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很多事,看上去很玄,甚至玄之又玄,但只要你站在科学的角度,玄之又玄的背后其实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科普常识。
龚令民编著的《大话花边历史》力图从历史课本赋予我们的历史常识中走出,用不一样的思维和更加丰富的史料来看待历史上的旧人旧事,穿越历史的夹缝,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话花边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龚令民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代的很多事,看上去很玄,甚至玄之又玄,但只要你站在科学的角度,玄之又玄的背后其实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科普常识。 龚令民编著的《大话花边历史》力图从历史课本赋予我们的历史常识中走出,用不一样的思维和更加丰富的史料来看待历史上的旧人旧事,穿越历史的夹缝,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内容推荐 《大话花边历史》分为五篇,从五个方面对历史进行了解读。即:正史别解(历史上的事情,其实并不总像历史考试的标准答案一样刻薄和板着面孔。本章从历史的细节出发,为您讲述一些不一样的历史事实);雷人雷事(由于时代变迁,现代人看古人,常常是隔山望海,云里雾里。本篇就从古人生活中一些理所当然的琐事出发,告诉您一个比现代网络更雷人的古人世界);科普揭秘(古代的很多事,看上去很玄,但只要你站在科学的角度,玄而又玄的东西背后掩盖着的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常识);往事钩沉(历史的长河有漩涡,也有浑浊,但只要用心留意,搏击的弄潮儿总会在不经意的瞬间挖掘出历史的真相);余韵风流(古人风流,有甚今人,琴棋书画,立身行事几乎每一样都有着说不尽的韵致)。 《大话花边历史》由龚令民编著。 目录 第一篇 正史别解 吃掉虫灾 有朋自远方来 被穷死的宋王朝 “力比多”和两篇名文 岳飞长啥样 假如朱元璋进攻日本 假如袁世凯不当皇帝 第二篇 雷人雷事 老子犯罪阉儿子 卖痴呆 做局的学问 非诚勿扰之北宋相亲 明清人的恶搞 报应和法制 动动太岁头上的土 第三篇 科普揭秘 谁人赠我蒙汗药 女尸的胃容物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时令蔬菜反季节的花 天山下的“来客” 前世今生说大豆 岳飞的武功 被矿难掩埋的清代黄石矿史 第四篇 往事钩沉 也说虞姬之死 沧海桑田话《论语》 印刷术闲话 读书切勿读一半 大宋梁山事件 红颜薄命的李师师 南京啊南京 明朝第一疑案始末 明朝赈灾第一疏 圆明园被烧的前前后后 科举废除之后 第五篇 余韵风流 幽远的古琴 名士风流唐伯虎 非文人“赵书记” 文人与诗书 穿行过诗画乐佛的风 圣贤王阳明 宽以待人娄师德 “盗”亦有道 一个汪精卫和两首诗 字说 章太炎vs梁启超 试读章节 1980年,西班牙发生大蟹灾,稻区26000公顷稻田被严重破坏,水稻大面积减产。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笑了,认为西班牙人怎么都这样呀!在咱们中国,这蟹可是美味,他们没看见每到菊黄蟹肥时节,一批批前往江浙吃蟹的上海人把交通拥堵得不成样子嘛,哪还有蟹灾一说。其实翻翻老黄历,我们的祖先曾经也面临过跟西班牙人同样的窘境。 《礼记·月令》上说,孟秋时节,阳气弱,阴气盛,此时“介虫”就会出来毁坏水稻。“介虫”据东汉郑玄的注释其实就是螃蟹。《礼记》是记载岁时大事的文献,作者在书中正儿八经地提到介虫一事,可见这事发生的概率不会太低。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地点是吴国。《国语》曾记载了一次越王勾践与宰相范蠡的对话,其中提到,今吴国稻蟹不遗种。也就是说,吴国当时正发生非常严重的蟹灾,整个吴国粮食作物因之减产,甚至到了连明年春播的种子都留不足的地步。不过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在春秋之后的几千年类似的蟹灾却再无什么人什么文献提及,按照中国人凡事必书的史学传统,书上没了文字,那蟹灾也就是消失无疑了。于是问题又来了,这蟹灾当年闹得如此风风火火,怎么突然就消失了?是用了高科技的手段?还是地球发生了类似于恐龙时代的地‘质变动?其实都不是,答案很简单,就是人一口一口把它吃没的。 闹蟹灾的那些年,人们也不是没有吃蟹的习惯,我国早期文献《周礼》和《汲冢周书》中就有有关吃蟹的记载。 