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辉编著的《春润集》内容介绍:编订完这本“三十年集”,掩卷想来,从内心最深的一个角落里禁不住发了一声叹。这叹息确有放松的意思,便如平日每在书室里郑重做完一件事情后的感觉。不过随之这体味就加了分最,沉重起来,并想起在一段时间里桕熟的老作家萧乾。萧老活到九十虚岁,一生有三个“三十年”:最初的三十多年写出他全部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中间三十年空白,像我辈一样要等到1980年代来临,遂不失时机拿起笔来,写散文,搞翻译,竟是写出他整个文学生涯中三分之二的东西!两头高,当中低,他是匹能在沙漠中行舟的双峰骆驼。我与他相比,“三十年”的空白同样触目,却是只单峰骆驼。我能有萧乾那么幸运吗?虽然至今我还在写,没有封笔,但已觉高峰逝去,写篇短文还算顺风顺水,面对正在参与的一种新型文学史的写作便常感笔下枯窘,累了。“三十年”会不会即是我的一世呢?
吴福辉编著的《春润集》内容介绍:重读这些选文也不免感慨,并对我在许多文章里侈谈自己一代学人的过渡性质,有了新的领悟。若说吾辈“承上启下”不假,但依我看更多的是具承上性吧。试看这些选下的文字,从观点形成、史料运用、理论方法到文体风格,哪一项不是与今日学子迥异的?这里并无对或不对的是非价值判断。听说也有个别年轻人表示喜欢我的行文格调,一册《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宿就读完了,不知道那是何种类型的青年。时光不能倒流,在这个电脑手机通用、网上游戏网上用语迅速让爷爷奶奶成为“傻子”的时代,即是像五四那个使三四十岁保守者变为“遗少”的社会大拐弯时段,人们的表现仍可各各不同。有赫赫有名的螳臂当车者,也有甘做土石奠基或看路拉车者,我能心仪后一种人也就不错了。一起来翻阅《春润集》吧!
自序
一九八一
现代病态知识社会的机智讽刺——《猫》和钱钟书小说艺术的独特性
一九八二
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
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施蛰存的《春阳》
一九八三
提倡个人编写文学史
一九八六
在与世界文学潮流的联结中把握传统——茅盾的民族文学借鉴体系
一九八七
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京派小说选》前言
一九八九
大陆文学的京海冲突构造
最后的和最初的日子
一九九○
深化中的变异:三十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与小说
一九九一
《张爱玲散文全编》序言
梁遇春:“酝酿了一个好气势”
一九九二
我为沙汀作传
一九九三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一九九四
一株道劲独立的老树
都市乡间的永久徘徊——徐讦香港时期小说论
一九九五
封面女郎和学院脸孔
王府井·霞飞路·京都花见小路
一九九六
书刊广告琐谈
话说信件
一九九八
我的小学,我的白杨树
还堪回首的青春岁月
一九九九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二○○○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二○○一
台北的“上海热”
寻访延陵吴
二○○三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二○○四
镇海老屋
二○○五
《郁金香》发现始末: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七
《家》初刊为何险遭腰斩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
二○○九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自序
二○一○
没有你,我将干枯无倚——纪念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
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谈年代文学全景中的
重要一角
二○一一
透过解说与检讨的表层——丁玲《关于(在医院中)》的阅读札记(石斋语痕之四)
中国文学城市与我的四城记忆(石斋语痕之六)
附录 我也穿过松紧不同的鞋子
