄河大合唱》,他就像是站在那浩浩大合唱队前面的慷慨激昂的领唱和领颂者。

1961年,他唱出了《答案在风中飘》和《大雨将至》,那是民权和反战的战歌;

1962年,他唱出了《战争的主人》,那是针对古巴的导弹基地和核裁军的正义的发言;

1963年,他唱出了《上帝在我们这一边》,那是一首反战的圣歌;

1965年,他唱出了《像滚石一样》,那是在动荡的年代里漂泊无根、无家可归的一代人的命名……P1-2

序言

写作第一篇音乐随笔《最后的海菲兹》,是二十二年前夏天的事情了。

那时,我到当时的联邦德国出差一个多月,节省下来一千美金,买回一台当时不错的日本先锋牌音响,终于变相地满足了我自童年萌发的音乐梦想。说是“变相”,再好的音响,毕竟只能是听,而不是自己演奏音乐。想想童年吹过的一角七分钱一只的笛子、两元二角一把的胡琴,然后在上初中想学小提琴的时候,由于家里生活拮据而和音乐失之交臂的伤怀情景,感觉真的是恍然如梦。

那是我第一次听海菲兹,他的小提琴通过新买来的音响,清新,甚至有些乍耳,连接起遥远的时代,让曾经的梦想变幻为美妙的音符,流淌下幽婉的旋律,那旋律既属于音乐,也是属于人生,让我感动,也让我怅惘。莫要说童年早已经远逝,人生也难得再有一个二十二年供我挥洒。听乐、写乐,都需要时间,音乐和人生一起走过,只是人已苍老,而音乐依然年轻,不禁想起陆放翁的诗句:“旧交惟有青山在,壮志皆因老病休。”如今的旧交,于找便是音乐了。

写了二十二年,关于音乐文章的集子出版过好几本,依然是外行,对于音乐只是一个只懂皮毛只重感性的发烧友而已,大言不惭,信笔涂鸦,随心所欲,落花流水,竟也蔚为文章。非常感谢学林出版社,他们在十二年前就出版过我的《音乐笔记》,现在又将我这二十二年来所写过的音乐方面的文字,精选成三本文集,为我做一个小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歪歪扭扭,像似五线谱,却只是貌似而已,并不成调式。只能说是音乐给予我的馈赠,留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

为方便读者阅读,也为检点自己心迹,把文集分为“古典卷”、“现代卷”和“摇滚卷”三册。这三册书分别记叙了关于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的心得笔记,和我在音乐会现场聆听音乐之后的感想、感喟,以及针对当今音乐现实有感而发的言说,也包括了对音乐家故居旧地的走访等其他文字,希望读者喜欢,更希望读者批评。

说到读者的批评,我觉得音乐超乎文字乃至其他艺术而会让人与人心接近。我出版的几乎每一本关于音乐的书,都得到过读者的批评,指出我的浅薄和谬误,让我受益,让我进步。在写这则序言的时候,我正在美国新泽西小住。忽然想起来一位读者朋友,二十年前,他就住在新泽西,那时,他从一本已经过期的《十月》杂志上看到我写的那篇《最后的海菲兹》,从文章中知道我想买海菲兹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而在北京城遍寻未果,便从新泽西邮寄我一盘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CD唱盘。他不知道我的地址,便直接寄到出版社,辗转到我的手中时候,我收到的是一个硕大的包裹,打开里面一层层的包装,最里面是那盘唱盘。他的精心与细致,让我想起在北大荒插队时,在卷心菜成长的时候,包裹在菜心里的红苹果。在漫天飞雪中打开卷心菜,忽然看到的红苹果时的那种惊喜,是一种久违的心情和感情。

记得在唱盘里夹有一页的短信,他写道:“不必言谢,同是天涯爱乐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间。如今,我人在新泽西,却不知道他人在何方。六月的新泽西凉爽如秋,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只有爱乐的心彼此相依,跨越时空,在音乐中相知相逢。怅惘之余想想,这对于我真的是种福分。

因此,除了要感谢学林出版社,我还要感谢好友周贤能先生热情为本书配图,我更要格外感谢读者朋友。尽管我们天各一方,但你们寄予我的真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以及严厉的批评,都让我不敢忘怀。因为是你们让我感到遥远的温暖,感到音乐独具的力量。

在商业化的时代,消费主义泛滥,艺术也在日趋实惠、实际和实用(我称之为“三实主义”),或屈膝于权力,或谄媚于资本,或玩世于时尚,或附庸于风雅。但是,我始终认为,唯有真正美好的音乐难以藏奸,一切在音乐面前都会变得透明。在日复一日的惯性甚至腐败的生活之中,惟有音乐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拉开距离。只有音乐最不带功利色彩,而以它最为纯正且现实中已经被物化生活冲击得越发稀薄的浪漫主义,和我们的心灵相通相融。正如《西方音乐史》的作者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所说:音乐是“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艺术的正规领域”。这是其他艺术领域望尘莫及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可以拓宽并湿润一些我们已经快要萎缩成话梅核一样的心,我们可以得以稍微的放松和喘息,平衡心理和心灵与粗糙现实生活的落差。我们可以和我们以往的任何回忆相逢,和我们向往的任何情感相拥。可以说,只有音乐这样“艺术的正规领域”,能够让我们漂泊无根的心灵有所依托,能够把我们涌动在心里想说又说不出的话语最微妙地表达出来。没错,圣桑说的:“音乐起于词尽之处。”

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更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十年前,在我出版的《聆听与吟唱》一书中,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它表达了我对音乐这样的感情,我愿意把它再一次抄录在这里:“世事沧桑,春秋演绎,生活中发生着许多有意思和没意思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音乐对我始终如一的陪伴,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坐在音响前听音乐,坐在电脑前写作,便立刻荣辱皆忘,月白风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静。真的,没有比听音乐和写作更惬意更快乐的事情了。实在应感谢世界创造了它们——生活被它们所拯救,起码对我是这样。”

2012年6月25日于新泽西雨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