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雄,本名张建雄,祖籍江苏宜兴。过去的五年时间里,除了每天极有规律的报纸出版工作外,几乎所有的时间,他都花在了对明清时代的阅读上。城市、事件、人物、书籍,成了他观察的目标,才有了眼前的这本《大户人家》。在这部文集中,最吸引人的是有关苏州地域文化的那些随笔,诸如《梦归赐闲堂》、《风中的平江》、《山塘的模样》、《石板街回声》、《大户人家》,等等,可能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桑梓故里充满感情,故而信笔所至,娓娓道来,让许多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户人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简雄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简雄,本名张建雄,祖籍江苏宜兴。过去的五年时间里,除了每天极有规律的报纸出版工作外,几乎所有的时间,他都花在了对明清时代的阅读上。城市、事件、人物、书籍,成了他观察的目标,才有了眼前的这本《大户人家》。在这部文集中,最吸引人的是有关苏州地域文化的那些随笔,诸如《梦归赐闲堂》、《风中的平江》、《山塘的模样》、《石板街回声》、《大户人家》,等等,可能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桑梓故里充满感情,故而信笔所至,娓娓道来,让许多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内容推荐 明清,江南,士风,商人精神,这一系列关键词,构成了一个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如果把视野放到当时急剧嬗变的整个全球来考察,或许就能够发现一个庞大帝国衰落的原因。 一个在1700年GDP占世界四分之一、1820年已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庞大帝国,为什么在几十年之内迅速衰落了?城市,事件,人物,书籍,成为作者观察的目标,用文化的视角打量历史。 透过本书收录的那些文章中富有诗情的笔调,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学养和睿智。 目录 序 卷一九州 英雄盖世 残阳如血 梦归赐闲堂 日升平遥 宏村味道 钻天洞庭 丽江底蕴 风中的平江 山塘的模样 石板街回声 大户人家 大明周后 士妓风流 书生意气 天国的晚风 流在心中的大海 卷二西域 特洛伊猜想 罗马的废墟 佛罗伦萨的荣耀 萨尔茨堡的天空 克拉根福印象 悉尼的表情 墙街 向西向西 卷三悦读 “货与帝王家”而已 “发生变革的开始”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 不会长大的“萌芽” 士与明清江南 活在繁华城市里 资本的出路 梦里徽州 园林遗产与城市精神 遥远的笛声 王朝末路 日暮之秋 后记 试读章节 夕阳西下。 姑苏城高大的黑色城墙被阳光涂上了一层橘红色。葑门堞楼上,一面黄色方锦大旗在风中有气无力地摇晃着,上书一个斗大的“张”字…… 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到二十七年(1367)九月,吴王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另一个吴王张士诚,并于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廿五,兵分十一路,将张家小王朝的都城平江(今苏州)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围就是十个月。从那年六月起,朱家军不断在姑苏城外围发起进攻,并在鲇鱼口、尹山、官渎、虎丘一线拼掉了张家军最后的老本,张士诚小弟张士信阵亡。至此,张家四兄弟士诚、士义、士德、士信仅剩下了“诚哥”一个。同时,朱元璋又下令:“毋妄杀!毋乱掠!毋发丘垄!毋毁庐合!”试图用军事上的“锁城法”和“攻心战”彻底摧毁姑苏城的抵抗意志。 这一天已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初七。天气出奇的晴朗,旷野中,夕阳显得特别巨大而血红。空气中弥漫着硫黄的腥味,整个姑苏城内外死一般的沉寂。城里“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鼠尽。” 徐达被手下簇拥着走出大营。姑苏城的黑城墙像一座大山,把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压得有点束手无策,相持已经十个月,“指日吞吴”变成了梦想,倒是高大的黑城墙成了无数弟兄的墓碑。现在城里连老鼠也吃光了,但城头的“张”字大旗并没有俯首称臣的迹象。 突然,远处一匹快骑飞奔而来,马蹄声在寂静的黄昏中分外清脆。不屈的姑苏城终于惹起了朱元璋的满腔怒火,他下达发起总攻的命令存这时传到了城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初八,朱家军在姑苏城的东南西北各门同时发起“平江战役”。经数日激战,徐达一部首先攻破葑门,接着,常遇春攻陷阊门。各路兵马潮水般杀进城中,张士诚部将唐杰、周仁、徐义、潘元绍等先后投降。张士诚率残兵与朱家军巷战,兵败被俘,《明史-张士诚传》称其“至金陵,竞自缢死”。 张士诚墓寂寥地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叫旺墩的土丘上。仅仅十年时间,苏州城东这片村野已经变成了一座花园般的工业新城。 谁还记得,六百多年前,一个小名九四的苏北贩盐小子,在平江城里搅出了惊天动地的故事?谁还知道,老苏州话为啥把聊天叫做“讲张”?谁又记得,民间农历七月三十烧给地藏菩萨的“狗屎香”却是苏州人纪念这位“败者寇”的“九四香”呢? 史载,“至正十三年(1353)三月间,泰州人张士诚作乱”。张士诚与弟士德、士信等,“皆以操舟运盐为业,富家多视为贱役,动加侮弄”,士诚“率壮士十八人……遂招集盐丁,占据泰州。嗣复陷高邮,戕知府李齐,自称诚王”。元末农民起义,以刘福通、韩林儿的红巾军影响最大,继起者渐成三股力量:西北陈友谅据武昌(今武汉)、东南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和以集庆(后称应天,今南京)为都城的朱元璋。 张士诚的地盘“南至绍兴,北至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东北至济宁”,北占盐业命脉,南占鱼米之乡。