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美国大都市生活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本书主人公——聪明而又单纯的嘉莉妹妹,是一个乡下穷姑娘,年仅十八周岁。她带着仅有的四美元钱,只身来到大都市芝加哥谋生。灯红酒绿的浮华都市,处处充满运气和机遇,时时有金钱与美色的诱惑;嘉莉妹妹历尽坎坷、饱受辛酸与屈辱,终于成为名利双收的喜剧明星。然而,她并未得到真正的幸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嘉莉妹妹/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德莱塞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嘉莉妹妹》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美国大都市生活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本书主人公——聪明而又单纯的嘉莉妹妹,是一个乡下穷姑娘,年仅十八周岁。她带着仅有的四美元钱,只身来到大都市芝加哥谋生。灯红酒绿的浮华都市,处处充满运气和机遇,时时有金钱与美色的诱惑;嘉莉妹妹历尽坎坷、饱受辛酸与屈辱,终于成为名利双收的喜剧明星。然而,她并未得到真正的幸福…… 内容推荐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美国大都市生活的重要长篇小说。 本书的主人公——嘉莉妹妹,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少女,但她漂壳、聪明、单纯而又有追求。她怀着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带着年少的无知无畏登上开往大都市的列车。然而,她到芝加哥后马上就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陷入贫困之审。可是,她的美貌博得了推销员德鲁埃的爱慕,于是,她走出贫困,与之同居。从他那里,她学会了物质享受。不久,仪表不凡的酒吧经理赫斯特伍德闯进了她的生活,出于对更高层次社会生活的追求,她又与赫斯特伍德私奔出逃了。然而,私奔之后的生活并不如意,而且每况愈下。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她不得不又一次自己出来找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上舞台,并且日渐走红,成了上流社会的一员。这个时候,追求自由的欲望和极大的虚荣心,使她抛弃了赫斯特伍德,以致把他推上绝路。成功之后,嘉莉并不快乐,以前孜孜追求的生活对她没有了吸引力,她感觉到孤独和空虚。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试读章节 嘉罗琳·米贝登上了下午的火车去芝加哥。当时,她全部的行装只有一只已经交给行李车托运的小箱子,一只里面放了一些化妆用品的廉价的仿鳄鱼皮小提包,一只装着便餐的纸盒,外加一只有弹簧开关的黄皮钱包,里面装着她的车票、一张上面写着她姐姐家在西范·布伦大街上地址的纸条和四块钱现金。那是一八八九年的八月。她那一年正好十八岁,聪明、腼腆,而且,由于无知,也由于年轻,满怀着种种幻想。不管她心中感到多么难舍难分,这种惜别之情显然不是因为眼下要放弃的家乡的种种长处。母亲和她告别时的亲吻使她涌出一阵热泪;火车咔咔地驶过她父亲白天上班的面粉厂使她喉头有些哽咽;看到家乡熟悉的绿野在消逝,她发出一声伤感的轻叹。把她和少女时代以及家乡轻轻维系着的千丝万缕就这样无可挽回地扯断了。 说实在的,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生的变迁不管多大都是可以挽回的。火车的前方总有下一站,随时可以在那里下车回去。再往前就是那座大城市,这些每天开来的火车使它离人们不再那么遥远。她即使到了芝加哥,离哥伦比亚城也不太远。几个小时,一百英里,又算得上什么呢?她可以回去。再说那里还有她姐姐。她看着上面写着她姐姐家地址的纸条,陷入了沉思。她盯着车窗外飞驶而过的绿野,终于收回了活跃的思路,开始胡乱猜想芝加哥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她从小就总是听到它是多么有名。她们家曾经想过要搬到那里去。如果她这次能找到好工作,那么全家就能搬来了。不管怎么说,那是个大地方。那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切都很喧嚣。那里人人都有钱。那里还有巨大的车站,这列奔驶的火车正在飞快地驶向那里。 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一旦离开家,她的命运不外乎是两种。她要么遇上好人过上好日子,要么很快就接受大城市的道德标准而堕落。