附录 学术年表(1978—2011)
《猫》的展开,通篇采用的是颐谷的心理角度。一个未曾入世的青年学生,单纯、胆小、智力不高、感情还算丰富,他对人间的观察,仿佛无形中被赋予了一种剥露的力量。开始,对建侯的敬畏在他心中消失了,接着,他的观察像旋转的摄影镜头,把八个李家常客轮流扫视一番,透过他们的名气、谈吐,看出他们内在的猥琐、庸碌。但是,颐谷虽能看穿一大群男人粗俗的虚荣,却受到爱默的蛊惑,看不清被脂粉化了装的虚荣。直到爱默自己大失常度地演出了一幕活剧,才陡然增了视力,睁开了眼。心理视角,在这篇讽刺小说中具有了强酸的作用,能把每个人一层层地剥离开来,除去一切伪饰,把丑暴露出来。
钱钟书对他的人物确有一股心理审视的气势,他善于从爱情、亲情、家庭、婚姻的关系上探入人的内心丑。拿陈侠君来说,这是个惯于风月的老手,又有一条如簧之舌,很懂得一些略带冒犯而又迎合女人的小技巧,他敢把乞讨温柔的赏赐当成理论无耻发卖,处处暗示给爱默听,这种心理无需多少探视,作者任其发挥,如同将丑倾囊而出。可是对颐谷这样一个毫无恋爱经验、感情内向的男孩,他对一个中年妇女的变态恋情,便被作者用极细密的心理剖析来揭示了。比如他在茶会上的笨重举动;回家后把爱默平平常常的“明儿见”三个字,反刍一样地倒嚼、细咽;相思入梦,七上八下,赶开了发现仍在心里的感情上的荡秋千,等等。都写得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做到社会属性与心理特质刻画的统一。同时,作者不避人性中的生理因素,把颐谷性心理中的崇高与污秽交织,理想与情欲共存,以及他泛滥的情潮急于找到归宿的隐秘,统统做了大胆的揭发。就像一颗探针直刺进去,把所有的病症诊得一清二白,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还仅止于对单个人物的心理透视。作者更大的才能尤表现在他能精心搜罗、捕捉各种人物的心绪、心思、心态,并把它们组织成心理的冲突,进而在微妙的讽刺性矛盾中使人物须眉毕现。茶会中表面显得礼貌周到的谈话,实质是一场真正的心理战。你口,以辨识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常怀戒心,每一句话都暗含骨头。而人与人的心理的几面碰撞,一旦被作者觑到缝隙,那调侃的妙语便像找到了突破口源源而来。心理冲突的进一步开展,由十几人的明争暗斗,到三人的别别扭扭,夫妇的吵嘴,到小说的末尾,突然充满张力地推进到一出心理喜剧的高潮。情节的逆转,在一瞬间挑开了人物内心的帷幕:一边是爱默脱下高贵的外衣,不是为了爱,而是为寻求报复,平衡骄傲,公开向颐谷调情。一边是颐谷眼看着朝思暮想的细腻爱情,竟变得如此丑陋,又丧气,又笨拙,举止失措,被爱默赶跑(“猫”,在这里只是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在全篇,“猫”既是线索,也被当作对女主人公的象征)。这一场心理交战,一方是报复与施舍,另一方是惊悟与畏缩,这是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断。爱默一连串越出常规的变态举动,使她华贵的心灵外壳剥落,从而有力地写出人物心底的真性情:“她忽然觉得老了,像要塌下来的老,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都像一副副的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她只愿有个逃避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忘掉骄傲,不必见现在这些朋友,不必打扮,不必铺张,不必为任何人长得美丽,看得年轻。”这段话是全篇主题的风眼所在。P5-6
编订完这本“三十年集”,掩卷想来,从内心最深的一个角落里禁不住发了一声叹。这叹息确有放松的意思,便如平日每在书室里郑重做完一件事情后的感觉。不过随之这体味就加了分最,沉重起来,并想起在一段时间里桕熟的老作家萧乾。萧老活到九十虚岁,一生有三个“三十年”:最初的三十多年写出他全部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中间三十年空白,像我辈一样要等到1980年代来临,遂不失时机拿起笔来,写散文,搞翻译,竟是写出他整个文学生涯中三分之二的东西!两头高,当中低,他是匹能在沙漠中行舟的双峰骆驼。我与他相比,“三十年”的空白同样触目,却是只单峰骆驼。我能有萧乾那么幸运吗?虽然至今我还在写,没有封笔,但已觉高峰逝去,写篇短文还算顺风顺水,面对正在参与的一种新型文学史的写作便常感笔下枯窘,累了。“三十年”会不会即是我的一世呢?