但富庶之土往往让人变得贪图安乐,温柔之地又往往容易消磨斗志。据野史说,当朱元璋起兵讨伐陈友谅时,张士诚的谋士施耐庵、罗贯中等力主乘势攻取朱家后院应天城,这恰恰也是朱元璋最担心的事情。但朱元璋的谋士刘基(字伯温)看透了张士诚的本性,说:“士诚一自守虏,尚不足虑。”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看穿”别人那是什么本事?当年白居易遭贬谪时和朋友闲谈“识人”的问题,白氏感叹道:“王莽谦恭未篡时。”又说:“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王莽没来得及将大汉江山改成“新朝”就死了,那么,他“谦恭”背后的一切只有鬼知道了。但刘伯温怎么会有这等本事?看看他的名篇《卖柑者言》便知,“燠暖温馥”弄出来的东西,必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朱元璋手下偏偏出了一个“看穿”张士诚的人,当然是张士诚的悲哀。但更大的悲哀是,张士诚手下也有人“看穿”了朱元璋的心思,士诚却不纳其言。结果“陈氏灭,张氏势孤”,历史也就注定要上演一场“火烧齐云楼”的悲剧了。 据吴恩培教授考证,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又在城内筑“吴子城”,“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即为张士诚的王府所在地。城内有高楼,系唐太宗十四子曹恭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后白居易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诗意,取名“齐云楼”。朱家军攻进子城后,张士诚妻刘氏将所有妃嫔赶上楼去,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而今,走在皇废基公园(今苏州公园)的林荫道上,你还会听到大火中那摄人魂魄的呼号吗? 施耐庵老先生逃走了,在朱元璋的“搜捕令”中隐居下来,他翻出了北宋朝末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造反的故事,以消解心中块垒。《水浒传》从此流传千古。罗贯中也逃走了,他也找出了东汉朝末年群雄蜂起的往事,检讨三军对垒时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从此成为不朽的名著。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这位明太祖怎么也忘不了姑苏城百姓支持张士诚让他受的委屈。“困我吴民年五百,祸由明祖怒张王。”这是明初流传在苏州一带的民谣。P8-11 序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化散文的写作颇为盛行,此类散文融学术关怀与感性体验于一炉,以随笔的形式自我表达,透过对历史和社会的观照,藉以展示个人的思想情怀。因其不同于以往风花雪月的纯文学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丰度与历史纵深感,故而颇受知识界广大读书人的喜爱。 在文化散文中,对于历史的追根溯源,对历史实态的探索相当常见,从中颇可反映写作者的学术修养,此类散文亦可称为历史散文。以往人们常说,史学编撰需要才、学、识——优秀的历史作品,通常需要史学编纂者过人的才华、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卓越的个人见解。历史散文的书写,自然不同于史书编纂,但好的历史散文作者,我以为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才、学、识,只是与史书编撰稍有区别,它更注重的是文笔、趣味和学识。历史散文不是狭隘小圈子里的高头讲章,它主要不是写给历史专业研究者看的,因此必须做到雅俗共赏,这就需要作者有较好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流畅的文笔,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与流畅文笔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是文章的趣味,要将史料的记载放回到历史的情境中,以鲜活的艺术叙事,尽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而不可写成断烂朝报式的文字。除了文笔和趣味之外,相当的学术素养更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史书记载、民间故事、口碑传说等,应当具备富有学理的基本判断和鉴赏能力。关于这一点,在如今这个戏说成风、“历史是什么玩艺儿”甚嚣尘上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历史散文不只是知识人抒发个人情感的自娱自乐,而且也是向社会普及精英文化、提高大众文史修养的途径之一,绝不能凭虚逞臆,以传述不根之论误导民众。遗憾的是,我们此前常常看到一些文笔相当可以、亦颇有趣味的散文,但其中说得煞有介事的细节,却经不起基本史实的推敲,那样的文字,充其量只是流于对古代“那些事儿”的絮叨或聒噪。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在文化散文中,地域文化的要素随处可见。而反映地域文化的历史散文,既需要大历史的背景,又不可缺少乡土文化的细节。没有大历史的视野,乡土文化的细节便流于琐碎,那样的散文便成了东鳞西爪的乡土掌故,难以引起本乡本土之外其他地区人们的广泛共鸣。而没有对乡土文化的烛幽洞隐,那样的地域文化刻画,便只是中国通史的缩写本,只有骨骼而无血肉,往往只会流于空疏。因此,如何在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下展开地域文化的书写,从宏观哲理中丰富个体细节的意义,在地域文化纷繁复杂的脉络下,寻找到大历史在各个区域的不同发展态势,也的确是好的历史散文极可着力之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简雄兄虽在上海同一个校园求学,却并不相识。最近他送来这本名为《大户人家》的历史随笔集,透过文中富有诗情的笔调,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学养和睿智。