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台形建筑。祭祀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农业,祭祀对象为天地日月、社稷和先农等神。最初在林中空地上举行祭祀,逐渐演变为用土筑台,再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北京的祭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景观,它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他们朴素的宇宙观,这里既是物质的,其实更多的是精神的,她是我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反映。本书图文并茂,为你介绍了祭坛溯源、风貌景观、祭奠陈设、历史典故、古树名木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祭坛/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姚安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祭坛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台形建筑。祭祀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农业,祭祀对象为天地日月、社稷和先农等神。最初在林中空地上举行祭祀,逐渐演变为用土筑台,再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北京的祭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景观,它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他们朴素的宇宙观,这里既是物质的,其实更多的是精神的,她是我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反映。本书图文并茂,为你介绍了祭坛溯源、风貌景观、祭奠陈设、历史典故、古树名木等内容。 内容推荐 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先人们把他们对神的感悟融入其中,升华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阴阳、布局等,无不完美地体现于这些建筑之中。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伸与人的呼应。 目录 引言 一、祭坛故事 (一)祭坛溯源 (二)演变中的北京祭坛 1.明代以前北京祭坛的沿革 2.明代北京祭坛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三)清代对北京祭坛的经营 1.清初北京祭坛 2.乾隆朝对北京祭坛的修缮 3.清末祭坛的衰落 (四)北京祭坛的开放 1.中华民国时期的北京祭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北京祭坛 二、建筑景观 (一)中国传统建筑理龛 1.天圆地方观念 2.五行观念 3.阴阳合和观念 4.贵阳观念 (二)北京祭坛建筑 1.天坛建筑 2.地坛建筑 3.社稷坛景观 4.先农、先蚕坛建筑 5.日、月坛建筑 三、祀典仪礼与乐舞 (一)天坛祭祀 1.冬至祭天 2.孟春祈谷 3.孟夏常雩 4.升配告祭 (二)地坛祭祀 (三)社稷坛祭祀 (四)先农、先蚕祭祀 (五)祭日月祭祀 四、祀典陈设 (一)祭器祭品 (二)祭祀巳仪仗 (三)仪仗物品细说 1.五辂 2.旗帜 3.旌、幡、幢、扇、伞、盖 4.乐器 5.其他仪仗 五、古树名木 (一)天坛古树名木 (二)社稷坛古树名木 (三)其他祭坛古树名木 六、专题展馆 (一)天坛展绾 1.祭天建筑馆 2.祭天礼仪馆 3.祭天乐舞馆 (二)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1.中国古代建筑展示 2.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七、保护利用 1.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三级保护范围 2.设置保护标志 3.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4.全园总体规划和加强管理 5.祭坛公园的文化功能展示 附录 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观定》 主要参考书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祭坛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统治时期,立宫室之制,首建合宫,祭祀天地。随后帝生历代相袭,莫有变更。 当然,黄帝建造的“合宫”只能算较早的祭祀建筑,似乎还算不上正规的祭坛。至西周,国家祭祀进一步完善,周人将郊祀天地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祀典。周代的上帝和天是分祭的,而不像后世的天帝合一,朱熹说“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之帝”。周代的明堂和圜丘分别是祭祀上帝和上天的建筑。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在“国之阳”建天子布政之宫,称“明堂”,“祀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其规制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地)……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武王在明堂祭祀帝神,具有明显的奉祖意味;于圈丘进行的祭天活动才更具鲜明的祭天意义。(《周礼·大司乐》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是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建筑圜丘祭祀上天的记载。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用于祭祀上天的祭天台建作圆形,称为圜(通“圆”)丘,祭地坛建作方形,称做方丘(或方泽)。周代国家祭祀中形成的“左祖右社”、“兆五帝于四郊”的坛庙营建制度,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周末年,幽王违背礼制,废嫡立庶,将原皇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废为庶人,以褒姒所生伯服为太子。申后带宜臼出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申后的父亲申侯得知女儿、外孙被废的消息后大怒。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西北的犬戎及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进兵西周都城镐京。