第二种想法:这种编年体的集子是很不留情面的。它好比一幅幅穿开裆裤的童婴照片,使你无处遁形。它看来看去都属“少作”,欠成熟,无所谓“悔”与“不悔”,只得一律示众。虽然也可做些遮掩,比如哪年多选啦,哪年不选啦,但总抹不去大的足印。而且是把你行过的道路、脉络,毫发不爽地勾勒了出来。当然,这即是一面镜子,有一分耕耘,便留下一丝痕迹。自己的文章按年序排将下来,何时是摸索期,由重新打量左翼讽刺到蓦然瞥见京派讽刺,直至海派作家进入全视界;何时进入发现期,提出“京海两难”和“京海冲突”的文化结构,深入探究海派,在中国城乡大环境下俯视都市文学,至市民文学;何时由个别到综合,有了三种现代文学形态或更多形态的多元共生文学史的观念,并从合力写作文学史到独力完成文学史,实现夙愿,等等,均清晰可见。个人的命运机遇、点滴积累的用力、研究个性的张扬,风云际会,与新时代的学术结合了,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是能够渴望的,什么是达不到的,这些统构成了一部对自己不可须臾离开的学术生命史。由此我想,编年体的集子,纵使再显出我的浅近、浅显、浅陋,令人汗颜,只要能像鲁迅评价刘半农时说的,做到“浅清”二字,不是一摊泥潭,也就可以安心走剩下的路了。
重读这些选文也不免感慨,并对我在许多文章里侈谈自己一代学人的过渡性质,有了新的领悟。若说吾辈“承上启下”不假,但依我看更多的是具承上性吧。试看这些选下的文字,从观点形成、史料运用、理论方法到文体风格,哪一项不是与今日学子迥异的?这里并无对或不对的是非价值判断。听说也有个别年轻人表示喜欢我的行文格调,一册《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宿就读完了,不知道那是何种类型的青年。时光不能倒流,在这个电脑手机通用、网上游戏网上用语迅速让爷爷奶奶成为“傻子”的时代,即是像五四那个使三四十岁保守者变为“遗少”的社会大拐弯时段,人们的表现仍可各各不同。有赫赫有名的螳臂当车者,也有甘做土石奠基或看路拉车者,我能心仪后一种人也就不错了。
这里所列的文章,是按照代表性(将个人和学术纪年都计在内)、初刊状态(不予修改)、混合编组(长短论文兼搭配散文随笔)几项原则遴选的。我平时就偶写随笔,大体有人物回忆、学科漫谈和因史料引发的杂文这样三类,最近更在某学术刊物上开了一个“石斋语痕”的栏目,出版社提出的体例是混编以使读者养眼,这正投我之所好。但较长的论文与散文我觉得不能不忍痛割弃。其中的两篇:一是我的学位论文《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试论“左联”青年作家和京派作家的讽刺艺术》,它的删节本发表在1982年的《北京大学学报》上,也足有两万字,全文收入了我的第一个集子《带着枷锁的笑》;另一篇是《融入我的大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生活片断》(都是长名字,全文也不短),发表在《中华读书报》,几乎占了一版,收入我2010年出版的集子《多棱镜下》。这么说似有点扔在筐外都是好货的味道,读者自可去辨认。附录里应有篇回顾文字,因我这几年被邀写被采访的此类文字已有多篇,加上往日所写序跋也多涉此,不能再唠叨了,便选了《我也穿过松紧不同的鞋子》以充数。
我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各位的盛情,邀我来编此书。我与复旦有多方面的友情,不是一句话说得尽的。大学教育对人的一生究竟有多么重要,我这个自学出身的人应该有点发言权。本书的书名就来自我读研究生的母校,因了我最尊敬的并得到过耳提面命的两位先生:王瑶先生当年住在北大镜春园,吴组缃先生的寓所地处朗润园,我便将“镜春”、“朗润”各取一字,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意,以示我的纪念。这在我本是一件私案(非“公案”也),大约编《且换一种眼光》的时候我就想用此集名,在序言中曾做过说明。那时的出版发行部门都深恐书名太雅,我便做了妥协。现在是挟了我们这套学术著作不但不忌书卷气,还唯恐不足的雄风复辟了。天缘在此。
2012年2月4日于京城小石居,是日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