在这部文集中,最吸引人的是有关苏州地域文化的那些随笔,诸如《梦归赐闲堂》、《风中的平江》、《山塘的模样》、《石板街回声》、《大户人家》,等等,可能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桑梓故里充满感情,故而信笔所至,娓娓道来,让许多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串起这些文字,江南水乡的人文风景栩栩如生。正是站在乡土的原点,并由此出发,在过去的数年间游历全国,周游世界。但无论身在何处,自其倾注笔端的文字中,江南地域文化的印记始终难以磨灭。因此,在对中外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中,苏州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照。于是,作者在去山西平遥和安徽宏村时,便试图厘清“它们和苏州的联系”;在游历云南的路上,他很快发现崇山峻岭中的山路,“也有通往苏州的道路”,江南的文脉沿着茶马古道,“幸运地在遥远的丽江得到延续”……书中其他的不少篇什,直抒胸臆,张弛有致,涉及人情种种世俗百态,反映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同察力。这些怡情适性之作,多以流畅的笔调,从一些独特的角度认识中外历史的不同侧面。特别是书中那组阅读海内外历史研究专著的读书笔记,从中可见作者曾检索群籍,旁征博引,广泛吸收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从这些不倦的阅读和独特感悟中我还看到:当作者听到遥远的笛声、反思资本的出路、讨论明清的市民文化,时时想到的还是苏州,想起的还是《姑苏繁华图》,想起的仍是“那个逝去的城市风景”。因此,各篇文字虽然涉及面极广,但总体而言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薄雾夜色中流淌出的这些文字,恰像那渐传渐远的钟声,一声声敲动在读者的心上…… 以上是我拜读过后的片断感想,不当之处,尚祈作者及广大读者赐教。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后记 蜗居和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的距离不过三五百米。因为太近,反而“忽视”了它的“存在”。近几年里去的唯一一次,还是因为陪远方一位沈三白的“粉丝”。朋友千里迢迢来找芸娘,直数落我“生在福中不知福”。但就是这一次在“五百名贤祠”的砖墙前驻足,我突然强烈地感到,生我养我的苏州城的厚重。 2004年,我去了平遥,并再次去了乔家大院;又去了安徽西递、宏村;还去了欧洲。2005年去了澳大利亚。2006年去了丽江。2008年又去了美国。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阳光的折射,还是东方文明的浸淫,或者是像美国、澳大利亚这样年轻国度的前世今生,明清时代或者说欧洲工业革命前后的这段历史让我着迷,它对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意义实在太深远了。 怀着一种无法言传的感受,我开始用文化的视角打量我理解的历史。除了每天极有规律的报纸出版工作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我都花在了对明清时代的阅读上。我决意想要弄清楚,一个在1700年时GDP占世界四分之一、1820年时GDP已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庞大帝国,为什么竟在几十年之内迅速衰落呢?而我的苏州却又能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地迅速成长或衰落呢?城市,事件,人物,书籍,成了我观察的目标。五年时间积了十余万字。 当我把这些思维的碎片陆陆续续集中起来时,得到了朋友们的肯定。我的复旦校友们,苏州市档案局研究馆员沈慧瑛女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导余同元先生对书稿从题材选择、史料运用等多方面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建议。而且,沈慧瑛把书稿和我都引荐给了她的同班同学、复旦大学明清社会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王振忠教授。在向王振忠先生请教并愉快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一位著名学者的严谨和博学。在读完书稿之后,王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用一位专家的眼光帮助我把这些思维的碎片梳理出一条脉络:“如何在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下展开地域文化的书写,从宏观哲理中丰富个体细节的意义,在地域文化纷繁复杂的脉络下,寻找到大历史在各个区域的不同发展态势,也的确是好的历史散文极可着力之处。”这样堪称经典的点拨,确实点到了我一时没有厘清的整体思路。无疑,这将成为我今后努力尝试的方向。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同事长岛先生、高琪女士以及李嘉球先生,他们在书稿修改整理过程中提供了不少帮助。更要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一编室主任吴兵先生,专程到苏州来商讨书稿,并使这本小书顺利出版。 明清,江南,士风,商人精神,这一系列关键词,构成了一个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如果把视野放到当时急剧嬗变的整个全球来考察,或许就能够发现一个庞大帝国衰落的原因。 但要把这个话题梳理清楚,对我这样一个业余选手来说委实太难。况且,我的工作几乎无法让我有完整的时间来认真思考和探讨,只能断断续续形成这些思维的碎片。不过我想,人的生命虽然有限,而生命历程中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那就把这些时间挤出来,继续在青灯黄卷中寻找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简雄 2010年春于苏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