最终镐京陷落,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因镐京残破,且犬戎时刻威胁着镐京的安全,遂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周王室势力日削,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东周时代在孔子看来就是一个无道的社会,周天子的命令只局限于洛邑周围的很小范围内,祭坛的建设和祭祀的进行都不能与西周相比。 最终结束战国争霸局面,统一全国的秦国在雍地祭祀白、青、黄、炎(赤)四帝,称作“四峙”。秦朝被推翻后,继起的西汉王朝延续了祭“四畴”的传统,后来汉高祖刘邦又增设北畴祭祀黑帝,故时有“祭五畴”之称。文帝时则在渭阳建造五帝庙,五帝同宇,帝各一殿。P2-3 序言 这是一套反映北京独特风貌的丛书,也可称之为“特色志书”。说它是志书,因为每一部书稿都真实地记载了一定地域范围的、自古及今、可圈可点、可查可考的人、事、地、物、情,是史实和现实的忠实写照,有给后人以认识前人、借鉴历史、传承文化的传世作用,有服务当代、辅政明事、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启示、样板、佐证的资政作用,还有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养的教化作用。凡是志书的优势和效用,它皆有之。但“志书”前面又加“特色”二字,则是因为这套丛书,除志书的共性外,又有独特个性。 首先,它在众多的北京志书中,最能反映北京的特点和亮点。人们在称赞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时,其头脑中最先联想的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北京猿人遗址等已被国际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云居寺的石经、旧城的胡同、明清的园林、金元的遗址等展示辉煌历史的盛迹,王府井、大栅栏、琉璃厂、天桥、什刹海等“文味”、“京味”浓郁而又集中的特殊地域,王府、祭坛、会馆、庙会、“老字号”等文化内涵深厚独特、星罗棋布于京城东西南北中的“亮点”,都是北京“特色志书”的编修对象。如果一一成志,使其系列化、大众化,不仅使各自的“特点”在互相比较中更为突显,也使“亮点”在相互映照中更为亮丽,集聚效应,显而易见。 其次,称“特色志书”还因为,我国当代修志采取的是政府主持的体制,全国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大家都遵守的编修体例,各省、区、市则在政府统一主持下,作出篇目和工作的具体安排,并组织实施。北京市第一轮修志规划172部,第二轮修志篇目暂定百部左右。志书的编纂,都是组织有关各方,“众手成志”。而特色志书的编纂,绝大多数不在政府规划之列,而是在第一轮修志基础上,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另行策划和组织的“专家修志”。 在写法上也有两个突破之处。一是更多地使用了图片。图片具有直观、美观的特点,有的图片本身就有历史文献价值。特色志书,特别是这套风物图志,则几乎页页见图。地图、实物图、风情图、照片、绘画、特制图等等,凡是有助于展现地域或景物的图片,尽可能选用,使文字和图片相互照应,既美观,又增强了说服力。二是在忠实承袭作为志书生命的写真求实的特点的同时,对修志另一特点“述而不论”则有所超越。叙述史实,不仅饱含激情,而且有所评点,有的甚至以学者的认真,作出了推论甚至结论。这在一般志书中是忌讳的。而特色志书,却常常透出作者的好恶。某个评点,也许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但却给人以启发,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北京作为举世公认的文明古都,其历史文化积淀深邃厚重,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又增添了新的风采。用志书、辞书、百科全书、资料汇编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记录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是一项重大的、影响深远的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是北京文化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北京这块宝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创造称之为珠宝遍地、晶莹璀璨,繁星满城、彩光交辉,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那么这套丛书就是从珠宝中择取了几枚珍贵者,繁星中选出了几颗亮丽者,群花中采摘了几朵美艳者加以展示,以奉献于人们。这对于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于实现“人文奥运”,办好第29届奥运会,都是很有意义的。 段柄仁 后记 北京的祭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景观,它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他们朴素的宇宙观,这里既是物质的,其实更多的是精神的,她是我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反映。我用我的工作和学习的积累来反映其中的博大精深,是力所不能及的。但是,我有责任和义务来弘扬、来展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先人是伟大的,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让整个世界、整个人类都为之自豪的遗产,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 我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揣摩先人们为什么会采用如此高超的技术、如此高超的表现手法来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似乎世界上真的有神祗,然而,高超的建筑艺术来自于祖国的灿烂文化,来自于创造灿烂文化的劳动者,我们今天的劳动也许会对未来同样续写辉煌。我们要珍视每一次机会,其实我能出版这本书就是一次机会,当然,在这次机会中,我要感谢祭坛的缔造者,这是前提;我要感谢前人、今人研究祭坛的学者专家,使我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作更深入的研究;我要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编辑的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谭烈飞、罗保平、尹树国以及北京市园林局的领导、同事朋友。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继续努力使祖国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