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两者之间保持折衷是根本不可能的。城里有城里的尔虞我诈,一点也不亚于那些与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更像个人样的诱惑者。城里有诱惑人的大力量,靠最有修养的人用种种真心实意的言辞来引诱人。不管人们怀有何种道德意图与目的,城里闪耀的万盏灯火总能像一只求爱乞情的眼睛里流露出的眼波一样有效地诱惑人。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淳朴的心灵如果被诱上当,一半的原因就是这些完全超出人力以上的力量。喧闹的市声,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都直接或间接地吸引着那些早已不知所措的感官。要是旁边没有一个明白事理的人轻声给她解释一下、让她谨慎行事的话,这一切真不知会把多少谎言灌进那毫不设防的耳朵里呢!要是没有看清这一切东西的本质,它们美丽的外表就会像音乐一样,使那些人类最简单的感官放松警惕,失去应付力,最后变坏。 嘉罗琳——家里人都带着几分亲昵称她为“嘉莉妹妹”——在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上极为有限。她关心自己的利益,但还不是太强烈。这正是她主要的特征。青春的幻想使她热情洋溢;虽然她还处在成长期,全部的美貌还没有展现出来,却也已初见端倪;天生一副最终会相当匀称的身材,再加上透露着某种天生智慧的眼睛,她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典范——这种家庭移民到美国已经有两代人了。她对书不感兴趣——知识没有向她敞开大门。在展示自己天生的魅力上,她才刚刚起步;她还不会优雅地把头甩到一边,一双小手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几乎显得毫无动人之处。那双脚倒是长得小巧玲珑,却又很扁平。尽管如此,她喜欢孤芳自赏,很快就明白了生活中更吸引人的乐趣,并且渴望得到物质享受。她就像一个装备不全的小骑士,冒险去神秘的城里探险,做着平步青云的美梦,幻想着将来能主宰别人,让某一位浪子成为自己的猎物,在女人的脚下奴颜婢膝。 “那,”她的耳边响起一个声音,“是威斯康星州最美丽的一个游览胜地。” “是吗?”她怯生生地应了一句。 火车正在开出沃克沙。她察觉到背后有个男人已经有一会儿了。她感觉到他在端详她的满头秀发。这个人早就坐立不安了,而她本能地感觉到背后正有人对她产生某种越来越强的兴趣。她那少女的矜持,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习惯上应持的态度,在提醒她要尽早防备,拒绝这种亲近;但那个人老于此道,多次得手后随之而养成的大胆和魔力占了上风。她开口应了一句。 他朝前倾过身来,把肘子搁到她的坐椅背上,然后开始搭讪起来,尽量显得讨人喜欢。 “是的,那是芝加哥人爱去的游览胜地。那些旅馆漂亮极了,你对这一带不是太熟悉,是吧?” “哦,不,我熟悉,”嘉莉答道,“我是说,我住在哥伦比亚城,可这里倒是从来没有来过。” “那么你这是第一次去芝加哥哕?”他说。 整个这段时间里,她透过眼角看到了这个人的一些特征。这个人脸颊红润,光彩照人,留着一点小胡子,头戴一顶灰色的浅顶软呢帽。她现在转过身来,面对面地看着他,自我保护和撒娇卖俏的本能在她脑海里混乱地纠缠在了一起。 “我并没有那么说呀。”她说。 “哦,”他用一种讨人喜欢的样子回答,还带上一种仿佛说错了话的神情,“我还以为你说了呢。”P1-2 序言 还其真实面目 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之间的差异,劳资之间的矛盾,道德观念的败坏,人性的泯灭,正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然而,当时的美国文坛却充斥着中世纪式的浪漫传奇、清教徒式的说教和穷孩子靠“勤劳”、“善良”而发迹的美国式奇遇,任何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都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而遭到出版商的抵制。德莱塞在这时推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嘉莉妹妹》无疑给这一潭死水扔进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引起的反响也就造成了《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多舛的命运。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于一八九九年秋开始创作《嘉莉妹妹》,一九O O年五月完稿后首先将它送给了《哈伯杂志》的编辑亨利·密尔·阿尔登。