《周礼·天官·庖人》说:“疱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话中的“荐羞之物”根据上文提到过的郑玄的解释其实就是全国各地的土特产,譬如两湖地区的鱼,青州等地的蟹。《汲冢周书》则说,周成王时,海阳有蟹入贡。考青州、海阳在今渤海湾一带,那么照此推来,此蟹必是海蟹无疑。当年沿渤海湾各地赶趟儿地一拨拨地往朝歌送这劳什子,估摸着是当时令海鲜进贡的,这跟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吴越湖区引发蟹灾的那类蟹是两码事。也就是说,早期中国人吃的多半是海蟹,吃河、湖等淡水蟹还是稍后的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跟现代有关的很多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吃蟹就是其中一种。南北朝的著名文人毕卓曾如此描述他的人生理想:“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世说新语》)大意就是人生只要有酒有蟹,夫复何求呢?可见淡水蟹在当时已经走上餐桌并成为美味。按照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说法,商品化的东西,有需求就必然会有供应。过去不兴办什么大规模养殖场,这市场上作为商品销售的蟹基本上都是农人从自家田里抓来的。 唐朝诗人唐彦谦有首名为《蟹》的诗就把当时的抓蟹、卖蟹、食蟹的场景描摹得惟妙惟肖:“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纵横连爪一尺长,秀凝铁色含湖光。蟛蜞石蟹已曾食,使我一见惊非常。买之最厌黄髯老,偿价十钱尚嫌少。漫夸丰味过蝤蛑,尖脐犹胜团脐好。”诗的头二句写金秋十月,稻熟香飘,蟹多猛如虎;次二句写为了不让蟹毁坏庄稼,农人们想尽办法用各种各样的渔网去抓蟹;剩下几句生活昧甚浓,写的是卖蟹人和买蟹人在市集上的讨价还价的样子。可见唐时食蟹已成风尚。大诗人李白十分爱吃蟹,他曾写诗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另一诗人韩驹也写道:“故人书札访林泉,郭索相随到酒边。来擘团脐先一笑,二螯能覆两觥船。”不单唐人爱吃蟹,唐以后各个朝代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以会吃而著称的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如此描述他当年以诗换蟹的往事:“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指蟹)。”拿一首顶尖的诗换两只尖尖的蟹,也不知苏大才子这笔买卖做得值不值。到了明清,食蟹之事经过传承发扬,较之以前又有了进步。晚明的李贽一生颠簸,但对吃蟹却颇有研究,他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类似的感慨清初的著名戏剧家李渔也发出过:“以是知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甲于介虫而已也。”近现代崇尚思想解放,说起话来就更直白了。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女士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二句是:“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听听,有了这样的感慨,有了这样的觉悟,这蟹灾如果还不灰飞烟灭,那也真得太小瞧人,太对人不住了。P3-5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上的事情,其实并不总像历史考试的标准答案那样刻薄和板着脸孔。换个角度看看,也许你会有意外发现。历史的长河有漩涡,也有浑浊,但只要用心留意,搏击的弄潮儿总会在不经意的瞬间挖掘出历史的真相。 ——著名作家清秋子 现代人看古人,常常会觉得他们很雷人。回到历史本身,看看到底是他们雷人,还是我们的看法雷人。古人风流,甚于今人,琴棋书画,立身行事每一样都有着说不尽的韵致。 ——著名作家梅国云 古代的很多事,看上去很玄,甚至玄之又玄,但只要你站在科学的角度,玄之又玄的背后其实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科普常识。 ——历史爱好者阿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