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是梳理、总结哲学(主要是实践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已有的关于实践、理性、合理性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将“教师”作为“具体的人”来看待,解析其教学实践的本体结构,论述其教学实践理性的构成要素、总体特征和运作过程等问题。其次,依据已有的教育文献资料,对教学实践理性的具体取向和抽象水平进行历史考察,以西方教学实践理性历史发展为参考,辨析我国教学实践理性的传统精神与发展脉络。再次,以近来我国学者运用调查研究、叙述研究以及理论反思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信念等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获得的实际信息,提炼、概括我国当下一线教师总体的教学实践理性状况。最后,以已有论述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理论文献和政策文本为基础,辨析理论话语背后隐含的理论主张或命题,在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综合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命题,对影响我们课程改革的真实的或者隐性的假设进行分析。
本书研究的是课程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学问题。作者超越了那种课程论与教学论在不同语境中论争的纠葛,关注教学实践理性、关注实践理性的合理化;力图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维路向,围绕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研究,把理论的实践和实践中的理论融会贯通起来。在检索文献和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揭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结构,阐释教学实践理性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范导功能及其相关特征、过程问题;概括不同文化传统中所孕育、塑造的教学实践理性,比较它们在教学价值理性、教学工具理性和教学交往理性等方面的差异,阐释不同理性传统中生成的教学实践理性在自觉发展水平上的距离;考察课程与教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教师的教学实践理性的实际取向和发展水平,解读新课程改革所诉求的理想的教学实践理性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水平,比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辨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讨论认识与处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关系的思维方式,辨析我国改革实践中所隐含的认识与处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思维方式及其偏差;提出教学实践理性的合理化问题,分析它所面临的内外部困境,思考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学实践理性合理化的可能选择;剖析了支持当代课程改革的思维方式,及其支持的当代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危机,提出合理的课程改革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