阿尔登看后认为小说写得不错,但同时表示怀疑是否有出版社肯接受出版,不过他还是把书稿转给了哈珀兄弟出版社。三个星期后,哈珀兄弟出版社退回了书稿,明确表示不予出版;德莱塞随即把书稿送到了道布尔戴一佩奇出版社。当时在这家出版社担任审稿工作的名作家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极其热情地把它推荐给了出版社两位老板之一的沃尔斯·海因斯·佩奇,并说服他与德莱塞签订了合同,把书印出来。然而,出版社的另一位老板道布尔戴从欧洲旅行回来后却断然反对出版这本书。道布尔戴太太在看了原稿后,为小说写得过于坦率而感到震惊。这位标榜自己为社会活动家、致力于道德改造工作的女士,非常憎恶这本书,坚决要求停止出版它。后来,在德莱塞的一再坚持下,也在诺里斯的努力下,道布尔戴做出了让步,答应把书印出来,但不承担销售的义务,同时要求德莱塞把书名改为《灵与肉》,并规定将书中众多的演员、饭店、戏院、酒吧、商店等真实名字进行改动。德莱塞坚决不同意改变书名,但同意对小说进行其他改动。他的好友阿瑟·亨利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删掉了很多他认为“多余”的部分。最后,小说终于在一九O O年印了出来,总共发行了不到七百本。翌年,伦敦的海涅曼出版社出版了《嘉莉妹妹》,并受到了伦敦广大读者的欢迎,在这之后,美国的几家出版社也相继印行了这本书,才使它能广为流传,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杰作。 一九八一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由四位编辑根据德莱塞的手稿及打字本整理出版了未经删节的《嘉莉妹妹》复原本;同年,英国的《企鹅丛书》也出版了该复原本,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看到了这部优秀作品的真实面目。 新的复原本比人们熟悉的一九O O年版本英文多出了约三万六千万个单词(中译本约多出六万字),结构上也由四十七章改为五十章。我们很难说这本复原本由此就比原来的版本更算得上是部杰作,但是,正如美国著名文学史家阿尔弗雷德·卡津在《企鹅丛书》复原本的序言中所指出的,这本复原本“在很多方面成了一本不同的书,它更充实,不那么残酷,更加显而易见地出自德莱塞本人笔下”。这句话道出了这两个版本实质上的差异。 复原本中保留了许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些描写对于揭示人物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复原本在第三十一章中有一大段对赫斯渥偷钱出逃时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时的赫斯渥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并开始怀念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的安逸生活。这段描写为小说后半部赫斯渥心理的畸形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复原本在第四十五章就嘉莉对待赫斯渥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半心半意的态度也有着生动的描写,比一九OO年版更生动,更真实。 复原本还再现了德莱塞在书中许多地方对社会、人生、金钱的作用所发表的看法,这些看似冗长却含有深刻哲理的片段给这部作品增加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当然,复原本也保留了一九O O年版本中删掉的一些冗长而累赘的部分。 两种版本的最大差别可能在小说的结尾。一九O O年的版本以嘉莉在得到她梦寐以求的“幸福”之后仍在追求那虚无缥缈的“幸福”而结束,夹杂着几段富有哲理性的段落,对整个小说起到一种点明主题的升华作用;而复原本则以赫斯渥的自杀为结尾,在作品中其他人物美好生活的衬托下,加重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和这部作品的悲剧色彩。对于这两种结尾,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纵观《嘉莉妹妹》的两个版本,我们无法断言哪一种更胜一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复原本给我们展示了这部杰作的真实面目,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德莱塞原来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这大概也就是这本复原本的真正意义所在。 路旦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